13


教育在十字路口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
Jacques Maritain

教育一词具有三层相互混合的内涵。它或者指塑造人并使人得以完善的任何过程,或者指成年人有意识从事的培养年轻人的一项工作,抑或---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指中小学和大学的特殊使命。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特别艰难的艺术。然而就实质而言,它属于伦理学和实用智慧的范畴。

这种“教育手段对教育目的之超越”和随之产生的“所有确切目的和真正效用的衰萎”,似乎成了对当代教育的主要责难。教育手段并不是坏东西;相反的,他们通常都比古老的教育学要好得多。然而不幸的恰恰是:教育手段太好了,以至于我们看不到目的。今日教育出人意料的弱点,就在于我们太依恋于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完善,以及我们没有使手段服从于目标。
一个医生会在他的实验室里相当全面而仔细地检查患者反应的时候,忘记了原本治愈疾病的目的,而导致了患者的死亡---死于受到太多周到的照料和分析。

我们对错误的判定要比错误还要肤浅很多,甚至过于粗暴而无理性。
浑南校区的少儿部就搬走了,跑过去“捡到”了这本小书,不能不说真本书让我从心认识了教育哲学,得到这本小册子不能不说是一种很运气的缘分。何止是教育在十字路口,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甚至每一件事都是在十字路口上,我们的每一天,就生活在十字路口上。

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发展其进化的能动性;经由此一过程,他将自身塑造成具有人性的人---以知识、判断力和美德武装起来的人。

我们塑造人,使其在社会中适应正常的、有益的及与人合作的生活,或者说在社会范围内,引导人类个性的发展,唤醒或者强化其自由感、责任感和义务感。但以上都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却又不是首要目的,而只是处于第二位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涉及人类个体生活及精神进步过程中人的个性问题,而不是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个体的自由本身是社会生活的核心。

Platonic学习完全在于学习者,而不在于教师。知识一开始就预先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之中了。教师只能唤起学生对那些自己已经知晓的事物的注意,学习就只是一种记忆而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是先天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如果说教学是一种艺术,而教师是一个艺术家,那么,教师是否就像一个雕塑家或是孔武之力的米开朗基罗,会狠命地敲打大理石,或专横地把已经设想出来的形式强加于被动的泥土之上呢?这样的观点在昔日的教育中并不罕见。由于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反,所以这是一种粗俗的、灾难性的观点。因为,就算受教育者并不是个天使,他也绝对不会是没有生命的泥土。
如果一个青年人不懂得精神活动的乐趣,不为认识的欢愉和美的愉悦而振奋,如果一个青年人不懂得追求理想的热情、初恋中的激动体验、诗和智慧的快活和惬意,那么,他就是不幸的。对专业化的极端崇拜使人类生活失去人性。要歪曲和贬低个性很容易,但要塑造它却相当困难的。

尽管学校特殊的专业功能是教育,但它在完成其教育任务的同时,却常年使年轻人成为令人麻木不仁的过量作业和杂乱无序的专业化之下的牺牲品。此外,学校还经常熄灭了学生的天赋才能之火,靠虚假的知识骗取学生对真正理解力的渴望。

教育艺术确实可以和医学艺术相比较。医学设计的是那些拥有内部活力和内在健康原理的活生生的人。一生对于患者的痊愈能产生真正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是以一种什么特殊的方式实现这一影响的,即根据生命机能的动力系统,在其运作中模仿生命本身的活动方式、帮助生命、为生命机能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饮食和药物,使生命趋于维持其生理平衡。换言之,医学是一种生命和谐的艺术,是一种服侍艺术,是一种从属于生命自然的艺术。教育亦是如此。

帕斯卡Pascal在没有任何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凭借着自身的独创性,发现了欧几里得几何第一卷中的前32个命题。
任何把教师视为主要动因的教育都曲解了教育任务的真正本质。教育的主要动因和动力因素并不是教师的艺术,而是能动性的内在原则,即天性和心灵的内部力量。
@Emerson:首先我们要当一个好兽儿。
教育和教学永远不要忽视其要使脑力和体力有机统一的任务,不要忽视心灵在统一中求得自由的基本需要和渴望的有机统一。
必须使儿童始终对他的工作居高临下。”“永远不要遗留任何尚未克服的困难。”“无论对什么都不要演说般地进行谈论。”

永远不要把习得的东西被动地、机械地当做加重心灵负担、使心灵愚钝的爱板信息接受下来。必须通过理解把信息主动地转变成心灵的生活,并且这样来强化心灵生活,犹如火中添柴,柴助火势,让火越烧越旺。但是若将大量潮湿的木头扔如火中,只会将火熄灭。用卑躬屈膝的方式接受知识的理性,并不真正理解知识,而智慧受到那种并非属于它本身而是属于他人的知识之压抑。与此相反,通过积极地同化,即用自由而无拘无束的方式接受知识的理解,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并且,在理性的活动中,那种自此以后属于它自己的知识会使理性得以张扬。

只有在享受知识和美的成果的过程中,由我们的内在的能动能的抒展所构成的闲暇,才是与人类中最具有任性的东西相符合的闲暇,才是比工作本身更具有价值的闲暇。
教育是某种社会“有机体”意志的一种表现,“这个社会有机体充满着生机,并被一个思想所推动。”“教师和学生……都是国家的代言人。”
这跟一个坚决主张飞机没有什么价值的汽车公司处于同一位置,因为汽车司机知道如何开车,却不知道飞行并不是开车。

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活动的精神解放,并一次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之时,其才能真正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
青年学习和理解音乐,为的是理解音乐的意义,而不是要成为一个作曲家,青年必须学习和了解物理学,为的是理解物理学的意义,而不是成为一个物理学家。
正是借助于人的意志(当意志是善良的时候)---而非智力(无论智力是多么完美),人才会变得善良而公正。……虽然通常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以获得知识为目的成功地塑造了人的理智,但却似乎遗漏了教育的主要成就,即培养人的意志

11

最初是冲着豆瓣评分高卖的,简单阅读了下,为人师者,为人之父母者...

全书基于著名心理学家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
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事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中也包含责任。(开车行路有规章。)
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中,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别人。丈夫失去对妻子的统治权,父母也是去对孩子的统治权。
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里,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别人。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

“成熟”指的是心智得到完全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而只有少数人能认知体会到这种快乐。完美的成熟,需要用一生来完成。怎么能用“成熟”来要求孩子或是年轻人呢?
大人们常说“照我说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
平等,并不是相同一致!平等,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却有权利享受同样的尊敬和尊重。
我们大概对自己的价值感不明确,甚至深深认为自己的理想没有达成,变用弱小的孩子来作比较,通常比较的结果让成人愉快,认为这样可以在心理上可以提升自己的重要性。然而,这是个错误的幻觉。事实上,孩子往往比我们有能力,很多时候孩子的聪明才智胜过我们。

在孩子们的眼里,大人们显得极度巨大、高效迅速、无所不能。当孩子有了这些感受,只有他们与生俱来的成长勇气支持着他们不放弃成长。孩子们的这种勇气太棒了!人类从婴儿期开始,就需要通过成就来找到自己的定位。

书中指出育儿中出现的失误,并不是要批评和责怪当代的父母。他们也是大环境的产物,而这个大环境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能力范围。我们所做的,只是尝试提供一些帮助和解决之道,不是要让已经感到手足无措的父母更加沮丧和受挫。

你要有的,是增强自己的勇气,改善自己,有勇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请记住,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Not working for perfection but only for improvement(Not teaching for perfection but learning only for improvement
我们只能努力激励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有时尽管我们做得很对,也未必会成功。没有人可以每次都成功,这样的期望是不可能的。

满足感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当我们忙着通过奖赏赢得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时,事实上我们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的基本满足感。
成人不再享有比较优势的地位,不再享有超越孩子的权力。
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做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
一旦我们为自己的坚定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同时也尊重了孩子,就很容易引导孩子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

我们对错误的强调具有灾难性的后果。任何建设都不应在“弱”的基础上,而只能在“强”的基础上。
由于我们不断对孩子进行指正,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经常出错,而且还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
我们必须犯了错以后,才知道那个是错误!我们必须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同时,我们也允许自己的孩子不完美。

规律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赋予生活的界限和范围。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和无法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而安逸。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规律能够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

让他的风无帆可吹。Take the sail out of his wind
don’t shoo flies只是把闹人的苍蝇赶走了
当父母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解决冲突的好机会。
如果我们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卑自怜的合理理由,然而,当孩子自卑自怜时,他的痛苦会加倍。
人是彼此的护卫,而不是拼死的竞争对手。
Talk with them Not to them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
对孩子说话,是在告诉他,我们要他怎样,是在让他顺从,是我们在思考。而和孩子说话,是我们和他一起思考,找寻解决问题或改善情况的方法。
(Learn with them, not to teach them)

11


为人师者邱发文,2017年···
@qiusir:有效的生命离不开燃烧,而常见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的,很多人是一厢情愿地理解成奉献,要知道单向的关系不仅不公平也不长久。而师生灯芯和灯油的类比,强调的是彼此的成全和彰显,所谓教学相长。当然教也是学的一种方式...
@qiusir:节目播出后,有澳大利亚留学的学生发来父母发他的视频...
@qiusir:有学生开始叫我一灯法师,有同事说我不是省油的灯...
@qiusir:有同事说,“电视上看到了,你是什么灯蕊”...
@qiusir:我是1992年考上北师大···


@刘家一枚好儿郎:就听过邱先生两节课,有型有料很拽,看到电视上的邱sir,他怎么这么老了啊?想想也对,我都这么老了,何况他啊?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11


校报的高望老师选了这张申书铭同学(滑铁卢大学)2013年教师节课间拍的照片...
有学生手机里拍了报纸让我看,更有学生这期报纸当了物理练习册的书皮。也有同学说现在比那时候帅:)
修改稿...“常教常新”看来应该改成“常校常新”了~

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至今,在东北育才学校工作已20整年,先后任教超常班、六年制、特长班、常态班和创新班等。就如生活乏味时偶尔会有“为何而活”的困惑一样,做教师久了,脑海里难免会闪过“为何而教”的疑问,想必学生也会有“为何而学”的彷徨吧。

说来惭愧,选择师范的初衷只是考虑到学费,在“为生活而教”的基础上慢慢才有了“为兴趣而教”的乐趣,自然也少不了“为分数而教”的无奈。很庆幸在东北育才这块教育的沃土上,付出“教”的努力也会“学”到很多,和学生探求未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未知的自己,而东北育才学校于我的骄傲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

一、觉己觉人
中学时只是遵从师长努力做一名好学生,大学时有勤工俭学和专业课程的双重压力,更多是应对,自我意识在初为人师时始有机会觉醒。觉己觉人,正是因为自身的经历,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我理解的“以人为本”不是学生以教师为本,也不单是教师以学生为本,人本的教育是师生个性的保持和彼此的尊重。

信奉教育的力量来自彼此的真实,注重有安全感的、开放的、探究的课堂氛围营造。当班主任的班训是“我自信、我拼搏、我成功”。作为物理教师提出“五物教学法”(无、雾、误、悟、物),以发展的眼光细化认知过程,引导学生把错误看成是正确认知的一次机会(A Question A Chance!)。“以学教学”不仅是原型启发,“表扬为师”更是对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引导。《韩非子》里“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或许可以理解成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善于发掘和发扬学生的才智。

二、且教且学
只有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开放、创新和前沿的东北育才学校也为老师提供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入职不久就得到原北师大未来教育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的推荐,有机会给研修班里的教师展示电脑课件,也正是这个初级教师给高级教师培训的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教是很好的学(To teach is to learn twice. Joseph Joubert)。以后“且教且学”的我通过学提升教的能力,也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且学且教”,通过教提高学的效率。“人只有一次机会”,我以后很多的工作由那次培训展开。

1997年在全国率先开设“动态数理”选修课,带领冯伟等同学对蝴蝶定理的系列推广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cut-the-knot.org论文引用),也构造了不少PWW(Proof Without Words)范例,激发学生对知识“再创造”。GSP(The Geometer’s Sketchpad)设计者尼克(Nick Jackiw)非常喜欢我对几何画板“点石成金的金手指”的评价,还和美国同行介绍了我的工作,国内一时曾有“南陶北邱”之说。以后我整合了梅里尔(M. David Merrill)的首要教学原理,把“温故创新、原型启发、亲历探究和概括迁移”的选修课模式迁移到常规教学。

三、自求自得
2000年创建求师得教育实验室(qsir.org), 其中“动态与创造社区”的“画板联盟”一度成为两岸三地最具影响力的画板讨论区,张景中院士作为名誉顾问先后三次为求师得题字、题词。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很喜欢华东师大张俊华教授的答案,“自学!想自学、会自学、自学成习惯”。也如克里希那穆提“真理属于个人的了悟”、王阳明“行知并进自求自得”。 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教学一体的践行,原本“求师必得”的“求师得”也就有了“以己为师自求自得”的升华。

和理想相比,现实显然不完美,但确有突破过往的真实。就如芒格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教师个性的光彩本就是很好的教学示范。工作以来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论文一等奖。多次在省内外报告分享,多次参与教师培训和送教下乡活动等。工作之余,常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性的文字分享奇妙的图形和教育的思索,“我喜欢的格言”曾入选《语文教材全解》,出版“很散的文集”《求师得·拾年》广受欢迎……

四、无用之用
2014年和高中部李海妹等老师开始利用假期开展数位学习活动,在全国中学率先有组织进行慕课先修。老师和学生一起学、学生和老师一起教(WE to ME and ME to WE),学生助教还参与到学习内容的选择、设计、助教答疑、作业反馈等环节。“让助学发热让自学发光”,求师得数位学习(qiutopia)跨越了理念和实践的鸿沟,实现了专业的学科教学知识与鲜明的教育个性的现实整合,2016年和沈阳市教育局、教育研究院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更有上海、江苏、安徽和吉林等地学生参与在线选修。2017年寒假活动已顺利完成,这已是求师得数位学习活动开展的第五个假期了,我们也帮助越来越多学生实现了“带着慕课证书上大学”的目标。应试有其必要性,但远非教育的全部。愿这个已让数百人受益的公益项目能如上海学员在分享文章中提到庄子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写道,“子女受教育的方式也许比受教育内容的多少更重要。”《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型社会……

五、知己识己
很喜欢E·Schelling的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导致不平等的出现:个性的不平等、成功的不平等、才赋的极度不平等。因为不平等而非中庸、个体优越性而非标准化才是衡量世界进步的尺度。”我以前也有这样的感悟,“初以为求学乃求师,后以为求学乃求知,现以为求学乃求己,而所谓知识者,无非是知己识己而已。” 当教师越久认知的半径越大,要面对的无知也就越多。回到“为何而教”、“为何而学”的疑问,我想我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为未知的知识,为未知的你我。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别人敬重的关键。” 耄耋之年的三星大厨小野二郎的这段话送给刚工作二十年的自己。在这里也特别感谢遇到的每一位学生,感谢他们给予我一起成长的机会。


·附《东北育才报》第100期PDF
·简记我在东北育才的二十年
·动力学复习题板书存档
·东北育才超常教育二十年(无意中看到这个...)

25


@qiusir:qiutopia微信公号的关注多为学生、同行或少数家长,偶有求师得十多年前的网友留言很是亲切。后台看到那什么进口食品、精品水果、烟酒蜜茶、窗帘定制倒也可理解,可这风水大师某某某是什么鬼,或许下次推介应该邀请来做场法式...
@qiusir:生活是一场家门口的旅行...

@qiusir:很努力,无非是希望过上有能力奢侈的简朴生活...
@qiusir:听别人家长辈告诫晚辈凡事不要太拼过自己满意的生活就好,好生佩服和羡慕,拼过的才有资格说也才有资格听吧。更多时候丑并不是实力,但敢露的那是因为有实力...
@qiusir:李铁足够公园里这气膜这装置看着很魔幻哈,很像是另外同一个地球...

@qiusir:为什么付出点辛苦就会矫情?那是因为身边缺少追梦人,并不知道为了实现理想到底要付出什么吧...
@qiusir:边骑摩托边喝那要见底的矿泉水的女快递员一脸黝黑,虽说活着都很艰辛,但一旁看着很有藏民骑铁马的范...
@qiusir:《最后的约定》片尾提到窝斑鰶,是最好吃的也是最适合做寿司的材料,生着吃不行、烤着吃不行、煮着吃也不行,最棒的吃法就是粘上醋捏成寿司吃,绝赞!想来一个人从事的工作和一尾窝斑鰶的吃法上能有共鸣。91岁的小野二郎的梦想是在工作的时候突然倒下然后死去...
@qiusir:最初喜欢星爵Walkman里的音乐、喜欢我是格鲁特、喜欢勇度吹口哨控制飞箭等,这些在《银河护卫队2》里通通被滥用,导演的过于迎合反而倒了胃口。毁六欲的对白和碎三观的剧情可不是几个跑龙套的大牌能弥补的,片尾字幕不错,只是彩蛋太急着为下一部拉票...
@qiusir:有时候我们认为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很久以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在看《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qiusir:得闲片刻摩拜一时~

@qiusir:葛朝鼎老校长在东北育才竖起优才教育的大旗,到如今也迎风招展了几十年,历经几任,一所小学校壮大成数个大校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理科部、新疆部、国际部,有开玩笑说,并入医院和火葬场就一条龙了。或许是看多了《权力的游戏》,当年同事除病故、离休、调转、离职,尚在者也各自去向,北校、浑南、外国语、双语、市局、东关、抚顺、丁香湖、二中、鞍山一中...多少有点“冰与火之歌”的代入感~~~
@qiusir:冰与火似有北南气候、人性冷暖等多重隐喻,不同的人因权力交织而碰撞,与其说是一首歌莫如是某种原始的节拍。马丁用火去融冰、用冰去灭火的剧情是一种凡情的迎合,而一并展示冰的温和、火的残暴则是近乎冷酷的平静,却也唤起每一个被中和过的矛盾体心中的真实,就如此时风轻云淡,曾经狂风大作、曾经乌云密布...
@qiusir:提利昂·兰尼斯特的角色励志又饱满,他爹泰温·兰尼斯特的表演最有张力了...
@qiusir:很早就知道南方有一所民办学校叫“翔宇教育集团”,沈阳也有一所“翔宇中学”,偶然注意到超常部的学科竞赛叫“翔宇杯”。今天才知道周恩来字“翔宇”,天津还有翔宇路、翔宇楼、翔宇公园,学生赵翔宇的名字好高端啊……想来十几年前东北育才吞并东关模范小学可是领导在下的很大一盘棋,一下子就有了天津南开的资源,也就都成了周总理的校友哈...
@qiusir:回家路上看到辆蓝色宝马,好奇追上去却没看到二维码,估计开车的那位姐这几天也习惯了吧...
@qiusir:颂扬他人光辉的事迹,那荣耀并不属于你。而谴责他人粗鄙的行径,我们却要深深地反思自己...​​​
@qiusir:“Death is but the doorway to new life. We live today, we shall live again. In many forms shall we return.” Death and live exchange in this sentence...
@qiusir:“其实我很普通,也只获得数学、物理和化学三块金牌。”话说三一学院学数学的马学姐和台下少年班的小盆友如此介绍自己...
@起个昵称真难QAQ:我的原话是,虽然我在英国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但在高手如云的剑桥也平淡无奇,可见申请难度,并没有任何其他语气。不知道您从哪里听到了这种版本,让别人有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挺遗憾的,不过没亲耳听到我的全文就这样截取一句话发出来,恐怕欠妥。
@qiusir:所以名人发言都要有稿的。
@qiusir:Sabrina Pasterski10岁开始上飞行课,13岁自己造飞机,17岁进入MIT三年读完四年课程,霍金引用她的论文,哈佛教授称她为第二个爱因斯坦...看来在英国拿三块金牌的是挺普通的...
@qiusir:去肯尼亚、埃塞俄比亚随便找几个跑步的来参加全运会会估计名次不会差吧?沈马也不是问题
@qiusir:反馈、审稿和统筹等一堆琐碎忙到现在,接下来是等着看男篮比赛呢还是倒追美剧?反正不影响吃草莓新地~
@lauralee:收作业写反馈做图文校对等飞机坐飞机下飞机收作业...接下来是该给我儿子做饭还是收拾屋呢...
@qiusir:混在华尔街...

@qiusir:忘了从哪年开始,市内马路流行安放护栏,对交通违规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东西在视觉上并不友好。今天看到竟贴上了中华大德之类的宣传广告,难看碎了还少了基本的通透性...
@qiusir:很难说视金玉良言为粪土不是一种无知,但能耐心从粪土里找点发光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修为,付出的回报很难说,但这是金玉和粪土无法避免的闭环。
@qiusir:《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名不错,歌词很符合那个年代的标准,只是现在再听这浓浓的民族曲风的颂歌,让人觉得老师不累成烈士都愧对这职业。忽然发现《刚好遇见你》其实挺适合老师的,歌名说的是好的教育教学是师生彼此的刚好遇见,曲调婉转,歌词“留下十年的期许,如果再相见,我想我会记得你”很真实也很美好...
@qiusir: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才美丽...

@qiusir:似乎半大小子都有那么一个阶段爱说脏字,比如高童鞋算题先说屎数、算错了说吃屎了,谁抗议就说不和谁争食,作为老师权当那是矢量的矢吧。看不惯的任同学嘲讽他“三句话不离屎尿屁”,谁知高某随口“沈腾、沈腾、沈腾”...
@qiusir:地上生起一棵树,天上落下一朵云~ ​​

@qiusir:邻居买了辆新车,晚上回来倒车入库搞得以为是飙车的进院了,真是嚎车啊...
@qiusir:市里停车太麻烦,也是心疼那一百块钱,像是赶时髦也扫了个共享单车。开始觉得挺方便,但当坐在车里吹着空调才觉得那很不舒适也不安全,比如上午被逼上了盲道,就摩拜单车那减震,第一次觉得汽车座椅舒适...
@qiusir:由近地卫星的周期推导星体的平均密度,某童鞋给出3/(GTT),那个pi让他生生给吃了...
@qiusir:印象中二十多年前炒股的才买电脑,平时也就供着;最近发现不少学生家的电脑都生锈了,坏了也不修。
@qiusir:等电梯听某中二学生和我分享她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三种理解。旁边拿着两本古文典籍的男孩接话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的理解是...”矮马,我这老师当的有点穿越啊~ ​​​​
@qiusir:印象中名字带XYZ的都是大牛啊,比如求师得数位学习海外助教赵翔宇:在求师得完成了“动态数理”和“数字讲述”课程并担任助教;自行参加并完成了斯坦福大学的密码学及算法课程,以及多伦多大学的iOS开发课程...…原东北育才科创班(1402)学生,获得Ellesmere College全额奖学金;英国物理竞赛金牌;英国化学竞赛金牌;英国计算机竞赛金牌;并入选国家集训队...
@qiusir:午后也有好时光...

@qiusir:曾有助教在推介数位学习的过程中被问到“求师得和练习册比较起来怎么样”的问题,小的不同是练习册需要花钱而求师得这里免费;大的不同呢,完成练习册里的题目是“to do”,提交求师得数位学习的作业是“to be”...
@qiusir:能在假期补课的漩涡里分身参与求师得数位学习活动实属难能可贵,特别感谢同学们的热心参与和专业分享。作为老师,时常是从提交的一份作业、分享的一份稿件和一次有效的互动中体会到做这件事的意义...
@qiusir:小盆友说,“老师我发现透镜在3D情况下1/u+1/v=1/f不成立!”哈哈,物距可未必是到光心的距离,另,更正后再看看凹透镜成像的规律...

@qiusir:Q老师编了道力学综合的题目,W同学和C同学分别算出两种形式的结果,S同学建议叫Q.W.C.常数,“去厕所”?索性把提议命名的同学也加上,Q.S.W.C.常数就成了“去上厕所”了,以后课上背不下来这常数的不样去厕所,L同学马上起身重复了一遍,Q.S.W.C.L...
@qiusir:崔学禹自行演算的Q.W.C常数,十三岁的童鞋有这样的理解力和定力很难得了...

@qiusir:娃要回深圳上学了,孩子妈妈告诉我最不舍的就是物理了,这话听着很暖心啊。
@qiusir:信息科技的发达连垃圾堆都以云的规模出现了?超百万教师晒课超过1100万堂的“名师优课”的“世界之最”是当之无愧的~
@qiusir:诚鑫这个名字很有趣,是不是诚鑫还是相信诚鑫会有很大的不同吧...
@qiusir:放假前两天又去代课,高三刚结束又要教高三...
@qiusir:虚张声势的小兰花螳螂能迷惑跳蛛却被同类而食...
@qiusir:“不是所有人都会支持我们,你们得学会屏蔽这些恶言恶语。都是些噪音,全部都是!有人喜欢你就会有人讨厌你,但这都不重要,因为不管怎么样,你走出这个社会都只能靠自己”。 ​​
@qiusir:篮球二队的几位聚餐为老赵送行,姜大师掏出定做的个小匾掀起小高潮,搞得服务员背地里问我“中流砥柱”啥意思?国际卢捧回去要改成“东亚病夫”,槽点还真不少...
@qiusir:读博的、出国的、随夫的、调转的……这几天身边升迁的消息还真不少,轮到自己还没等迸出点小火花,心倒是马上就冷静下来。想想几十年窝在一个地方,自己都有点嫌弃自己了...
@qiusir:这虫子的生活我懂。它转圈爬了半天,我周而复始二十年...

@qiusir:单调的循环反而是一种稳态,如时钟的指针一圈一圈地旋转,我就过着这周而复始如爬虫的生活。虽然本就没有差别的选择却也能让人充满好奇,即便这会重新循环...
@qiusir:“如果老天帮不了她,那就让我们来吧。” ​​​​
@qiusir:数特的学文不稀奇,印象中上北大的概率更高。据说数特第一的要学文,这。
@qiusir:孟子三乐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和现今教育是“滋养或养育的过程”是同一层面的理解吧。而从Education的词源“educere”来看,有古希腊哲学家所关注的“唤起”个人内在潜能的终身过程的含义。据说印度有民间传说,教导孩子时若不考虑其本能,会使孩子像关在笼子里的鹦鹉忘记了自己的语言,只能不断重复主人教给它说的那些话。宪法中使用的14种语言没有一种语言有“教”这个字,而是有“学”。人在学习时,不是因为他被人施教,而是因为他自己在学...
@qiusir:谈笑风生又一年,画个小图+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