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qiusir:明天(2013.8.8)上午辽宁大厦,我也做个报告(这个暑假开始和结束分别准备了两个报告[?]):从“再创造”的认知到“寓学于教”的回归---谈动态开放环境下的数理探究及创造力培养

沈阳市教研院副院长黄艳主持开幕式,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倪左致欢迎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大中城市教育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沈阳市教研院院长符泰民作协会工作报告。中央电教馆副馆长丁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钟绍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东北育才学校教师邱发文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一下文字根据报告录像整理,感谢教育研究院田主任等同志的耐心细致的工作。

“我们选择前面两位教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两位教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应该是国内顶级的专家,另外一方面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实实在在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校,都有十年以上的相关研究。所以我们今天听到的应该说是真正是源于实践的理论研究,也真正是基于理论的实践成果。让我们再一次对两位专家的报告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呢,我们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更是实实在在来自于一线,我们沈阳东北育才学校的邱发文老师,他是沈阳市十佳型教师,是求师得教育实验室的主持人,今天他报告的题目是“从再创造的认知到寓学于教的回归”。有请邱老师。”


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也感谢教育研究院的领导对我的信任。余秋雨最近接受采访说拥有信息也是被信息所占有,我就看过很多听讲座的人是被手机占有着;虽然于胜泉教授没能亲临会场,但录音展示本就是很好的公开课示范,也带给我们不一般的认知感受。

一般这样介绍自己,“关二代邱发文者丘发才”,关是山海关的关,也是关心的关;才最初是财富的财,现在是人才的才。今天和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从“再创造”的认知到“寓学于教”的回归,基于动态环境下的数理探究和创造力的培养。共分三方面:十年前的十年、动态数理中的再创造及寓学于教的回归。

@qiusir:遗憾作为学生没有太多的学习乐趣,庆幸当了老师有了很多分享的快乐,也学会了更多。


@qiusir:老百姓有句话,“公检法国地税人民教师黑社会”,沈阳这教师社会地位排名在黑社会前呢:)大小老师台本就符合信息技术的开放和互动,今天与我也是寓学于教了。

李可染说“可贵者胆”,实际上现实的羁绊往往是一种攀附,正是借力那些不足才绽放生命的美丽。信息技术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开放的态度和交互的方式,黄院长把这当成一种会风,让中学教师的我也有机会站在这。


@qiusir:一个小老师的能力和环境等因素制约了的高度,但这不妨碍我发现美、记录美、分享美、创造美...就如路边的这蓝姑草,杂草也有天使的视角。

一、十年前的十年

从教近二十年,一直坚持写一个博客(qiusir.com),也一直坚持用一个软件(GSP)。“昨天,我在小屋的墙上打开一扇窗,以前的我不敢触及别人的目光;今天,透过小窗向外张望,梦想把思绪飞扬;明天,我会在小屋的墙上打开另外一扇窗,让世界看看我的模样。” 这记录着最初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激情。几何画板设计者尼克发邮件“感谢点石成金金手指的评价…”,前面钟绍春教授说没有发现一个真正因为技术、令人信服、踏踏实实的范例?早在1997年我们已经借助电脑发现推广蝴蝶定理了,美国数学协会网站有记录。


@qiusir:事物的不断深入总让个体有深不可及的恐惧;放到整个环境里又有渺小得可以忽略的焦虑;而真正的深入却又带来触类旁通的惊喜。

回顾十年前的十年,也只能通过快照看到实验室最初网站了。关于信息技术,那时充斥这个人的好奇心过度放大和冲动的表达。作为基层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常规的教学,而不是对技术的发烧。

2003年前后风行博客,很好奇最初介绍博客的专家没了踪影,还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但我并不后悔也没觉得误入歧途,写过十年博客的人才更有资格谈它的意义。动态情景和创造力的关联是信息技术最初带给我的启发,动态与创造社区一度注册上万,其中画板联盟更是汇集国内几何画板玩家。当时的一些想法还不过时,动态与创造、数理综合、走虚务实、五理认知、学习生活化、知识网络化…曾几何时设想组建布尔巴基一样的团体。


2004年构建过一个模型,社会看做一个车轮时尚是它的前沿,科技的转动半径最大,传统是另一种推动。教育是触地点,就是说过时的才能真正为教育,时下本该平实的信息化被时尚化了。有人说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轮子也不是平动的,这也是今天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qiusir:先生活后教育?教育和生活本无先后。过时的才是教育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一成不变,毕竟我们的车轮是滚动向前,我是说经过社会考验过的东西才能成为常识的教育。


十年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总结的文章,“教育信息化的小路上需要准备着,需要坚持着”。信息素养的养成需要准备,教育资源的积累需要准备,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准备,但动态的认知、知识的探究、开放的系统这些统统是需要坚持的。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是灯芯和灯油的关系,光是点燃了的知识,恰当的技术应用也是源于专业的熟练和深刻。

@qiusir:不经意想起几年前某某用算盘跟计算机叫板的新闻,是第五大发明的珠算力压高科技的计算机,还是计算机对加减乘除算法局限的无奈。还有说XP的计算器无法做到17位以上数的乘法,但“只要把算盘一把一把的接起来就能计算无限位数的乘法。”“算盘才是终极计算工具!”天呀~

@qiusir:很多时候的教育信息化是穿着漂亮的新鞋高兴地走在老路上?而没有充分的实践很难有说服力,草率推广更是有风险的。


@qiusir:教育不是燃烧教师,是教师帮学生绽放光彩,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一样是点燃。
@qiusir:写得一手好毛字远不会过。

二、动态数理中的再创造

“再创造”一词取自著名数学教育家、荷兰院士费赖登塔尔的教育理论,他倡导现实、数学化和再创造。1997年我率先开设动态数理选修课,关于“动态”最初只是数学图形和物理图景变化的动态,慢慢发现师生角色变化、认知过程变化等都可以视为动态。千变万化中也越发觉得择善而固执的重要,有的题目甚至会花十年跟踪,也积累些范例。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1985年启动2061计划(哈雷彗星2061年会再次光临地球),帮助美国人提高科学、数学及技术素养,“美国历史上最显著的科学教育改革之一”
,号称“终极的科学计划”
。“既然数学对理解自然科学等具有中心重要地位,因而我们再次强调需要把数学与这些学科以综合的方式去教。综合的方法表明,一个现象的数学描述具有阐明和加强的效果。”计划中的这句话几乎是动态数理课程的缘起。电教会议提及很多教育教学的东西只是提醒信息技术对于人观念的改变。比如说微积分,即便教师生疏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小学生都可以解微分方程。

1995年是数学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在这之前的数学知识是由专业精英发展,而两个很普通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发现了线段无限等分的定理。是信息技术突破了认知的屏障,“原型启发”让少年吴培把GLaD构造拓展到正六边形上。这里不探讨再创造学术上的意义,要明确的是这本是一种教育的形式。


从教生涯中最让我骄傲的是学生。成禹同学(移民加拿大,先后获得五块奥林匹克竞赛奖牌)在选修课程上用快捷键(Ctrl+L构造线段,Ctrl+M构造中点)重复构造,本是恶作剧,但出于对图形有独特的敏感,好奇多边形最后趋向圆或椭圆…这种认知的范例会与其他范例一起供学弟和学妹研修,所谓以学教学。

蝴蝶定理的探究最初只是冯伟同学觉得蝴蝶应该是四个翅膀,原来的蝴蝶定理有点名不副实,如此最原始的想法引发了以后的系列探究。有时给学生写毕业留言“从学校毕业不是带走了什么而是留下了什么,留下美好的记忆在校园里凝固,留下创意的火花在教室里流传。”让静态的动态,让抽象的形象,让可敬的可爱,让学生参与到认知的过程,让他成为知识的一部分,如此引发更深入的学习,即寓学于教。


@qiusir:"Having students create content that educates can lead deeper learning."

三、寓学于教的回归

关于知识存留率,有资料(很难找到具体研究出处,从实践体会来说还是很认同)说演讲的知识存留5%,读是10%,视听是20%,展示是30%,小组讨论是50%,动手做75%,教授他人是90%,玩手机的老师们也硬争取机会站上台讲一讲,就如今天我寓学于教的方式求学。


(约翰·哈蒂说是上图不严谨,怀疑数据的真实性。)
甚至可以把布鲁姆的认知分类与他关联。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他给的最高能级是创造(再创造更合适)。这里增加了一个定层 “分享”,知识分享是一种心理的需求,是认知的一种部分,信息技术让它便捷。不论是教学相长、学教相长,还是寓教于学、寓学于教,都是强调教学作用的相互性,教与学更像是莫比乌斯带两面更是一面。总结我的教学模式,温故创新、原型启发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至少方便积累和分享。

人是最好的多媒体,平日课堂用电脑并不多,但黑板上的图示一样是动态的启发,教育信息化并不局限在屏幕上,信息化是人的头脑,而不是剪掉了辫子还活在大清思维中的表面。“人云亦云”,平日常用智能终端随时记录一些感想,十多年碎片化知识整理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当每个话题都可以找到不同年段的关联是件很奇妙的事。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其实个人的才是大家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云才有社会的大数据。


世界是平的说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甚至军队都被技术趟平;世界是平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技术推平了各个认知层面间的沟壑,作为物理老师有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去解构数学;世界是平的,为教和学的界限正在被技术突破。如王心斋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不学不是教,不教不是学;世界是平的还提醒我们让学生学的有点用,让学生去学有用点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的获得“触手可及”,甚至“随触可及”,谷歌眼镜就要上市了,以后信息获取不过“转眼之间”,未来的创意是“转念之间”,但要创造还需 “转捻之间”,动脑也要动手。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的生活化和个性化。

“求师得”最初是qiusir的谐音,也取“求、思、德,求师必得”的寓意,巧的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也有“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的经文。现在倒觉得“且行且知,自求自得”更合适,自求自得是因信息技术让个人有能力“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教师自我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应由静态的网页、到动态的网页、到交互的网页,作为认知关系的节点,教师要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

@qiusir:逻辑上我们并无法教正确的,我们更容易正确地教,其实都划归到正确地学。
@qiusir:初以为求学乃求师,后以为求学乃求知,先以为求学乃求己,而所谓知识者,无非是知己识己而已。王阳明有“行知并进,自求自得”一说,自求自得不是消极封闭,而是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qiusir:克里希那穆提说真理属于个人的了悟,是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求师得,求自得。


全国大中城市教育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纪要[?]

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报告的录像[?]
从再创造的认知到寓学于教的回归 (7091)

29

@qiusir:受教育研究院王秀明教研员的委托,上午(2013.8.28)在24中五楼讲堂和参加研修活动的高一高二物理教师就从教心得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分享。


@qiusir:少有大块时间也少有耐心(大多的热情在准备过程中被思考消耗了)去整理详细的文字版,不过相信听过讲座的凭着这里的只言片语就能回忆起感兴趣的部分了(节选了部分PPT,有些本小站里提供过的就不再赘述,可通过检索查阅)。

@qiusir:关二代的关是山海关的关,也是关心的关;发才的才最初是财富的财,现在是人才的才。参加沈阳市高中物理教师研修活动,咱有个“教育中的感性悟理”的发炎~

@qiusir:昨天参加了高三物理的集体备课...以前有高三学生模考成绩不理想,回家和狗撒气。一觉醒来心情好转,见狗围其左右如故而感慨起狗之度量。孩子妈妈偷偷告诉我那狗眼睛都上火了...考生伤不起呀。

@qiusir:关于加速度,前N秒位移,第N秒位移的处理,也可以采用数字实验的方法。常识学习方式的转换,常识研究者的心态,更多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qiusir:要知道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解题,是如何教会学生物理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并一起提高的过程。

@qiusir:关于矢量(数学上向量,台湾就统一到数学上的说法,对标量的成为是纯量)原本很简单的事非得跨界,隔行如隔山?而向量运算,加速度是整个经典物理基础之基础。

@qiusir: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是强化基础的很好机会,如果能够把抛物线的数学知识以及简单的导数引入...
@qiusir:公认全世界最成功的科学教育计划的2061计划,1985年就提到提早介绍微积分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qiusir:对两个点电荷的研究,借助电脑技术的可以让学生研究场和电势的问题,甚至可以更深入到圆周运动的可能。

@qiusir:我们的教育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大纲,而是根据认知的规律,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应该局限在求解某个人的出题特点,应该遵循人对知识的好奇心。

@qiusir:有时我反观自己的工作,我是育才的,与其说我育人,更像是看孩子的?!与其说我是教书的,不如说我是提考分的?!
@qiusir:比如电学的实验题中滑动变阻器选择,尽管仅仅记忆一些结论应试很有效,但那样不长久,也没有乐趣...

@qiusir:“世界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但归根结底是复杂的,因为复杂导致多样性,希望寄托在复杂性上。”
@qiusir:说起教材中的错误,有些很好笑:

作为真正大牛的牛顿(Sir Isaac Newton )教科书上把Isaac印成Issac...
居里夫妇是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不是3-5中提到的物理学奖。1932年错过中子和正电子,1935年1936年两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哈恩是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如果说《选修3-5》上(P65)“玛丽·居里和他的丈夫...”的错误只是一时粗心,可《选修3-4》上(P69)“白光的单缝衍射条纹”的图片完全是拷贝了前面(P67)白光的双缝干涉条纹的图片则属知识的硬伤,不明白“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后的N年都干什么去了:(

@qiusir:约里奥·居里夫妇因发现人工放射性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他们错过的诺贝尔奖更多:最先发现新的中性射线却没意识到是中子,卢瑟福(曾预言中子的存在)的学生查德威克获得物理学奖;最先获得云室照片却没有认出是正电子轨迹,安德森获得物理学奖;预见了核裂变也走到了铀裂变的大门口,哈恩获得化学奖。

@qiusir:我们的教育已现实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我们的教学却很少直面现实的问题。


@qiusir:误理是物理认知过程的一个过程,甚至是必然的一个过程;尊敬尊重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获得学生的信任也是...

@qiusir:明代王心斋写过《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对教师来说,这话可以改成“不学不是教,不教不是学。”

12

网上看到的物理笑话,以前只知道帕斯卡量纲的段子...


一群伟大的科学家死后在天堂里玩藏猫猫,轮到爱因斯坦抓人,他数到100睁开眼睛,看到所有人都藏起来了,只见伏特趴在不远处。
爱因斯坦走过去说:“伏特,我抓住你了。”
伏特说:“不,你没有抓到我。”
爱因斯坦:“你不是伏特你是谁?”
伏特:“你看我身下是什么?”
爱因斯坦低头看到在伏特身下,居然是安培
伏特:“我身下是安培,我俩就是伏特/安培,所以你抓住的不是我,你抓住的是...”
欧姆

爱因斯坦反应迅速,于是改口喊,“欧姆,我抓住你了!”
说时迟那时快,伏特和安培一个鱼跃站了起来,但是仍然紧紧抱在一起,
爱因斯坦大惑~
他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们不再是欧姆,而是伏特×安培,变成瓦特了~
爱因斯坦觉得有道理,于是喊,那我终于抓到你了,瓦特!

这时候,安培慢慢悠悠地说:“你看我俩这样抱着已经有好几秒了,所以,我们不再是瓦特,而是瓦特×秒, 我们现在是焦耳啦~”

爱因斯坦被说的哑口无言,于是默默地转过身,这时,他看到牛顿站在不远处,爱因斯坦于是跑过去说:“牛顿,我抓住你了。”
牛顿:“不,你没有抓到牛顿。”
爱因斯坦:“你不是牛顿你是谁?”
牛顿:“你看我脚下是什么?”
爱因斯坦低头看到牛顿站在一块长宽都是一米的正方形的地砖上,不解。
牛顿:“我脚下这是一平方米的方块,我站在上面就是牛顿/平方米,所以你抓住的不是牛顿,你抓住的是帕斯卡!”
爱因斯坦倍受挫折,终于忍无可忍地爆发了,于是飞起一脚,把牛顿踹出了那块一平米的地板砖,
然后吼到:“说!你还敢说你是帕斯卡??”
牛顿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说:“不,我已经不是帕斯卡了,你刚刚让我牛顿移动了一米的距离,所以,我现在也是焦耳了!”

焦耳这次学聪明了,一把扑到了阿伏伽德罗在自己身下,说:
“你看,我现在是J/mol啦”,
正当爱因斯坦思考J/mol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亥姆霍兹吉布斯这两个自由能吵了起来,都说是对方。为了不至于两败俱伤,他们一脚把开尔文踹到焦耳下面,把阿伏伽德罗顶了出来。
“看!”他俩说,“现在是J/K,是熵啦,要抓就抓克劳修斯吧。”

游戏继续,这次是安培被爱因斯坦发现了,眼看安培就要被抓了。安培顺势往地上一躺,伸直身体对站在身边不远处的爱因斯坦说:“等等,我在你站的地方产生了磁场。”正当爱因斯坦在考虑该抓高斯还是特斯拉的时候,发现他俩一人找了一块地板砖抱着,说:“不麻烦你老了,我们现在是磁通量B·S,去找韦伯吧。”
等到爱因斯坦要抓住韦伯的时候,发现韦伯在做深蹲。
爱因斯坦问:“你干嘛呢。”
韦伯回答说:“你没看到我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我在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这时伏特一下子慌了,一把抓住密立根的衣领,说:“你成天拿个油壶乱喷什么。”
“测定元电荷。”密立根回答道。
“太好了!”伏特一把抱住密立根说,“从现在起,我们就是eV,也就是焦耳。”

靠,今天是邪了门啦”焦耳嘀咕道一把把赫兹压在身下,说:
“看,现在是E/v,是普朗克啦”
普朗克也不是好惹的,他突然发现远处有个来自东方的老头在地上写下了22/7和355/113,很是得意,一打听此人姓,心里大喜,急忙跑过去,把这两个分数照抄了一遍,趴在这四个分数上面。对刚气喘嘘嘘赶来的爱因斯坦说:
“看现在是h/4pi,啦”
“那又怎样?”爱因斯坦问。
“是我的好哥们海森堡教我的,说这样我就不是我了,有什么事尽管找他。”
“好,那他在哪里?”
“这个,还真说不准。”
爱因斯坦恼羞成怒,正准备对普朗克大打出手。普朗克说:
“等等,海森堡有个姓薛的好哥们,就躲在前面的箱子里。”
“这个箱子连通风口都没有,难道不会憋死吗?” 爱因斯坦问。
“这个就得你亲自去打开看看了。”
...

11

斜面上滑块,通过对比静止和匀速下滑,受平行斜面外力加速下滑和自行加速下滑,平行斜面外力、竖直外力和任意方向外力...适度引入摩擦角的问题。对于受力情况,特别是弹力和摩擦力的直接作用等,做到精确细致,目无全牛...


另外一个题目,房ZQ同学的矢量三角形平移和高一时王YC同学用的角平分线定理是一样的简捷,只是到了高三,王同学反而没有求解出来呢(当然给定的时间很短,有些苛刻了)。等有时间把一些方法好好整理一下。不过对于常规的方法,整体法必不可少,至于转动力矩,至于重心等,从考纲的角度并不推荐了。

斜面置物[?]
力的矢量合成典型题目[?]

22

@qiusir:顶着白烟,打着双闪,其实这时很想放一首歌:喜刷刷呀洗刷刷……

@qiusir:最近复习选修的振动和波部分,忽然感慨起教师的工作何不是那正弦型函数,貌似高低起伏的变化,不过是单一角频率注定的分布,一年一级三年一届演义另外一种的单调。


@qiusir:喜欢整齐喜欢运动,也就如此捕捉生活的场景~

@qiusir:这天一凉快点就又想出点汗。三好桥西这几艘橡皮筏似乎不像是在捞鱼,围观者众……

@qiusir:咱育才园里还有这东东(桑葚),不过“已打农药,后果自负”~


@qiusir:黄杏树下要护头~

@qiusir:姜P茂T一起大鱼铁板烧,杨师傅为了让拍火焰冰激凌,特地又加了一份~


@qiusir:死硬理性派的特质不是理性而是死硬,多是些长久僵化的主观感受冠以客观理性的钙化,某种角度该叫死硬感性派。
@qiusir:说到勇气,哥白尼的勇气是对教义的革命,伽利略的勇气是对权威观点的颠覆,那开普勒的勇气又是什么呢?“美感和任何智力成果一样,当它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后,就会成为传统,会妨碍人们接受新的美学感受和新的知识”。想必对圆形轨道的信仰和审美习惯到椭圆轨道的修订,他一定饱受痛苦和艰难。

@qiusir:约里奥·居里夫妇因发现人工放射性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他们错过的诺贝尔奖更多:最先发现新的中性射线却没意识到是中子,卢瑟福(曾预言中子的存在)的学生查德威克获得物理学奖;最先获得云室照片却没有认出是正电子轨迹,安德森获得物理学奖;预见了核裂变也走到了铀裂变的大门口,哈恩获得化学奖。


@qiusir:小居里夫妇是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不是3-5中提到的物理学奖。1932年错过中子和正电子,1935年1936年两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哈恩是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qiusir:有人戏言,看到小居里夫妇1932年的粗心大意,估计上帝是急了,干脆给了个根本不能忽略稳定的人工放射性现象,小居里夫妇也总算没再大意。说人家居里家的门槛高,连上帝送礼都得送三回呢。
@qiusir:发明原子弹的是美国人,但核时代的奠基是德国人哈恩。1938年发现核裂变。1945年哈恩、冯.劳厄和海森堡被希特勒秘密关押...哈恩还拒绝参选联邦德国总统...

@qiusir:今个这云让我多跑了十里地~

@qiusir:主席沐浴,谢绝围观~
@qiusir:老人家挥手不是打的车,是说这袖口掉色啦~

@qiusir:去育才外国语学校办事,见到了十多年未谋面了的同事,彼此寒暄,感觉还是很亲切。对外都是东北育才学校,只是咱这搞一校两制哈~
@qiusir:手中有弓,心中有箭,中山公园这雕塑的弦在哪捏?
@qiusir:河边的小红伞本是风景的一部分,只是那些露天烧烤的让人以为又到清明了呢:(

@qiusir:闲看花开宠辱不惊,静观云卷去留无意。
@qiusir:暴走两岸:工农桥到三好桥完成,青年桥到富民桥进行~

@qiusir:有一种凸显是位置,还有一种凸显是状态……

@qiusir:暴走~向东、向东……

@qiusir:向西~向西、向西……

@qiusir:值晚班,原本安静的教室被一只蜻蜓搅动。都说飞蛾扑火,怎么这蜻蜓如此钟情灯管呢?善心的戴童鞋小心放飞~

@qiusir:http://weibo.com/300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