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班里给学生讲解电阻的知识,其间提到银(Ag)、铜(Cu)、铝(Al)、铁(Fe)的导电性,为了让学生记住铜的导电性要比铁强一些的常识,顺便提及自己小时候买破烂的记忆,Fe几角一斤,而Cu要几块钱一斤呢...有学生插话问“银多少钱一斤?”“Ag?我没有买过...”有学生窃笑?吾恼羞成怒:(
一次有男生打趣说某人的笑声是“淫笑”,老师大怒@$@~学生辩解道“银铃般的笑声简称银笑不可以吗?”
补习班里给学生讲解电阻的知识,其间提到银(Ag)、铜(Cu)、铝(Al)、铁(Fe)的导电性,为了让学生记住铜的导电性要比铁强一些的常识,顺便提及自己小时候买破烂的记忆,Fe几角一斤,而Cu要几块钱一斤呢...有学生插话问“银多少钱一斤?”“Ag?我没有买过...”有学生窃笑?吾恼羞成怒:(
一次有男生打趣说某人的笑声是“淫笑”,老师大怒@$@~学生辩解道“银铃般的笑声简称银笑不可以吗?”
这些天连轴转,难得下午休息,也有机会看到凤凰卫视的“走近中国神童之青春记忆”...
宁铂的老师回忆说,宁铂觉得自己就像一条活鱼,被摔死卖了;宁铂的朋友回忆说,宁铂感觉自己就像是为人类祈福祭坛上的羔羊...
如果真的有万能的上帝,上帝眼里的神仙并不比凡人神通广大;或许真的有神童下凡,但他不仅改变不了人的命运,世俗的强大到头来让他自身难保。即便有神童也不会被人世所容,神童改变不了人,反而是人改变了神。
阳光小雪留言说“昨晚我们班级的年度颁奖典礼暨家长会上校长也引用了你对于思涵的这一段评论...”我不知道具体引用的是哪段,不过这件事让我更多体会到到的是:没有完美的社会,也没有完美的家庭,自然也就没有完美的教育和成就完美的个人。但不管怎样的社会,人作为整体又都是完整的。
涉世之初的年轻人对现实的不可思议或如初生的婴儿看到的世界是倒立的一样,但当初的敏感和冲突都会因为习惯而变得熟视无睹了。
大脑是人的CPU,但视觉的角度和深度关系到思维的内涵。人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进化不仅仅是行为方式的转变,因眼睛位置的提升改变了视野也影响到人思维方式。眼球表面上旋转自如,而对身后的景物常常是通过经验来“观察”的,试想人的眼睛贴近地面或是悬于高处,人的思维方式应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里存在着一个进化的逻辑顺序问题。
从生理的角度,年少成长阶段的眼球因总看近处的文字/影视,很容易近视,近视了的眼睛看不清楚远处的景物;而年长时随自身生理机能的衰退多会远视,远视的眼睛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而人在思维方式上的表现却恰恰相反,年少轻狂却一屋不扫,如同远视眼一样,目光里有清晰的未来的蓝图,却对眼下的现实模糊不清;反倒是上了年纪的人如同近视眼一样,清楚脚下道路的细节,但少了那份对前方的憧憬。
视觉的近和远都是必需的,而具体问题的思考中同样是依据远和近的两方面的权衡来决策的,问题是不应该形成近视和远视的习惯,远视的人一心欣赏远处的风景而不顾了脚下的坎坷泥泞;近视的人专注辨认脚下的砂石却迷失了大的方向。我们如何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思维的模式?或如眼睛存在的明视距离一样,人思维的远近也有一个恰当的尺度。眼睛的近视和远视可以由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矫正,而思维上的鼠目寸光和好高骛远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人群中戴眼镜者或寡,而思维上患上近视或远视的却大有人在呢。
P.S.上面的图是在看意大利杯的时候看到的,也如蝴蝶的标本,连“蝴蝶”放置的思路都很像我那“太极蝴蝶星”呢:)不过我那更数学...
期末了,学生最在意的就是考试的成绩了,相信家长对孩子好成绩左顾右盼的那份忐忑要远胜于单位年终奖金的评级。
学习的过程是得过程,也是失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的过程,旧有的东西的修正也是学习的过程,而考试的收获就如学习的收获,理想的成绩让你获得成功的喜悦,不理想的成绩提醒你和过去保持距离...
其实不理想的成绩并不那么悲观,重要的是是否因此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理想的成绩也不不那么可贺,如仅满足于表面的浮夸就会无形中给自己套上了虚荣的枷锁。通过考试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当然有人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有人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这也没有什么大的分别,但归结到一点,考试对学生只能有一种收获,那就是通过考试获得了对于未来的那份信心,这样的信心会转化成兴趣,发扬的优点,约束的缺点,弥补的弱点。
信心,那是你在考试中唯一能够收获的。
赶早到家,没等吃完晚饭就一个人静静地守候在电视机旁...很复杂的一种心情,甚至有些担心。
除了前一天的简短预告,有注意到凤凰网上的信息发布是和凤凰台同步的。无意间发现今天凤凰网上把“天生少年”的字样去掉,可能是他们觉得不妥,或许容易误解为为“天才少年”,而这又和后面的“神童”语义重复,[估计]干脆就用“走进中国神童”的题目了,其实神童是应该加上引号的,除了强调之外,神童本身的内涵就存争议。
很高兴思涵最终又回到了校园,就算是在分校也比赋闲在家要好,且有市里对他将来毕业分配都会有所关照的说法[邻居转述],媒体对魏永康的作用多是负面的,而这次对王思涵媒体也算有些正向的作用。
《走进中国神童(二)王思涵》里有不少胡校和我的镜头,导演对录制素材的取舍也比较客观,至少对东北育才学校没有武断地去揣测和乱扣帽子,而胡校从学校的角度对于很多问题都给直接和清晰的阐述,没准成全了育才:)至于我那木木的表情反映了当时的遗憾和内疚...
明天上午九点凤凰卫视会有重播,而网上也有节目的视频下载,不过需要付费:(或者通过“我要直播”在网上观看,需要安装一个小插件。
最初和导演提到“大哥哥我们一起爬吧”的例子,似乎当时并没有被充分理解,最后还是被选取了,但愿它不要成为一些无视现实、自以为有远见的高明人士诋毁超常教育的理由。还是那句话,面对教育的复杂性,我们眼下只有以多样性去应对,很多事情是一个选择,而凡事有得必有失。节目中我的态度和所表达的一些观点,在下面的一些记录里都有表述。
•凤凰大视野采访纪要
•思涵加油!
•"我"那四年
•唯人无神 心恒有道
•"大哥哥我们一起爬吧"
•"其次吗我就不知道了"
•"年龄比较小的神仙"
•天才本天然 百炼可成金
再次摘录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放到这里:
“在民主制度下,人的地位受到尊重,自由才能发挥效力。比如: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天才教育。如果大多数人都反对天才应有的权利,那么民主就面临危机了。更进一步说,如果民主不让最优秀的人才在所有的任务和生活领域、以及人类的潜力中表现和发挥出来的话,它便走向了自取灭亡之途。”
p.s.办公室里通过网络看了直播,那东西不能录,甚至不能考屏...好在手头有相机,真没想到这样上了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