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28

家住五里河,每天要过青年大街到体育场对面乘车,早上车速快又没有红灯,以前就因路人横穿马路发生过恶性交通事故。尽管也开通了地下通道,因长期闲置被随地方便,多数人宁愿冒险也不愿意过那乌烟瘴气的通道。
想起物理上的伯努利原理,或许城市里的地下通道也可以借鉴一下北美草原上犬鼠洞穴的通风原理。

伯努利原理:瑞士科学家兼数家伯努利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后发现:当流体的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接口上的压力会减小,反之压力会增加。


这是北美草原犬鼠洞穴的截面示意图,两侧的“房间”分别是犬鼠的“卧室”和“储藏室”。

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有隆起的圆形土堆。生物学家起初犬鼠把土堆到洞口是为了建一个视野开阔的瞭望台,然而为什么不在两边都建呢?用伯努利原理来解释:
(1)流经平坦洞口的空气
(2)流经土包的空气速度相对较大,从而形成一个低压区
正是因为两个洞口形状的不同决定了洞穴中空气流动的方向,即风从平坦的洞口吹入,从隆起的洞口吹出,这就是草原犬鼠的换气空调系统。

或许犬鼠比人类先掌握如此技术呢:)增加地下通道内空气的流通或可缓清乌烟瘴气的现状...
部分资料参照《科学探索者•运动、力与能量》

十一 28

小时候家里养的大黄猫生了一窝的小猫,送人前它们是我的玩伴,满炕上乱跑,还在我手上肆意舔食,我也可以随意摆弄它们的肢体。而平日里的这些"小可爱"面对外人善意的抚摸却会露出凶相,吃食的时候即便是我假装拿走食物的试探也会遭到利爪无情的反击。
后来家里养了小狗...因为逗它还被咬伤了手:(

小猫、小狗对陌生人的凶悍出于自我保护的戒备,对主人的温顺则是彼此信任的一种安全,而护食的本能却会让它们与外界完全敌对。
把人和动物类比是对人的不尊重,而动物或许是人的过去,很多时候人的表现又与动物有何不同呢。

对动物善恶的评价多依据人的主观印象,而于人自身的评判却往往忽略特定的处境被归因到本质。从邹老师的文章中看到汤玛士•巴瑞的这句话,着实让人体味:

品质,百分之九十决定于人的心态,百分之十才决定于人的知识。

心态是人对环境的一种判断,焦虑的"心"对外表现出戒备,在别人开来多是"恶",外人眼里的"善"更多是对自身安全有信心的外显。
说到心态,不同人不同阶段、不同处境有不同的心态,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心态不同,穷与富的心态不同…上年纪的人焦虑自己的健康,自然忌讳病和死的词汇,如蒋兴权怒对"骨灰级教练"的称谓;也如大人对年景没把握,会敏感小孩子无意说了什么不吉利的话。

屁股上有补丁的人更疑虑别人无意的目光,人的敏感往往对应某种焦虑,多取决于人的处境而无关乎品质。富足能够改变贫困的心态,但也会带来另外的心态。
"恶"是一种对环境缺乏信心的焦虑,而至于"善"更多的是一种安全的状态。和自然选择对应,人的很多品质也是一个社会选择的过程,而所谓的恶人应该是把作恶当成了一种生存的手段了。

人的危险多是自设的揣测,起于外决定于内在的判断。巴瑞提到的知识对品质的影响,我想这里的知识无非是对事件判断的能力,知识最后还要归结到心态,或许知识探求的本因就是寻求内心的安全。

以往上出租车前就有了对司机的戒备,还会计较那零头。生活的变化,或是所谓知识的一点缘故,如今每每想到出租司机的不易,哪怕多走了一段,就当接济别人。这样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一些,而彼此心安理得后司机眼里我的品质也会不错。给了别人空间,也还自己安全。

心态决定品质,而什么决定心态呢?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决定了什么样的心态。我们努力工作为的是寻求一种内心的安全,而物质利益的追求往往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开始...

教育的环境重在营造彼此的安全,学生的安全感,也包括教师的安全感,这样的氛围下心智之门才会开启,当然包括善的品质。

十一 25

生命的过程是人与自然抗争和人与人自身解脱的过程,人的成长历经自然的选择和教育的选拔,而人健全的心智和健康的体魄一样是宇宙的奇迹。

教育追求真理,而现行教育本身却是一种错误;教育推崇创新,教育内容本身却是一种传统。教育者的荒谬演绎着受教育者的开明,教育发扬着什么也扼杀着什么,这是教育的佯谬。

船行水上,船的前行是通过桨对水向后的反作用来实现的。教育于受教育者的作用向前,而于即时社会的作用是向后的,就叫教育的反社会性吧,或许这是教育效应,也是教育作用的独特。

真理的眼里,所谓教育的成就是那些跨越了种种人为设定的障碍,经历被压制、被扭曲、被催生的部分。教育的成功源于人生命力本身的顽强或是某种机制下漏网的幸运。
很多时候教育庆功会的香槟是站在天才的尸堆上开启的。

p.s.近期整理“KIDS12我那四年”班主任工作,看来工作量很大啊。

十一 22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逻辑。
尽管邓公当年“黑猫白猫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有其特殊的环境和具体的含义,不料却成了今天通用的逻辑。

当经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时,学生的分数就成了学校的经济。
社会不时奏出精神文明的乐章,而不变的还是经济建设的强音;应试的学校里自然也有花花绿绿的素质教育点缀。
既然社会的价值取向多以经济而论,那学校自然效仿唯分数是瞻;当物质财富可以涵盖多元的人生价值,那高分数的获得同样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厂长为经济可以不择手段,校长为应试也无需遮遮掩掩,个个理虽不直但气壮,因为符合时代的逻辑。

掠夺式的发展污染了今天的环境,狭隘的教育其代价是社会的未来。

教师为谁工作?为校长工作,校长为谁工作…其实都是为自己工作!如今的学校,教师像是被雇佣的工头,学生像被剥削的工人,校长就是资本家了:)这样的劳动付出了辛苦,也丧失了尊严,还被迫着把那些谋求私利的努力装点成高尚。当公的教育变成了私的教育,就这样“黑暗以太阳的名义疯狂地掠夺”。
… …
学生的分数是学校的经济,而经济至上是这个时代的逻辑。

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出了什么问题,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回避问题。

十一 20

兼回应“在Blog上反思什么
吴向东是我很敬佩的朋友,他在文中提到blog的一个关键问题,还对我的blog客观地提出了些许期愿,这也促使我反思自己blog的动机。

Why blog?
最初接触blog,印象中不过是个文章按日期排列、附带评论功能的发布系统,偶尔也把自己在BBS上的言论转贴一下,仅此而已。在对blog的一片冲动的喝彩声中自己反倒置疑它的交互性,延伸到后来“隐性交互”、“高级交互”的讨论。后来慢慢体会到它社会性的妙处,发现如此网络环境里的学习和交流更为有效。

Blog除了满足学习、交流的目的外,也是自我表达的需要。我相信blogger是有性格取向的,而blog真正吸引我的也正是它很个人的一面,或许这符合自己性格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抑郁。正如人的肌体要靠药物治疗,人的内心也常需要些文字的药丸,有人用文字拼凑着过去,有人用文字记录着现在,而有人用文字编织着未来。而音视频技术的发展无非是表达需求的进一步满足。
Why blog?blog是需要

Blog what?
刚工作的时候关注教学,我会在意每一个物理常识;作班主任的时候关注学生,我会敏感学生的心理;后来到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上冲浪,醉心于技术的细节;课程整合的理念下,体会研究性学习…近来开始热心教育的整体,体察自我的生活...发展是分阶段的,我想这不是移情别恋,而是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从一开始就blog的话,这些都是我不同阶段blog的重点。眼下blog于我更是一种习惯,或许也是一个阶段。

知识的界定同样是有局限的,物理老师眼里的知识是物理,而领导眼里的知识是管理...blog的内容因blogger的年龄、阅历、职业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彼此的不同也是彼此生活重心的不同。关于内容,blogger不能苛求自己,也不能强求他人,大家能做到的只是发现你的生活,丰富你的生活和享受你的生活,而这个过程中也改变着你的生活。
Blog what?blog生活

顺便说一下我对教育部门区域blog的态度,公共场合下的口无遮拦是没有教养,而一本正经的端庄又和日常学校里有什么不同呢。blog是个很个性的东西,很难把满山的花朵放到一个篮子里,而它对教育的作用也是“润物细无声”。至于仅把blog当成文章系统就另当别论了。

教育,源于生活的才能融入生活,教育,融入生活的才能改变生活。教育技术亦当如此。

·直播生活
·用blog看病
·Blog是面镜+透镜
·人生的舞台
·技术、生活与教育
·对眼下教育信息化的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