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31


夕照的光翻过砖墙、穿过小窗溜进书房,在书架上的小木板上留下神谕:READING IS GOOD FOR YOU...

一早出门,扑面的是穿越来的静了音的硝烟,路边的积雪还在苦等那超度的盐,高耸的烟囱汩汩冒着还没研好的墨,云,是一片熏过了的天。身处老顽童的水墨涂鸦中,孤寂的我不再对这“最羞耻的绝望”抱有最意外的期待,暮年的老成与其说是移山的愚公,更像是海边“非如此不可”的西西弗斯,“沙滩上所画之脸”不断被抹平又复刻,每一次都相同,每一次又不同。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悉达多》[?]

一晃“图书”的记录坚持了近十年,求师得数位学习也快20期了。除了清理和清扫,翻看阅历[?]已然成了我迎新的仪式,透过文字和图片那“不蒸发的生命力”来唤醒“风景拾荒者”的记忆。2023年上了挺多的课,看了几本很好的书,做了一场演讲,恢复了午餐会[?],听了一场音乐会,吃了一顿蚝餐,种了两颗牙,留了级,过了51岁的生日...这些被捕获的过往是那立体愿景与平面现实交割出我曲折人生随时间变幻的踪迹。

“一股轻风唤醒两三树雨,数朵鲜花引得日拨云开”;“浑河边戏水观花,散步散心;育才园读书演算,育己育人”;“晨光是天生的美颜滤镜,秋雨将饱和度直接拉满”;“草木枯荣,无非秋风一走春风一过”...就如运动让人保持活力,四季的感性输出也是我精神生命的体征。

人越是困在小的环境里越会因为更小的事不开心。好几年没出过差了,但借助图书我做了最遥远、最深入也最难忘的旅行,跨越不同国家、穿越不同时代,去了只有读书人才能达到的地方,致敬璀璨的文明、朝拜深邃的奥秘。该读书的年纪读死书、死读书,工作了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宿命中竟也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体悟,这难说不是一种幸运。但,如果不是走过那么多的弯路又如何能读懂这些,就如和人的结识,我选择的那些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那些书选择了我。

相比人的动物属性,阅读者更像一株植物,一面把枝叶“高举在尘俗之上”接受光,一面把根系“深扎在社会土壤中”汲取营养,是专业内和专业外的知识通过深度和广度让这株社会的植物在风雨中保持着平衡。这一年我拜读了格特·比斯塔、雅克·朗西埃、卡尔·雅思贝尔斯的教育哲学,约翰·哈蒂、和田秀树帮我打开了另一扇窗,阿德勒的布道者岸见一郎让人相见恨晚,爱因斯坦、阿兰·德波顿更是让人不舍,卡约里的物理学史甚至比伽莫夫的还赞,佐藤学、斋藤孝的书会继续读,超天才茨威格的作品自不用说,倒是要强调一下校友舒昌善翻译的版本...

时下的教育工作对于“呕像”的我[?]来说已经很接近陀思妥耶夫斯的惩罚。疲惫的西西弗斯在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上做着丘托邦的梦,佐藤学要是没有发现那高高悬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不会说出“没有比教师更难的工作”的话。当“全村”都在为了更高的分数而不顾一切,我相信了教育的“最大的危险不是冷漠,而是天真”。应试教育最应该被指责的不是其天真的出发点,而是其为达目的的手段,那不是剥削,那不是奴役,那是酷刑!我了解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是在战场,而是在校园。想起《毒舌大壮》里的一句台词,“不是something is wrong,今天在这里是everything is wrong.”

“悲观主义是在危险乱世中捍卫幸福的精心策略”,但就我这样的人,如果不是生活在理想社会难免会牢骚满腹。时常越界是因为“成为一位教师就隐含着对某人负有我们并不知道和不能知道的责任”,如同安慰学生“困难多源自美德”,有时失望和抱怨是尚存的求真、向上的勇气。参照斯普特尼克冲击之后美国基础教育的革新,越是被“卡脖子”,教育越是不能回撤。

这几年常在都市的角落里看到被遗弃的共享单车,让我常想起王小波杂文里提到的“行货”,“人家拿你干了什么活,对你有任何一种评价,都无须向你解释或征得你的同意。”相比属龙的,我一鼠辈当牛做马这么多年也算是被抬举了。散步时子聪同学脱口说出不想当“好学生”的那种冲动,也是我对“感恩心障”和“被动客体”双向人格的好老师的厌倦。50岁后的心态像是经历了A leap of faith,“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回报”,我是以最大的勇气以夺回对自己的主权。“知天命”的往后余生,“栓绳的鸟”为天空而活[?]。

今年还是第一次收到重阳节的礼物,更喜欢昊彤同学摘录的《小病》里的那段话:“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上了年纪记性会差很多,这样的一个好处是,即便整晚做噩梦也只是记得有噩梦。这一年大的、小的不如意都会消失在记忆的深空,而对永远缺憾的人生来说,只要把局部的美好稍微放大就足以让我感恩生活了,牙医说是核酸检测治好了我口腔的敏感。

每到年终岁尾,精雕细刻的美好如约而至,过去的都是人生中美好的时光,而刚过去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开始接受这个世界,就如接受我自己,爱它,属于它。

(20+24)+(20+24)(20+24)+(20+24)
qiusir 123123

2023-10
要感谢的同学还有很多,浚豪[?]、昆玉、海辰、睿宁、蕙妍[?]、家源[?]、溪泽[?]、纪铭[?]、博文、峻赫、珉硕[?]、楚茗[?]、霖皓、天睿、宣毅[?]、凯文[?]、淇然、政泽[?]...脑补一下两位值周的学生在那看书[?]。

2019-4
浑河滩地拍的这张“共享单车”的照片一直摆放在办公桌上...

⭐️13.[?]《教育的美丽风险》格特·比斯塔著 真理的双重给予是教学的特征...
⭐️30.[?]《无知的教师》雅克·朗西埃 我相信上帝所造的人类心灵能够不靠教师而自我教育。
⭐️22.[?]《什么是教育》雅思贝尔斯 是通过教育人们出于天资或是决心而成为贵族或大众
⭐️12.[?]《可见的学习》约翰·哈蒂 应当质疑不加快学习进度对资优学生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
⭐️03.[?]《随笔大师蒙田》我们的思想活动也会受到过量的学习和过量的教材的影响。
⭐️01.[?]《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著 舒昌善译 谁自己学会了,此人就能教会我们。
⭐️34.[?]《物理学简史》卡约里著 物理学理论是工具而不是教条。
⭐️33.[?]《物理大师》伽莫夫著 铀裂变的发现到第一颗原子弹的发明均仅仅用了几年时间...
⭐️20.[?]《我的世界观》Albert Einstein 观察和理解的乐趣是大自然最美丽的馈赠。
⭐️31.[?]《劝学篇》福泽谕吉 愚民之上有苛政。
⭐️35.[?]《幸福的勇气》岸见一郎著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24.[?]《高考翻身记》和田秀树著 决定其能否考取东大的关键变在于“希望”了。

·图(2023)书[?]

十二 25

2023-12

疫情和后疫情都让节日问候de短讯少了不少,也是我微信朋友少。今天一早还是有不少送来平安果的,这要是放在平日里就有另外的含义了...

话说,某中中学某领导到某卫星班视察,估计是想对班级工作提出点指导意见,于是向班主任发出了灵魂的疑问,这个班级(这么好的学生)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在(班级)平均分之下呢...没人笑场也是厉害。后来据说这个问题被语文老师解决了,有一道选择题让全班没有在平均分之下的,大家都不会。类似的也有文科班主任说过,“我们班还是有很多人在班级平均分以下...”
这样的笑话倒是提醒我们,对于班级成绩的分析,除了平均数,中位数(位于班级中间名词的分数)和众数(班级出现频率最高的)倒是也可以关注一下。

Physics
Aristotle said a bunch of stuff that was wrong. Galileo and Newton fixed things up. Then Einstein broke everything again. Now, we’ve basically got it all worked out, except for small stuff, big stuff, hot stuff, cold stuff, fast stuff, heavy stuff, dark stuff, turbulence, and the concept of time.

白同学常被我调侃为高材生,不仅个子高学习还好。一次习题课,讲完了一道难一点的题目,接下来的稍微容易点,我说“接下来的两道要是谁做错我也是服!”眼看白同学嘀咕着“这还不容易!”随手分别选了A和C,而这两道题目的答案竟然就是A和C,如果是不定项选择,这全部正确的概率挺低的吧。难道对好学生来说做错不容易就像后进生做对不容易那样吗,那样的话,没能随机能在键盘上打出莎士比亚名著,是因为没找对猴子吗:)

7班学生一直很活跃,今天圣诞节,张同学给班级每个人送了一个苹果,有同学把苹果顶在头上的,有把网兜套脑袋上的...期末复习任务不轻,讲题过程还是有点闹,制止无果就说了一句,“要不我们别上课了过圣诞吧!”“好啊!”还真有学生接话,这...我怒气冲冲地走出教室,那位K同学追了出来,余怒未消,脱口而出“你爬回去我就上课”,谁知这孩子真要爬,这回轮到我服软了。课正常进行了,比以往安静了不少...

课下找K同学来办公室,简单交流了一下。一呢,因为平日里都不怎么计小节,随口接话倒也理解,但希望他理解老师生气...二呢,和他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老师把他逼到道德墙角也是莽撞,但是是他算是担当的行为让事情回转能正常上课,真的要爬回去也不丢人,那也是为了全班的利益,当然老师不会让那样的事情发生。三呢,这事我们都反省,有时退让会比说理和计较有力量,叮嘱以后的学习要更认真一点,少玩游戏...

2023-12

下班,和那几位小盆友约了年末蹭食堂,转身看天边一抹彩云...

想起比斯塔在《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提到德里达“有限的责任只是把良知归功于自己的一个借口”,“有限的责任开始变得没有责任了”,“成为一位教师就隐含着对某人负有我们并不知道和不能知道的责任。”

十二 19

2023-10

中午教工食堂排队,正好碰到今年十月份抓怕的照片中这位老师一家。她认不出自己的雨伞(那天天色有点暗,调了一下照片),她老公也以为是那别的谁呢...我打趣道,应该我是把凡人拍成了天使吧...
2023-12

第一节课前去后楼取咖啡,对我来说质能方程也是这个表达:Energy=Milk×Coffee^2。上图中这两位早自习一下课就跑去打乒乓球了,哪管什么雪呢。当年我和大学同学是端着盒饭大雪天打球,可现在呢,穿着羽绒还怕冷,走路怕滑...以前写“人到中年”是无病呻吟,现今是不愿承认人到暮年罢了。

冬天的雪和秋天的叶子,都会是扫除学生的苦恼。大课间,高二的宋同学带着精灵样的小社长来办公室,送来不发售的徽章,还兴高采烈诉说近来的心情,比如电磁感应的大题终于会做了,预感期末能考的不错,还说替“张妈”[?]解决了一个问题被表扬了:“锦瑟无端五十弦”,瑟明明是二十五弦等?蕙妍同学说小时候看过神话故事,五十弦太悲了...我也跟着涨姿势。

2023-12

昨天值晚班,吃过晚饭路上遇到学生打招呼,这捂得严严实实的学生是谁呢,围脖的缝隙中透出“育才之子!”(同事的孩子,并不是每个都愿意被这样称呼,也并不是每个都这么优秀。)看他正拿着单反在拍夕阳呢,而且是和一位女同学。在这严寒的天气里(正如我最喜欢的节气是冬至,而这几天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万木凋零,偶尔寒风吹起枯叶还以为是起舞的生命呢。而这两位不顾严寒的少年在寻找着角度去拍那并不是很壮观的夕阳(我可拍过不错的[?]),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画面美得感人,就算是在北极也会让人觉得春意盎然,遗憾的是没有拍下当时的场面...想起梵高的话,“不要去寻找美丽的景色,而是在景色中寻找美丽的事物。”后来上课告诉他们,我也很喜欢夕阳,甚至写下了如下的句子:如果我有一双翅膀,也只用来眺望你告别的模样...

周一值晚班,尽可能去和高三那三位小伙伴共进晚餐,然后操场上散散步,聊一聊刷题复习甚至家里什么事,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心情感受,然后各自回去学习...周二继续值班,和小年轻X老师约了一起外出吃拉面...不经意看到之前记录的一首诗,“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重新抄录了一遍,这样以后偶尔翻出来算是个惊喜...

小胡送过一套熊猫的明信片,看到有一张以前抄录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句子,“ES MUSS SEIN”“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黄学长[?]曾觉得和求师得的“以己为师、自求自得”有相通之处。我把这张明信片送给在看Geometry of Conics的晨语同学共勉,最近那道我用了9种方法的题目他给出一种纯的数学方法...

十二 13

‎

大概是我上课常用彩色的粉笔,8班的课表...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11

‎

1990 photograph of the Earth captured by NASA's Voyager 1 spacecraft, courtesy of NASA
This is what Carl Sagan said about the photo:

1990年卡尔·萨根力排众议,让正在远离地球的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美国宇航局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调转镜头,回望地球和太阳系,于是就有了改变很多人世界观的那张照片,地球是一个暗淡蓝点。

Consider again that dot. That's here. That's home. That's us. On it everyone you love, everyone you know,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was, lived out their lives. The aggregate of our joy and suffering,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and economic doctrines,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every hero and coward,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 every king and peasant,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 every mother and father, hopeful child, inventor and explorer, every teacher of morals,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lived there — on a mote of dust suspended in a sunbeam.

The Earth is a very small stage in a vast cosmic arena. Think of the rivers of blood spilled by all those generals and emperors so that, in glory and triumph, they could become the momentary masters of a fraction of a dot. Think of the endless cruelties visited by the inhabitants of one corner of this pixel on the scarcely distinguishable inhabitants of some other corner, how frequent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how eager they are to kill one another, how fervent their hatreds.
Our posturings, our imagined self-importance, the delusion that we have some privileged position in the Universe, are challenged by this point of pale light. Our planet is a lonely speck in the great enveloping cosmic dark. In our obscurity, in all this vastness, there is no hint that help will come from elsewhere to save us from ourselves.

The Earth is the only world known so far to harbor life. There is nowhere else, at least in the near future, to which our species could migrate. Visit, yes. Settle, not yet. Like it or not, for the moment the Earth is where we make our stand.
It has been said that astronomy is a humbling and character-building experience. There is perhaps no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the folly of human conceits than this distant image of our tiny world. To me, it underscore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eal more kindly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preserve and cherish the pale blue dot, the only home we've ever known.

-- as mentioned in Pale Blue Dot: A Vision of the Human Future in Space (1994)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之上。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