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16

曾经有人提出“教什么”在本质上不是永远,与“怎么教”相比,它们要次要的多。回忆自己的教学,过多的强调“清晰的知识”和“条理的逻辑”,而对于其他的比如交流、沟通、合作、认同等少有涉及。转型的社会也少有这方面的推动。
扬振宁曾说过,“物理学需要骨头,还需要有血、有肉,这才是活的物理。”物理学的基础和关键知识是骨头,什么是物理的血和肉?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时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ps.
1、负责研制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对来访的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在物理学方面,我们设法解释以前大家不理解的现象;在诗歌方面,你们设法描述大家早就理解的东西。
2、关于原子[ATOM],据说以前胡适翻译成“莫可破”,直译之“不可在分割的小微粒。”今天看书上说严复翻译成“莫破尘”。“尘”在佛经中是微小的灰尘。

十一 09


上图透镜[并不知道焦点,光心是标出的:)],根据透镜对光线1的折射光线1'准确构造光线2的折射光线。
开动脑筋,你有几种方法?
课堂上用到的一道题目,觉得很好,存档备忘。

补充一道相关的,答案的个数更多的。


要求在虚线框内添入两个透镜,满足入射光线和最终的折射光线平行。
添入的两个透镜要求主光轴重合,并且要求能够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画出所用到的透镜的焦点。
这两道题目都由好多种方法!

十一 06

物理教材上说,“十七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白光是最为单纯的光。”而从后来的物理学研究,白光是“复色光”,有红到紫的七色光合成。

现实社会人们对于白光的认识仍然接受/继承以前的观点,人们仍然相信白色是纯洁的表征。

对于人的评价其实也有类似的误区。我们可以这样的类比,表面上“非常单纯的人”---如同白光一样,表面的单纯背后确实复杂的,融合了多种品格。而相反,所谓个性鲜明的人---如同红光,表面的刺眼的背后确实如此的单纯。

link:因为黑色才醒目

29

物理课堂上经常提到“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从密度大小的关系上不难理解,但提到切身的体验好像就不那么具体了。
而生活中的确有着样的事例。
比如今天在桑拿室里面亲身体验了这样的事情。
刚刚添加完水,桑拿室里的蒸汽比较足,如果你站着,上身已经觉得非常热了,而脚下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如果你不信,可以低下身来感受一下。

下次你洗澡时别望了亲身体验一下。

不过我好奇的是整个桑拿室就有一个热源,整个空间的温度梯度很明显,如果用类似地理上的等高线来描述,它的图像是什么样子呢?

26

一天上午,在徒弟的办公室看他的演示实验:空的烧杯底下[外部]放一枚硬币,从侧面观察,可以看见硬币;加入水后,从侧面观察,不能看见;就算更换硬币为发光小灯泡,同样看不见;当硬币沾水后同样放到底下,可以看见。
奇怪?这下把我给难住了:(
通过网络求助后有了思路。特别是北京张熙春老师的热心解答。后来自己动手作了个模型来分析。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理解全反射的要因,同时想到E’ 处仔细看应该能够看到放大的硬币。[后来根据模型的结果果然在特定的角度上看到了放大的硬币。这一现象强化了对模型的信心。]
而下面的图同样很容易理解不装水的情况。
空杯子的折射情况
如果手头有GSP,可以调节参数实现结果的动态分析。
---------------------
办公室的英语Z同样对这一现象感兴趣,并问我是不是有东西藏在鱼缸底下很难看到?开玩笑说可以写个侦探小说了。而英语J似乎也来了兴致,“QIUSIR,可以用来变魔术!”
---------------------
明明圆形杯子在“光线”的衬托下显得上大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