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02

昨天晚上的新闻调查节目很让自己感动,可能是自己小的时候受苦的经历,容易对辍学问题产生同情。
接受主持人柴静的风格,更喜欢电视里的小孩子,企盼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电视里介绍当地的汉语-维语的双语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学校,而有家庭里就算男主人都丢掉工作了,宁愿变卖自己的房子换取自己孩子能够在这所双语学校里读书。让自己想起小时候父母总提到的“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的情形。估计很多家长都这样说过,也的确能够这样作。
孩子们都知道,懂得汉语容易找工作,有前途,电脑里的字都是汉语的...他们的最大目标应该是能够到内地去读书。
贫穷具有相对性,内地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只不过内地的家长是用同样的热情去学习英语,孩子们都知道懂得英语更容易找到好工作,电脑里更多的东西是英文的...

自治区的孩子学习汉语,梦想着到内地;内地的孩子学英语,梦想着到国外...国外的孩子呢?
等“外语”学完了学什么语言呢?
我们的孩子不管是汉语学习的多好的维族孩子,还是英文学习好的汉族孩子,世人的眼睛里,你是你自己的前提是你是你自己民族的孩子。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能走向世界的才是民族的。维语-汉语-英语-维语

26

电脑的操作系统不断升级,数不清的小软件出现和消失,很多刚刚习惯的东西又突然新鲜但陌生...很可能今天学习的东西明天就变了,其实你在学习它的时候它已经在变。

那我们该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样的东西?其实更直接的是眼下学习的这些所谓的知识----明天可能就变的,姑且称为“无效”信息----有用吗?

小时候,应该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在学些可有可无的课程,从《青少年修养》到《政治》[现在的名称因该是变了,至少内容有了重大的调整。]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年,经常用的就是“爱祖国爱人民”,还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眼下能够想起来就很不错了。
不过印象最深的是从书上看到“父母的话不总是的”。那个时候自己小,正如从来不怀疑老师的能力一样,也没有审视过父母的行为。但从学校书本上获得的正确与错误的东西不自觉地会最先套用在家人身上。而书本上这样的话让自己懵懂的思维变得清晰起来,应该是第一次用自己的头脑自己作主理解了书本上的东西。

自己工作后更强调学生的逻辑和思维。当然这也和从事的理科有关。自己教学的对立面是“死记硬背”。

为了加深这样的印象,自己还用一个“死记硬背害死人的故事”来强化。
说从前有一个后妈,偏心自己的亲生儿子,很少让他干活...就是这样,狠心的她也想害死那个苦命的孩子。一天让自己的孩子去送饭,临走前叮嘱道,“黑面的馒头没有毒,白面的馒头有毒",别忘了,路上多说几遍!这小子平日里很少劳动,自然头脑也不灵活,但也知事关重大,一路上边走边自言自语的重复母亲的叮嘱,"黑面的馒头没有毒,白面的馒头有毒"。一不留神被一块石头绊倒,慌乱中拾起地上的东西,然后又继续重复着母亲的叮嘱,“黑面的馒头没有毒,白面的馒头有毒。”
事情的结局大家应该都能够想到。

如果能够在黑色馒头难看但无毒建立逻辑关联就不会是这样了。

有时候面对死记硬背不肯动脑的情景,我还举农村老太太自己用嘴嚼饼干直接喂孩子的陋习,学生听得直恶心:)纷纷作呕吐状。学生都知道这样恶心人,可在学习上不是很多人习惯了吃“老太太嚼过的饼干”吗?!

后来我对原先的想法有所松动,因为知识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外更具有阶段性
很小的孩子不仅不会觉得“老太太嚼过的饼干”恶心,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是其成长的重要营养来源。这样的逻辑来思考,小时候“死记硬背”的那些《青少年修养》应该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没有外显,或者它更积极的一面被我们的主观情绪给屏蔽掉了。相信事情对于人的影响显然要比我们知道的、猜到的更多

或许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是就是知识大厦的地基呢?

要说花费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练习写字了,显然要比死记硬背《青少年修养》更花费精力。就算自己眼下很少直接写字,甚至有很多字忘记了,但我们能够说我们当初练习写字的时间都浪费了吗?如同有一天我们的技术发达到用思维直接交流的程度,我们遗憾最初我们说话所浪费的时间一样。

写字过程中的获得显然要比会写字本身多很多。

理想基础上的接受过程是有效的,而希望学习终生有用的东西,这是奢望,而就算是有,它需要你通过无用的知识去体会练习。
-----------------------
理解的心理基础是什么?至少有一点,亲身经历的过程有助于“理解”。而别人手把手教你,你总觉得自己太笨...;比如你看别人用电脑能实现什么,内心会有冲动的响应,那是一种很大的推动;能够知道问题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学习了一些问题应该是学习结果的重要组成。

相反你自己动手探求,发现别人没有知道的东西...人总看中自己的探究!
网络的复制无益于理解,如果你看到好的东西,亲自动手输入一遍的理解效果可能更好。
----------------
见多识广并不一定是好事情,对于什么东西都不好奇了,更缺少了探究的激情。孩子是最幸福的,不仅仅是他的明天,还有的就是现在。一个未知的世界更加充满吸引。

写这些东西算是自我的思辨。也是希望那些总习惯说“这有用吗”去抱怨现实的人的一种回应。
不要用你眼前的眼光去审视你的知识,知识是为未来搭建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整体的部分。

23

正如学科知识本来没有界限,而是人为划分出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界限。而人又避免不了彼此间的交叉,所以会有数理,生化等交叉学科。

同样,人和人是不同的,无论从每个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是不同的。但人为划出标准,在教学中经常提到和被参考的教学大纲。

正如学科划分的优点一样,学校大纲的必要同样不可缺少,但我们应该明确它们是人为的。

教学大纲应该是一个基础水平,对于偏远落后地区应该是努力靠近,而发达开放地区则应该清醒认识到这是基础水平,甚至是最低标准。

正确的理解教学大纲的标准应该是对于社会整体发展有好处,同样必要。

然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学校还重复以往的本本主义,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话,教学大纲就成了很多人的羁绊。
教学大纲应该是一个基础的参照,对于有的学生它是一个目标,而有的学生它是一个地线...
这也是教学大纲里的悖论.本来不同的人却要有相同的要求,让人想到了旧社会的裹脚布。

学校敛聚了很多优秀的学苗,却要在教学大纲上过于慎重?特别是本来是作为超常教育培养的孩子们也要向教学大纲看齐?
对教学大纲的误解会「压苗阻长」。

17

在东北育才学校小剧场听汪中求“精细化管理时代:细节决定成败”的报告,据说已经有七百多场的报告了,学校也是花了大力气请到的。汪先生口才不错,经历丰富,一些印象深刻的地方刻录于此。[能够有700多次机会练习注定很强]

美国老师布置作文:“同学们,你们长大后干什么呢?”同学们非常踊跃。“嘘,明天早上交给我。”

提到影响他最大的三个老师。小学的吴老师,那个时候不叫吴老师,就叫老师,因为印象中只知道一个老师,就如同我叫爸爸,而不叫汪爸爸。[很有趣的比喻]

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人需要锻炼,训练,有时候也需要磨练。

眼下教育存在某种缺失就是过分关注知识的角度。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社会是不会原谅的。

当代社会的知识不值钱,知识在理念的磁棒下产生的集群的知识值钱。

人生有两个坐标,纵的是专业坐标,横的是行业坐标,至少要守住一条坐标。

作老师要有“韧”的功夫。特别要温和而强硬的坚持。

细节的积累表现出素质。任何细节都很重要,这是素质。

细节的失误是会刻凿出伤痕。

惩罚是管理者的无能和无奈。

合格的教师需要有深刻的人生感悟。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操作的问题。
教师的示范性比教的作用大,教师是给生命定型。

韧的角度作老师,人生感悟中作老师。

谁都有犯错的时候。汪老师的“抬手就是一脚和学会诱惑”把台下老师给整蒙了。而对于他的演讲有的老师则不以为然,而有的相当追捧:)不过整个演讲过程中他对于自己已经具有的财富在老师们面前表现出相当的底气,甚至嚣张。动不动说自己肯定自己的父亲强,我怎么,我如何,我的智商等。尽管是江西师大的,也来自江西,细节中表现出对于沈阳的不屑。也可以理解,沈阳的外部形象本来就差,老师们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本来就穷酸...

不过我的印象还好,至少我一直认真在听,也很喜欢这个题目---“重复的深刻,简单的高尚”.
ps.
总用电脑,写字自然就少了,加上自己小学学的就不好,今天黑板上又有错别字了,如果说用电脑还是一个借口,可回家的路上,学生说自己的blog 上也有错别字,脸红,只好解释写给自己看的,没有那么认真:(看来自己真的会找托词。

16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谦虚使人进步...”,也知道谦虚是君子重要的品格。也习惯了大人们面对表扬时“哪里,哪里”的言不由衷的谦虚。
平日里不喜欢骄横的人,其实更看不习惯表里不一的把谦虚当成虚伪的外包装。

不禁要问,我们教导人们谦虚的理由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谦虚?
...

仔细想来,其实谦虚的理由竟然和自信是一样的。我们早就知道“术业有专攻”,更清楚“闻道有先后”。
具体的人是不可重复的,更是不可完全替代的。这是我谦虚的理由,同样是我自信的原因!

update10-25:早上气温骤降,听司机说以往的树叶早就掉光了,而今年的才开始发黄。路口买了《环球时报》,自己一直很喜欢看。
“丹麦世界上非常富裕的国家,贫富差距最小...北欧的一种不成文的平等理念,叶特尔法则,任何人不得自称比别人好、聪明或者富有;同时也不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好、聪明或者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