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五一加班,工作让我充实。

为教日语班特地买的有点小贵的教科书早到了,大概翻阅了一下,很精致和细腻,比如有效数字的计算范例简洁明了...准备让课代表和班长分章阅读并汇报...又想,书房里以前姚易辰同学特意从漂亮国背回来的教科书是不是可以同步阅读呢,不能浪费了姚同学的热心和善心啊,而毕同学辣么喜欢英文...看到当初扉页上留下当时的感受,相比,如今自己要迟钝不少。家里还有常顺之送的大学英语物理...
再,鼓捣竞赛的,乐于钻研的不少同学,也可以安排一两位阅读办公室里的大学汉语物理教材...记得还有一版匈牙利早期的教材...

另,六班的文艺班长和她的读伴拿着我推荐的书来看我,一本是新买的《旅行的艺术》,另一本是孩子妈妈在生她的时候就买的王小波杂文集...她们还问我,王小波和德波顿的区别,怎么说呢,德波顿是才子,王小波是智者...之前她们在努力读《自私的基因》...很高兴孩子们能热心读书,还不忘提醒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

08


\教的风险\学的错误\教学勇气-
visib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虹桥中学青年教师交流会
PDF:认识我们的影响力 (256)
大家好,

Continue reading »

11

一年前,刚送走了一波又被留高三了,一接班就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X同学是从少年班过来的,很聪明但有点顽皮。第一堂课就发现他有课上传纸条的习惯,一直对课堂有要求,当然要当众提出告诫,何况是刚接班。但没过几天,正在讲课,发现他又在旧业重操了,就中断讲解转而质问他,面对我严厉的指控,他否认,我走下讲台,他继续否认,当我试图强行翻出证据的时候,他竟然来了一句,“过分了!”
这要是年轻的时候,面对如此挑衅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其实,对另一个班一个出国学生的行为就没控制好...但就在那一刻,我果断停手,回到讲台继续讲课。
想起很多年前,少年班的海顺老师提到他和学生发生激烈争执的事,说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如果把学生逼到墙角,这对孩子也是不负责任的。
这事过了几天,X同学主动承认自己当时的确是在传纸条,我也一笑了之,而“过分了”也就成了我们课上调侃的梗。后来我还真过分,给人家起了叫开了的外号哈哈哈...以后的教学多发扬他聪慧的优势,他也积极进取,多次提出巧妙的构想。偶尔也回顾起曾经危险的处境,很庆幸当初的退让。
X学生最后的高考成绩是班级的前几名...

放下手里的书试着记录这一段教学插曲,源于《阅人无数》里的一句话,“让步是一种能力”......

十二 21


(鉴于该书的封面太丧,找了张替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上图[?])
《费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我想这本书最大的受益人是尹红心和李伟两位作者,不管质量怎么样,应该是践行了“输出倒逼输入”。)(这本书,随便几段话就构成一章哈哈哈,比如第19张一共三面,每一面还空着大半。)
(留意了一下,2021年3月第一版,8月已经第8次印刷,看来选题很好。)(读一本内陆作者的书比逼着我看一部大陆片还要难,但为了更好了解费曼,还是买来书看下去。)(上次看过内陆人写的的《物理学之美》,书是一般般,但是一个很要的线索,趁机检索了一些补充了一些)(看作者介绍,解放军外国语学员毕业的,焦作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书中常用股票或经济等理财的例子,也不知是爱好还是拼凑,总觉得不专业的范例呢。)(想起攀枝花学院...)(是谁曾嘲笑过那个奴隶想从知识上得到一个金币...)
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有能力把它传播给另一个人。
(有学生问我,费曼获得过诺贝尔奖吗?当然,他似乎被提名过几十次吧。)
学了那么多,一落地就“见光死”,简直成了一个书呆子。
(书中应该是编撰了不少费曼的话,或是翻译的曲解。)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是---当你准备学习一门新知识时,必须站在传授者的立场,假设自己要向别人讲解这门知识。那么你一定要用最简洁、清晰和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1、确立你要学习的目标。
2、理解你要学习的对象。
3、以教代学,用输出代替输入。
4、进行回顾和反思。
5、实现知识的简化和吸收。
学习和应用是互为一体的,无法对外输出的学习就不能称为学习。
越熟悉的概念,大脑越喜欢。当大脑长时间习惯于这种学习模式,对新知识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输出,激励我们的大脑更多地使用第二种模式---在不同的概念之间强行建立联系,也是大脑的特长。
知识的输出越多,我们队陌生事物的联想就越丰富,学习的创造性就越强,最终成功地突破旧知识的框架,得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提高学习的能力,比学到一门知识更重要。
费曼认为,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为一个人创造宏大的事业和对世界犀利的理解力。
学习,究其根本是思维方式的比拼,不是知识存储的较量,也不是学位的竞争。
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提“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其名称来自于《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类似的有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一次成功的输出也会同时增强输入的能力,从而使得下一次输出的成功可能性更大。
主动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学习不再是被动服从和由功利驱动的“输入”,而是我们自觉甚至开心地实施有意识的主动学习,也就是以“输出”为载体的“有选择的输入”。
(对老师来说,只有输入才能更好的输出,教师的读书很重要。而对学生呢,只有输出,才知道需要很好的输入。教学相长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关于教和学的关系,我想过很多遍,也说过很多次。)
本杰明·布鲁姆“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我们的目标定立得高大上,让人热血沸腾,具体的规划却一塌糊涂,看起来莫名其妙...
聪明的学习者善于反问和反省,愚蠢的学习者则喜欢自我感动,将一个错误的目标偏执地坚持到底。

SMART:
具体的 Specific---目标必须清晰和可以形容。
可衡量的 Measurable---目标必须量化和能够评估。
可执行的 Actionable---目标必须在能力范围内。
实际的 Relevant/Realistic/Rewarding---目标必须有积极的意义。
有时间限制的 Time-bound---目标必须有时间的期限。
学习不只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我们通过学习建立自己行之有效的思维框架,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费曼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有意愿和彻底地、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对象,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学习什么,对于知识的印象模糊空洞,在学习上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可能有好的收获。
学习不再是人自己的事,是人和机器的竞赛。人们开始担心未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全面替代。(计算速度和存储上,机器早就远超人类,在学习时长上更是不断电不分白天和黑夜...)(学习的事关人类)

@qiusir:上厕所的功夫,自行对照了一下费曼的十条建议:
1-Read every day(读书时也整理笔记)
2-Spend time with nature(也就早饭后散个步,偶尔河边走走)
3-Ask questions(多是对学生明知故问)
4-Never stop learning(学习的迫切性还不够)
5-Don't pay attention to what others think of you(越来越接近这一点)
6-Do what interests you the most(习惯的状态中难说擅长什么)
7-Study hard(没放弃提高但和努力有距离)
8-Teach others what you know(这是我的工作)
9-Make mistakes and learn(主要是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
10-It's Okay to not know things!(对自己的无知越发坦然了)
喜欢推上这个回复:
1. Be kind to yourself.
2. Be a life long learner.
3. It's okay to fail.
4. Never compromise on what you love.
5. Never lose your curiosity.
6. Work hard.
7. Pay attention, it's rare.
8. Do what makes your heart sings.
9. It's important to know who you are.
10. Love yourself.
@qiusir:我们常把学校称为母校,我们常把校园当成家。这是因为在这里,我们见了自己,见了天地,见了众生。升学的我们要更大的天地和为了更广的众生。学生不能放飞自我如何能见更宽广的天体,如果老师不曾放飞自我如何能见识过天地...
费曼说,我们要善于通过学习来“懂得学习”,要掌握这种能力,就必须在学习中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
从长远来看,阅读和记忆并不是一场数量的比赛。我们所学知识的数量想来都是一个伪命题。
当你能从较少的知识中也能获取比他人更多的有益信息时,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一定是更加优秀的。
知识在他们脑中是种薛定谔(猫)的状态,好像学通了,又好像还差很多。在时间的侵蚀下,学到的知识一点一滴、悄悄地流失...
仅凭印象复述、复述中提出问题、复述中加入自己的观点。
“以教代学”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费曼说,“如果你不能向其他人简单地解释一件事,那么你就还没有真正弄懂它。”
(对于书中提到女儿儿子清华北大的农民的事存疑。“我这人没什么文化,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多数时候,我们的学习不过是在朗读一页又一页的ppt...费曼那个年代powerpoint应该没发布呢吧?是不是幻灯片更合适,而且很怀疑费曼说过类似的话。)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大脑中的反映,它不但是神经活动,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题还不会,但分得到了!你说神奇不神奇。”我勒个去,这竟然是我校创新班课堂的节录...很现实也很恐怖)
费曼认为,以教代学的输出方式属于主动学习,是拒绝等待着被知识垂幸而去主动地征服,是不想被知识选择而去为知识建立一个具有自己标准的过滤器。
高质量的主动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费曼“我发现,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主动学习的人在10年后会超出被动学习的人至少两个社会阶层。”(如此的鸡汤文字,如果是费曼说的,那应该是他的污点了哈哈哈)
第一次复述是把自己当做倾听者,第二次复述是进入一个真实的传授知识的场景,向别人甚至更多人阐述你对某项知识的看法。
费曼学习法主张“以教代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样做能最大限度地加快学习的速度,提升学习的效能。
没有灵魂的知识就像路边枯萎的树叶,看似脉络分明,却早已失去生命。
只有在记忆的同时还能为知识刻上自己的印记,学习才拥有了灵魂,知识也具备了新的活力。
(叔叔一大早发短信过来,祝我节日快乐,说这是他最喜欢的节气,我说也是,昨天过了最长的夜。叔叔不忘叮嘱我吃饺子,难怪食堂早餐就有了饺子,中午又吃了几个。下午10班上课,黑板上写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下巴没人管”。)
知识不是单向的一个方向传授知识,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盲维”是我们没看到的角落,也是我们未想到的地方。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统计表明,有68%的人下功夫去学一门知识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原因是他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理解这个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距主要取决于对知识的反思、总结和升华的能力。
“证据太苍白了,就好像一只苍蝇飞过婴儿的耳边,婴儿却以为那是一个高级玩具...”
“最好的学习就是我们能从一个问题里找到新的问题,你不喜欢、不欣赏、不认可的东西,那才是知识这顶皇冠上的宝石。如果你憎恶争议,或者没有挑刺的习惯,就如同你扔掉了这颗宝石,只戴着一顶漂亮但毫无价值的帽子。”
知识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我们不断地解构它,理解它,另一方面也通过论证、怀疑和反思更新它的内容,使知识保持常新,尽可能地真实而客观。
“好比一条从鱼缸放出来的鱼却在大海里无穷无尽的食物之中饿死。可见简单的事情真做起来也不易...”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知识不仅是文明的记忆,也不仅是未来的旗帜,它还是一种思维结构。当你从思维结构角度看待知识时,就要意识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自己思维的变革,它由聪明的方式,也有愚蠢的方式。”
知识的原理比知识本身对我们更有价值。能够简化知识体系,可以使学习既简单又直接。
(一直尊重阅读之人,对书也一直有膜拜之感,而对自己而言,四十多岁以后的读书才算是开始...)
我们的口才不仅源于演讲的技巧,更源于对人性的认知。
知识并非只是拿来搬开脚下的石头,或让你明白过去,屙屎帮你读懂未来。
热情是造成学生的学习结果最大差异的因素。
“有时候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一堆信息。”
费曼想来不主张追求数量的“贪多求全”的学习,他曾经嘲讽地说,“如果有人愿意拿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并且还为此感动,那他纯粹就是一个无知的妄人。
主动的学习远比被动的学习重要;系统的学习远比碎片式的学习重要;向内的学习远比向外的学习重要;专业的学习远比跨界的学习重要。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由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呈现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有多少。
从上往下列出了:听大课、阅读、多媒体、现场示范、讨论、践行、教别人,这7种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也依次从5%递增到90%。


喜欢这张图[?]的配色,简单翻译了一下贴在这里。
[?]《如何高效学习》Scott Young (提到费曼的技巧)

费曼曾经指出[?],学习物理学有五个方面的理由。简单说来:
一是为了学会怎样动手做测量和计算,以及在各方面的应用;
二是培养科学家,他们不仅致力于工业的发展,而且贡献于人类知识的进步;
三是认识自然界的美妙,感受世界的稳定性和实在性;
四是学习怎样由未知到已知、科学的求知方法;
五是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

P.S.冬至这天,留言里试着整理一下收集的费曼推上(好奇是谁在维护,费曼的养女?)的只言片语。等读完费曼语录,再整理一下。

29

2021

·后记:李树英
《教育的情调》来自范梅南(Max van Manen)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的The Tone of Teaching
用心看教育首先意味着必须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从教育学的焦点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境、关系和事件的体验式怎样?只有通过这样的追问,成年人才会感受到儿童在有力地转变着成年人的自我感觉,感受到儿童对成年人的职业和个人生活所带来的转变;用心看教育也意味着必须承认,理智领不能够处理好所有的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而不是用脑来思考教育问题并实施教育行动,而用心思考和行动的关键是对他者此刻的体验保持敏感。教育学需要的更多的是实践性的“知行”,而不是理论化的知识;用心看教育还意味着必须承认,所谓的教育就是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
@qiusir:书的前面找了一大堆有名没名的人说些有用没用的话,范梅南写的书应该很有感召力了,有了一群喽啰反而自降身价。
·序
学校应当被孩子们视为“我们的学校”,而老师决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孩子。
教育爱意味着教育者对于学生的道德与人道方面的责任,以及合乎每一个儿童个体发展实际的教育性陪伴。
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

·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任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
这位专业人士拥有很多的临床知识,但却缺乏敏感性---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
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是一种特殊的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它是一种既来自心灵也而来自头脑的知识。
·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成年本身也是一个永未完成的成长过程。
在与一个孩子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我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榜样。
在“完美”教育者看来,孩子们是不完美的,所以没有必要去倾听孩子们的话,更遑论去向孩子学习了。
·孩子好奇的体验
问问题的孩子期待得到更多---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提问“那是什么”是想得到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好奇,去惊讶。
拥有非凡好奇心的孩子可能不是那个不停问问题的孩子,倒有可能是那个偶尔才会问一个问题的孩子。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早熟的好奇心,它只偶然出现而且十分肤浅,它几乎对孩子适宜的成长没有作用。
早熟孩子的大部分问题是一闪而过的问题,它们的出现并非源于全神贯注,并非源于真正的兴趣。相反,这样的好奇心只是蛙跳般四处闪动,此刻感兴趣的问题迅即被下一刻的兴趣所代替。
一个不那么有好奇心的孩子可能已经从成年人那儿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问题止于答案。这样的孩子提问时像是在做一种游戏,一种把问题置于死地,最终能找到答案的游戏。
我希望他继续保持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不是给他一个固定的答案。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
我们用分门别类的语言把孩子分了类,这种语言像真正的监狱一样将孩子限制起来。用技术的、诊断性的或工具性的语言来把孩子们分类,实际上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放弃。(从这个角度,某育才学校的各种特长班的分类对另外一些孩子甚至得益者都可能是不公平的。)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
注意notice一词起源于拉丁语nocere,即知道。
常常被老师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到的孩子是幸运的。
每次相遇的时候,与世界的其他关联都被轻轻切断,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诚恳的接触。当我们以双手或笑脸回应对方的时候,我们共同创造和分享着这段时空。微笑可以作为一个公开的邀请,让我们在目光相遇的瞬间彼此为对方而存在。
·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
表扬给得太轻易或太随意都可能使它失去意义。
平等地表扬每一个人往往会弄巧成拙。
有人肯定了我也就是肯定了我的存在,肯定了我是个有生命的个体。得到肯定和表扬不可避免地与自我认同交织在一起,而自我认同是在“做自己与自我的形成”、“我是谁与我将会成为谁”的张力下逐步实现的。
教育学就是在与孩子或年轻人的交往中对什么是合适的与神呢么是不合适的予以积极的区分。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
教育的机智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映能力”。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一个常常思考的人比一个相对较少思考的人更容易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教育学上的敏感性和多谋善断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思能力。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赖于感知和倾听年轻人的能力。但是教育的机智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映能力”。即便如此也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行动会有效。
(对于一个连试卷都不敢公开的应试,重点中学之间相互不遗余力地攀比,要粉碎对方的宣传,不惜弄虚作假,毫无一点知识分子的气度和风范,更谈不上什么教育的理想了。而学生和家长也成了这股全民疯癫的助推的乌合。)
人类从内部反应他们自己,世界从外部反应它自己。我们通过看、听、触这些感觉与孩子联系起来。
我们需要看懂眼神,并根据对眼神的理解去行动。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并不是在一个研讨班上所获得的一套简单的外在技巧。有关教育的鲜活的知识并不只是脑海中那些需要智力的东西而已,它还需要融于身体的“体知”。真正的教育需要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对孩子们世界的体验中去。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清楚孩子眼中的我们究竟是怎样的。

·纪律的教育学意义
纪律discipline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和原则的方式。纪律的原意是跟随、学习和教导。信徒disciple就是一个伟大导师或伟大榜样的追随者。讲授lecture也与纪律有关。
没有纪律,没有学习的欲望,学校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在学生中或对一个人自己建立起纪律,就是为了真正的学习创造条件。教室里真正的纪律是不能和课堂上所教的所学的截然分开。
纪律的深层含义和处罚或权威的运用几乎没有什么关系。(那是维护的表面条件,纪律创造气氛...)
一定程度上,相爱的人对爱的理解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了不断的考验。
当一个女人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她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还有些女人惊奇地发现,生平第一次,她那么想要抱抱孩子,或者及时地去帮助一个孩子...那些“怀孕了”的老师(有了学生的老师)为了教学而训练自己,他们会用老师的眼光去读一本重要的关于孩子的书。
·孩子对秘密的体验
秘密secret来自拉丁语secretus,意即“分开,分离”。从某种意义上说,秘密的体验式一种让自我与他人分离的体验。
当孩子拥有了秘密,他的生活世界就一分为二了: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个是外部的世界。
当我们隐藏秘密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隐藏了自我。秘密让我们遁形:握们体验到了内心的不可见。
秘密的保守或分享可能会扰乱或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草甸子三剑客之间的秘密...)
秘密是人成长的一个关键方面,孩子们发现自己有了秘密,就意味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而能够与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孩子们怎样感受我们的“在”?
在早期,英文中学习的意思是教,是让人学,也是自己学。(汉语中学和教的古体字很大相关)
在荷兰语中,学习仍被用来表达教与学的意思。在词源中,学习的意思是跟随足迹、路线或前人留下的脚印。
一个真正的数学老师的身上处处体现着数学,他生活在数学之中,从一个特别的意义上说,他就是数学。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老师讲课的风格来判断他是真正的老师还是冒牌的老师。
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数学或诗歌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数学或诗歌。好老师和他们所教的知识已融为一体。
·气氛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我们不可能一直或永远用教育学的态度对待孩子,对此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有时我们也很不幸地会犯错误或者对教学不够尽职。事实上,教学中我们难免会犯错误,教学并不完全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教学汇总表现出的心情、语调和气氛,同道德、情绪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息息相关。
(想起“他脑子好使”的评价,觉得侮辱性极强,远超过“这孩子很聪明”的应付...)
气氛是我们体验生活空间的方式。气氛是老师将自己呈现给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们将自己呈现给老师的一种方式。
·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
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
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是没有孩子的生存空间的。
一个怀孕的女人和希望生活在一起。
对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失败时,我们放弃了所应承担的责任或拒绝展现与希望为伴的生活。
希望不是那种被动的、认为事情终归会得到解决的乐观主义。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
然而在感觉无望的时候,恰恰是脆弱的孩子又一次让我们体验到了希望。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我的生活就是把孩子当希望。”
(和兴东老师交流,今年理科状元那两位,都是有点木讷但思维清晰,逻辑扎实到冷冻的地步)
“要是你那个回到年轻时,同时又像现在这样懂得这么多就好了。”(对我而言,可能要是懂得这么多,小时候就不那么努力了。)
孩子需要生活的开放性,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父母或老师需要开放性,以便成为自己并反思那些促使现在的自我得以形成的因素。
这就是我们必须向孩子学习的方面。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更好的学习者,因为孩子们也在向我们学习。
·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
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难免会犯错误或判断失误,重要的是,学生是怎样体验老师的关爱的。一位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老师始终能与学生们和谐地相处。
·教学的情调
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发展教育的机智
教育学在欧洲大陆和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中不仅意味着教,还意味着育。教育学本质上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然而,研究者通常以一种实证的科学的方式来处理和研究它。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情境,教学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刻。这就要求老师具有特殊的素质:一种融入身体的敏感性、一种临场行动的教育机智与智慧。

在当下极速互联网和知识生产已经开始自动化的时代,老师的知识权威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儿童有时知道的比老师还多,这并不奇怪。作为老师,正如我们的学生一样,我们自己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重要。我们需要明白,教和育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好老师的智慧行动有时候也是很有风险的,但一位好的老师会愿意为了孩子冒险。
教育的智慧可以被唤醒,却不可抑被技术性地培训。
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是一种影响施加到另外一种影响上,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
(忽然想起60年校庆时,那个补课界很有名的严,拿着个他快拿不动的了相机来参加校庆活动,看我的眼神有点敌意...)
1802年,赫尔巴特在关于教育的首次演讲中曾说过:“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一名拙劣的教育者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那么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他也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性的教师。”
关注具体的人,关注具体喏你在具体教育情境中鲜活的生活体验,即关注人的独特性。教育现象学认为,即使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人的体验也是各异的,因此,教育现象学关注具体人在具体情境下的独特体验。
教育现象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方法:1以孩子为本;2以教师为本。不仅对教师进行技术层面的培训,而且要注意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促进其教育机智的形成;3关注和认同自己的体验。(别忘了自己这个人哈哈哈)
knowledge是一种已经固化的、概念化的行动框架,而knowing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即刻行动的知行。
好的老师确实具有一些天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它必须愿意对它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随时质疑。

·年末温习
成年本身也是一个永未完成的成长过程。
教育的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映能力”。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在学生中或对一个人自己建立起纪律,就是为了真正的学习创造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秘密的体验式一种让自我与他人分离的体验。
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数学或诗歌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数学或诗歌。
(想起“他脑子好使”的评价,觉得侮辱性极强,远超过“这孩子很聪明”的应付...)
对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
教和育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好老师的智慧行动有时候也是很有风险的,但一位好的老师会愿意为了孩子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