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12

JQX/进取芯 席明纳第19期(2025.11.06)


一些做功与能量问题新观点

浑南高中部K2304班 吴尚达

能量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物理量之一,其转化通过力的做功实现,力做功也必然涉及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一、机械能,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其运动和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它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即 E = E_k + E_p
保守力指做功与路径无关的力,如重力、引力等,保守力的做功只与其位移有关,那么只要知道保守力关于位移的函数,我们就能通过积分得到它对于一段位置变化做的功,进而得到它的势能函数。对于常见的一次函数形式的保守力,积分势能的过程如下:
qiusir说:“保守力的英文是conservative force,与‘守恒’同源,故也称守恒力,在日本教材中也称‘保存力’,这种力的作用效果是保存能量,使其仅在系统内部发生转化,动能和势能通过做功重新分配而不与外界发生能量的流动”也就是说,能量在一个孤立封闭系统内部转化,我们把这种系统称为保守系统。
非保守力与保守力的定义相反,如果做功的力是非保守力,比如摩擦力,那么它会把系统的能量耗散出去,这就是一个开放系统。

让我们看一道个人很喜欢的例题:
【例零】如图所示,一盛水容器绕竖直中心轴以角速度 \omega 匀速转动,求水面的函数。

我们以旋转的桶为参考系,那么液面就是静止的,由于参考系是非惯性参考系,我们需要引入惯性离心力,同时引入离心势能的概念,这样水面上一定质量的液体,它的势能为重力势能与离心势能的总和。对于一个液面,它一定是一个等势面(如果同一液面上存在较高势能的点和较低势能的点,那么较高势能点处的液滴就会向较低势能方向运动,最终形成一个等势面),对于这个等势面,我们可以定义它的势能为任意常数,这里定义为零,对其能量列式如下:

(如果定义水面的势能为常数 c,则对应的函数应多一项 +c/mg,液面形状依旧是抛物线)
qiusir还提出了受力分析的解法:

二、力的“作用质点”的位移

【例一】光滑水平地面上用恒力 F 拉动静止的物体 m, 夹角为 \theta,物体前进位移 s, 求这段过程中恒力 F 所做的功 W

对于这道题,qiusir给出了比较标准的叙述方法:
这道典型例题中,可以认为力是一直作用在同一个作用点 P 上的,但如果力的作用点是时刻变化的呢?

【例二】如图为打印机滚轮辅助进纸装置,轮子半径为 R,绕过 O 点的固定轴以角速度 \omega 匀速转动, 带动下方纸张以速度 v 运动, 试求转动一周摩擦力 f 所做的功。

经过一定时间图中 A 点将不再与白纸接触,摩擦力的作用点不再是 A 点,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摩擦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为零呢?因为纸获得的动能,所以显然 f 做的功不为零。

通过“作用质点”来解释这一现象:
对于任意系统,当我们将其离散化,都可以得到无数个无穷小的质点(质量元),作用质点是指某一时刻力作用的系统的一质量元。力的做功其实是由很多个微小的做功过程组成的,当力的作用质点可认定不变时,它就是我们所说的作用点,从而通过其位移计算出做功,但当力的直接作用点发生变化时,则需要通过积分转化来求做功。

三、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影响
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是在牛顿第二定律成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在任意惯性系中仍然成立,所以以其为基础的能量动量方面的定理自然也是成立的。
故:在地面系下,如果动量守恒,则在另一惯性系下,动量仍是守恒的;在地面系下,如果机械能是守恒的,则在另一惯性系下,机械能照样是守恒的。
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些矢量推导(以下推导中 F\Delta x 均为矢量)证明出来:
A,B,C三个可视为质点物体(可拓展至 n 个)与地球构成一个系统,三个物体分别受外力 F_aF_bF_c 的作用,在一个与地面保持静止的参考系 S 中观测到此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S' 是相对于 S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S 系中动量守恒可知合外力 F_a + F_b + F_c 为零由于受力与参考系无关,所以在 S' 系下合外力 F_a + F_b + F_c 依旧为零,合力对系统做总冲量为0,动量守恒得证。
设很短时间 \Delta t 内 ABC 三个物体的位移分别为 \Delta x_a \Delta x_b \Delta x_cS 系中机械能守恒,故可知合外力总功为零,即
F_a \Delta x_a + F_b \Delta x_b + F_c \Delta x_c = 0
设同一时间间隔 \Delta t 内 S' 系相对 S 系的位移为 \Delta x' 则由相对运动知识可知:
A在 S 系下的位移 \Delta x_a = \Delta x_a' + \Delta x'
A在 S' 系下的位移 \Delta x_a' = \Delta x_a - \Delta x'
B,C同理
故在 S' 系中三个力做功之和为
W = F_a \Delta x_a' + F_b \Delta x_b' + F_c \Delta x_c'
= F_a (\Delta x_a - \Delta x') + F_b (\Delta x_b - \Delta x') + F_c (\Delta x_c - \Delta x')
= (F_a \Delta x_a + F_b \Delta x_b + F_c \Delta x_c) - (F_a + F_b + F_c) \Delta x' = 0
S' 系中机械能守恒得证。
【例三】如图所示,火车以速度 v 向前做匀速运动,内有一光滑桌面,上有一轻质弹簧,右端有一质量为 m 的物体(不连接弹簧),一端固定于车厢壁,用手压缩一段后放手,物体被弹开(仍在桌面上),离开弹簧时相对车厢的速度为 u。问:从放手到物体离开弹簧的瞬间,车厢壁对弹簧做了多少功?
应用上述知识,给出解答如下:

如果以非惯性系作为参考系,由于非惯性系中牛顿第二定律不再成立,需要引入惯性力,若引入的惯性力是保守力,则该系统依旧为保守系统,引入惯性力对应的势能后能量守恒
【例四】如图所示,一光滑细杆绕竖直轴以匀角速度转动,细杆与竖直轴夹角 \theta 保持不变,一个相对细杆静止的小环自离地面 h 高处沿细杆下滑,求小环滑到细杆下端时的速度 v

以细杆为参考系引入惯性离心力 F(科里奥利力方向与圆环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这里忽略不计),由保守系统能量守恒列式如下:

四、虚功原理
对于一个平衡系统,可以假设其发生了一个极为微小的变化,某个力做了一个微小的功 dW 使系统的势能发生了一个微小的变化 dE 然后由 dW = dE 求出我们所需要的量,一般常用于求解一些力的大小。
【例五】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 R 的 1/4 光滑球面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球面上放置一光滑均匀铁链,其 A 端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拉力 T, B 端恰与桌面不接触,铁链单位长度的质量为 \lambda,求 T 的大小

对铁链应用虚功原理,假设铁链在 A 点拉力的作用下水平向左发生微小位移 dl,则拉力所做的功等于将 B 点对应质量 dm = \lambda \cdot dl 抬升到了 A 点,所以

当然,本题也可以使用微元法求解:

qiusir:“类似的题目也曾在高一的某次考试中出现。用几何分析的方法十分复杂繁琐,如果能巧妙的运用虚功原理,将大大节省做题时间”

【例六】如图,一长为 L 的匀质细杆 AB 由固定的两个水平细轴 CD 支撑在竖直平面内,CD 间距为 dd \leq L/2,杆的 A 端置于轴 C 下, 杆与轴之间静摩擦系数为 \mu, 杆与水平面夹角为 \theta,为使杆保持平衡, L 比 d 的值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应用虚功原理,解答如下:
(这种情况下,约掉 d\theta 后,虚功原理与力矩平衡方程是相同的)

JQX|Jin

【下期预告】
从一道小题的细节入手,从牛顿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等角度解构非弹性碰撞,涉及形变、摩擦力的功、弹力的功···

十一 10

JQX/进取芯 席明纳第18期(2025.10.30)

摆线的等时性与变分法

JQX|Xiao

一:摆线的等时性
摆线在弧长方向满足简谐振动,因此与弹簧振子相同,震动周期与振幅无关,因此满足等时性。下面从能量的角度证明沿摆线下落的物体满足简谐振动。摆线方程为:x=R(\theta-\sin\theta),\qquad y=R(1-\cos\theta),把最低点作为势能零点:最低点对应\theta=\pi
记从最低点到轨道上一点P的弧长为s\ge 0,向上为正;P的高度为h\ge 0
1) 弧长微分
 x'(\theta)=\frac{dx}{d\theta}=R(1-\cos\theta),\; y'(\theta)=\frac{dy}{d\theta}=R\sin\theta,\; ds=\sqrt{(dx)^2+(dy)^2}=\sqrt{(x')^2+(y')^2}\,d\theta=2R\sin\frac{\theta}{2}\,d\theta.
因此从  \theta=\pi 到任意  \theta 的弧长为
 s(\theta)=\int_{\pi}^{\theta}2R\sin\frac{\varphi}{2}\,d\varphi=4R\cos\frac{\theta}{2}.
2) 从最低点计的高度
 h(\theta)=y(\theta)-y(\pi)=R(1-\cos\theta)-2R=2R\cos^2\frac{\theta}{2}.
3) hs 的关系
 s=4R\cos\frac{\theta}{2}  \cos\frac{\theta}{2}=\frac{s}{4R} ,代入上式:
 h=\frac{s^{2}}{8R}.
4) 能量方程
设质点质量为 m,切向速度 v=\dot s。能量守恒:E=\frac12 m v^2 + m g h =\frac12 m \dot s^{\,2} + m g\frac{s^2}{8R} =\frac12 m \dot s^{\,2}+\frac12\,k' s^2,。其中k'=\frac{m g}{4R}
这恰是一维简谐振动的能量形式,角频率\omega=\sqrt{\frac{k'}{m}}=\sqrt{\frac{g}{4R}}.。利用简谐振动周期公式T=\frac{2\pi}{\omega}=4\pi\sqrt{\frac{R}{g}},\qquad t=\frac{T}{4}=\pi\sqrt{\frac{R}{g}}.
周期与起点高度无关,所以摆线满足等时性。
二:变分法
牛顿只用了一晚就解决了约翰·伯努利对于最速降线的挑战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当时共有五个人给出了最速降线的解决办法。除了约翰·伯努利的巧妙办法外,他的哥哥雅各布·伯努利更是开启了变分法的开端,几十年后欧拉和拉格朗日把这个方法系统化为变分法,并提出欧拉-拉格朗日方程。下面用E-L方程来证明最速降线为摆线。
1、时间泛函
最速降线问题为一个小球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滑向低处,其运动轨迹曲线为 y = y(x)。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小球在任意位置的速度为 v = \sqrt{2gy}。设微元弧长为 dl = \sqrt{dx^2 + dy^2} = \sqrt{1 + y'^2}\,dx,则走过这段微小弧长所用的时间元为 dt = \frac{dl}{v} = \frac{\sqrt{1 + y'^2}}{\sqrt{2gy}}\, dx。因此,小球滑完全程的总时间可以表示为一个积分泛函 T = \int_{x_1}^{x_2} \frac{\sqrt{1 + y'^2}}{\sqrt{2gy}}\, dx,我们要求解的就是能使 T 最小的曲线 y(x)
2、求解E-L方程
为了求出极值曲线 y(x),我们引入一个在边界点为零的微小扰动函数 \eta(x),并构造一条扰动后的曲线 \bar{y}(x) = y(x) + \varepsilon \eta(x)。其中 \varepsilon 为微小常数,且边界条件满足 \eta(x_1) = \eta(x_2) = 0,以保证扰动不改变曲线的端点位置。
原时间泛函可以写为 T[y] = \int_{x_1}^{x_2} F(x, y, y')\, dx,其中被积函数为 F(x, y, y') = \frac{\sqrt{1 + y'^2}}{\sqrt{2gy}}。将扰动后的曲线 \bar{y} = y + \varepsilon \eta 及其导数 \bar{y}' = y' + \varepsilon \eta' 代入,泛函就变成了关于 \varepsilon 的函数 T(\varepsilon) = \int_{x_1}^{x_2} F(x, y + \varepsilon\eta, y' + \varepsilon\eta')\, dx
为了求得泛函的极值,我们需要其对 \varepsilon 的一阶变分为零,即 \frac{dT}{d\varepsilon}\Big|_{\varepsilon=0} = 0。首先计算导数:\frac{dT}{d\varepsilon} = \int_{x_1}^{x_2} \left( \frac{\partial F}{\partial y}\eta + \frac{\partial F}{\partial y'}\eta' \right) dx。当 \varepsilon = 0 时,此式依然成立。
我们对积分的第二项使用分部积分法(\int u\,dv=uv-\int v\,du)。令 u=\frac{\partial F}{\partial y'}dv=\eta'\,dx,则可得到 v=\etadu=\frac{d}{dx}\!\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right)dx。于是,积分项变为 \int_{x_1}^{x_2}\frac{\partial F}{\partial y'}\,\eta'\,dx =\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eta\right]_{x_1}^{x_2} -\int_{x_1}^{x_2}\eta\,\frac{d}{dx}\!\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right)dx
由于边界处的扰动为零,即 \eta(x_1)=\eta(x_2)=0,所以 \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eta\right]_{x_1}^{x_2} 这一项为零。最终我们得到 \frac{dT}{d\varepsilon}\Big|_{\varepsilon=0} = \int_{x_1}^{x_2}\!\left( \frac{\partial F}{\partial y} -\frac{d}{dx}\!\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right) \right)\eta\,dx=0
根据变分法基本引理,因为 \eta(x) 是任意的微小扰动,要使上式恒成立,必须其括号内的部分为零。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著名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frac{\partial F}{\partial y} -\frac{d}{dx}\!\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y'}\right)=0
3、Beltrami恒等式及其应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欧拉-拉格朗斯方程可以被简化。一个重要的情形是当被积函数 F(x, y, y') 不显式地依赖于 x 时(即 \frac{\partial F}{\partial x} = 0),存在一个被称为**贝尔特拉米恒等式 (Beltrami Identity)** 的一阶积分:F - y' \frac{\partial F}{\partial y'} = C,其中 C 是一个常数。这个恒等式可以大大简化求解过程。
现在,我们把这个强大的工具应用到最速降线问题上。回顾我们的时间泛函被积函数 L = \frac{\sqrt{1 + y'^2}}{\sqrt{2gy}},它显然不显式地含有变量 x,因此完全满足使用贝尔特拉米恒等式的条件。
我们首先计算 Ly' 的偏导数:\frac{\partial L}{\partial y'} =\frac{1}{\sqrt{2g}}\frac{y'}{\sqrt{y}\sqrt{1+y'^2}}。然后将 L\frac{\partial L}{\partial y'} 代入恒等式 L-y'\,\frac{\partial L}{\partial y'}=C。经过化简,我们得到一个非常简洁的关系式:\frac{1}{\sqrt{2g}}\frac{1}{\sqrt{y}\sqrt{1+y'^2}}=C
4、求解方程,证明曲线为摆线
为了求解上面这个关于 yy' 的微分方程,我们首先将所有常数合并为一个新的常数 k,得到 \frac{1}{\sqrt{y}\sqrt{1+y'^2}}=k。整理后可解出 y' 的表达式:y'^2=\frac{1-k^2y}{k^2y}
为了对该方程积分,我们采用一个技巧,求解 x 关于 y 的导数 \frac{dx}{dy}=\frac{1}{y'}=\sqrt{\frac{k^2 y}{1-k^2 y}}。这个形式的积分可以通过参数代换来解决。我们引入参数 \theta,并令 y=\frac{1}{k^2}\sin^2\!\frac{\theta}{2},它等价于 y=\frac{1-\cos\theta}{2k^2}
进行代换后,表达式被简化为:\frac{dx}{dy}=\sqrt{\frac{(1-\cos\theta)/2}{(1+\cos\theta)/2}} =\tan\frac{\theta}{2}。同时,我们可以求出 dy=\frac{1}{2k^2}\sin\theta\,d\theta,因此 dx=\tan\frac{\theta}{2}\,dy = \frac{1}{k^2}\sin^2\!\frac{\theta}{2}\,d\theta。对 dx 积分可得 x=\frac{1}{2k^2}\int (1-\cos\theta)\,d\theta =\frac{1}{2k^2}\bigl(\theta-\sin\theta\bigr)+C_x,其中 C_x 是积分常数。
最后,我们整理一下结果。令常数半径 R=\frac{1}{2k^2},并将积分常数合并为起点坐标 (x_0, y_0),我们便得到了该曲线的最终参数方程:
\begin{aligned} x(\theta) &= R\bigl(\theta-\sin\theta\bigr) \\ y(\theta) &= R\bigl(1-\cos\theta\bigr) \end{aligned}
这正是摆线(Cycloid)的标准参数方程。至此,我们证明了最速降线确实是一条摆线。

下期预告:邀请上一期提供巧思的K2304班吴尚达同学,带来一些做功问题的新思考

29

JQX/进取芯 席明纳第17期(2025.10.23)

人船模型的拓展应用

JQX|Jin

一、小物块在光滑半圆形轨道上运动
半圆光滑槽质量为  M ,半径为  R ,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  m 的小滑块在槽内左上角由静止释放。求:
(1)  m 滑到最低点时的速度;
(2)  m 滑到最低点时所受支持力的大小;
(3)  m 对地的运动轨迹在最低点的曲率半径;
(4)  m 对地的轨迹方程;
参考解析
(1)根据动量守恒: m v_1 = M v_2 。机械能守恒: m g R = \frac{1}{2} m v_1^2 + \frac{1}{2} M v_2^2
联立解得:v_1 = \sqrt{\frac{2 M g R}{M + m}}, \quad v_2 = \frac{m}{M} \sqrt{\frac{2 M g R}{M + m}}
(2)以槽为参考系,最低点时沿半径方向受支持力和重力: F_{N} - mg = m\frac{(v_{1} + v_{2})^{2}}{R}
(3)当研究轨迹为一般曲线时,利用曲率半径的概念: F_{N} - mg = m\frac{v^{2}}{\rho} \quad (\rho < R)
(4)以半圆轨道圆心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小物块的横坐标为  x ,半圆轨道向左发生的位移为  \Delta x ,此时圆的方程为  (x + \Delta x)^2 + y^2 = R^2
由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M \Delta x = m(R + x) ,得  \Delta x = \frac{m(R + x)}{M}
 \Delta x 代入移动后的圆方程得:\left(x + \frac{m(R + x)}{M}\right)^2 + y^2 = R^2 ,为椭圆。
二、小物块在光滑斜面上运动
将质量为  m 的小滑块沿倾角为  \theta 的光滑三角形斜面静止释放,整个装置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求滑块落地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明确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方法三可证明)。
方法一:
思路:根据人船模型,我们可以明确物体运动的初末位置,得到运动的位移。再求出物体运动的末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求出时间。
根据人船模型: x_1 = \frac{M}{M + m} \cdot L \cdot \cos\theta
下落高度: h = L \cdot \sin\theta
几何关系: x^{2}=x_{1}^{2}+h^{2}
系统机械能守恒: mgh = \frac{1}{2}mV_1^2 + \frac{1}{2}MV_2^2
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m \cdot V_1 \cos\alpha = M \cdot V_2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关系: \cos\alpha = \frac{x_1}{x}
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 \frac{V_1 + 0}{2} \cdot t = x
解得: t = L \cdot \sqrt{\frac{M^2 \cos^2\theta + (M+m)^2 \sin^2\theta}{2 g (M+m) \sin\theta}}
方法二:
思路:得到运动的位移后,可以明确加速度的方向为位移方向,由矢量合成求出加速度大小,结合运动学公式求出时间。
根据上一个方法的  x_1  h ,我们可以求出实际轨迹的倾角  \alpha
根据加速度方向与轨迹方向一致和牛二的矢量三角形(见黑板中部左侧),可得:\frac{ma}{\sin\theta} = \frac{mg}{\sin\left( \frac{\pi}{2} + \alpha - \theta \right)}
再根据  x=\frac{1}{2}at^{2} 可求出时间。
方法三(K2304吴尚达):
思路:以斜面为参考系,滑块运动即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引入惯性力列方程组求解。
对斜面,水平方向(换系引入惯性力  Ma 后平衡)列式: Ma = N \cdot \sin\theta
对物块,垂直斜面方向(换系引入惯性力  Ma ,垂直斜面方向平衡)列式: N + ma \cdot \sin\theta = mg \cos\theta
联立方程,可解得:N = \dfrac{Mmg \cos\theta}{M + m \sin^2\theta} a = \dfrac{mg \sin\theta \cos\theta}{M + m \sin^2\theta}
可见  N  a 都是定值,可证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再结合斜面的对地位移,可求时间。
三、光滑圆柱在双斜面上运动(K2304吴尚达)
吴同学在分析斜面问题后,由提出了带有速度关联关系的双斜面问题,并提出了两种解法:

四、小物块在斜面、抛物线轨道的轨迹方程
与求半圆轨道模型类似,当小物块移动  \Delta x 时,轨道会相应移动  \Delta x \cdot m/M 的位移,也就意味着,小物块在原有轨道的轨迹被进行了压缩。
所以,直线轨道压缩后,轨迹方程为斜率更大的直线,抛物线轨迹被压缩后,轨迹方程依然为抛物线,而圆形轨道轨迹方程被压缩后为椭圆。
而且,这个求解的方法,只需要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对初速度、轨道内部是否粗糙都没有要求,也就是说轨迹方程都不变。

【下期预告】
初探变分法,运用变分法重新审视最速降线问题,并证明摆线的等时性。

27

JQX/进取芯 席明纳第16期(2025.10.16)

从费马原理到最速降线

JQX|Xiao

1.伯努利与最速降线
在 17 世纪,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在思考最速降线问题时,受到了光学中“费马最短时间原理”的启发。费马指出:光线在传播时,总是选择一条能使它从出发点到达目标点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
通过这一原理可推导出斯涅尔定律。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光线发生折射,而其入射角和折射角满足:\frac{\sin\theta_1}{v_1} = \frac{\sin\theta_2}{v_2} = \text{C}
其中v_1,v_2 分别是光在两种介质中的速度。伯努利的关键思想是把物体下滑的路径与光的传播类比。伯努利设想:把空间分成由折射率不同的介质组成的一层层的结构。若把粒子在重力场中下滑的路径比作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那么下滑路径的不同高度就好比不同折射率的层。物体下落的速度v 取决于高度y,由能量守恒有v \propto \sqrt{y},由于光总是沿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所以如果粒子的运动路径与光相同,那么它的轨迹就是最速降线。根据斯涅尔定律:\frac{v}{\sin\theta} = \text{C},带入机械能守恒方程,于是得到最速降线的微分关系:\frac{\sin\theta}{\sqrt{y}} = k
2.摆线方程证明

按照伯努利的说法,他一眼就看出这是摆线的方程。下面引用马克·莱维的方法对这个公式进行证明。设想一个在天花板上滚动的轮子,轮缘上的一点 P 描绘出一条倒置的摆线。轮与天花板的接触点 C 是这一瞬间的瞬时旋转中心。此时,点 P 的运动相当于以 C 为支点的圆周运动。 圆的切线与半径垂直 ,摆线在 P 点的切线垂直于 PC。 PC 与圆的直径构成直角三角形,斜边是圆的直径。通过相似三角形关系,可以得到:y = (\text{D}) \cdot \sin^2\theta于是立刻有:\frac{\sin\theta}{\sqrt{y}} = \frac{1}{\sqrt{\text{D}}} = \text{C}这正是伯努利得到最速降线方程的关键条件。因此,摆线满足\sin\theta/\sqrt{y}为常数的性质。几何与物理在此奇妙地契合——摆线的几何构造,正体现了自然界中“时间最短”的运动规律。
3. 最速降线圆心速度分析
摆线是由于轮子滚动时轮子上的一点形成的,那么当轮子如何滚动时,滚出的摆线轨迹与小球沿最速降线下滑时刚好吻合,或者说小球沿最速降线下滑时,对应的圆的圆心速度大小是多少?
物体在摆线上的运动可以看成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是圆心的平动速度和相对于圆心的转动速度。如图中所示,其中平动速度水平向右,转动速度沿圆周运动的切线方向。由几何关系可知:2v_0\sin\theta = \sqrt{2gy}.根据摆线方程: y = D \sin^2\theta = 2R \sin^2\theta .以及机械能守恒:v = \sqrt{2gy}.可以得到v_0 = \sqrt{gR},其中v_0 与g、R均为常数。这说明最快下落的路径对应轮子上一点匀速转动过的轨迹。

下期预告:静止在光滑地面的光滑半圆形轨道、抛物线轨道、斜面,当有小球滑下,小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斜面模型下,下滑的时间能否求解?下节课,金师带你探索这类问题的求解方法,敬请期待!

26

JQX/进取芯 席明纳第15期(2025.9.17)

斜抛运动的最远距离

JQX|Jin

一、平抛结论的斜抛延伸
平抛有两个二级结论:
1. 某点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过水平位移中点
提示:通过速度角、位移角正切值关系证明。
2. 某点位移的延长线过竖直分速度的中点(如黑板图1)
- 法一:通过三角形相似,结合速度角、位移角正切值关系证明。
- 法二:qiusir 提出了一个平均速度法(帅)。平均速度的定义是 \vec{v} = \frac{\vec{x}}{t} ,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告诉我们位移的方向与平均速度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上,平均速度为 \frac{gt}{2} ,所以在这个方向上过竖直位移中点。
那么,在斜抛运动中,这两个条件是否成立?
成立,但有一个前提:我们要将斜抛运动沿初速度方向和竖直方向斜交分解。此时运动变为沿初速度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在这个分解方法下,两个二级结论依然成立,证明方法与平抛运动相同。
二、向地面斜抛的最远距离
当离地高度 h 一定,以某一大小确定的速度抛出小球,求角度为多少时射程最远,射程为多少?
最基本的方法是假设角度,列出射程与角度的函数解析式,求极值。
这里讲解一个三角形面积法:
- 射程的表达式: x = v_0 t \cos\theta
- 落点速度矢量三角形的面积: s = v_0 \cos\theta \cdot gt
- 由上两式可得: s = gx
因此,矢量三角形面积最大时,射程最大。
根据动能定理,小球落地时末速度大小确定(因初速度大小为定值),则**末速度与初速度垂直时**,速度三角形面积最大,射程也最大。
确定方向后,可根据初末速度大小求出矢量三角形面积,进而求最大射程。
三、从斜面上斜抛的最远距离
以某一大小确定的速度从斜面上某点抛出小球,求角度为多少时射程(落到斜面上)最远,射程为多少?
- 法一:解析式法
解析式法依然可解,但计算难度较大。
- 法二:三角形面积法与关键结论
三角形面积法可用,依然满足 s = gx  x 为射程的水平位移),但需讨论:本题末速度大小不确定,射程最大时,是否依然为初末速度方向垂直呢?
我的证明思路(较复杂):
对于速度三角形,沿位移方向连接 AB ,根据结论(前文平抛延伸的二级结论), B  CD 中点,则 \triangle ABC 的面积为 \triangle ACD 的一半。又因 AC 大小确定、 \angle ABC 角度大小确定,根据几何关系(用圆周角证明),当 AB = BC 时面积最大,射程也最大(如图中所有“×”角相等)。
由此可得到结论:**当入射方向为竖直与斜面的角分线方向时,射程最大**。
同理,图中两个“·”角也相同,则 \angle CAD 为直角。
肖老师和qiusir的巧妙观点:
假想某一落点为射程最远点,该点与出发点的高度差为某一定值(因假想点确定),则该落点对应的速度应满足“向地面斜抛最远距离”的结论(末速度与初速度垂直)。
斜面上任意一个落点,都有与之对应的高度 h 下斜抛最远的速度角度关系(但该角度不一定是唯一解,因其他 h 对应的角度也可能落到该点);当 h 最大时,有且仅有一组解,此即为射程最大点,故末速度与初速度必垂直。
有了角度关系后,再根据位移几何关系(利用斜交分解)可求得最远射程,计算难度不大(见图片)。

后记1:包络线法
为准备本节课内容,我最初研究了“基本运算”和“三角形面积”两种方法,已觉完善;但后续qiusir发给我俊豪β同学的抛体运动题目,其中一题核心内容与我讲授的相同(默契十足),且俊豪要求用三种方法求解,这促使我进一步研究,得出第三种方法——包络线法。
包络线的定义:指与给定曲线族中的每一条曲线至少在某一点相切,且在该点附近与曲线族中相邻曲线保持密切接触的曲线,可理解为“一簇曲线中最外侧点的连线”。

斜抛运动的包络线表达式:对于初速度大小恒定、方向任意的斜抛运动,包络线的表达式为

 y = -\frac{g}{2 v_{0}^{2}} x^{2} + \frac{v_{0}^{2}}{2 g}


该表达式可通过“求所有确定 x 对应的 y 的最大值(以 \tan\theta 为变量)”推导得出(推导过程不难,请自行查阅资料)。
利用包络线法求斜抛最远距离:求解包络线与斜面的交点,该交点对应的射程即为最大射程。

后记2:张耘铭原创题目
课后,K2304班张耘铭同学原创了一道有趣的题目:
从某一平面斜抛一个带电小球,已知速度大小和方向,环境中存在一匀强电场(大小、方向可变,即小球运动的加速度未知,但为匀变速运动)。
(1) 试求其返回该平面时的最小速度。
(2) 若已知加速度大小为 a ,速度与平面夹角为30度,求返回平面最小速度时的位移。
方法不唯一,请思考吧!

【下期预告】
硬核证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变分法在高中物理中的简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