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导读
母亲虽然在康德13岁时便去世了,但是已在他的心里埋下“最初善的种子”。
康德在晚年还表达对该校“高度重视学生忏悔的决心”这种灵魂拷问恶反感。
1746年,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年,康德开始从事家庭教师的工作,并且一直工作到1755年。自嘲或许没有比他更糟糕的“高级家庭教师”了。
康德的授课风格是,自由谈论,夹带着笑话和好心情,但就内容而言是严肃的。他一再对学生表示,他们在他这里学习的不是哲学知识,而是哲学地思考,不是重复他人的思考,而是学会自己“思想”。“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是康德对每一个走向启蒙的人的要求。
(最像学生的老师)
终身未婚,“当我需要一个妻子时,我养活不了她;当我能养活得起她时,我已经不需要妻子了。”
当地居民甚至可以根据他每天下午出门散步的时间校对钟表。
康德在哲学领域带来了哥白尼式的转折,从根本上动摇了理论性认知的可能性,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的并非“原本的”现实,而只是现实的表象。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1779年,哈勒大学设立了德国第一个教育学的教授席位,而在此之前,教育学专业只是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卢梭的画像是康德工作室内唯一悬挂的画作。1762年夏天,为了阅读《爱弥儿》,康德还一度放弃了他有规律的下午散步。
“所有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康德认为人有一种双重本性,即既有经验的特性,受到自己的感官世界和动物本能的驱动;也有理智的特性,具备内在的自由和独立性,能够摆脱感官的束缚而采取道德行动。正因为如此,教育才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才有了发挥其作用的空间。
教育目的也有着双重性,即幸福和道德。
作为理智的生物,人的目的是道德,即为善而善。道德是最高的教育目标。道德是衡量教育行动的绝对尺度。
道德化不是通向某个目的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
教育中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既能服从法则的约束,又能发展出自由的能力,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展现身手,只有规则能给我自由。)
教育的目的不是约束,而是自由,约束只是通向自由的手段。
当道德惩罚不再起作用时,热门才可以实施身体上的自由。实施带有愤怒特点的惩罚产生不良的效果。要让孩子知道,惩罚的最终目标只是推动他的改善。
让孩子承受自己错误行为所造成的逻辑后果。
“人必须通过教育,方可成人。”“人们必须让年轻人学会,不是按照他人的标准,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教育的任务并不是让下一代适应当前的世界,而是让他们有能力根据人的理念和使命创建一个更好的世界:“教育技术的一条准则,尤其是那些制定教育规划的人应该注意的是,儿童教育不应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应以未来的更美好的状况为准绳,既要符合人性的理念以及全部的潜能来进行教育。”
(I Like ❤ Me )

出版前言1803年春季博览会

导论
人必须公国教育,方可成人。人是纯自然教育的产物。
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渐渐展现出其全部天赋。
野性游离于法则之外。
理念不外乎在一个经验中尚未出现的完满的概念。
(丘田桑)

人们摘下一朵报春花,所能得到的不过是一种颜色;若将它的种子进行播散,就会得到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花朵。

人性中存在着许多种子,我们的任务是,让天赋均衡地发展,让人性从种子中发出来,让人充分发挥他的潜能。
上天希望人能从自身中发展出善,它对人们说,“到世间去吧。我为你配备了向善的天赋,你要做的事发展着天赋,你幸福与否都取决于你自己。”

教育是一门技术,必须要经过许多代而臻于完善。
教育是人所遇到的最大、最难的问题。因为认识取决于教育,教育又取决于认识,所以教育只能积硅步循序渐进。只有通过经验与知识呗代代相传,继而被增砖添瓦,再度传承,教育方式才能找到正确观念。(我的教育观基本是从零开始,这是缺憾,同时也有其优势。)
书写需要经过多少教化,才使得人们想到文明人时,可以将书写的开端称为世界的开端。
一棵树孤零零地长在田野中,难免会长得树干盘曲,枝条散漫,反之,林中之树,因为旁边的树木与之相抗,才得以遒劲挺拔,向上寻求空气与阳光。
(审美的方式有变化,对于树木按照其本该有的样子生长会有什么不好?生长是一种妥协吧。和古人对话。)
任何一代人都无法给出圆满的教育计划,这是因为关键在于实验。
①只要孩子不妨碍别人的自由,比如大声喊叫或纵情喧闹,以至引起别人的不满,就要让他们在从小在各个方面获得自由;
②必须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自己让别人达到了目的,他们自己的目的才能实现。
③必须向他们证明,人们给予他们的约束能将他们引向自由,人们培养他们,以便将来他们能够自由,也就能够不依赖他人。
人们学会了衡量自己的力量,学会了呗别人所约束。

正文
最初的教育只是消极性的。也就是说,人们并不需要发展天性,只需要不妨碍天性就好。教育的技巧只有在锻炼中发挥作用。
规训不能是奴役性的,而是要让孩子始终感受到他的自由,只是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
卢梭说,“之前若无顽童,之后变无智者。
“快走,你这讨厌的家伙,世界对你对我都足够大了。”
儿童应该游戏,也应该休息,但也必须学习劳动。对技能的培养和对精神的培养一样都是有益的,但两种培养必须在不同的时间进行。
教育必须是强制性的,但绝不能是奴役性的。
低级能力单独来讲授没有价值。
例如,一个人有很好的记忆力,但却没有判断力,那他只是一本活字典而已。但这种负重驴也很有必要,就算它自己毫无建树,起码还可以运输材料,让他人能够有所为。
“我们记住多少,就知道多少。”
小说阅读会削弱记忆力,不要让儿童接触小说。
记忆力必须今早与理解力同时培养。
苏格拉底将自己称为听众的助产士。

很多人认为,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最惬意的时光。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是最痛苦的岁月,因为孩子常常处于管教之下,很难有真正的朋友与自由。正如贺拉斯曾说:“小家伙已承受和付出了很多,既流汗又受冻。”(这段描述就如对青春的赞美,罗曼罗兰说,“青春不是快乐的。人们总是说,它是幸福的年代。并非如此。青春至少对人来说,是可怕的年代,尤其在这样一个精神受压制的国家里···”还有,里尔克也提到,“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成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还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

他们必须学会,用对丑恶和愚蠢的厌恶替代仇恨,···用自重和自尊替代他人的意见,用行动和行为的内在价值替代语言与情绪,用理解力替代感觉···
欲速则不达,这句谚语指的是一个持久的行为,人们必须快速学习很多知识,这便是快,但人们还必须寻根探源,并在每次探寻之中花费时间,这便是慢。(拉丁语,快了反而慢,很多人将之作为座右铭。)
贺拉斯所说的坚定不移之人,便是具有优秀品性之人。
基督教不教人谦卑,而是令人谦卑,因为人必然会按照自身与最高的典范相比较。通过在别人面前自惭形秽来树立谦卑,是非常错误的。“看着,某某孩子是怎么做的!”这类训斥只会带来非常鄙俗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人以他人的价值来衡量自己,那么他或是抬高自己,人自己跃居人上,或是贬低他人价值。
据说,牛顿在说出上帝的名字之前,总要先停顿和思考一会儿。
人必须让年轻人学会,不是按照他人的标准,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这话是出自三百多年前的康德之口)

十二 23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詹姆斯·霍利斯著 郑世彦译

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了方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黑暗的森林。但丁
生活向后回忆,但活着必须向前。(人是正着活,倒着想。)
若将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能拯救你。若不把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将毁灭你。《多马福音》
译者序 听从内心的召唤
荣格,“神经症的爆发不仅仅是偶然的,一般来说,这是最关键的时刻。它通常是要求新的心理调整、新的适应的时刻。”
第一个成年期(12-40岁左右)(对晚熟的我来说,50)我们的人格不过是对外界的反应的集合。我们学习的是身边大人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被要求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到了第二个成年期,我们才有了一点闲暇和空余,自我才有了一些力量,可以琢磨如何“成为我自己”。
“我们的心灵组织了这场危机,制造了这种痛苦,因为伤害已经造成,改变必须发生。”
序言
中年之路是一个重新界定和调整人格的机会,是介于首次成年的青春期和无可避免的老年及死亡之间的过渡阶段。
如果我们总是将自己的生活看作由他人造成的困境,看成一个可以“迎刃而解”的问题,那么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医生特鲁多说,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好的医生不仅仅是治疗,还要带动患者一起参与到健康的流程之中。就如那位心脏科医生提到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流程一样,我们不仅仅应该在诊断和治疗上发力。)
“长昼将尽,皓月徐升。内心召唤,耳边回响。一起来吧,我的朋友。探新寻异,永不为晚。”

一、临时的人格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08

read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 郑克鲁译
我一直很羡慕能在每天晚上看书的人们······
总觉得茨威格的成长过程和费曼很像,都是行业的顶尖人才圈,从“巨匠那里汲取思想和力量”。但后来觉得茨威格更像是弗里曼戴森,而罗曼罗兰是也获得诺奖的费曼了。
要毁灭旧我,获得新生。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07

read

The Art of Loving Erich Fromm《爱的艺术》弗洛姆著 刘福堂译
人既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
前言
爱并不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够轻易沉迷其中的感情,不管你达到的成熟程度如何。
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都不懂。······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对葡萄一无所知。帕拉赛萨斯
一、爱是一种艺术吗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大多数人所谓可爱,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我们的整个文化是以购买的欲望、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的···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人类商品而已。
Continue reading »

29

要不是因为打篮球时手受伤,还不会打开几年前和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起买的这本Pose Method of Running。人到了一定年龄,大概都会体会到尼采的慰藉,“一切对我都是有利的!”顺便抄录一下歌德的诗吧。“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示出来身手,在法则中能给我们自由。”


“动作是活的,而且会自动进化。”从这本介绍跑步的书,我看到了很好的教育逻辑和策略。
Running Pose:Wheel\S-spring Stance\Change of Support\Vertical Action\Gratuitous Forces

Wheel:总质心始终维持在支撑点的正上方;前进过程中总质心始终维持水平,没有任何上下振动;连续不间断地转换支撑点。
前脚掌落地时,身体的总质心必须刚好在落地点的正上方;尽量减少身体总质心的上下移动;尽量缩短脚掌支撑地面的时间。

S-spring Stance:单脚站立让身体维持完美的平衡,重量放在前脚掌上,膝盖微弯。此时身体像被压缩的弹簧,充满弹性势能。
Change of Support:把身体的重量从一只脚转换到另一只脚。
Vertical Action:从地面直接往臀部下方拉起支撑脚。
Gratuitous Forces:重力、伸缩力、惯性、科氏力等不需要经由身体代谢产生能量就能运用的力量。


Part One
1、追求完美的跑步技术
在那个灰暗阴沉的早晨,我是如此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
凡事都从简单开始
历经多年的研究与观察,我终于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开展我一生的事业,发展最自然的跑法。(发展最自然的教/学法)
我在这条研究跑步的路上已经“跑”了25年。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这种人类最基本的体能活动,而且立志要发展出一种可以让人跑得更远、更快,而且身体负荷较小的跑步技术。(在教学这条路上,我已经教学了近30年)
1977年以来的挫折转到了另一个方面了。以前的挫折点在于我努力想要站我跑步隐藏的本质;现在则是我看到那么多人为了跑得好那么努力,却因为缺乏正确的技术知识造成身体伤害。(以前我的困惑在于对教学的理解,后来我的障碍在于社会的现状。)
2、我的跑步哲学
如果你想健康-跑吧,如果你想俊美,跑吧,如果你想聪慧,跑吧。古希腊格言
脚掌前部着地这种模式是完全掌握了正确跑步特性的示范,而古希腊人早在几千年前就这道这事了。

他们或许缺乏科学背景,但是他们展现出了对实际情况的了如指掌、敏锐思考与不平凡的美德与学识。
那是个“行动和思想的纯粹性”受到极度尊重的时代。
单纯为了跑步而跑步的价值观仿佛消失了。
如果有一个教练说你的跑法绝对是错误的或绝对是正确的,那正好可以看出这位教练对人体运动学的理论缺乏深刻的理解。教练必须要能为不同的跑者找出独特的完美跑法。(没有什么学习方法是完全错误或完全正确的,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和个人。)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