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09
大学的时候就曾从图书馆借阅过《费曼物理讲义》,爱不释手...
前日在书店闲逛,无意中看到这本《费曼讲物理入门》,当然买下,还推荐学生们看看。
自己读起来也格外认真。读书就是这样,同样一本书,根据不同的视角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科学是由人推动的活动,同样受着风尚和一时的兴致支配。”---科学体现个性!
“他不是那种在传统约束的死水中、在孤独中苦干偶然碰到深奥的新结果的天才。”---费曼不要同于大多数科学天才的地方如此。
“如果有谁没有感受到他的震撼,他就根本不懂他!”尼尔斯-波尔评价量子力学。而我们的教学科研中,如果有谁没有当年阿基米德“裸奔”的激情,那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探究发现的体验。
“不可以用提出观念的同一组数据来检验这个论点!”通过车牌号的概率和发生通俗的解释了很多科学家未曾掌握的问题,高!
本以为费曼对物理的理解和讲解都如此精通,他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同样显得无能为力。相反他对于他的同事却有着没有想到的启发和示范。是不是只有学生才能够真正教好学生?!很多时候人是没有办法置身于潜在的规则之外。正如序言中引用吉本的话:“教育的威力是难得见成效的,除非教者与被教者双方是理想的组合,然而这时候教育又几乎是多余的了。”
数学上的无理数应该是上帝给人的某种暗示。人对于教育过程的操作、优劣的评判对于人来说永远是一个无理数。而人往往又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本性。
上帝在笑:)
四 15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眼下对于教育的研究似乎倾向于技术而忽视人的主体,至少没有给与“人”/使用者和受用者她应该有的重视。
重新翻阅了以前阅读过的书籍,看着以前的笔记标注别有感触。对于物理教学,我们传统所强调的“一观察实验、二思维、三运用”就是从人的角度所考虑的教学经验提炼,而强调学生的“动脑+动手”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比任何技术应用都重要的人才培养秘籍!
可怕的是眼下的物理实验很少做了,而有限的几个实验却要虚拟进行,学生对于书本上“某物体”受力分析的抽象更是堂而皇之的搬到电脑网络的虚拟世界,对于教育感觉有“复古”的必要。
ps.受启发,思考大众喜爱熊猫的原因,一是稀少,物以稀为贵,再者简洁的线条和黑白色调造就憨态可掬的外表。相反如果让熊猫也涂脂抹粉,如果这也算作是一种创意的话,而创新背后的个性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
四 10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提到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至少是两个物体,而且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我们的社会作用发生对象应该类此,同样力的相互性启发我们对于社会关系的相互性,比如老师是学生的学生,学生是老师的老师,称之为“人角色的双向互动”!
学生自然对于这些近乎“胡说八道”的东西不感兴趣,但是还是希望学生在深入思考理解知识本身的同时, 尝试者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观察!
对于努 力 应该也有更深入理解:)
三 19
A:数学已经有够高级的工具了,我们还在完全依赖初等数学?
就如同中学生已经会用代数方程(组)了,还要求他们和小学一样直接列出等量关系式。如今我这个“重点大学”毕业的老师已经对于高数的微积分一窍不通了:(
相反,在美国读书的liuyao同学,对于我的问题却可以从高斯定理,关联对比我以为很好的问题。如他告之,他所用的教材也仅仅是用来面向接触物理不久的学生,而那里有高斯定理,到处都是微积分!
B:这些天也在研读PRENTICE HALL出版的《科学探索者》则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启发:
1,学科知识的生活化,避免了题目中总是“某物体...”
2,科学知识的线索,历史观V...
3,科学家的凡人侧面伟人工作...
4,科学知识的前沿化,很多高科技的技术用通俗的语言讲述
5,科学知识表述的形象话,数据图表清晰明了...
6,科学方法的完整性...
Continue reading »
三 05
均匀带电的气球,球心处的合场强E为零,这个问题从对称性的角度+矢量合成不难得出。
问题关键是这样的球体内部的合场强E处处为零,如同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
最为有趣的是结论的推导,极限思想与带电均匀分布导致错误模型的选择...
[题目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