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29


摘抄的英文句子过五百了,抽空重读了下,有的已经看不懂:(,顺便再挑了些更喜欢的:
1.Everyone's heart is a piece of sea, shining bottomless blue.
2.I always in the deepest despair, meet the most beautiful surprise.
3.Quotation is the highest compliment you can pay an author.
4.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
5.I always knew looking back on my tears would bring me laughter, but I never knew looking back on my laughter would make me cry.
6.When you want knowledge as you have just wanted air, then you will have knowledge.
7.There is no garden without its weeds.
8.Remember: The person who speaks two languages is worth two.
9.But all sunshine without shade all pleasure without pain is not life at all.
10.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it deceives us.
11.Do not argue with an idiot. He will drag you down to his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
12.To teach is to learn twice.
13.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14.We fear loss more than we value gain.
15.The soul would have no rainbow if the eyes had no tears.
16.Never let success get to your head. And never let failure get to your heart.
17.If you tell the truth, it becomes a part of your past. If you lie, it becomes a part of your future.
18.Every story has an end. But in life, every ending is just a new beginning.
19.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20.No matter how many mistakes you have made or how slow you have progressed, you are definitely way ahead of everyone who hasn’t started trying.
21.A ship in port is safe, but that’s not what ships are built for.
22.Life is like freshly fallen snow. Be careful where you walk, because every step will show.
23.The human hand is incapable of making a perfect copy.
24.Every one is a moon and has a dark side, which he never show to anybody.
25.Like sunlight, sunset, we appear we disappear, we are so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26.Question is a journey for student and teacher to quest together.
27.Don’t worry about doing research, Just search.
28.Life is like a hot bath. It feels good while you're in it, but the longer you stay, the more wrinkled you get.
29.I am not what has happened to me, I am what I choose to become.
30.If wrinkles must be written upon our brows, the only thing you can do is not letting them written upon the heart.
31.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 going.
32.Today is the first day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33.Chemistry is physics without though, Mathematics is physics without purpose.
34.Dance as if no one is watching, work as if never need money, Love as if never been hurt.
35.Many leaves, One tree.
36.Today, at the edge of our hope, at the end of our time, we have chosen not only to believe in ourselves, but in each other.
37.The teacher is not the sage one the stage, but a guide on side.
38.Everything that needs to be said has already been said. But since no one was listening, everything must be said again.
39.All flowers are not in one garland.
40.When I get busy I get stupid.
41.Always be reading a book is a lens to see the world through.
42.The land did not move, but moved. The sea was not still, yet was still.
43.The best way to get approval is not need it.
44.The task of education is not to teach subject, it is to teach students.No school is better than it’s teacher.
45.I’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
46.When one door of happiness closes, another opens; but often we look so long at the closed door that we do no see the one which has been opened for us.
47.Too many people overvalue what they are not and undervalue what they are.
48.Happiness isn’t getting all you want, It’s enjoying all you have.
49.I always like walking in the rain, So no one can see me crying.
50.Don't get it right, just get it written.
51.Collect moments not things.
52.The size of a man may be measured by the size of the things that make him angry.
53.To travel hopefully is better thing than to arrive.
54.It's not the hours you put in your work that counts, it's the work you put in the hours.
55.The greatest risk in life is to risk nothing.
56.In French, Amateurs means “lover”.
57.Man cannot discover new oceans unless he has the courage to lose sight of the shore.
58.Use your smile to change the world. Don’t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r smile.
59.Reason why we have two ears and only one mouth is that we may listen the more and talk the less.
60.It takes courage to follow your mind. But it takes everything to follow your heart.
61.Life is no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 pass. It’s about learning to dance in the rain.
62.God give answers in three ways: He say yes and give you what you want. He say no and gives you something better. He says wait and gives you the best.
63.You laugh at me for being different, but I laugh at you for being the same.
64.An ounce of action is worth a ton of theory.
65.Pain makes you stronger. Tears make you braver. Heartbreak makes you wise. So, thanks the past for a better future.
66.Whenever two people meet, there are really six people present. There is each man as he sees himself, each man as the other person sees him, and each man as he really is.
67.Fate as hand palm, no matter how tortuous, always in their own hands.
68.Anybody can sympathize with the sufferings of a friend, but it requires a very fine nature to sympathize with a friend's success.
69.It's in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being to face challenges. We're required to do these things just as salmon swim upstream.
70.Not teaching for perfect, but learning only for improvement.
71.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
72.Don’t reinvent the wheel.
73.I’m not perfect Never have been Never will be
74.Love all trust few do wrong to none
75.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 bu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
76.A life with love will have some thorns, but a life without love will have no roses.
77.When people realize they being listened to , they tell you things.
78.To agree without understanding is inane. To disagree without understanding is impudent.
79.If they throw stones at you, don’t throw back, use them to build your own foundation in stead.
80.You don’t became what you want, you became what you believe.
81.Victory isn’t defined by wins or losses. It is defined by effort. If you can truthfully say:I did the best I would. I gave everything I had. Then you’re a winner.
82.We can't help everyone, but everyone can help someone.
83.Talent is God given. Be humble. Fame is man-given. Be grateful. Conceit is self-given. Be careful.
84.My last salutation are to them who knew me imperfect and loved me.
85.Pain past is pleasure.
86.Better keep yourself clean and bright; you are the window through which you must see the world.
87.Smoke boasts to the sky, and Ashes to the earth, that they are brothers to the fire.
88.We don’t make movies to make money, we make money to make more movies.

24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佐藤学著,李季湄译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既不是追求“自学自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让学习有个体的态度,也不忘集体的温度。让助学发热,让自学发光。)(关于collegiality,李老师翻译成“合作性同事”,我更喜欢陈老师的用词“同僚性”。

日本学校一个世纪以上的划一性与效率化。(这种状况不只是中国大陆在持续)
现在正在进行的学校的“静悄悄的革命”则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文字中“勉强”这个词一直被广泛地用来表示“学习”之意。“日语中把‘学习’说成‘勉强’,我感到很惊奇。”
(很好奇勉强在日语的细节,不本意,硬要)

“看自己以前的教学录像时感到痛苦!要不喝酒的话都看不下去。”(这种感觉我也有,忘了把自己灌醉,几乎是半捂着眼近乎捏着鼻子看完)
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和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这样的“主体性”难道不是丧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吗?!
“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学自习”理想化…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
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
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化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约束,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润泽的教室是主体性神话的对立面。
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
与其建议善于倾听的同学“更加积极地发言吧”,不如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
“被动的能动性”正是我所追求的教和学的形态。

正因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就是小小的差异相互反响激荡的过程,因此学习中需要十分谦虚和密切的关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慎思、善思、明察”在学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古今的一切文献中,言及学习都追求者一“慎学”的本质,而“自主性”、“主体性”或“努力”、“欲求”等并不是学习的本质。
在学习能够丰富地展开的教室里,教室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

Learning这一动名词没有表现出动态的感觉,而决定用“学”这个具有动感的词来表现。
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的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室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學”的上部,中间的两个✘表示“交往”,上面的✘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的遗产的交往,下面的✘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的样子。而包着✘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
对事、对物、对人的冷漠态度并不仅仅只是学生的问题,可以说这是现代人的一种深刻的病理现象。
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tailoring,服装的裁剪制作(量体裁衣)。
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交响乐团”。

交往有四: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
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
解除防御心态。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
在学生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谈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育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教师们通常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是极度反感的,然而指责起别人的工作来却言辞有加。这样的陋习使他们本身的学习态度出现根本性的欠缺。既然是参观别人的学校,就应该虚心地从那所学校的实情和教学实况中学点东西回来。

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Curriculum也有“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也是学习的轨迹、履历。
创造课程并不是制定“目标”或“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是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
课程的独立性和个性也就不过是每天都在追求的教学与学习的独立性与个性而已。(我们创建了学的课程,双关,学生参与创造的学习经验分享课程。)
把“教的课程”组织得十分细致、周密、有计划,而与此相反“学的课程”的设计却十分薄弱。
学习的三位一体是,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自我完善(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

学科学习改革的中心课题,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迄今为止的学校教育都受应试教育文化的支配,以高效率地学好规定的教科书内容、应付考试为目的。“勉强”就是这样的活动: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情接触,不必与任何人或物对话,单单靠坐在教室里,一味地开动大脑细胞就可以了。
把“勉强”说成“偏重知识”是不对的,原因在于,失去了与对象、经验的联系,失去了来龙去脉,其知识便没有了意义和联系,就不称其为知识了,而将之称为“信息”,具有意义结构的“经验”被置换成了仅是意味着个人自身活动的“体验”。

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首要课题是组织“媒介化的活动”。学习是和人、物、工具以及素材接触,进行“媒介化的活动”而实现的。
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第二个课题是实现“合作”(分组活动)。勉强是个人的活动,而学习则是合作的活动。在“学习”的文化中,追求“互惠学习”reciprocal learning,积极接受他人的多种意见和认识,并毫无保留地告知自己的想法的相互学习。学习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切磋”这种“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的。

所谓共同体的学校,是指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师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量体裁衣(培养=应对每个个体);交响乐演奏(相互影响=个体与个体的交融)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
学习是在表现学习、与同伴共享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不断反思的一种活动。
“勉强”是以不断地以结束作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20

福泽谕吉自转 马斌译


斋藤孝在《深阅读》里提到《福泽谕吉自转》当属全日本书中应该阅读的前三,遂让周龙飞帮买了阅读,赶上嗓子炎症不得不放下高三的教学工作休息,也就有阅读闲书的大块时间了。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和一般国家的名流巨擘相比,这位印在日元上的大人物有“日本伏尔泰”之美誉,算得上是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启蒙老师呢。

(总觉得福泽像是个顽童,小时候是顽童,老了是老顽童。能在将近二百年前的福泽谕吉的生活经历中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也难怪我平日里开玩笑让孩子们叫我邱爷。)(书比较后,后面是随手记录下印象比较深的几个小点)
虱子,这是塾中长期存在的小动物,任何人也不能免遭它的袭扰。一脱衣服就能抓到五只十只的,毫不费力。初春的时候,天气刚刚变暖,外褂大襟上就会爬出虱子来。用开水烫死虱子是洗衣服的老太婆惯用的老办法,没什么新鲜的。在严冬的一个下霜的夜晚,我把衬衣衬裤都晾出来,连虱子带卵一下都冻死了。

英语的Steam,历来译成“蒸气”。可是我想能够把它缩成一个字呢?于是偶尔拿出所藏的《康熙字典》胡乱翻找火字旁、水字旁,在翻阅中看到一个“汽”字,注成“水之气”。这真有意思!我觉得这个字号,就第一次用了“汽”字。到了今天,社会上所说的“汽车”、“汽船问屋”等的确已成了普通话,但寻其根源,乃是我在三十二年前,凭当时的一点机智,把偶然找到的一个字眼写在书上,这就成了使用“汽”的开端。(日语中汽车即指火车。)

西洋各国对一切人事都发表“Speech”,不知道原词“Speech”如何译之才好,找不到相当合适的译词。藩士对藩政当局提出请求或报告…但有时时关于各自的私事,有时是关于公务,既不便公开提出请求,也不便于大报告,而是呈上一种书面的东西,这种东西教“演舌书”。总之“演舌”这个词,“舌”字太俗,就改成同音字“说”字吧。于是就采用“演说”二字译speech这个词。今天从帝国会议到日本的穷乡僻壤,演说已变成一件重要的大事,没有人不知道。

比如Copy right,我就直译过来,创造了“版权”这个新词。

翻译过程中,遇到一个名词“competition”很难恰当表达出来,反复推敲之后,遂译成“竞争”。“这里有个争字,它叫人看了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就这样(在提交前)就把“竞争”两字涂掉。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最重要好的是注意身体。先成兽身,后养人心。

看福泽谕吉的自传时觉得当时中国也缺这样一位名族启蒙者,比福泽小近二十岁的严复似乎有机会担起这个角色,若从atom翻译成“莫破尘”的思路看,走的不是福泽的基层路线;后来看了几本佐藤学的书,又觉得中国缺很多佐藤学,每个省至少有一个,或每所师范大学都要有一个。国内哪个教育专家录评课近10000节的,发些冲动的表达、做些外行的指导;慢慢又觉得,中国可能不缺福泽,也不缺佐藤学,缺的是踏踏实实的国民,缺把小事做到极致的人...

19


@qiusir:利用二模监考的时间浅读了斋藤孝的《深阅读》(从姜巨慧老师那借来),相比那本更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浅显也更亲和一些,多少感受到如果错过一本好书的那耻辱感。“好不容易钓到的鱼,如果不加处理,放置不管,就会腐烂。” ​​​​坚持着简单整理下~

与体力相伴的精神力量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即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当代人必须据此给自己定位。

不读书,精神自然就很脆弱。一旦别人把话说得重了,他们(尤其是大一新生)就会紧闭心扉,或者避而不见人。(何止大一学生,想到巨婴症)
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很满足地漂浮着)
让自己的思想成形并继续向下深入,只能在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越来越喜欢独处,包括阅读和整理这部分的时候)
我们平日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
不变强就无法生存。缺乏和自己谈判的能力。
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和熊先生是基因研究的权威,在《启动的活法》一书中指出,人类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而个体能力的参差不齐,是由没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接触一流人物就是启动基因的一种手段。
每遇见一位先驱伟人的格言警句,就相当于启动了一个基因。
尼采把小人比作苍蝇,“不能把人生用来拍苍蝇。”(有过几次类似的感受,人生不应该被苍蝇拉低)
“逃去孤独里吧,任强进的风吹吧。”(尼采这话里)所谓强进的风,是指一流人物的思想和精神。
我们也许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而非“信息过剩”的世界里。
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姜老师也很赞同这句)

在直接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中,针对“自身缺陷被人指出”的袭击,试图尽量摆脱是人类的本能。在这一点书的攻击性则要缓和得多。书只是非生命的客观存在,既不会主动给人造成危害,也不会有意干涉。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投影在书世界。书就成了重新省视自我的镜子。(老师对学生应该有这种书的角色和作用)
很多流行是“靠肤浅连接的相互依存”。
读书不仅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能量……
或许能知道轰动世界的重大新闻,但对原本不感兴趣的领域仍然一无所知。

导师,指导你遇见好书的人,而这些好书能让你心里燃起一把不熄的火焰。
读书的伟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转变为影响和声音。(如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智人能交流虚构的事物……)
芥川龙之介: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穷尽,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把新火罢了。
连一千本书都没有读过的人想当作家,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既然生为日本人,读过《源氏物语》的人生和没读过的人生,在厚度上是有差别的。
笛卡尔: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看农村相亲节目,大姑娘要求有多少米的衣柜,没听说哪个农村小伙说要有多少米的书柜...如果那样的话...)
所谓有书的生活,不能少于三百册藏书,可能的话,应该达到千册才对。

光是找机会对别人说,写博客等还不够,不如举办读书会……(很难找读书的友伴啊)
“师事阅读”指尊某人为师,随之学习,也可叫“尊敬阅读”。当然也可以“吐槽阅读”……(双语的那位就是吐槽阅读我的小书吧)
不读书不成人
读书的人生是不断前进的人生。读过这本书的现在的人生,与没读过这本书以前的人生,确实不一样。(每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意义,就如同多发了一片能光合作用的绿叶)

“面向大众的书(阅读)常常散发着恶臭”,尼采的这评判难免有点夸张。不过当“即便是无趣也被有趣地分享”成为寻常,很难说时下的很多流行不是斋藤孝所说的那是(众人)“靠肤浅连接的相互依存”……

永远心怀贤者森林!(记住这句话,践行这句话。)

25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Anders Ericsson Robert Pool
刻意训练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安德斯·艾利克森 罗伯特·普尔

之前多少了解点“刻意训练”,也看过一点“一万小时”定律的资料。《刻意训练》的封面设计并不讨喜,就如看食品的包装就让人没了食欲一样,推荐的嘉宾也拉低了这本书的档次...不过不以貌取人让我获得惊喜,当初买这本书完全是冲着豆瓣的评分。

致读者
所有人都认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步。“正确的练习”需要好的导师、有目标、有反馈……
如果你不满足于自己的能力只是“足够好”,一直追求“非常好”,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但如果你相信“21天学会C语言”“3天学会弹钢琴”,这本书并不适合你。
推荐序@阳志平
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维尔“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Deliberate Practice
1973年,即将在1978年拿到诺贝尔奖的Herbert Simon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s rule)
仍然是西蒙,他认为人的“有限理性”体现在学习中就是“情境理性”---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学习科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成人最佳的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景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者最开始时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的圈子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you need talent to be good, And passion to be great.”

C0引言 天才存在吗
完美高音并不是一种天才,但是,发展出完美高音的能力,反倒是一种才华,同时,我们几乎都可以分辨出,差不多所有人都具有那种才华。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通过专注的训练促使大脑改变(有时候根据人们的能力不同,还可以促使身体上的改变),那些改变使得他们能够做到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他们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知识比我们更多地利用了那异能力而已。
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开发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我们一直过于高估了天生才能的作用,低估了诸如机会、动机和努力的价值。

C1有目的的练习
最有效和最强大的那类练习,都是通过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来逐步地塑造和提升他们的技能,可以做到一些过去不可能的事情。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而且还会缓慢退化。甚至说,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教师,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区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本杰明·富兰克林那么聪明,而且又花了数千个小时来下棋,他的水平只能说中上等,从来没有强大到能与欧洲优秀棋手相提并论的地步,更更别说最优秀的了。他从来没有逼自己走出舒适区,也从来没有进行数小时的刻意练习。如同一名在30年里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弹奏一些曲子的钢琴家。这种做法,是使自己停滞不前的“诀窍”,而不是使自己技艺精进的秘诀。
有目的的练习更加有效。

C2大脑的适应能力
大脑的结构与运行都会为了应对各种不同的心理训练而改变,很大程度上像你的肌肉和心血管系统响应体育锻炼那样。
大脑对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Sweet Point)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训练改变了你大脑中的部位,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你的“天赋”。
经常性的训练会使大脑中收到训练挑战的区域发生改变。大脑通过自身重新布线的方式来适应这些挑战,增强其执行那些挑战所需要的能力。
年纪越小,训练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幼年时期进行的练习,实际上可以塑造后来的发育路线,从而造就更大的改变。
(童蒙养正)“折弯幼枝效应”:将一根刚刚长出来的幼枝稍稍折弯一点,那么到最后,那根树枝生长的位置,可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
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
对于刻意练习,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是要构筑它,以便从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得可能做到。
学习不再只是执行某些遗传命运的方式;它变成了一种控制你自己命运的方式,也是一种按照你选择的方法构筑潜力的方式。
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大脑的变化就越大,学习也越高效,但是过分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因此,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太远的挑战,能使大脑的改变最为迅速。

C3心理表征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

C4黄金标准
从每一位顶尖的学生到未来很可能成为音乐教师的学生全都一致认为,提高水平很难,而且他们不喜欢为提高水平而付出艰辛的劳动。简单讲,没有哪个学生热爱练习。因此,也就没有哪个学生的动机比别人更强。这些学生之所以激情四射地进行密集练习,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练习之中,因为他们发现,这样的练习是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别总想着兴趣,确定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动态数理内容的设计和难度处理考虑到这一部分)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因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检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检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自我检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方法领先,人才领先)
最佳方法是找到优秀导师。
优秀的老师不只是关心学生对某道题目的解答,还会观察那个学生是怎样知道这种解答方法的,以此来了解学生正在运用什么样的心理表征。如果有必要,他将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思考和解答那道题而提出建议。(to do ,to be,to be应该就是帮助建立心理表征)

C5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飞行员学会了文自己一些问题,因为这比听到教官的拷问令人更舒服。而且, 他们每天在飞行时,都会认真汲取上一次模拟空战中的经验与教训。
在第一次空战中获胜的飞行员,第二次空战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大得多,而且,飞行员经历的空战越多,并且生存下来,那么,他赢得下一场空战的可能性越大。
事实上,一旦飞行员已经赢得了20场左右的空战,他在下一场和之后的空战中获胜的概率几乎达到百分百。
人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来帮助自己大幅度地提高。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潜力。
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是提高绩效和表现的秘诀;它会使人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并且缓慢地下滑。
并非足够刻苦,你就会更加优秀。除非你运用一些专门用于提升那些特定技能的联系方法,否则,即使加倍努力,也无法让你有更大的进步。(在截止频率之内,并无光电效应现象)
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
这里的底线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知道什么,尽管大家都明白,为了能做好你的工作,你首先先得知道一些事情。(照着我做的做和照着我说的做是教师和家长的不同)
不重视技能,过于重视知识。主要的原因是传统和方便:向一大群人介绍知识,比起创造条件让人们可以通过练习来提升技能,要容易得多。
看一场、做一场、教一场
在教育中一直更强调知识的作用而忽略技能的作用的行业或领域很多。
训练应当着重于实干,而不是知晓。
可以获得反馈,最可能是外科医生醉着经验的日益丰富而手法精进的原因,这也是他们不同于许多其他医学专业人士的地方。

C6在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Dan Plan
刻意练习不只是针对那些很早就开始练习的孩子。刻意练习针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人。
有的人知道学习某些事情的最佳次序:理解并示范正确的方式来展示各种各样的技能,可以提供有效的反馈,并且能够设计一些专门用来克服特定缺陷的练习活动,在这些人的指导之下,激情十足和孜孜不倦的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取得进步。

只和别人下棋,无法提高;你要单独研究特级大师的棋局,才能提高。
要记住: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
对业余歌手来讲,课堂上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歌声表达关爱,并且感受唱歌时的那种纯粹的愉悦。对于专业歌手来讲,在课堂上,他们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声音技巧、呼吸控制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这样的专注,没有乐趣可言。
你不专注,练习根本没有效果。
本杰明·富兰克林没日没夜地练习国际象棋,但棋艺却真的没有任何进步。这里向我们展示了不能怎样练习,也就是说,不能一再做同一件事情,而且不为自己的进步制作逐步实现的计划而专注地实施。当然,富兰克林的成就远远不是棋手那么简单。他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外交家、出版家和作家……他的著作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
富兰克林自己的说法,他在童年时代受到的教育,最多只能让他当一名普普通通的作者,能把句子写通顺就十分不错了。
后来,他偶然看到一期《观察家》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聪明方法,目的是既教自己协作,也教《观察家》的投稿者提高写作水平。
富兰克林于是开始观察,一旦他忘记了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措辞,可以怎样以最为相近的方式重写那些句子。因此,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然后写下对每个句子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让他能够回想起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便行。他的目的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复写那些文章,而是要写出自己的饿文章,而且要让自己的文章和那些文章一样描写细致入微、用词精准简练。他写完后,回头找到最初的文章,讲它们与自己写出的文章进行对比,并在必要时纠正自己的版本。
富兰克林发现,这些练习的最大问题是,他的词汇积累并不像《观察家》的投稿者那样丰富。他确定写诗能迫使他想出大量其他不同的词语,他通常不会想到那些词语,只有在需要与四个韵律和声律模式相一致时,才会去努力搜寻他们。因此他找到《观察家》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将它们改写成诗句。接下来,在等待足够长的实践,以至于最初记下来的诗句和措辞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消失时,他再改写成散文。这使他形成了一些习惯,就是要找到正确的词汇,并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最后,富兰克林在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
有目的的练习,或者说刻意练习,其标志是你努力去做一些你无法做到的事情,去完成一些处在你舒适区以外的任务,而且,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练习,着重关注到底可以怎么做好它,在哪方面还有缺陷,以及你可以怎样进步。

在没有导师的时候有效练习某些技能,要牢牢记住3F: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 it纠正。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他们。
对于协作,富兰克林研究了出色作家的作品,并试着反复写;当他没能很好地复写出来时,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并思考遗漏了什么,以便下一次改进。
不过富兰克林没能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国际象棋之中,因为他很难接触到大师级的选手。那时几乎所有的国际象棋大师都在欧洲,同事,没有哪些棋谱书籍收集了他们的棋局。
艺术界,长期以来,有抱负的艺术家通过复制大师们的绘画和雕像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有些艺术家甚至十分擅长仿制,以至于他们可以依靠伪造为生,但是,这通常不是练习的主要目的。艺术家并不想仿制出与别人作品很像的作品;他们只是想提高技能,改进指导专业特长的心理表征,并运用那些专业特长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愿望。
当你发现自己再难以提高时,可能只是那项技能中的一两个组成部分在妨碍你,而并不是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在绊住你。
最杰出的拼写者比其他同伴在有目的的练习中花费的实践明显多得多,这主要是在单独的练习中,他们专心致志地记住尽可能多的词汇的拼写。(马不吃夜草不肥)
成功的拼写者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尽管他们对这种学习感到很厌倦,而且也受到其他一些更好玩的活动的吸引,但仍然能够保持投入。(兴趣在目标面前不值得一提)
“新年决心效应”:健身房在1月份人满为患,到7月份只剩下一半不到。网站上有很多只用了一两次的二手吉他拍卖。
你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一旦你已经练习了一段时间,并且可以看到结果了,这种技能本身就可以成为你动机的一部分。(果、敬…)
刻意练习是一种孤独的追求,但如果你有一群和你处在同样地位的朋友,就拥有了一个内部支持体系。(你没有成功,很多时候不是机会的问题,很可能是你身边缺少成功人士的示范和指导。)

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所有人聚集起来,或者吸引他们加入一个现有的团体,并且将团体的同志情谊和共同的目标作为达到你自己目标的额外动机。(Everyone has talent. What is rare is the courage to follow that talent to the dark place it leads.- Erica Jong)

C7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波尔加姐妹有点像威廉姆斯姐妹)
塞缪尔·约翰逊“女性去布道,就好比狗用后腿走路。通常情况下做不好;但如果你发现它真的能走,你会感到吃惊。”
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
兴趣的第一缕曙光。
最初那种受好奇心驱使的动机需要得到增强。表扬就是增强孩子动机的一种绝佳方式,特别是年纪更小的孩子。
许多杰出人物都有几位哥哥或姐姐,这是鼓舞他们前行的榜样。而且弟弟或者妹妹,一般比哥哥或姐姐的成就更高,这可能并非偶然。部分原因也许是,父母从哥哥或姐姐身上学到了经验,然后把这些宝贵经验运用到弟弟或妹妹身上,但另一种情况也有可能:由于有了哥哥或姐姐,弟弟或妹妹会全心全意地投入某项活动中,这给后来者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尽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否则,它不会长久。
那些长大后成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孩子,有着“自加燃料、自我激励的动机来从事繁重的工作”,尽管他们仍然需要父母和导师“情绪的和技术的支持”。

成年后进行语言学习,可能更多的是通过除去脑灰质而发生的,也就是说,除去某些无效的神经细泡来加快进程。这可能解释了同声传译人员比其他学习多门语言的成年人脑灰质更少的原因。(得到电子带电,失去电子也带电)
创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各自的领域或行业中工作了很长时间,已经成为杰出人物,然后再开始开辟新的天地。
杰出人物的进展只是局外人看来的才是重大进展,因为那些人并没有见证过所有那些微小的进展,而正是这些小小的进展,才积累成重大的飞跃。

C8怎样解释天生才华
莫扎特早期的所作的曲子,据说实际上是由他父亲一手写出来的。
你无法分辨红色、黄色和蓝色,还试着去勾画日落的景象,当然只能是白费功夫。
人们停止学习和进步的脚步,并不是因为他们达到了某种天生的极限,而是因为他们停止了训练,或者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从来没有开始训练。
智商更高的孩子实际上比智商一般的孩子能够更迅速地提高棋艺。但那只是故事的开始,只有等到了故事结束,你才能看清真相。
最近对围棋高手的研究表明,他们的平均智商实际上还低于普通人。
尽管天生智力仍然在棋艺上发挥着作用,但练习是关键因素。
练习的量仍然是决定他们棋艺的很重要因素,但智力并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
智商更高的棋手不但不再有优势,反而似乎还稍稍不利一些。原因在于智商较低的精英选手往往练习得更多一些。
有了足够的单独练习,棋手们在下棋时的心理表征就变得十分有益和强大,以至于区分两位棋手的最重要因素不再是他们的智商,而是心理表征的质量和数量,以及他们可以多么有效地运用这些表征。
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就在智商或者其他才华方面稍微有优势的人。
科学家的平均智商一定会比普通人的智商高一些,但拿两位科学家来比较,他们的智商与科学成果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
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种由基因决定的能力在确定谁将是最杰出的人物方面发挥着作用。
并不是他们本就拥有某些从事音乐或绘画的基因;而是因为某些东西(也许是基因)在促使他们刻苦练习,并因此培养和发展了技能,而且比同伴发展得更高、更快。
究竟谁是最杰出的人物,练习的程度以及有效性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与大脑在面临挑战时的适应能力最终会胜过任何类型的基因禅意,这些基因的差异可能在一开始给了某些人优势。
理解特定的练习怎样带来进步,以及为什么会带来进步,比起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别重要得多。
自证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当人们假设,天才在确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骑着决定性的作用时,这种假设会这想一些决定和行动。
当孩子从老师、教练那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表扬,并且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支持和鼓励时,最终比那些被告诉永远不要去尝试的孩子,能够更快地提升他们的能力。
这些预言自然而然地成真了。
现实世界中,许多特级大师在智力测试中的分数并不是特别高。我们可能忽略了所有那些有可能成为杰出棋手的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最近有一项研究表明,在上小学之前经常玩数步子游戏的孩子,上小学以后往往比其他孩子的数学成绩更好一些。而且,上小学之前的一些经历,很可能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在后来的学习中表现的更好一些。然而,大部分的老师并不了解这种可能性,因此,某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快地“弄懂”数学时,老师们往往认为前者比后者“更有天赋”。于是,那些“有天赋”的孩子获得了更多的鼓励和训练,而且合一足够确定,经过大约一年的学习,他们确实在数学上比其他孩子成绩更好。
我们也会失去了一大批有可能成为杰出数学家的孩子,仅仅因为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被贴上了“不擅长数学”的标签。
鼓励和支持“有天赋”的那些人,并打击其他人,从而制造自我实现的语言。
这就是相信天生才华的危险性。

人类的天性是希望在他们做的最好的方面投入自己的努力,包括时间、金钱、教育、鼓励、支持等,并且试图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至于失望。这种想法和做法并没有恶意,但其结果却具有惊人的破坏力。避免这种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并努力想办法去开发这些潜力。

C9用刻意练习创造全新的世界
几乎没有哪些较低和中等水平的运动员得到了个性化指导,或者说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方法与传统方法之间的重要差别是对技能和知识的着重点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强调你可以作什么,另一个强调你知道什么。刻意练习全部都是关于技能的。你选择学习必要的知识,是为了培育技能;知识本身绝不是学习的目的。尽管如此,刻意练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重拾许多知识。
你在思考某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创建心理表征。只有通过去做某件事情,失败了之后调整方法,接着再去做,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创建心理表征。(动态数理,能容走出舒适区,学生在sweet point上发力,不断刻意练习)
确定某位学生应当能够做什么,远比确定该学生应当知道什么有效得多。因为确定了前者,后者也就随之而来。
几乎在每一个教育领域,最有益的学习目标是那些帮助学生创建有效心理表征的目标。
目标应当是技能,而不是知识。
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和耐心,让他们反复做,并且给予反馈。学生们创建他们自己的心理表征,是通过经常第试验、失败、获得反馈、再试验,诸如此类的循环而实现的。
许多成功的科学家和作家,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在某一领域中发展技能并创建心理表征的最佳方法,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可以复制和可以从中学习的模型,正如富兰克林在提升自己的协作水平时复写《观察家》上的文章那样。他们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失败,但那些模型也告诉他们,成功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杰出人物在磨砺自身的能力时,获得巨大的满足和快乐,他们在逼着自己发展新技能,特别是发展那些在他们所在行业和领域中十分尖端的技能时,往往会感受到巨大的个人成就感。类似米哈利·切克森米哈赖传播给大众的“心流”flow,这使得他们体验到“很嗨high”的感觉,这种感觉,除了专家之外,很少有人能体会。
我坚持认为,当我们在提高自己时,我们才最像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己,以我们选择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这使得我们和当今世界有史以来的其他物种区分开来。

我们人类吧自己命名为“智人”homo sapiens这个物种时,准确地抓住了人类的特征。缘故的祖先包括直立猿人,因为他们能够直立行走,而所谓的“能人”homo habilis,也就是“巧手人”handy man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个物种一度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人类,能够制作和使用石器工具。而我们称现在的人类为“知识人”knowing man,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与我们的祖先有着明显区别。
但是,把我们视为“练习人”practicing man,可能是审视我们自身的一种更好方式,所谓“练习人”,是反映人在一生之中能够通过练习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
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潜力。

我们可以给孩子留下的最重要的礼物,是帮助他们发展出本来认为自己不可能具备的能力,从而发现自己能够掌控自身潜能,也知道要使自己的梦想成真,需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