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qiusir:利用二模监考的时间浅读了斋藤孝的《深阅读》(从姜巨慧老师那借来),相比那本更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浅显也更亲和一些,多少感受到如果错过一本好书的那耻辱感。“好不容易钓到的鱼,如果不加处理,放置不管,就会腐烂。” ​​​​坚持着简单整理下~

与体力相伴的精神力量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即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当代人必须据此给自己定位。

不读书,精神自然就很脆弱。一旦别人把话说得重了,他们(尤其是大一新生)就会紧闭心扉,或者避而不见人。(何止大一学生,想到巨婴症)
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很满足地漂浮着)
让自己的思想成形并继续向下深入,只能在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越来越喜欢独处,包括阅读和整理这部分的时候)
我们平日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
不变强就无法生存。缺乏和自己谈判的能力。
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和熊先生是基因研究的权威,在《启动的活法》一书中指出,人类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而个体能力的参差不齐,是由没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接触一流人物就是启动基因的一种手段。
每遇见一位先驱伟人的格言警句,就相当于启动了一个基因。
尼采把小人比作苍蝇,“不能把人生用来拍苍蝇。”(有过几次类似的感受,人生不应该被苍蝇拉低)
“逃去孤独里吧,任强进的风吹吧。”(尼采这话里)所谓强进的风,是指一流人物的思想和精神。
我们也许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而非“信息过剩”的世界里。
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姜老师也很赞同这句)

在直接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中,针对“自身缺陷被人指出”的袭击,试图尽量摆脱是人类的本能。在这一点书的攻击性则要缓和得多。书只是非生命的客观存在,既不会主动给人造成危害,也不会有意干涉。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投影在书世界。书就成了重新省视自我的镜子。(老师对学生应该有这种书的角色和作用)
很多流行是“靠肤浅连接的相互依存”。
读书不仅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能量……
或许能知道轰动世界的重大新闻,但对原本不感兴趣的领域仍然一无所知。

导师,指导你遇见好书的人,而这些好书能让你心里燃起一把不熄的火焰。
读书的伟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转变为影响和声音。(如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智人能交流虚构的事物……)
芥川龙之介: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穷尽,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把新火罢了。
连一千本书都没有读过的人想当作家,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既然生为日本人,读过《源氏物语》的人生和没读过的人生,在厚度上是有差别的。
笛卡尔: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看农村相亲节目,大姑娘要求有多少米的衣柜,没听说哪个农村小伙说要有多少米的书柜...如果那样的话...)
所谓有书的生活,不能少于三百册藏书,可能的话,应该达到千册才对。

光是找机会对别人说,写博客等还不够,不如举办读书会……(很难找读书的友伴啊)
“师事阅读”指尊某人为师,随之学习,也可叫“尊敬阅读”。当然也可以“吐槽阅读”……(双语的那位就是吐槽阅读我的小书吧)
不读书不成人
读书的人生是不断前进的人生。读过这本书的现在的人生,与没读过这本书以前的人生,确实不一样。(每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意义,就如同多发了一片能光合作用的绿叶)

“面向大众的书(阅读)常常散发着恶臭”,尼采的这评判难免有点夸张。不过当“即便是无趣也被有趣地分享”成为寻常,很难说时下的很多流行不是斋藤孝所说的那是(众人)“靠肤浅连接的相互依存”……

永远心怀贤者森林!(记住这句话,践行这句话。)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