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几天里,高三进行了第三次的模拟考试,看大孩子们满脸的倦态,让人担忧...三九都到了,想来开春也不远了。
“谷堆论证”: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
“秃顶论证”: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据说是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的哲学论题。做一件好事成不了好人,做二件好事也成不了,但一直做好事就会成为好人。好人是谷堆,而坏人呢,无非就是秃子了:)对学生来说,学习好的学生是一颗一颗的谷子堆出的,而学困生就是不在意掉几根头发的了。
无意间看到一些MBA的管理定律,发现其中很多对教育工作者同样有所启发,当然,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教师更要学会自我管理和对学生de管理。整理了一些通俗的存放于此。Q注为qiusir有所感。
新木桶定律
如果把木桶放置在一个斜面上的时候,木桶装水的多少就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子的长度。
Q注斜的地面更为常态,而等高木板的水桶此时反而是一种浪费。相反长短不同的木板因势排列组合,会让每块木板都有发挥。特长当然会派上用场。
吉德林法则
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Q注学生学习的困难多是不清楚困难是什么,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辨析清楚问题是什么。
吉格勒定理
设定高目标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
Q注梦想的翅膀,越年轻,越有力!
100-1=0定律
一项监狱的职责纪律:不管以前干得多好,如果在众多犯人里逃掉一个,便是永远的失职。
Q注当教师的和当狱警一样,未必作到100,但一定不要发生那-1。而眼下的学生更可怜,应试的结果不是100只能是0。
吉格定理
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
Q注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教育目标不能实现,只要不奢望成为上帝。
21天效应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发现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
Q注当下学校里一课一个、一天一堆的德育目标,看来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百年树人!
叶杜二氏法则
压力与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关系,适度的压力水平能够使业绩达到顶峰状态,过小或过大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
Q注面对考试适当焦虑有利也是这个道理。
三明治效应
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
Q注做三明治的厨艺同样是为人师的艺术。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Q注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意义总要走在学习的前面。
乡村维纳斯效应
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一旦接受了一个与事实相符的解释,由于受到自我满足的思维,往往就无法想象还会有其他更好的解释。
Q注教师面对学生的表扬需要保持理性,学生是村民,教师不过是那乡村的维纳斯。
互惠关系定律
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所谓互惠关系定律。
Q注如果不想被恨,不想被怀疑...都知道该如何。
人性定理
任何一个健康的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的。
Q注孩子的错误不是健康的问题就是大人还不理解他的目的,而老师的情况亦如此。
伯恩斯定律
下属在工作中愈感到自己有能力和有效率,则在完成工作时就愈不想要命令和指挥。
Q注好学生并不可爱。
南风法则
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Q注北风刻薄,南风博爱。"爱"是姥师最厉害的教学方法。
卡尔岑定理
所有行业都是表演行业。
Q注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努力,姥师学生都如此。
鲁尼恩定律
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Q注让自己越了越好,哪怕起点很低。
飞轮效应
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雷鲍夫法则
认识自己和尊重他人。
Q注尊重学生和认识自己都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阿瓜约效应
在购买心理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位买主对产品质量满意,他会把他这种好的感觉告知其周围的 8 个人,而对产品不满意的话他却会把他不好的印象至少告知周围的 20 个人。
Q注好事不出门,坏事飞千里。
阿斯伯内多效应
人们在看油画时,一般站在画的近处时难以看清画面,而站在画的适当远处时反而看得更清晰,油画的逼真效果即刻凸现出来。这种离开画面较远,图像反而看得越清晰的现象,被称为“阿斯伯内多效应”。
Q注解决不了的问题,丢一边去,等再检回来的时候已经不是问题了。
参与定律
每个人都会支持他参与创造的事物。
Q注每个学生都会更理解亲自参与解决的题目。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Q注真正深入的问题总是处于处理ing。
磁化效应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个性具有磁化他人吸引他人的现象,形象地称之为磁化效应。
Q注做有强磁性的教师,但怕碰上软铁的学生。(软铁容易被磁化也容易消磁。)
自我选择效应
一旦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
Q注一旦老师给出了明确的判断,也就是把孩子推上了一条路。
野鸭精神
丹麦哲学家歌尔科加德的名言: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但是一旦驯服,野鸭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去自由飞翔了。
Q注保持孩子的个性本身就给他们学习更适合的技能留有余地。
当男人有一天终于明白父亲说对了的时候,
他已经有了一个说他错了的儿子。
这应该是父子对和错的轮回吧。
听课的时候,看到班级小白板上学生抄写的一段话,很有意思,其实生活中很多对和错的争执大都有类此的逻辑。不仅仅是父与子,老师与学生,上给与下级...都有类此的循环,不过我们生活中叫“换位思考”,只不过有些换位需要时间,比如父与子,有些换位需要机会,比如上下级,而有些换位似乎永远不可能,比如每个人都曾是学生,但很多人不会成为教师,而如此有些师生间的对错也就注定是永远的对和错了。
又及,无意间看到龙应台先生的“背影理论”,对老师同样有借鉴。“父母必须学会面对孩子的背影,如果硬要孩子转过来面对你,他就必须用背对着未来。”

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
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
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
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
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第八位: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
第九位: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第十位: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
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
第十三位: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次原子粒子物理学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而得奖。
第十四位:小林诚,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来源获此殊荣。
第十五位:益川敏英,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来源获此殊荣。
...
日本国有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