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4
常常并不情愿地陪太太一起看那些庸常的电视剧,而有些时候,某些不起眼的情节却在这样的场合下产生共鸣,《相思树》里频繁出现舒婷的《致橡树》就是这样。“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逻辑”,华丽的辞藻下面埋藏的竟然是更高贵的浓情,橡树和木棉,我们很喜欢。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三 24
巴菲特说,“如果你是池塘里的一只鸭子,由于暴雨的缘故水面上升,你开始在水的世界之中上浮,但此时你却以为上浮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池塘。”
岸上的鸭子要比池塘里的鸭子更容易看清楚是池塘的水上浮的主因,在这一点人并不比鸭子更具有自知之明。不过问题的关键是岸上的鸭子可以轻松跳入上升着的池塘,而岸上的人就没有那么幸运,所谓的清醒只能是一种嫉妒。
海子说,“...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山峰的后面还是山峰,生活中的跋涉常让我们有直接的体会。理想的后面是理想,困难过后是困难,工作过后还是工作,当然了,生活就是这样子,什么都是暂时,什么都是都似乎永无休止。
达芬奇说,“水波离开了它产生的地方,而那里的水并不离开,就像风在田野里掀起的麦浪...麦浪滚滚地在田野里奔跑,但是麦子却仍旧停留在原来的地方。”
和池塘里的鸭子相比,人更像田野里的麦子,会随风舞动,但根是留在原地的,所有的不过是对运动形式的传播。
三 05
下午参加了关于编写校本教材的动员会,期间听刘校谈到“课程”在词源上和“跑道”的关系,Baidu了一下,还真的长见识。
Curriculum作为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美国当代教育理念家小威廉姆斯E•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书中说:课程与其说是“跑道”,不如说是“在跑道上跑”。“在跑道上跑”,强调的是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这种意义上的课程统一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课程内容体现在过程之中,成为过程的一部分,教师与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课程实施者和接受者,他们同时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
“跑道”课程隐喻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而“通道”课程则是后现代意义上的课程。
推荐阅读
让思想在课程的跑道上驰骋
跑道课程与通道课程基本关系研究
一 21
那一天,
你在我的参照系里静止,
你透过我的瞳孔衍射,
在视网膜上刻下一组爱里斑,
于是我知道,
事件经历了不可逆过程
你像太阳一样对我辐射
虽然你很小心的
将最强烈的心情
藏在了不可见波段
我恨自己眼睛不够大
以至于遗憾的丢失了许多高频次波
又恨自己眼睛不够小
以至于视网膜上你的样子出现象差
在这个熵急剧增加的世界里,
我的平均自由程越来越短
我的生活越发缺少涨落
而黑夜又是那么的空虚
我的灵魂独自在闵可夫斯基空间里飘来飘去
飘来飘去
我向着你飞奔,
虽然也担心让你红红的脸颊看上去像紫色
期望在9点50分
看到你10点种的微笑
然而你却给了我一个273.15K的表情
我无法容忍这种不确定关系
我需要一个决定论
可是所有的能量
都像是被投进了黑洞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薛定谔的猫
在真实和虚无之间简谐振动
而你就是那只麦克斯韦妖
顽皮的开关着那扇命运之门
于是对称性
破缺了
自发的
在这个混沌的世界
觉得很有趣就转发了,要是看不懂,可以参考这里的注释。
一 04
无意间在办公桌上的一只圆珠笔上看到这个logo,baidu了一下,竟然歪打正着。
象徵「用我们的手来保护地球和环境」,以两只手拼出一个英文自母「e」,代表「Environment」、「Earth」、「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