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新的物理教材除了具有合理的编排,上乘的印刷质量和丰富的内容等优点外,也可以从小的角落看出编者尽力彰显人文色彩的努力。每章首页都选取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权威观点,章末科学足迹的栏目介绍科学名家的科学生涯。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几则科学家的墓志铭。

伽利略墓志铭:
他失明了,因为在自然界已经没有剩下什么他没有看见过的东西了。
必修1 P51

开普勒墓志铭:
我曾测量天空,现在测量幽冥。灵魂飞向天国,肉体安息土中。
必修2 P66

Google了一下,发现这个翻译,“我过去测量天空,现在测量的则是阴影。我的精神跟天空密不可分,我的身体却在地上安息。”无意间也看到其他一些牛人有趣的墓志铭。比如前苏联昆虫迷彩学家鲍"尼"施可维奇的墓碑上刻着一只可爱的蝴蝶翅膀。

牛顿:
道法自然,久藏玄冥;天降牛顿,万物生明。
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海森堡:
He lies somewhere here
富兰克林:
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
雪莱:
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叶慈:
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莱希特:
虎口余生,喂肥臭虫,吾遭吞噬,殁于平庸。
贝多芬:
他总是以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马克"吐温: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济慈:
斯人眠于此,其名若浮云。
肖伯纳: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聂耳:
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22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要不发生分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一个人从出生至成人,要靠父母言行的熏染、学校教师的引导、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世俗风气的感染而发展、成长。所以,其能否成人完全靠家庭、社会多方面培养教育的好坏来决定。其中,幼小时期耳濡目染所养成的习惯影响最深,不易矫正。所以说习惯是第二天性。幼时养成的气质、性格终生难改。人的贤与不肖完全取决于父母和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实应慎重从事!
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

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前者是从上而下,从顶端开始寻找基础;后者是从下向上,从学生立足的基础开始,逐渐上升到顶端。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知道孩子怎样做人。
卢梭:《爱弥儿》

事实上智力极低的人是很少的,正如生来便完全没有手脚的人是一样地少见的。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完全反应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燥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此外,加入镜子被灰尘或斑点弄脏了,镜子首先就应打扫干净;加入木板粗糙,木板就应磨光。那时他们便能实践它们的功用了。同样,加入教员肯卖力气,认识可以被琢磨好的。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他们是空的,他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他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垂着头,不露锋芒。
蒙田:《人生随笔》

学校纪律...不是一种旨在保证教室表面平静的简单手段,也不是一种允许这项工作四平八稳地滚动下去的手段。它是一种课堂道德,就像社会群体的纪律就是确切意义上的道德一样。每一个社会群体,每一种社会类型,都拥有,而且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这种道德能够表达它自身的特征。
涂尔干:《道德教育》

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和最愚蠢的牲畜有什么分别呢?那不重视最美好的事情,只是竭尽全力最大快感的人,和愚笨的牲畜有什么不同呢?只有能自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对事物进行甄别,并进行言语和行为,选择好的,避免坏的。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益。...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还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有智慧而缺乏道德之心的人,等于禽兽,非人也;只修养道德而没有智慧的人,等于泥菩萨,也不能称其为人。
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教育论集》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在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洛克:《教育漫话》

正如紧口瓶子不能容受一下子大量涌入的液体,却能被慢慢地甚至一滴滴地灌进的液体所填满,所以我们也必须仔细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近要的是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至于在儿童时代过去后,还对初次尝试过的苦心有余悸。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如果智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聪明才智而不是积累记忆,在于培养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培养博学之士,那么传统的教育显然具有严重的缺陷。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经验与交际确实常常使我们感到厌倦,而有时候我们必须忍受。但是,学生却没有必要一定得遭受教师带来的厌倦!使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教学的特权就是掠过草地与沼泽,不能总让人在舒适的山谷中游荡,相反将让人练习登山,并使人在获得广阔视野中得到酬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说到“笨学生”,我不以考试和成绩来论断孩子的智力。在许多情形下,笨孩子只是因为不自觉的冲突和罪恶感而心不在书本而已。
尼尔:《夏山学校》

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必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是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有一种错误的想法,即以为题目能考出能力和天才,死记硬背能检验钻研书本的程度,这不是我的经验。......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15

在一本叫《趣味物理学续编》[如果感兴趣,可以网上阅读人教社网站上的电子版本]的小册子上看到普希金这首关于“运动”的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不是很顺畅,重要的是以明了的方式表达了深刻的道理,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禅。

“世界上没有运动。”一个满腮胡须的哲人说。
另一个哲人不开口,却在他面前来回地走。
他这个反驳真是再有力也没有。
人们都赞美这个奥妙的答复。
可是,先生们,这个有趣的事件,
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例子:
谁都看见太阳每天在我们头上走,
然而正确的却是固执的伽利略。

别莱利曼说“你也可以做伽利略”,而现实中,我们都不是伽利略。更多时候,我们都是那个自以为真知的哲人,还不厌其烦地劝说着那满腮胡须的呢。

10

“发展就是变化。上图展现了发展过程中的几种变化类型。这张图最初是用来描述知觉发展过程中的变化(Aslin&Dumais,1980),但是这些类型也适用于儿童思维发展中的所有变化。

qiusirgro.gif

左边的图形阐明了三种发生在产前期(出生之前)的变化模式:特定能力的充分发展、部分发展,或是未发展。右边的图形描述了发生在产后的变化:已经充分发展的能力或是保持现有水平,或是有所衰退;部分发展的能力或是继续发展、保持现状或是衰退;为发展的能力或是开始发展,或是保持其发展状态。

我们要意识到任何特定的能力都包含了许多成分,而每种成分都可能按照不同的路径有所发展,因此,发展的模式是多样化的。如无论婴儿出生在何处,他们都能发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所有语音。然而,儿童期以后,他们发出非母语语音的能力就丧失了。同时,他们却获得了随意发出母语语音的能力。”《儿童思维发展》p8

我所想到的是如上发展的若干路径同样可以从入学前和入学后的层面考虑,所有的发展途径都有其生理的基础和规律,而所有不同的路径也决定了教育的效果的所有可能。

07

常有家长和我问起小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每每先想到福泽谕吉的“习惯是第二天性”,把近日读到关于习惯的教育言论一并汇集于此...

一个人从出生至成人,要靠父母言行的熏染、学校教师的引导、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世俗风气的感染而发展、成长。所以,其能否成人完全靠家庭、社会多方面培养教育的好坏来决定。其中,幼小时期耳濡目染所养成的习惯影响最深,不易矫正。所以说习惯是第二天性。幼时养成的气质、性格终生难改。人的贤与不肖完全取决于父母和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实应慎重从事!
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

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习惯和理性...由于天性、习惯和理性不能经常统一,就必须使它相互调和。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教育不仅常常有必要使一些习惯牢固地扎下根来,而且也常常有必要去根除一些已经形成的习惯。后者比前者更困难,因此它需要更加周密的思考,也需要更大的耐心。
乌申斯基:《论习惯的培养》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开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开始的习惯。
培根:《培根论说文集》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益...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还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