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谐音“创新”的流行因该归功于小品。

学校里负责学生工作的是史姓和廖姓的两位老师,一日返校扫雪,学生相互交流说“史廖未及”。[虚构]

有学生告诉我他的网名是“神鸡妙蒜”,觉得有趣,后来大家讨论起严厉的语文班主任老师,商量给她起了一个外国文豪的名字,烈妇·拖耳师太。学生爆笑...

课堂上学生抱怨屋里太热要开窗,老师反驳说“热还这么闹?”学生接话道“热闹吗!”,原来热闹是因为热所以闹:)

听学生说“物以C为贵”,说选择题选C选项概率最高,还有人自己统计过:(一次少年班招生,明明是五道True or False的英文判断,有学生毫不犹豫地填写了“CCBBC”...

20

放假了反而更忙乱:(天天盼着开学...
上了校报,据说上万份的发行呢:)近来身边很多人提起及,看来小传媒的即时影响要强于大媒体呢。

这些天总开会,忙乱中竟也看完了《费马大定理》,感慨知识探索时如波涛起伏,偶也惊涛拍岸,而天才的灿烂多如一现昙花...“科幻小说家Clarke曾这样写道:有过一个有名望的教授说某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那么有可能下一天它就被证明是错误的。科学证明不可避免变化不定和假冒。另一方面,数学证明是绝对的,无可怀疑的。”

哈达说:“不朽”可能是个缺乏理智的用词,但是或许数学家最有机会享用它,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数学家的样品,像画家或诗人的一样,必须是美的;各种思想,像色彩或词藻一样,必须以和谐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美是首要的标准,丑陋的数学不可能永世长存。

皮特.海因说:值得解决的问题会以反击来证明它自己的价值。
伊夫斯说:一个高超的问题解答者必须具备两种不协调的素质---用不安心的想象和极具耐心的执拗。

数学不是沿着清理干净的公路谨慎前行的,而是进入陌生荒原的旅行,在那里探险者往往会迷失方向。撰史者应该注意这样的严酷事实:绘就的是地图,而真正的探险者却已消失在别处。---安格林

04

越来越多的事列让人体会到“广播”到“窄播”的不同...

最先从子游那里看到这个,真的很经典,有的自己还不是很懂呢:)原来是孤岛客的工作,忍不住转贴一下,不满足只是看到增补篇,也希望以后能看到06年的、07年的、08年的...

★年度鬼马短语:【我到百度上去google一下】
★年度伤神短语:【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年度装蒜短语:【我不希望红到脸盆上都是我的照片】
★年度暴笑短语:【这年头,抢银行都得骑自行车】
★年度孤绝短语:【我觉得我活得像一句废话】
★年度伤心短语:【穷人的身体富人的床】
★年度时髦短语:【人不链我,我不链人;人若链我,我必链人】
★年度仇恨短语:【我连撒尿都不朝着那个方向】
★年度悬疑短语:【我一直怀疑他这张遗像是穿着防弹背心照的】
★年度美好短语:【我的钱正在来我家的路上】
...
网易新闻推出的“2005幸福生活”相当精彩,特别是其中“砖”家语录更值得一看。

★年度热烈词组:【超女】
★年度疯狂词组:【PK】
★年度创意词组:【六六粉】
★年度歆羡词组:【政治福利】
★年度肉麻词组:【互粉】
★年度睿智词组:【类妓心态】
★年度篡改词组:【过劳模】
★年度唏嘘词组:【业内漂泊者】
★年度关注词组:【审萨】
★年度惊惧词组:【禽流感】

05年度语文(增补篇)
超级名词:【偶】
超级数词:【六】
超级量词:【砣】
超级代词:【丫】
超级副词:【灰常】
超级助词:【滴】
超级拟声词:【呸】
超级感叹词:【晕】
超级动名词:【博】
超级形容词:【粉】

02

狗命年:今年将是农历狗年,办公室有人恰逢本命年,正当大家讨论新年的话题,她急着插话进来,“今年是我狗命年!”大家惊愕。

方老师:有潘姓同事脸型“很周正”,大家私下里戏称“方正”电脑,更有胆大妄为的学生称呼“方哥”的。一日学生一家长来访,进门后非常热情地对潘老师说,“方老师您好,我的孩子可喜欢您了...”

少儿不宜:课堂上有学生溜号看课外书,被老师发现,正要索取看个究竟,学生曰,“老师,少儿不宜!”到底谁是少儿啊?

十二 28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在我们年代里,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
“倘若真的超越了生死界限,也就是说,人可以永无止境地活下去而不必直接面对死亡以获得震撼,那么,人就始终处于开端与终结两极:”

“当代教育已出现了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费出的心血是全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实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述出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种种实验。如此这般,就好像人类把好不容易争得的自由,花费在无用的事物上。自由变成了空洞的自由。一个连自己都不信任的时代去关心的教育,就好似从虚无中能变出什么东西来。”

“在民主制度下,人的地位受到尊重,自由才能发挥效力。比如: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天才教育。如果大多数人都反对天才应有的权利,那么民主就面临危机了。更进一步说,如果民主不让最优秀的人才在所有的任务和生活领域、以及人类的潜力中表现和发挥出来的话,它便走向了自取灭亡之途。”

“理解一切就是谅解一切…”

第六章 依靠全体的教育

“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中直接表现出来,然后成为他对在的关注和国家现实态度,并在掌握创造性的精神作品中得到高扬。在我们年代里,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

如果在国家和教育中灵魂被遮蔽,那么,国家和教育就将会陷入理解计划与非理性强制手段的混淆之中,那这也就是教育整体作用的消解和对时间沉默的信号。但如果人的作用给予意识以支点和意义的话,那么人的在就会在现存世界机构的不完善性和不能解答性中展示出来。

国家与教育的裂痕在于整体精神上,而人的存在与超越的裂痕并不在于把握真实的世界中,而在于其他的存在安置上,在于虚构的现象和完全倾斜的真实。这一倾斜的真实排开了现象的真实,以关键性的原处性决定了事物的进程。”

社会历史性转变中的教育
“…因此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由此可知,对教育的反思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家和教育机构达到了最大的统一。教育在单个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类全体未来的希望,而全体人的发展又是以单个个人教育发展为基点的

…所有的民主政体都要求共同教育(机会均等),因为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给人们创造一个共同的基础。”

教育的本质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

如果整个教育本质毫无遮蔽地呈现出来,这就是教育的本然内涵、而教育自然是有其固定形式的。…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个人的成就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心态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想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教育的危机
“当教育的本质发生问题,当教育的信仰开始动摇时,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寻找教育目标何在。

教育的形式化正是始于其本质成为问题之时。教师以种种人为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对他的敬畏:保留一些东西不教给学生,或者要求树立个人的权威以及学生的盲从。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用训练有素的方法来处理广泛的学习资料,现在变成了空洞无聊的尽义务而已;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

…人们都明白教育决定未来的人的存在,教育的衰落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然而教育何时开始衰落呢?当历史留下来的东西在那些成熟而应负起责任的人心中开始粉碎的时刻,便是教育衰落之时。现在有人担心,教育的本质已处于完全失落的危险之中。…

当代教育已出现了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费出的心血是全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此外,就是教育一再出现的特有现象:放弃本质的教育,却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实验、做一些不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把不可言说之事用不真实的话直接表述出来,并不断地更换内容和方法做种种实验。如此这般,就好像人类把好不容易争得的自由,花费在无用的事物上。自由变成了空洞的自由。一个连自己都不信任的时代去关心的教育,就好似从虚无中能变出什么东西来。”

时代差异的消逝
“…单个的个人所体验的生活仅仅是一瞬间,而生命的延伸之时一个偶然的事件,所有这些都不被视为建筑在生物发展阶段基础上不可取消的决定,而值得纪念和保存倘若真的超越了生死界限,也就是说,人可以永无止境地活下去而不必直接面对死亡以获得震撼,那么,人就始终处于开端与终结两极:他可以做这件事也可以干那件事,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又是那样,仿佛随时都可以做一切事,但却没有一件是真实的。他会感到生活的无聊,生命的无意义,单个人只是百万人中的一员,为什么他的作为就会有分量呢?任何事情都是瞬间发生,但很快又被人遗忘了。因此人们的行为举止不分年龄大小都是相同的,儿童从小就想如成人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成人谈论事物。他们在那些自觉年轻的长老面前没有敬畏之意,这些长老们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以给年轻人一个可能的榜样作用,反而放任自流,这种生活方式也许对年轻人更合适的,但对他们来说却有失尊严。真正的年轻人还是想学分寸感,而不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年长者则要将自己的命运在一个固定的形式中实现,而且继续下去

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美哟事件去展望整个的生命。”

第七章 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对教育的误解
“在民主观念放任的情况下,人们已忘记教育为何物。从上一个世纪起教育与科学开始分道扬镳,因此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之才。…

…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精神生活的陶冶,以及参与人类每一时代都具有创新内容的历史传承之中。”

本真的教育与回归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现存的三种基本思想
在民主制度下,人的地位受到尊重,自由才能发挥效力。比如: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天才教育。如果大多数人都反对天才应有的权利,那么民主就面临危机了。更进一步说,如果民主不让最优秀的人才在所有的任务和生活领域、以及人类的潜力中表现和发挥出来的话,它便走向了自取灭亡之途

本真的教育(不同于专门训练)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对技术本身也有帮助。…”

教育的意义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成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最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合,到此为止,人的教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的任务和民族的未来
“…
在教育中,教学和教育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关注这些关键问题,而少管一些细微末节之事。

自由和权威: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他就失败了。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行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学到知识的老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

有人认为事物的运动是带有必然性的,今天广为流传的种种说法,正以虚假的知识诱骗着人们。…”

理解一切就是谅解一切,…
“...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

…一个开放的思想家会倾听对手的想法,并且帮助他使他的想法前后一致而有力,同时能够冷静地尝试放弃原先采取的立场,而耐心地让所有的可能性发展到最大的限度。
…谁如果幻想一个绝对无暴力的情况并且还信以为真,正是这样的人有一天会使用暴力。

尤其应当唤醒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对某些职位的尊重,但不要成为神明式的崇拜。因为即使面对最伟大的人也要保持批评的态度,以及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的“人都是有限”的经验。…”

第八章 可能性与教育的界限

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勇气
“对性格和天分的研究是目前人们最感兴趣的事,但是人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而最终呈现出清晰的无知:一是对本真教育的一无所知,二是对人自身需求的无知。”

“教育无用”或“教育万能”的愚蠢抉择
“…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是事先能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划定,而只能在实际中观察把握。”

第九章 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的安全与其精神和道德的未来
“…无论如何,我们的安全仍然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

民主、自由和理性给予的保障

“…美国的学校教育已被杜威害人的基本原则弄得乱七八糟,孩子们已经为他们学得太少而争执,大学则抱怨他们的预备教育太差。…
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