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当感受被关注的满足时,也一并品尝被忽视的孤独;而苦恼于喧嚣的烦扰时,也正享受清静的宽松。生活本身是一种选择,不过有主动和被动的分别。
起初以为自己完全是依据内容来选择BLOG的,对感兴趣的话题总要浏览一下。而慢慢发现单纯的内容只能让自己偶尔驻足,反倒是些生活的琐碎常让自己光顾停留,甚至有很少更新或长时间停滞的BLOG也并不妨碍光顾,看到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对某个BLOG的关注,如其说是对内容的关注,更是对BLOGGER的关注,对他生活的好奇。
长时间关注一个BLOG就像在看连续剧,这里剧情于不觉中展开,结局于无声处消失。这里有插播,有转播,其实都是对生活的直播。只言片语是生活的缩影,而外在的写照也是内心的独白。文字同样是生活的剪接片段,和音频、视频等“富媒体”相比,作为“压缩媒体”的文字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广的拓展空间。
看过ROSE推荐的《楚门的世界》让人深思...如果说BLOG是舞台,那BLOGGER是导演,是演员也是观众。在BLOG群落里,大家彼此提供和分享直播生活的频道,而彼此参与的本身也是节目。
P.S.很荣幸收到zheng的邀请,而工作缠身,遗憾不能如约。以前相信见面三份情,而眼下又担心见面后细节的误解会刻凿出伤痕。既然从网上开始,就在网上发展吧!看来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预祝大会顺利圆满召开!
昨天早上空腹喝了两盒酸奶,无意中进食了生的花生...下午就觉得不太舒服,晚上一到家就钻进了被窝,大热天,关了空调还要盖上被子...太太说我像块火炭。
长时间关注一个人的blog,往往会对此blogger有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比如兴趣、生活态度、情绪、生活习性...相信不比医生号脉得到的信息少。如以前提到的高级交互。
blog,这些天断断续续地写了几篇,而时间上更是毫无规律,回想起前一阵子过得并不轻松,至少不自我。躺在床上想,至少自己可以预感这几天身体会吃不消。要是有专业人士的追踪提醒或许会避免:)没准这回是一个新的行业...
用blog看病?看来真的病得不轻,这样的怪论都能想出来。
时光倒流的情景只能出现在科幻小说中。和伟人、名人相比,凡人的档案要简单和稀少多了,无情岁月的冲刷下,更多的是个人纪录的遗失,遗忘。而互联网络无意间却提供了补偿。
通过不同的搜索引擎搜索自己的信息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媒体角落里哪怕纪录丁点关于你平静或冲动的文字,都会勾起角落里尘封的记忆,让我们如同回到了过去。
眼下的互联网络更多承载着的是大众的文字历史。通过网络,我等凡夫俗子也可以穿梭于文字历史的时光隧道中。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从文字拓展到声音,图片,视频...相信未来的互联网络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可检索的全息纪录,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以前家里养的那条狗的资料,还有一直被忽视的房上的某根草。不仅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回到过去,审视过去,丰富历史。
对于时光隧道的理解,可能我们误解了它实现的方式。
·网友热论教师跳楼自杀事件
·教育信息校长论坛
·无奈的体罚与没落的教师
·今天的收获
·首要教学原理(David Merrill)
·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结识”qiusir
·惶恐不安中
·完全赞同是断章取义后的跟从或屈从
看到以前不经意的言论在网上的存档,勾起很多记忆,发此感慨。
记得以前IsaacMao设赌局:“在2004年之前不会有一位中国校长采用Blog。”尽管他很情愿地输了,但一年后又怎样?一大群黄种人中,出一两个白化人并不稀奇。
此次上海之行,报告后有交换名片的,有索要讲稿的,有这样一位校长,名片已分发完,给我留联系方式的时候,非常熟练地写下学校、姓名、手机号码、办公电话,也尝试着留下电邮地址,停留了好一阵子才写出来,*****888@SHOU.COM,我问是搜狐的邮箱?他说是,就是这样,也还是把SOHU.COM写成了SHOU.COM:)
这位校长还是省会城市的重点学校的校长,好在他还能够大体写出自己的电邮地址,好在他还有自己的电邮...
很多专家提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校长领导执行力的重要。
不用说blog,我们的校长中能经常/熟练使用电邮的有多少,这个数据会提醒我们的教育信息化的定位。
多少校长用电邮的质疑如果迁移到官员身上,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
少拿白化人说事:)
教育信息化的开始阶段我总是奢望,如果沈阳像上海,如果校长像教授,如果老师像专家,如果学生像大学生...其实这些信息化条件本身就是信息化的结果。
所有的这些如果,关键的是如果我们自己...这也是上海行把主题确定为“心花怒放”的一个初衷。
p.s.pc.wong说的很有意思,青年人的游行大都通过网络来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