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科学靠两条腿走路,一是理论,一是实验。有时一条腿走在前,有时另一条腿走在前面。但只有使用两条腿,才能前进。—-密立根
1、电子的发现
阴极K,对阴极、阳极A,阴极射线、电子流
比荷 q/m
mp/me=1836
密立根实验的重要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Q=ne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薄的金箔也有几千层的原子啊,选择金,除了延展性好,核也比较大
绝大多数阿尔法粒子穿过金箔,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粒子(约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他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卢瑟福的散射实验是测得原子核的大小,并不能测量原子。
3、氢原子光谱
利用光栅和棱镜可以吧光按照波长展开
太阳光谱吸收光谱,不能直接测量地球大气层的成分。
可见光的波长400nm-770nm,能量3.11-1.62ev
氢原子光谱中只有四条在可见光范围内,3-2,4-2,5-2,6-2,都属于巴耳末系。
4、波尔的原子模型
N.Bohr,电子的轨道量子化。电势能,动能,总能量,类比卫星模型。
r1=0.53*10^-10m=0.053nm E1=-13.6ev

(氢原子波尔模型2\pi r=n\frac{h}{mv},然后推导出半径、能量与n^2反比)(里德常数推导)
\frac{mv^2}{r}=\frac{ke^2}{r^2}2\pi r=n\frac{h}{mv}r_n=\frac{h^2}{4\pi^2kme^2}\cdot n^2
U=-\frac{ke^2}{r}E=-\frac{ke^2}{2r}E_n=-\frac{2\pi^2k^2me^4}{h^2}\cdot \frac{1}{n^2}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贝克勒尔发现了元素放射性;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19世纪末三大物理发现。

13

‎

以前博丁学长就提醒过我变压器的英文tansformer有“转换器”的意思。
想来也是,变压器何止是变压(\frac{U_1}{U_2}=\frac{n_1}{n_2})呢,也是变流器(\frac{I_1}{I_2}=\frac{n_2}{n_1})、变阻(R_1=(\frac{n_1}{n_2})^2R_2r'=(\frac{n_2}{n_1})^2r),甚至变源器(\frac{n_2}{n_1}U_0=(\frac{n_2}{n_1})^2rI_2+U_2)(方便讨论最大输出功率的问题)...
当然变压器也要考虑n_1U_1=n_2U_2+n_3U_3以及\Phi_1=\Phi_2+\Phi_3等情况。

另外,对一个原线圈多个副线圈的情况,\frac{n_1^2}{R_1}=\frac{n_2^2}{R_2}+\frac{n_3^2}{R_3}

变压器的各种转换公式以及等效电源

关于有效值的推导,可以尝试用正弦和余弦叠加,2Q=I_m^2RT=2I^2RT

12

单杆
双杆
q
Q
Blq=mv

a=kv
v=kx
一个积分一个求导,本质一样,类同有初速度导体棒在光滑导轨上的加速度变小的减速运动。
而对于斜面上的,类比受和速度正比空气阻力的竖直上抛运动。

电磁感应问题中的变加速直线运动无非是如下四个角度: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能量关系(动能定理)和补充电荷公式等。
如果力是位移的线性函数,该力做功可以采用平均力;同理,如果力是时间的线性函数,该力的冲量可以采用平均力冲量。

力是速度的正比例函数,F=kv,该力的冲量I=kx。
一是简化版的空气阻力,二是电磁感应问题中导体棒的安培力,三是洛伦兹力,
洛伦兹力比较特殊,某个方向上的动量变化需要采用正则动量。

11

配速法总结


重力(或电场力)的功率等问题

10

电阻测量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