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qiusir:政府为选拔儿童任官或赐予奖赏而举办考试,可追溯到汉代。唐代更正式设立“童科”选拔10岁以下的男童。宋代(1266年)废止了这整整持续了10个世纪的童试,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发现童年”的时期。“童子每当就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及名成贡部,身返故乡,但刻日以取官,更无心而习业,滥镯摇役,虚占官名……””又今之童子,比号神童,既幼稚之年,察神异之性,语言辨慧,精采英奇,出于自然,有则可举。窃闻近日,实异于斯。抑嬉戏之心,教念诵之语,断其日月,委以师资,限隔而游思不容,仆跌而痛楚多及,孩童之意, 本未有知,父母之情,恐或不忍。””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拉关系、行贿、走后门),以保幼稚良心。”#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的《小儿语》收录了些谚语教人过平静、朴实而谦逊生活的谚语,“事不干己,分毫休理”、“一争两丑,一让两有”;“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等这些格言在400年后的今天仍广为人知哈哈。#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只要探究传统中国教育的思想或学术史,尤其是其最后阶段,即可发现道德人格几乎可以说是所有哲学思考唯一的根本关心。明太祖朱元璋利用这项道德关注遂行社会与思想控制,结果这种做法又受到王阳明倡导的哲学思想所强化。于是,学问的追求就此不再是政府的责任;官方极少鼓励这种活动。”“数学教学原本是国子监里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明代前三人皇帝在位期间只有零星几项记载。在此之后,更是完全看不到数学教育的记录。简言之,在宋代教育的博学兴趣影响之后,严肃的学习活动出现了衰退。”这样想来,现行高考物理被弱化才是常态,而政治化的语文早该是独大的一科呢。#乱翻书《学以为己》

@qiusir:“中国社会虽然经常被视为具有权威或顺服的特质,中国的教育理想及教学法却强调天赋的差异以及因材施教的观念。”“当时童年受到教育实践中的威权所拘束,以致儿童没有机会成长为自由的人。”#乱翻书 《学以为己》 ​​​​

@qiusir:“元代把科举考生区分为汉人与非汉人的做法,到了明代即被明太祖下令废除。不过,1397年却出现了另一种歧视,因为那年省试及第的考生全都来自南方。这个现象随即掀起激烈争论,质疑科举是否特别不利于北方人。于是,政府在1425年下令省试需依考生家乡所在地区不同而个别评分。全国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区,每个地区各有其进士配额。”宋朝时,北方人司马光就建议在省试中采取配额,但遭到南方人欧阳修的反对而没有实施……

后台说是七年前整理过···

09

驱散昨天的神话,用学会改变超越自己。
老爷子全程脱稿,像是在听脱口秀,或是某种文学报告。如此娴熟当是讲过多遍了吧。(如果说人家是八零后的年轻人,我想当个五零后的少年了)(想来很多教育的叙事,情节完美到某种程度的童话。所谓报告的成功,是听众以为童话也会照进自己的现实。
集团停课听报告,这排面拉满。几千学生上午自习,或许这才是学会改变的第一课吧。(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育文化的盛宴”开始之前,领导先自豪介绍今年的高考成绩,看来是不给明年留余地了?简单回归前几任校长,葛弯道超车(招生政策),苏市场化运营,高内涵提升···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原先的各种特长班已经殆尽,新疆部转换模式,龙头少儿部也难保)(学校工厂化,产品单一,产能过剩···)
“学校是个发光的地方,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未来充满希望”(类似的话很多,是不是都在情绪上夸大教育的力量,如此社会的分子也在回避自身的决定性问题呢)(应该是没看过《教育浪费》)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兼得?(这种既要又要的想法从开始就是错的?分数是学校的经济基础?)
盖伊的文化响应教学;卓越、行动、信念
我是一颗照亮世界的火种···
今天永无止境 学会改变
①杨佳 面试官亲自来北京(像是,就是讲报告文学,对,文学更准确)(讲故事的风格,小学语文老师的底色?)为什么我没有猜想
猜想性阅读
学生的发展是非连续性发展
软实力(夸大教育的力量了呢)
②李吉林(双基)的贵人是吴天石(机遇是自己创造的?)
“我要克服一个女人的弱点”(一个男人的弱点?一个人的弱点呢?)
我不相信没有教学的教育,同样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
竞走运动员,双脚不离地地向前走;跳高运动员···地平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③杨绛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泡
AI(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
日本筑波大学附小“人人都是名师”(说到育才应该很多特级教师···其实吧,高中部一线就一位,还是在外校评的)
不能只点洋蜡烛?内心的呼唤?
(又回到高考)战胜对手?(这种说法很直接,学校早已经失去了情怀的追求,与其说是直面生产,不如说是直接肉搏参战。应试教育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吧)(说到记忆力,录音机显然更胜一筹,但如何理解和行动,这是录音机不具备的。)

我很好奇,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你自己是如何面对的呢?你的困惑是什么?更真诚的建议?心里话是很难听到的···

20

‎
‎
‎
‎

11

2025
敬爱的qiusir
这次考试的失利,彻底地将我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了出来,所以我写下了这封“信”。
我不同于别人,没有补过课。这使得所有压力放在我自己以及老师您这。在过去的一年,我一直在与育才的进度相争,因为我知道,一切不能只靠教师,但在复习与进度中我放弃了复习,才有了如此失败。所以这次失利不是意外与偶然,算是意科之中。
在这次考试之前我就一直思考,虽然前几次考的还可以,但那是一时的,随时间推移一切知识将会忘却,所以在这次卷出现后,我就知道要“凉”了。
以上为个人抱怨与感慨。

表面“风光”,一直努力学习的人,实际上我有时会感到迷茫,我虽然表面努力学习,但那是我对学习与玩之余无事可做的逃避。在来育才之前,学习是我唯一的目标。但我来到育才后,我发现我错了,身边的同学才多艺,这让我灵魂深处感到无此的空虚。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感到无比差愧。(把这封来信贴出来,大概是因为这段,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有如此感受)(征求了那位童鞋的意见)(感谢他的信任
我来自于偏远地区(郊区),家境一般,住在农村。这有时使我无比自卑,在与同学交谈中,我总有许多不懂的事,这使我很难融入群体中···

因此,我向敬爱的qiusir提问:
在高中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应该如何提升物理?(还是那句话,要么计算要么锻炼
和您一样用感性,亦是理性?(我在高中部开过一个讲座,题目是感性的几何和理性的诗歌
我才艺上的不足又该如何弥补?(擅常跑步和精准计算本身就是一种才艺
灵魂上的安虚又如问填滿?(在未来)(计算少、读书少但思考多是一种毛病

另附两首打油诗

一封朝奏喜连天 却从天堂落地渊 茫然未来无可诉 今日求师寻真缘
远望小伙怒冲冠 近观其人媚海欢 三想方晓尊真理 逐破迷霎跃龙潭

BeYond trust

09

‎
swamplands of the soul James hollis new life in dismal places
(从书名上看很适合现在深陷沼泽的我呢,好奇怎么翻译成《中年之路2》解开前半生的束缚,可能第一步太出彩了?)
前言
歌德:真理是神圣的,不是直接就能掌握的东西。唯有在反思中,在例证和象征中,在单一或相关的表象中,我们才能领悟它。它以“令人无法理解的人生”的面目出现,可是我们却无法摆脱想要理解它的欲望。
我们是脆弱的芦苇,也是会思考的芦苇。
若是没有痛苦---它似乎是心理与灵性达到成熟的必要条件---人会停留在无意识的、幼稚的、依赖的状态中。(里尔克说痛苦是一种破茧而出的领悟。)
宗教是为那些害怕下地狱的人准备的,灵性是为那些去过地狱的人准备的。
荣格认为神经症是“一个尚未发现其意义的灵魂所遭受的痛苦”。
“成熟其实并不意味着不会被抛弃,而是我们主动抛弃了一些幻想···如果我们能承担得起独处的焦虑,全新的地平线会铺展开来,而且我们终将学会不依赖他人也能独立存在。”
人类是唯一总想去追寻意义的物种,就好像有某种力量在驱使我们似的。
个体化的目标不是让人沉迷于自恋,一心只想着自己,而是要借由个体,将天地的宏伟意图显化出来···个体化的人物就是追求完整,不是美德,不是纯洁,也不是幸福。

心理治疗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像考古一样,不断发掘儿时的伤痛,而是逐渐地学习,努力地接纳我们自身的局限,并在此后的余生中努力自行承担起痛苦之重。心理医生的工作并不是提供解脱,让患者摆脱那些造成严重不适的症结,而是要加重不适,教会患者成为成年人,此生第一次去主动面对“独自面对痛苦、被世界抛弃”的感觉。(当老师的何尝不是如此,偶尔治愈、时常关心,总是安慰。)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