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
2014年9月8日开课的digital storytelling是美国休斯敦大学开设的课程,因为现在比较流行网络元素和教学的融合,所以我想不如先学点技能好了。于是欢天喜地的拉上邱sir一起上课。虽然以前曾经使用过movie maker制作视频,但这门课程从数字故事的制作目的,目标观众,故事板,背景音乐的选择,配音方法等方面以细致入微的全方位讲解让我感受到了数字故事制作严谨的过程,以至于对我的写作和演讲都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课程第一周要求构思自己想要讲述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一直在我的心里,it is always there. 刚刚完成第一门Mooc课程,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兴奋与喜悦,失望和打击,这不就是一个专属于我的励志故事吗。于是故事的构思,故事板的制作,场景的展现让我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当配音和画面的合成结束,我早早的上交了作业。
令人欣喜的是,大概三天后,课程团队发来邮件,通知我这则数字故事被选中作为优秀范例,推荐给全球2万多的在线学习者。This is an encouragement and affirmation. 这件事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课程资料中的一句话:a story worth telling is a good story. 现在看来,我制作的这个数字故事在技术使用上并没有什么高超之处,跟邱sir的The Better Butterfly Theorems比起来更是不值一提,但在我心里,这是一个我愿意与人分享的故事。好故事总是有人听,就像TED演讲的内容是Ideas worth spreading,我的故事是story worth telling. By the way, 我和邱sir在这门课都拿到了满分。What a happy ending.
数字故事中的视频和照片由邱sir和姜巨慧老师拍摄,特此感谢。
一 14
正在美国求学的高中部2016届学生张鸿业(@qwerty045136)应求师得数位学习小组邀请成为寒假慕课先修组的学习小顾问,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与我们分享了一些他的mooc学习经验(下面的一段可是张同学吃饭间隙用手机写的)。张童鞋已经获得六张证书了哦~~~
我最早了解到Mooc的时候是2012年年末,那也是中国最早开始普及Mooc的时候。那时候我经常访问的网站:果壳网,几乎每天都有文章有Mooc的介绍。正如哈姆雷特所言:“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Mooc仿佛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原来很多看起来和我本身生活相距很远的事物一下就和我拉近了距离。
曾经总想大学以后才学习的内容就展现在了自己的面前。我参加的第一个Mooc课程是UC Berkeley的一个设计课程,上了两周就放弃了,因为语言水平不够,课程标准对于我的水平也过于深奥。我坚持完成Mooc课程是一个心理学入门课程,很巧也是一个UC Berkeley的课程。这时相距我了解到mooc已经过去了半年的时间。万事开头难,但是一旦开始,坚持下来的次数也就多了。我尝试过的mooc课程不下几十个,坚持下来的共有六个。其中涵盖的领域也十分广泛,编程、设计、心理、历史、哲学……在我看来,mooc就像人生,要有取舍,要有激情,更要坚持。mooc并不像普通的学习和读书,较短的课程只有几周的时间就结课了,不能在这期间学完就没有机会了。
学习Mooc课程绝对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坚持,需要取舍。Mooc课程绝不像是一个可以持续一生的学习活动,它来的匆匆,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错过也许就不会再回来。有一天当我们年老,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因为那些年没有学习过那些错过的课程,而仰天长叹、捶胸懊悔呢?
PS.欢迎更多有慕课学习经验并乐意分享的同学老师参与我们的寒假先修组~
(iMOOC)[?] [lhm791112@sina.com]
一 08
新书《求师得·拾年》(ISBN 987-7-5470-3461-3)发布中~
1、为什么要出这本书?
写了很多年的博客,也一直有个按自己的意图出本书的心愿~
出这本书可不是让你了解我,是让了解我的你更懂我教育教学的工作。
2、这本书京东有售吗?
都说人微言轻,我自尊心还特强。如果只是那可怜的几单人情挂在网上我会很受伤呢~
但也烦请尽量不要索赠。
且不说出版这本书花费作者多少精力,单一个书号的花费就不少。问题的关键是我痛恨这本书被遗弃,我更相信愿意花费的应该能更珍惜吧。当然如果你买书只是想赞助下我也大可不必,那样的话买一本我亏一本。要知道出书本就是件任性的事。
也不是没有赠阅,比如我师兄过生日,比如我的老校长...
3、关于定价50.00
这个定价是我和封面设计师商定的,为的是取谐音“吾拾”,也很合《求师得·拾年》的书名,如果你是学生只需要付20.00,如果你也是教师,你还真的需要付50.00。(老师的资料多,我这书被忽视的可能性更大。从目前几百本的销量看,这个网眼够大。)
当然我很是乐见学生自己买了送以前的老师~
4、这究竟是本什么书?
这真不是一本笑话集,但的确记录了点育才人才看得懂的段子~
从图书分类上看是中国当代散文集,别说,微言辑何不真是散的文集呢~
这本书里刻录了一邱我平凡又不平常的从教路,十年、拾年,“蝴蝶侠”从此处拾起......
5、关于书里部分条目空白
那些带下划线的空白就当成留白吧,万一你也有要记录下的感受呢。
当然这并不是刻意为之,我那责任编辑刘老师很是严谨,鉴于当前的形势也是为我着想,但凡有对现实的牢骚一并略去了......
我是不是该出个补集呢:)
6、书后或许有你的名字
这本书的早日出版离不开我的同事Rebecca(赵婧伊)的热心和耐心。
书后鸣谢的一大串名单里有老师、有学生,除个别我的前辈,主要是和书中内容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了......
虽不排除有所遗漏,但我确信很多很多优秀学生不在名单里。
7、这不是一本很容易读完的书
有学生说他一晚上就看完了,听到这样的客套话还真有点无奈......有同事反馈说读者累脑子。
书中微言进行了分类和编号,不少条目需要品读和思考,就某句话我自己也要多看几遍~
不管怎样,这里要特别感谢那些阅读这本书的人~
感谢买书的学生和同事、感谢微信圈帮我发小广告的、感谢帮我推介的......
就是想看看书呢,还可以去学校的图书馆,刚送去九本精装的~
如仅是想浏览下是没必要弄到那本书的,轻点下面的链接就可以看到早年的精简版。
BOO-求师得刻录事之微言博义20110910 (1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