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七月底某日的下午,午休后,一个人在信息产业部下属的威海电子宾馆门前的海边散步,阳光并不火烈,海风也算柔和,休渔期,港口停满了渔船...即便是大白天的,可也想象“伴月湾”的意境了。遥望刘公岛,看往来游船穿梭...一时来了兴致,索性沿着海边一直走下去...不是旅游胜似旅游。

靠近生活区的浅谈上有很多的小石头,海水的长时间冲刷让人很难想象他们原来的样子,而有一种发红的圆石格外吸引人的目光,从粗粗的质地却不难分辨那是曾经的方砖。关联到受过教育的学生,甚至自己...我把它收藏了。

类比方砖的产生,我们的教育过程或许可以分为这样的过程。从不成型的泥土,通过模具卡出需要的形状,而为了固定这种外形,我们需要放到砖窑里烧制...教育人的过程何尝不是烧制方砖的过程呢,学校是砖窑,老师是窑工。高楼大厦需要砖瓦,社会的大厦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过这还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和花岗岩这样自然力下锻造的坚硬品质相比,人为烧制出的品质,至少是砖头在品质上的表现相比下还是有所欠缺,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对教育出来的品质有过高的期望。但这并不妨碍方砖的实用,或许正式自然的人才太少了才需要教育?
而另外的问题就是教育的过程应该延展到社会定位或是应用的层面,如果仅仅是烧制砖头,而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铺路的石子的话,教育上所有烧砖的努力和付出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戕害呢。

其实,从海边捡到的这个圆滑了的砖头身上,我更大的感触是对应着人的变化,生活中我们常说某个人变了,我们往往仅仅归咎到个体如何。而从砖头身上,既然不幸掉入大海中,它注定要发生变化,而即便是当初我们不惜火力的煅烧出的一度坚硬无比的品质也无法抵御大海的冲刷。当看到海水中瓷片的样子,想必就会很能理解类此的砖头了。

每个社会人对应着一块砖头。有的被用在大厦的建设,我们看到了它的方正的坚持,有的被遗弃到海水中,不得已地变得圆滑...

On this day..

One Response to “烧砖者”

  1. haoleung Says:

    我是来留言认证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