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齋藤 孝

《孤独的力量》 斋藤孝_著 颜翠_译 华夏出版社 1960年出生在日本静冈县,京东大学法学部...
孤独,是内心无法言说的漂泊,却使人平和而强大,把苟且活成诗和远方,将孤独变成一个人的狂欢。”
@qiusir:冲着书名挑出来这本来读,也算是应景。以前读过斋藤君的书,印象很好,新书堆里还有他的《规划力》和《学会学习》,还有佐藤学的...

序言
学习之所以令人觉得痛苦,有一方面正是因为学习是需要在孤独之中完成的事情。做题也好,读书也罢,这段时间人都是处于孤独的状态之中。但也正因为孤独,效率和生产性才得以提高。(群居的人似乎也习惯了群思考,所以太多人不喜欢学习)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在欣赏音乐时,大脑几乎不会运作。
我并不建议大家轻松地读过独自一人的时光、采取一些治愈自身的行为。我希望大家能够拥有一段更加了解自我,或者说能够加强自身技能的时间,当你在进行过智力活动的瞬间令大脑之火熊熊燃烧跳动之时,那才是任何人都应具备的孤独。
一个人如果心情明朗固然好,但黑暗所拥有的力量也不可忽视。(我们不是不应该忽视黑夜,而是应该知道夜对每个人都必不可少。)
要彻底磨炼自己,赌上必胜的心态。
当你能够得心应手地面对孤独时,那一瞬间的孤独会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东西。

一 失落的十年
我特别厌烦那种大家搭着肩围成一个小圈子,仿佛洋溢着一团和气的模样。
我那时候几乎把所有的好心都当成歹意来对待。
歌德和梵高与我,是生命中唯一的灯火一般的存在啊。
直到我接触到罗素那样优美的英文作品,仿佛用语言就能阐述人生的真意,从而心情瞬间变得美好起来。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造就了我现今的精力充沛、支撑着我对于工作的热情,毫无疑问,便是这真实的孤独感。
我之所以会读研究生,是因为我立志要改变日本的教育现状。(汤川秀树的爸爸经历过地震,所以选择了地质...)
我甚至考虑过不再和其他人沟通。(我也认真考虑过,交流圈子已经很小了。当然,很可能是别人更不愿意和我交流吧。)

对于登山者来说,即便是有登山团队,但也还是独行者。(俗话似乎应该这样说,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二 作为“独行者”而活
抱团成功的人并不存在。
当你想要学点东西的时候,首先请你脱离群体独自一人行动起来。这是最基本的姿态。比起脑袋的好不好使,书读的够不够多,这些都不重要。没有成为独立的一个人才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为什么需要让朋友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愉快的家伙呢?这样的人其实是自动地关照别人,给他人带来良好的感受。但这种行为与其说是为了他人,不如说是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好人,想把自己放到一个轻松愉快的位置上。这种行为还是多加思考一下比较好。”冈本太郎《自身有毒》
我珍藏的咒语“拿出结果来”。
“若我没有独自一人的时间,哪怕是朋友或是热恋中的恋人陪伴在身旁,我也觉得这并不算是真正的生活。”梅·萨藤《独居日记》
与他人在一起的时间总是会失去自我。当然,这并不是消极的意味,这是因为人会把自己谦让出去。
人类的强大之处在于能够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人的群体行为虽然不像气体分子一样,但也类似,所以有乌合之众一说。)
与其过分地恐惧孤独,不如主动地创造孤独,成为一个充实的孤独者。
“一个人独处也挺好”的这份思想上的清净,会让人产生安全感。
吸气3秒屏息2秒呼气15秒。(以后试试)

三 孤独的技巧
只要能给予那个职位,多半人也都可以很好地胜任...难的事如何去获得这个职位。(比如治大国)
现今的日本似乎并不把知性与教养当作一种魅力。
在日本有一个词叫“学霸”。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绑架”他人的不良表现。英语中grind,dig,原本这些词的意思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努力地深思,总之,绝对没有贬义的意思。另一方年,那些拼命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也会被人称为“运动痴”。但这个称呼更加阳光一些,带有对那些明知自己不擅长却仍然迎难而上之人的一种赞扬的心情。(做学习痴,而不是书呆子,也无须学霸)
@qiusir:这个时候看斋藤孝的《孤独的力量》很应景啊。“人类的强大之处在于能够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最初对伽利略敢于发表违背教义的学说没太大感受,现今连不戴口罩出门的勇气都没有啊。“要让自己不入俗世,就剃掉自己一边的眉毛。”这个倒是可以试试...
雕琢原本是打磨宝石等物品,但现在也有“雕琢自己”的说法,意为挖掘己身。(自己不曾打磨过石头,但曾经痴迷过数字根雕。)
没有任何东西比读书更适合于孤独。
@qiusir:社会发展到今天,职责划分已经细化到一定程度了,大家各就其位,工人生产、医生医治、领导统筹,至于那么多人喜欢喊口号,但有没有想过,不能不给演艺界的人留条活路吧...
在孤独的时代,有必要不顾一切地相信自我。
自我的客观评价与自我肯定能力相比较,若说哪一方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唤醒自我的原动力,肯定是自我肯定能力。
所谓不入流的艺术家,正是那些反过来改变自身艺术风格之人。
...夫妻式战友。但是,比之更强有力的是以自身为战友,作为自己的战友喜爱自己是很重要的
“河流虽经久不息,然非原水;泡沫浮于表,且消且长”
身体是可以挪动的寺院。(想起蔡志忠的那句“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独自一人时感觉被寂寞包围的人,大多是没有直面自己的“身体”,因为他们只在乎身外之事。
我建议大家将身体看作是一座可以挪动的“寺院”。比起在外面闲逛,不如就安静地待在“寺院”中,找回本质的“自我”。把身体当做一个保持冷静的空间。
也看到有些人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用他人创作的音乐来麻痹大脑和身体,这完全不可能感觉到自己和身体的沟通。
@qiusir:读这本书,不是见到天上的星星,而有种见到山间小溪的感受,不大的水流是山上众家之水汇流而成,不深的水也是清澈见底,看起来赏心悦目,即便水底除了青苔水草,有细沙和淤泥,但这种真实感更拉近了距离。

四 一个人孤独的世界
咳嗦也只有一人
我在青春期的那段孤独岁月中,与其说是充电,不如说是漏电更为恰当。那期间,我花费大量精力在学习上,虽然不能说毫无用处,但我自身并不认为这算是在充电。换言之,我这样一个存在,并没有供电的地方,感觉只是不断漏电,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发电站。(同感,对于当先的学生,努力不是去解题计算,用心努力找到自己,为了那个目标去充电,否则以后的回忆会重复前面的感受)
一旦过了五十岁,总体来说所有人又都会回到拥抱孤独的时期。秋天之后必然是冬日的降临,这是生命的寂寥和轮回。(我早早步入了天命之年啊)
“今夜雪落明治已远。”
“何谓万有引力,正是相互吸引的孤独之力,宇宙正在倾斜,因故才渴望相识。”
一想到这样的伟人们其实也身怀无法言说的孤独,心中就会滋生出非比寻常的勇气。
人不是被他人抛弃的,他是自我放弃了。

现代人容易自我意识过剩,却因这种种念头而自我苛责,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但是,接纳这烦扰精神状态的温柔,正是人类的深沉之处。
书籍是非常不可思议之物。原本是毫无交集可能的两个人,死去之人以一种“灵媒”的方式在对自己说话,仅此一点便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qiusir:一个人读到这诗,泪目。想到可以分享给学生,但谁会珍惜呢,深夜,心里发出了一声回响。

当众人都在城市里度日
终日玩乐之时
你要一个人割者那石原上的草
将这份寂寞用以创造出音符
将众多侮辱与贫穷咀嚼成歌
假如你没有乐器
听好,你是我的弟子
将那漫天光芒织就的管风琴
奏响

若是满足于现状,就此悠然过活的话,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
小林秀雄《中原中也》(这对情敌,也没谁了)
“他被那些外来语诗集的影响、戴着诗人面具的蠢蛋们所唾弃,但他依然写出了十分具有日本人气息的传世诗篇。......在这个充斥着时代病、政治病的患者时代,也有很多人因换上了孤独症而死亡,到底该多么深刻地抒发胸怀才不至于如此呢?”
@qiusir:作者书中谈论了那么多日本的诗人,偶有西方的提及。忽然意识到,我们不仅缺大科学家,诗人似乎也是绝迹了。这不是政府单独的锅,这是民众的选择,我们就是这样与众不同的一族呵呵...
“不要纠缠于微不足道的友情,潜心于孤独之中吧!”“所谓朋友,必须是能够相互令对方有所提高的存在。”“一个人独处,这正是生命之根源。”
比起才能的多寡,自我期待能力的强弱才是提高自己的养分,才能造就成功。总之,极大地培育自我期待能力的孤独时间,是重中之重。
憎恶平凡人”,我想现在正是敢于将之诉诸口头的时代。
这句话我曾把它印在高中体育节的班级T恤上。

五 孤独的力量
独自一人才能看见的风景
“当人无法直面死亡之时,就无法注意到自己的存在。能否认识到死亡,关系着发现自我的可能性以及生存方式。”
“死去之时便是死去的最佳之季。”
@qiusir:刚当老师的那几年,很努力地相去教别人点什么,现今年纪大了,更多时候想多从别人身上学到点什么。一是相信不努力学习的人是没有资格去教别人的。再者,知识的获得主要是自学,想来没有人能有资格去浪费别人的时间。想起费曼的两句话放在这里:"A teacher who loves learning earns the right and the ability to help others learn.""I have no responsibility to live up to what others expect of me. That's their mistake, not my failing. "
@qiusir:因为刘金时看了一期“加油向未来”,节目中一个不知道小学是否毕业了的,很自信地举手,很骄傲地告诉在座的所有人,有高中生、研究生、博士生和教授等,“其实呢,牛顿的情商很低。”我当时就好奇,他是否知道情商是怎么回事,中年大叔的我不是很清楚,把这种类似于八卦的花边消息当成知识,也只有没有剪掉的那导演同一智商和情商水准吧。很久的事也清晰记得,问题是这样的事情一再重复...
孤独的力量正是性感的力量。
“会谈钢琴的人比不会弹钢琴的人受欢迎程度多几十倍、几百倍。”(可以考虑给家里添置一台钢琴呢)
@qiusir:刚下载了的一部烂片似乎也比存放很久的好片有吸引力呢...(追逐新鲜感会失去经典)
在接触到贝多芬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时,可以获得从周围的人身上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的先人们的精神高度。与此高度有所链接的欲求,以及实际上所连接的时间,正是我在本书中讲述的积极向上的孤独。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德语Bildung直译过来就是教育,同时还具有自我形成的意味。日语中也曾用“教育”一词来表示自我探究以及自我形成的过程。
直面死亡是最完美的孤独。
有没有文化并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事有无和那些文化接触的意愿。
孤独之于我,就像一条地下水脉,连接着我与那些伟人们,我为此而欣喜。
能让我在精神上产生犹如双胞胎一般的共鸣的人,正是尼采。

解说 小池龙之介
在不愉快的情绪出现之前,我的心里就已经存在着“想要变得不愉快”的冲动。
人类原本孤独,无论谁都不可能找到完全理解自己的人。动物也好,众生也罢,全都是在孤独之中生存着。
只要活着,就是一个人。

@qiusir:年近半百,作为教师的自己越发痛恨以应试提分为目的的教育,但另一方面似乎也是如此教育的受益者。这个特殊时期的假期远还没有结束,但各路人马已经早等不及了呼号而出,不过不是大炼钢铁,而是准备大炼童男童女了。真正的知识是很难获得的,需要长期的自我积累,但太多老师还以为自己的手指能点石成金呢。对于学生还不明白如此获得的做题能力就跟吃膨化食品也膨化了一样,至少不是有用的知识。吃鸡都愿花大价钱买土鸡的长辈们这个时候倒是推波助澜,无非是希望自家晚辈在同族的厮杀中占得先机,顺便证明一下自己能力了得而已...

RR@11.25
比起脑袋的好不好使,书读的够不够多,这些都不重要。没有成为独立的一个人才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人不是被他人抛弃的,他是自我放弃了。(一直拒绝放弃)
将那漫天光芒织就的管风琴---奏响
憎恶平凡人
德语Bildung直译过来就是教育,同时还具有自我形成的意味。
只要活着,就是一个人。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