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qiusir:每到周四都是我的HAPPY DAY。一天没课(托 @Lemontea的咖啡 的福),一份早餐,一杯咖啡,戴上耳机...一天的宽松和随意,竟让我幸福得直哼哼。
@qiusir:作为物理教师,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物理,其实也不应该那样。
@qiusir:原本想让平凡的我特别一点,结果是我变得特别平凡。


@qiusir:我们的躯体会随着时间变大、变强、变老,而少年、青年和老年不过是躯体在不同阶段的称谓罢了,无论何时,我们都还是那天生的孩子,既软也弱。
@qiusir:不要和玩童谈什么过去,真正的他们活在未来;也不要和垂老谈什么未来,内心的他们活在过去;而对青年,可以谈逝去的光阴,也可以谈未来的打算,但真的没有什么能比现在更重要。

@qiusir:“善”是一种状态,“恶”也是。
@卢梭: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爱弥儿》

@孙云晓:山东泰安有个10岁的小孩叫苏刘溢,今年高考考了566分,基本靠在家妈妈辅导...您对小刘溢和他妈妈有什么建议么?
@qiusir:先好好利用下眼下的名,谋个好工作好学校才有将来...
@qiusir:2010年山东泰安的苏刘溢和2005年辽宁盘锦的张炘炀都是10岁的大学生,一个是妈妈辅导,一个是爸爸调教...孩子聪明还是父母教育得法?刘杳曾和我提到美国少年Reid Barton,也是个home-schooled,不过他是连续四年获得IMO金牌,还有一届IOI金牌...
@qiusir:年龄比较小的神仙

@辽视第一时间:沈阳12岁男孩杨航参加高考得606分,他就读学校东北育才超常教育实验部。他5岁上小学,四年级炒股票,现在在学洗衣做饭,报考院校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qiusir:对于一件事,我们要想自己能够做到什么和能够担负起什么,然后再想自己想得到什么。
@问地曰:说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噻
@qiusir:和人的潜力相比,人的欲望才无限。

@qiusir:送教下乡的路上,眼见两边的杨树细的被折断用来赶牛、粗的被当作木桩栓牛,而能枝繁叶茂的也只有守在坟头的那些老杨树了。违心的生活扭曲原本该正常生长的树干,虽不成材,但也如奴才一样守护着坟墓而保全。老杨树是“棺本位”,现实的人是“官本位”,而社会选择出的处世方略无非就是守墓者的逻辑了。

@qiusir:有手不做,有足不行,有眼不察,有耳不闻...而嘴一直在说,原来脑被垂帘。
@qiusir:一直在看,一直假装看不见;一直在沉默,一直在心里默念。

@qiusir:凤姐至少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选择的权利,而她也是我们的一种选择。莫非广电局就是凤姐背后的推手?要不怎么本来那么排斥的人此刻却想捍卫她呢。
@qiusir:人啊,外表上是长了自由的脚,可在心理却被悄悄地植下了根。

@bjibbi:北京巨热无比,北京热死你。
@qiusir:北京的哥们,来沈阳吧,这两天我都有点着凉了。

@包月阳: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qiusir:坐观浊潭心有溪,行向夕阳满目家。

@杠神:在(东北育才教师)赴日旅行团归来的日子,我还想提醒大家一下,今天是七月七日,当年燕京八景的卢沟晓月,在日本人的刺刀下,显得阴森恐怖,但国军29军吉星文“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得豪言挺起了这个名族的脊梁。
@qiusir:强我教员,为我家园。

05

对号入座?主观通识?从这里转贴过来...People:
1. Tend to believe what they want to believe
1. 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2. Tend to project their own biases or experiences upon situations
2. 倾向于将自己的偏见和经历强加于具体情况上。

3. Tend to generalize from a specific event
3. 倾向于将特殊事件一般化。

4. Tend to get personally involved in the analysis of and issue and tend to let their feelings overcome a sense of objectivity.
4. 倾向于将自己个人牵扯到对事情的分析中,还倾向于让情绪支配对客观现实的感知。

5. Are not good listeners. They hear selectively. They often hear only what they want to hear.
5. 不是好的倾听者,有选择地听,常常只听到自己想要听的。

6. Are eager to rationalize
6. 热衷于使行为合理化。

7. Are often unable to distinguish what is relevant from what is irrelevant
7. 常常无法分清什么是有关的,什么是无关的。

8. Are easily diverted from the specific issue at hand.
8. 很容易分心,无法专注于手头的问题。

9. Tend to oversimplify
9. 倾向于过度简化。

10. Often judge from appearances. They observe something; misinterpret what they observe, and make terrible errors in judgment.
10. 常常根据表面现象来判断。他们观察到一点点东西,又曲解了自己的观察,最终做出了严重错误的判断。

11. Often simply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especially in matters of general discussion. They rarely think before speaking
11. 常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尤其在一般性的讨论中。他们很少先想再说。

12. Rarely act according to a set of consistent standards. They tend to do whatever they want to do and then find whatever evidence will support their actions or their beliefs.
12. 很少依据一组固定的标准来做事。他们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然后再找出随便什么能支持自己观点或行动的理由。

13. Often do not say what they mean and often do not mean what they say.
13. 常常言不由衷,辞不达意。

“Most people want to feel issues are simple rather than complex, want to have their prejudices confirmed, want to feel that they ‘belong’ with the implications that others do not, and need to pinpoint an enemy to blame for their frustrations.” J.A.C. Brown Techniques of Persuasion.
“大部分人都希望面对简单的东西,而不是复杂的东西,希望能让自己的成见得到证实,希望看到自己‘适合于’别人不适用的推论,还需要把自己的失意归咎于某个敌人才行。” J.A.C. Brown 的 Techniques of Persuasion 一书如是说。

“The Untrained mind will usually take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Robert J. Gula Nonsense
“未经训练的头脑常常选择那条阻碍最小的路径。”Robert J. Gula 的 Nonsense 一书如是说。

“The tendency to avoid challenge is so omnipresent in human beings that it can properly be considered a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nature. But calling it natural does not mean it is essential or beneficial or unchangeable behavior. It is also natural to defecate in our pants and never brush our teeth. Yet we teach ourselves to do the unnatural until the unnatural becomes itself second nature.” M. Scott Peck Road Less Traveled
“逃避挑战的倾向在人类中无所不在,完全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天性。但说它是天性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必须的或有益的或无法改变的行为。把大便拉到裤子上,从来不刷牙,这也是天性。但我们教会了自己去做违反天性的事情,直到这种违反天性的行为变成了自己的第二天性。” M. Scott Peck 的 Road Less Traveled 一书如是说。

01

@沈阳市文科第一名胡慧:自己的学习方法很“俗”,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
@问地曰:越简单的学习方法,越有效吧?
@qiusir:我们常把方法当成可直接吸纳的结果,其实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过程。


@qiusir:世上不能只有“红”太阳,“蓝”天和“绿”地之间才有人们的自由。(台灣[省]花蓮縣玉里鎮。摄影:莊信賢)

@qiusir:久违的大雨,冒白烟的那种,三好桥上看浑河,很有大海的感觉。而雨后开车更同开船一样,灯光下眼见那浪花一朵朵...
@qiusir:走出家门才知道自己属于家,走出国门才知道自己属于国...人是属于他能够走出的地方。但无论走到哪,我都知道我属于她。

@qiusir:悲观的情绪多源自面对变化的保守,而乐观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开放。
@qiusir:某日,一学生告诉我他们的语文老师是:烈妇·拖耳师太。
@qiusir:山东出了好汉鲁智深,场上从来就不怕上海队,鲁治申;英国带上兰怕德,也注定要输给德国,(英格)兰怕德(国)。

@qiusir:多方位的了解和多样化的观点才可能更接近复杂和变化中事物的真相。而当我们把具体的人塑造成神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仅选则一个侧面和一种观点,而即便它是正确的,也注定是片面的。

@qiusir:从小到大,人越活越复杂,从大到老,人越活越简单。也可以说,从小到大,人越活越现实;从大到老,人越活越理想。人的一生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反复,也是从理想到现实再到理想的轮回。

@qiusir:手勤胜足:普通的圆珠笔芯大约能写下500米长的墨迹,而你的一生手掌会在纸张上移动多远呢?按三次点击出一个汉字手指平均移动5厘米,那你的一生手指会在键盘前移动多远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行万里路”或许说的也是笔耕的距离呢。从手移动的距离上算,作家绝对算得上是职业旅行家了。

@qiusir:迭代认知的成“功”:成“功”由可行的方法-“工”和有效的执行-“力”合成,同时“工”也包含了很多“力”,“力”也包含了很多“工”,某个成“功”的“工”和另外成“功”的“力”也会组合新的成“功,大的成“功”更是由很多小成“功”构成...“工”、“力”和“功”都是成“功”的条件。

@qiusir:人的悲剧多是从理想开往现实的路上发生的交通意外。
@qiusir:世上本无难事,世上之事只有简单之事,而所谓难事无非是多个简单事的集合。
@qiusir:“善”是一种状态,“恶”也是。
@qiusir:看来以后要穿着围裙织围脖了。(新浪开始测试微群功能了)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29

育才的贴吧上看到的这篇“自习区的桌子”的“发泄贴”,全文转载过来。

估计高中部的大家都去过自习区,有心的也应该留意过那的桌面.虽说杂乱无章的覆盖着各色的笔迹,读起来却也能体会到在育才的种种.成绩的困扰,恋爱的誓言,人生的追求,面对阻碍的无奈,也颇有文学帝留几言诗赋于其上,读来颇为顺口.闲暇之余常流连于那几张桌子中间,品味着育才,感受着育才,发掘着真实的育才.如果说那几张桌面上承载着育才的学生文化与无数育才人的思想,怕是也不足为过.如果说有育才人未曾在桌面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便也难得证明自己曾存在于此.我自己是这样想的.

然而回学校填毕业表的时候,吃惊的发现桌面上覆盖着褐色的厚纸,而上面的字迹居然被"我爱育才""育才60岁快乐""育人的熔炉,科学的殿堂"之类的套话,空话,毫无意义的辞藻所替代.目击这一切之时,除了伤感还能够想些什么?如此面子工程,便生生的封杀了我们学生文化,思想的传承?这些话怎可能深入我们学生的灵魂深处引起共鸣,如今的育才只可为老湿的欢喜而服务,只可为猪任的命令所指挥,只可为形象的建设而屈服?不解,无奈.遂借笔留言如此"育才的精神文明居然被如此空话套话所覆盖,学生会你们干啥吃的?主任们行行好,别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搞形象工程."叹息,离去

数日过后,返校交照片.再次路经自习区,小坐,悲怆的发现那方桌居然又披上了一层纸衣,且外层透明玻璃胶皮的接缝处皆用透明胶与桌面严丝合缝的粘贴好,丝毫不给我再一次申诉的机会.蓦然明白过来天朝封锁言论之所作所为目的何在与效果何如,就是这样:创造出和谐,并不再放出任何可能破坏它的机会.至于效果?良好!一校尚如此,何须另论天下?我至今不解那桌子上的,多少代育才人的笔触有何可能影响我们身心健康发展之物,为何深恶痛绝的抹杀,我不想多提,姑且总结为某些老湿的奇想,而后少数"老湿心中的好榜样"出于某些个人目的而大肆捧臭脚,而导致了计划的实行吧.我只是在伤心那些记忆的逝去.即使没有选择脆弱的沙滩来承载自己的存在与梦想,也会被时光的代行者强制消除吧.回想烈火中的圆明园,也就不会那么空洞到难以让人理解了.

作者无疑是育才的应届毕业生,而自嘲为发泄贴,其实更是很好的建议帖。对自习区桌子的处理方式,学校当然有足够多的理由,但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自然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和渠道。个人喜欢仲云豆的文字宣泄,也总体支持TA的观点。

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真当面对学生的个性,我们是否又有接纳的肚量呢?以前阿飞老师在班级创建了类似贴吧的留言本,学生表达的效果就很好。学校有老师的茶吧、书吧...的确也该给学生建个画吧、发泄吧。

25

天色好了,也会较往常早起一些,上班前都会去家旁边的公园里散步...

近来公园的小路上总有草丛里出来小蛤蟆,试图过路爬向另一侧的草丛,泥土的保护色或帮助它们躲过了天敌,可也常常被它们粗心的朋友/游人误伤了性命。压扁了的尸体粘在坚硬的石板上,比车祸还惨烈,唉,小吉普也不是随便可以上路的。

河边的甬路是用淡绿的防腐木铺就的,清晨还有露珠挂在上面,整洁宽阔的路面上一样有很多过路的小蛤蟆,有的干脆在路上享受起晨光,不被路人踩死实在是万幸了,而有的为了躲避路人会不小心落入木板缝里,想必成了一辈子的囚徒。

本来早上是去公园散心的,而一上午脑海里都浮现那被碾碎的探索者,也一直想像着阴暗木板下面的囚徒。其实道路两侧的草坪没什么区别,更有小蛤蟆是从一片小的草坪爬向一片更小的,就如学生作文里提到,超市里20元一斤的螃蟹努力的往50元一斤的螃蟹堆里爬...

小蛤蟆呀,有些道路看起来很宽,但那不是你随便可以走的路,更不是为你考虑的路。一样不安分的我,眼前宽口的路和远方未知的景...想起这些可怜的小蛤蟆,我的同情心被刺痛,更有顾影自怜的哀伤,我们是不是过多的赋予了改变积极的意义,却很少强调革新者的风险和代价。我愿自己是生活在一片大的草原上,永远也走不到边...

想来人的悲剧多是从理想开往现实的路上发生的交通意外。出门需谨慎,路上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