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6

想起很喜欢张益唐的这张照片,索性找来贴在这里。清扬同学知道“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课上那位小才俊说他的理想是当公务员,之前有位学长就想考中国政法,被我戏称未来的城管大队队长。也想起前几日几位优秀学长是把财务自由当人生理想的,也把吃软饭纳入其中的。应该写诗的年龄,梦想比现实还现实。

·《编写美好时光》很不错,通过文字的方式付出时间和才华的编剧很带感。
I didn’t know you would stoop so low.
《一秒钟》里的“英雄儿女”挺讽刺,也很真实呢。
“努力只能维持生存,玩命才可能优秀。”
要说牛顿很穷,现在很多人似乎也不好和四百年前的牛顿比吧,尽管被佃户嘲讽,人家里好歹也是有佣人的,多少算个地主吧。
偶尔看到微信上的网络直播,像是街头卖艺的呢,是比电视的主播有热情。有的加了重的滤镜,有点像传说中的妖了,莫非唐僧走网路取经了。
一 24
为记录风景的拾荒者的行踪和皓首穷经的历程,每月选一张手机自拍的图和这一年在读的书,也陆续更新这一年看电影的流水账,即便是无聊的爪印也是留给未来自己的礼物......
图
2023-06三纸无驴,东哥威武。not something is wrong,but everything is wrong.“即便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仍然要种下一棵小苹果树”
2023-05[
?]“它到死都没能飞起来。”但,至少它有翅膀,至少努力过...
Continue reading »
一 21

宅在家里太久,忽然想留胡子了,坚持了两个礼拜就剃了,又想留,又坚持了两个礼拜。五十岁了才想起来成熟,也是奇怪。
被恢复了的生活表面没什么变化,这个假期甚至更忙碌了,理发店歇业的前一天才抽空去理了发,但过年的感受是很不同的,阳转阴于我像是鬼门关前走一遭[?],而这算不上不幸。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和这个世界告别和总该给给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都是年轻的想法,因为遗漏了连个计数都算不上的可能,知天命的人更知道不要过高估量了自己。
Continue reading »
一 05
2023/1/4是Sir Isaac Newton 380周年诞辰日,作为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神学家和作家的他,不到30岁就改变了科学,发现宇宙在数学上是可知的。是有些内向,至于“情商不高”甚至怪异,被后人解读为炼金导致的重金属中毒的迹象,也算是为科学探索的直接献身了,后来的贝克勒尔、居里夫人也类似...

课上让小朋友说几个科学家的名字,有说不出的,但看到有用爱因斯坦当头像,还有用普朗克当头像的,建议也可以用伽利略、开普勒、惠更斯、麦克斯韦或是波尔...说到世界物理年(2005)、世界天文年(2009)等,也有同学知道爱因斯坦拒绝了总统的高位,那一个老师也可以拒绝什么主任、校长的位子,就如一个学生也可以专心学习拒绝班长支书啥的,这也是一种品格吧...
一个多月没起这么早了,今天要去学校批卷,原本是开学后再分流的考试又恢复了。得来速的豆浆油条活动竟然没了,路上的车比想象的多不少...
原本还咳嗦也没好请假,特烦求人一样去解释,这个时候估计没进ICU都得来,H老师床都上不去都去出题了唉。老C刚阳不久也来了,说高三发烧也上课;老G都快一个月了还有点迷糊,说记忆力明显减退;L子的岳母是送去了新民;小张、小L、tt一家都还阴着...教室里我咳嗦得厉害一点。

小J忙意识形态的事没来,我和小X基本是在干三个人的活,好在老Z时不时来帮忙,当然有更慢的。
今年是最后的一次分流了,今天也是最后一次集中批分流卷,对东北育才来说算是标志性事件。以后和双语、抚顺以及初中部老师可能一年也见不到一面了,特别是大S没机会再提乒乓球零封的事了,其实小Z可是把他打趴下过...
应试主要是审题、信心和节奏,那道卫星线速度的题目错误率出奇高,当然初中生不太了解卫星高度的问题。总体情况也是不理想,才知道双语的已经是摇号的了。问了一下,北校区原来的同事已经开始中考的教学了,各种班差距比较大,S老师说难度还是降不下来。没了招生政策的特权,高速度、高难度和高起点的育才风格只剩残余了,但这三十多年的优才教育不总结是有点可惜啊,但我们特别擅长浪费...
明年高中部也要从中考招生了,如果不考虑少儿部的余部将彻底平庸化了,“认清形势,放弃幻想”,可我退休还有九年...
三点多下班,回家前刷刷车,问那位小老板阳过了没,他说还用问吗,他可说我的车是他家车主中最干净的,每次都觉得不好意思,会尽量让干净基础上再干净一点。另,对未来他不乐观,并认为美国干的坏事太多...
一 03

基本是在病床上读完了舒昌善先生翻译的茨威格的那几本书,总浮现北师大麦当劳里那位问年轻人“你读过茨威格吗”的老爷子的形象。“失败者的悲情”的笔触更震撼人心,没给茨威格颁发个诺贝尔文学奖简直是评审委有失公允的罪证,这也是他自身感人至深的悲情,就如他选择的归宿。
那几本书中印象最深的当是《蒙田》,不仅是喜欢,甚至找到不少的连接。即便抛开那些真知灼见,比如记忆力不是很好,比如书边角随笔记录...自己要是起个笔名,除了qiusir/qsir,那就叫“丘田”吧。
“丘”不同于邱,过于尊古人的人与其说是美德,不如说是无能的迂腐。更何况我关心的话题早就超越孔丘那个年代的。至于“田”,追求卓越的教师是少不了耕作的,场也是我教学的内容。不平是坎坷,也可能是贫瘠,这符合平庸的自知但不屈的命运...秋天、秋田的谐音都是我最喜欢的关联,也和秋色般配...以后考虑先让日语班学生叫我丘田老师。
读数理或教育的书还是要在书房看才有感觉,刚看完了台版的《生活中的相对论》,读书笔记估计要等三月份开学后了...
强国不是在语录里,而是在科学实验室里,也是在人类的科学、艺术的宝库里。纪录片《家园》里提到盐度不断增加的死海,“美丽得很贫瘠”(beautiful but sterile),联想到身处的这块美丽的大地很是感慨,“一场庄严的滑稽、深不可测的浅薄和一本正经地扯淡”,二十年前也记录过“历史并不在昨天谢幕”[?]。打开了微信的直播,或是看看城镇青年相亲的电视节目,要么带货挣钱、写字挣钱,要么是打工挣钱、省钱,钱,很美丽很贫瘠...
原本的“有病呻吟”栏目改成“不鸣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