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qiusir:很长时间没看晚霞了,先抽空逛逛公园,贴张刚拍的图,“秋天的颜色”~


@夸美纽斯:假如解释能用幽默的,至少是比较不甚严肃的语调加以调剂,那就尤为如此。因为这样一来,快了和有用就合而为一了。
@qiusir:起因3-5由选修变成了必修,受教育研究院高中教育教学中心委托临时上一堂公开课(不少学校近十年都不讲动量的选修内容了)......
@qiusir:洪湖水~~来沈阳二中上公开课⋯⋯
@qiusir:变道,选了一条更拥堵的路⋯⋯

@qiusir: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生和很不熟悉的听课老师......

@qiusir:从“天才是比较二的人才”切入,用比较育才的人才教育和二中应该的天才培养的自嘲来暖场。沈阳二中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开朗热情⋯⋯助教小班长小班长当中说喜欢听我上课,有意思~
@qiusir:来听课的11中王娜老师特别提到助教小班长和头顶粉笔头的小学委都很出色⋯⋯
@qiusir:外国语G老师赶时间听课肇事拖车⋯⋯

·Impulse & Momentum
·王聪方法

27

@qiusir:高三复习课之“两年好题”中圆周运动中绳、槽、环等模型的二级结论应用和特殊值计算及经典错误纠偏……


这是学部内部高三复习的交流课,算是小范围内的公开课。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从容量和节奏上较常规课加大和加快,一是备课时间长,二是既然是公开课自然要向前多试探点。能突破更难的点和能有更高的效率是我认同的公开课的意义。当然也借此机会让自己在相关内容上更熟练。课程设计的核心是从“一年好题”中的一道错题更正过程中的前后延展~

f是老师自己上交的评论,其他事根据集体评课交流现场记录粗略整理:
贾f、内容紧贴高考,题目难度有梯度
贾1、课堂容量大。题目迁移性好(一个会了其他的也就通了)
贾2、用单摆周期公式类比圆锥摆公式相似记忆,快速运用二级结论。

刘f、虽然课容量很大,难度也很大,但经qiusir处理后,非常有机地呈现。在高处转弯,灵活自如,在高处升华;习题处理得当,关联性非常强,背后方法为主线。既强化解题布局,又强调解题规范,详略得当;教师的基本功非常了得,数理皆通,与学生在深处沟通。
刘1、容量大,但驾驭的很好,和学生很默契。有很深层次交流。列式有详有略,拓展延伸饿关联。
刘2、能在相关问题上游刃有余,花腔女高音……(曹补刀说唱高调)
刘3、和学生互动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缓冲,节奏上急了。(因为容量和复习课的性质,整体节奏紧也是必然。)

张f、课堂驾驭能力很强,知识点涵盖广,例题经典。能把学生比较生疏的数学方法很透彻的交代清楚
张1、多次听邱的课,思维好收获不少,题目透彻到位。
张2、圆锥摆公式强调了规范性。
张3、思维由浅入深,明确体现了各知识点~数学和物理的方法中,由基础到拓展,只要有一个点能冲击到学生就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设置多个敏感点)板书字小。

谢f、从日常学生易错题中找出经典习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讲解,再从基础题进行知识拓展变通,在拓展过程中技巧的运用体现高三综合性。与学生两年的磨合训练,能看出一些学生的基本功很扎实,结论准反应快计算快。建议:上课普及照顾面可以更广一些,关键点上节奏适当放慢一些。
谢1、邱sir每次都给出不一样的感觉,高三励志大会发言大家都在转发。
谢2、由一道题目入手,切入点很好,拓展和技巧,基本结论的熟知,学生反应很快,学生训练到位。
谢3、更多考虑到某些可能跟不上的同学
杨f、板书美观,内容细致。
杨1、挺好,挺佩服,如看表演。
杨2、无论是人还是板书都很小
赵f、可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做到了举一反三,多提归一。给我们教学的启示是,如何处理题海和典型提的关系,值得研究。缺点:容量太大,拆分两节效果会更好。
赵1、举一反三举一反n,这是典型题和题海的关系
赵2、跳跃性大,关联到3-4,学生还好,由浅入深
赵3、如果是普通班,上两节更好

周f、题目选取的是典型易错考点,对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题目的选择有梯度。板书严谨,清楚,美观。
周1、并行的常态班,脉络清晰,题目之间还留有空间。图和公式都有重复性训练,这很重要。
周2、板书徒手画圆挺难的。
李f、既有基础知识、基础题目的总结又有对复杂问题的探讨;还有关于步骤的强调,不同基础的同学都会有收获。数学与物理的结合恰到好处,学生有时会对比较复杂的运算有畏难情绪,抓住这个特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计算一些复杂题目,能让学生建立起自信,以后自己计算时减少一些畏难情绪
李1、很有启发,也有基础总结,师兄很少强调步骤。对复杂问题的探讨,数理结合的恰到好处。
李2、一般常态班级里,学生对大的题目有畏难情绪,如果能计算出来示范也很好

曹f、作为一节高三复习研讨课,qiusir通过课堂教学,既通过板演向学生展示解题的规范过程,又通过问题探究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课堂既面向高考又关注学生的成长,是一节好课.
曹1、选题很好,多题归一,即便有的高考概率小,但对理解知识很有帮助,得出一些很有冲击性的结论。
曹2、平时这样训练,坚持下来对学生很有提升。
曹3、很熟练,看表演一样

王1、(坐在前面)板书还很清楚,很多细节看得出下了很大功夫。
王2、板书形成了一种风格和,结构上体现了对美的追求。
宋f、 细致,规范!


Continue reading »

20

@qiusir:这岁数了还要做高三励志的发言,这事本身就很励志的哈⋯⋯

2015-04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今晚这么庄重的场合下发言。下面很多老师比我更有资格,很难说候组长不是考虑到长相与主题的契合。为了更励志,我的感冒来得也很及时。

音频片段:需要 Adobe Flash Player(9 或以上版本)播放音频片段。 点击这里下载最新版本。您需要开启浏览器的 JavaScript 支持。


最近不少学生在空间转发“高中单身三年换高考一时惊艳”的祈愿,也有在桌布上大写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决绝,板报上“提升一分干掉一所学校”的标语霸气冲天。相比之下,当年我的高三要含蓄许多,笔记里默默写下“只要热爱生命,一起都在意料之中”的格言。
Continue reading »

19

地点:沈阳市***
课题:§1.7静电现象的应用[3-1]
目标:1、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的原因(静电场中导体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原因讨论)2、理解静电平衡导体的特点(电场强度和电势)3、了解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现象及应用(接地)
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和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
难点:认识尖端放电现象(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静电屏蔽现象
方法:推理归纳和实验演示
教具:静电计、金属网罩(验电羽)、Plasma Ball、感应起电机、导线若干...
1、开场介绍。
通过自我介绍和小游戏等环节舒缓情绪,渗透一点课堂价值观,营造有尊重的态度、有开放心态和有安全感的课堂环境。

带对号的服饰在生活中很畅销,也很少有人不希望自己更正确。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更看重学生真实的表达,因为真诚需要勇气和信心,而即便犯错也会是认知的契机,那些能从错误中走出来的正确更可靠。

今天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的关系远比和考试的关系大,同学回家还可以通过求师得网站(qiUsiIR.com)看得到今天讲授的内容,在课堂上要多动脑参与,有力量的思维才更敏感自然的奇妙


2、演示实验。通过电浆球[Plasma Ball]对闪电的模拟和静电图片的展示,用电离和静电排斥的夸张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电压远超过人体安全电压36v,但电流很小很小。更炫更壮观的实验可以去科技宫体验),发现、欣赏和利用自然的奇妙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基础,这也是今天我们讲授的意义。
这是2014年几个保送的学生凑钱买给我的小礼物,感谢龙天罡、张潇勇等同学

3、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起电,初中就学过“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感应”一词颇具神秘色彩(心灵感应?以后会学电磁感应),背后不过是一种场力(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如果电荷能移动...)
A、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金属导体内部价电子像气体一样可以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但不能脱离金属表面(也不是一定不可能,光电效应?),金属中正电荷并不会定向移动(振动)。
B、自由电子定向移动。自由电子逆着电场线运动,或者向电势高的地方移动。(就如水往低处流是重力势能减少。电子很上进哈)(有电场或有电势差
C、电荷分离。自由电子会向一侧移动,另一侧是正电荷(拔走萝卜留下坑),产生附加电场(感应电场)(和原来外电场方向相反)(净电荷不可能定留在中间某位置)。
D、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不再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远远短于1s,瞬间)。
4、电场分析。
通过对“上侧有一个正电荷Q的无限大的导体板内外电场”的分析计算来,从特殊到一般强化静电平衡导体特点的认识。(其实无限大充满了善意,远端的正电荷影响忽略,场强镜像对称等)
导体内部任意一点场强;感应电荷对外部正电荷的库仑力;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意一点产生的场强;感应电荷在导体外任意一点产生的场强;分界面附近合场强垂直于导体表面;电荷沿着表面不做功...(仅仅需要电场强度镜像对称这一点外加矢量合成法则就能推导感应电荷在金属板外的电场相当于对称位置有一等量负电荷的结论,这样的精简美妙的结论对我来说比电浆球还炫

5、静电平衡的特点分析(中间小结)
对静电平衡的导体仅仅从“自由电子不再定向移动”用反证法就可以得出很多通用的结论。
A、静电平衡后的导体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如不为零,自由电荷就会移动;
B、静电平衡后的导体是一个等势体,表面就是一个等势面。如果不是等势体,自由电荷会向电势高的地方定向移动;U=Ed,电场强度处处为0,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必然为0;
C、静电平衡的导体外表面附近任意一点的电场方向必然和导体表面垂直,如果不垂直则必然会有沿表面的分量;
D、净电荷也只能分布在外表面。如果在内部有净电荷存在,附近电场必然不为零。
6、尖端放电。
为什么越尖的地方电荷密度越大?(教材说一只缝纫针带电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电荷自然被挤到针的两端。也可以用库伦斥力简单分析理解这个结论)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的电场线密集电场很强,空气中残留的带电粒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运动,把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撞“散”(电离,击穿),不断地有电荷被中和,可以避免火花放电。

旗杆尽量不与天空形成通路产生电流,顶部是圆的;验电器的金属杆上固定的是金属球,主要防止尖端放电,偏转指针电荷分布多电场力明显;燃气灶的电子点火器的放电电极是针状设计;高压设备中的导体表面要尽量光滑,避免尖端放电。
7、避雷针。
避雷针是一个或几个尖锐的金属棒,安装在建筑物顶端,用粗导线与埋在地下的金属板链接,保持与大地的良好接触(不是头顶个钉子就能避雷)。当带电的雷雨云接近建筑物时,由于静电感应,金属棒出现与云层相反的电荷。避雷针其实是引雷,更科学的叫法应该是“接闪杆”。(由于尖端放电效应,避雷针电荷分布多与积雨云间电势差大,之间空气更容易被(电离成导体)击穿,从而把云层中的电量导入地下达到避免雷击的目的)(用起电机演示金属球放电现象)
(同样一张图有不同的切入点,为什么放电?为什么是小球之间放电?或者你人...)

世界上放风筝最有名的地方时我祖籍那,山东潍坊,世界上放风筝最有名的人是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谦称“印刷工富兰克林”,但法国人却为参与独立宣言起草的他写下了这样的赞语:“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伽利略的墓志铭也很有趣,他失明了,是因为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他不曾看过)富兰克林的确发明了避雷针,甚至说服了乔治二世在弹药库上安装并成功避雷,不过他最初理解的原理是错的,庆幸接地线很粗才幸免。很多时候伟大的人也离不开运气哈~
想来对雷电的研究最初教堂是反对的,但对避雷针的使用教堂应该是积极的。

@席子-上海 Lightning! 闪电击中刚刚封顶的目前中国的最高大楼上海中心和东方明珠 August, 4 2013 Shanghai注意避雷针和塔吊尖端(查看大图)~
8、静电屏蔽。
空腔导体净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内表面不带电,空腔内没有电场,外部电场对内部仪器没有影响;若仅仅将场源于空腔内对外是有影响的,如果接地就可以全屏蔽了。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外面套有金属罩;通信电缆版面包一层铅皮;高压带电作业人员穿金属网衣;通讯工具在钢筋结构房屋中接收信号弱;汽车被雷击但汽车里的人很安全。

莫问人生几何,但图几何人生。我当年拍的这张照片上14条线。(2013-2-11 15:12 来自 三星Galaxy SIII)
高压线有几条线?(由于趋肤效应,电压不同导线分裂数不同,220kv一般是两分裂,当然有的地方110kv采用两分裂,26条?)
实现静电屏蔽不一定要用密封的金属容器,金属网也能起到屏蔽作用。野外高压输电线受到雷击的可能性很大,高压输电塔的三相交流输电线上方的两条导线与大地相连,形成稀疏的金属“网”,用来把输电线屏蔽起来免遭雷击。

9、内容总结。感应起电、静电感应、静电平衡、尖端放电、静电屏蔽。核心知识是静电平衡导体内部场强为零,导体为等势体。静电屏蔽时接地更稳妥。关于接地未必就是不带电,在静电感应时用手摸一下导体(接地)再移走源电荷,导体带什么电?我们通常选大地作为零电势,很重要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大的导体电容很大,有限电量的变化不会引起电势明显变化,就如海平面不会随一两杯水的导入发生变化一样。


异想天开:都是平方反比定律,为什么不能把万有引力也屏蔽掉?
0、参考资料。
http://chiuphysics.cgu.edu.tw/yun-ju/cguweb/phychiu/h301staticelectric/PlasmaBall.ht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15135 http://www.sino-us.com/120/Shanghai-s-new-sacred-weapons-.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94231 http://philschatz.com/physics-book/contents/m42317.html http://www.physicsclassroom.com/class/estatics/Lesson-4/Lightning http://kjg.zjnu.edu.cn/onews.asp?id=109
学校各栋教学楼的风格统一,操场也不错,对绿墙上的标语印象深刻。科学家花园原来在这呀。

28

动量(Momentum)和冲量(Impulse)


新交通法对司机和乘坐人员不系安全带都有处罚规定。网上见过不少交警支队的官方微博转发这样的文字材料,收音机里也有播类似的公益广告:

高速行驶的车发生碰撞紧急制动时,产生巨大惯性(力),使驾驶员、乘客与车内的方向盘、挡风玻璃等物体发生二次碰撞安全带能将驾乘人员束缚在座位上,其缓冲作用能吸收大量动能减轻对驾乘人员的伤害。

从物理的角度,同学们能从上面的文字中注意到什么细节?有什么思考或发现什么问题?(加黑的关键词...)
1、物理上的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产生巨大的惯性的说法基本上相当于瘦子能被撞成胖子,要知道红肿并不增加质量。
2、惯性力的提法是为了使得牛顿运动定律的表达式在非惯性系也成立而假定的一个力(虚力,比如离心力),并不存在。
3、除了安全带的保护还有安全气囊...
我们的问题是这些保护措施为什么能减轻伤害?文中提到“动能”,那我们就先回顾下高一时用牛顿第二定律(F_{n}=ma)推到动能定理的过程:
F=m\frac{{v_{2}}^{2}-{v_{1}}^{2}}{2x} Fx=\frac{1}{2}m{v_{2}}^{2}-\frac{1}{2}m{v_{1}}^{2} W={E_{k2}-E_{k1}}=\Delta{E_{k}}

F=m\frac{v_{2}-v_{1}}{t} Ft=m{v_{2}-mv_{1}} I={p_{2}-p_{1}}=\Delta{p}

a(v,t)替代a(v,x),类比之前的动能、功和动能定理,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在形式上的呼应似乎并无违和感。

例1(动能和动量的联系E_k=\frac{p^2}{2m})(可以不用)
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面的物理量是否发生变化?动量?动能?合外力?合外力的功?合外力的冲量?
冲量是过程量,静止的物体合外力的冲量为零,但某个力比如重力的冲量不为零;动量是状态量,同样具有矢量性(向量)。(动能不变动量可能变,那动量不变动能是否变化?)动量和冲量的单位?(kgm/s,Ns 就如功和动能的量纲也是相同的,很奇怪动量和冲量的单位没有像动能或功用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名字表示)(x t v a m F W E_k I p 包括从量纲看物理量间的关系)

运动强弱描述究竟是用动能\frac{1}{2}mv^{2}还是动量mv十七十八世纪,力和动量、功等概念被混淆,尽管前面的推导相对简洁,但有关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却有着曲折的经历。知识体系不是一开始就清晰的,就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更不是一个人建成的。
最先提出动量概念的是法国人笛卡尔,他认为动量是描述运唯一正确的物理量(他继承了伽利略的说法忽视了速度的方向,牛顿做了修改)。而德国人莱布尼兹认为动能(mv^{2})才是宇宙中真正守恒的东西(后根据科里奥利的建议修订为\frac{1}{2}mv^2代替mv^2),他甚至用“死力”和“活力”来区分动量和动能。而现在的理论认为动量守恒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考虑到相对论效应,\vec{F}=\frac{d(m\vec{v})}{dt}要比\vec{F}=m\vec{a}更具有普遍意义)。

这里有个小问题,冲量的符号是I(Impulse),而动量(Momentum)的符号是p而不是m?一方面m更多时候被用来表示质量(Mass),另一方面和动量的拉丁语首字母p(petere)有关。(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p和q镜像对称,比如用+p=-q表达牛顿第三定律就很有创意。)

例2(加强合外力理解)
质量1千克的小球从20米高处自由下落,和地面碰撞0.1s后静止(反弹5米高,这个说法并不严谨),求小球和地面碰撞的平均作用力?(如果碰撞时间是0.01秒?)
作用力相当于21/201/31...倍的小球重力?想想气垫的缓冲也是这个道理...
前面材料中提到的“碰撞”或“紧急制动”是作用时间很短的过程,由动量定理可知作用力会很大,通常又不需要了解每一个瞬间的力,才有必要引入冲量的概念。而“安全带”的“缓冲”无非是通过“增加碰撞时间”来“减少冲击力”“减轻伤害”(安全带可不是一直都是随意抽拉的,预紧器)。类似的还有拳击手套(减轻彼此的伤害,增加观赏性,脑补下不戴手套拳击的场景,斗鸡...),汽车设计上还有碰撞缓冲区等,反过来我们钉钉子用铁锤子而不是用皮锤~

大上周国家总理答记者问提到中国的经济不会硬着陆,作为经济学术语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过用物理的逻辑来理解,大概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经济长期慢减会是全球性灾难(一个三峡水库蓄水都会对地球自转有影响)。

例3(加强矢量性理解)
光滑水平桌面上,质量1kg速度10m/s的小球与竖直挡板成37°,碰撞后等速反弹(类似台球和光的反射),碰撞时间为0.1s,求它对挡板作用力的大小。(矢量差是指向被减数...)

例4(冲量和功的一致性)(最难题目)
弹性系数为k的弹簧被压缩x后释放能使得质量为m的物块获得的速度最大值?
我们尝试从两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1、由动能定理\frac{1}{2}kx^{2}=\frac{1}{2}mv^{2}v=\sqrt\frac{k}{m}x
\frac{1}{2}kx^{2}完全可以比照匀变速运动类比v-t图得位移公式得到(所谓积分的思想W=\int{Fdx}无外乎F-x的图像面积)。
2、那是不是可以通过F-t图像的面积(I=\int{Fdt})来求冲量呢?当然!
前面刚学过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x(t)=A\sin(\omega t),类比正弦交流电(i(t)=I_m\sin(\omega t)的平均电流的结论\overline{I}=\frac{2}{\pi}I_{m},由F_{max}=kx,我们很容易得到\overline{F}=\frac{2}{\pi}kx
在四分一个周期内套用动量定理,\overline{F}t=\frac{2}{\pi}kx\cdot2\pi\sqrt\frac{m}{k}\cdot\frac{1}{4}=mv
同样可得 v=\sqrt\frac{k}{m}x (也可以用物理方法来逆推积分的结论)。
如果说功是力对空间的累计,那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累计,他们对物理现象解释的结果是自洽的。同样的弹簧振子受力,F-x图像是正比例函数,F-t是正弦函数,图形的面积都能从必修内容找到对应。

例5(强化F-t图像面积和冲量动量的矢量性)(备选题目)
回到最初的运速率圆周运动模型,物体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整整一周(四分之一周)。有同学说速度没变动量总是守恒,也有同学说向心力恒定,飞行一周向心力的冲量F\cdot t=\frac{mv^2}{r}\cdot \frac{2\pi{r}}{T}
关联3-4学习的圆周运动的投影是简谐振动,通过F_x-tF_y-t图像一个周期内面积为零可以得到合外力冲量为零的结论(圆的对称性,每个位置都有对应的矢量冲量相抵消)(四分之一周期内动量的变化,除直接求动量变化量,也可以通过冲量来解:\frac{2}{\pi}\frac{mv^2}{r}\frac{2\pi}{4\omega}=m\Delta{v} \Delta{v}=v)。


回头再看那段交警支队转发的文宣,
4、碰撞或紧急制动都是作用时间短导致作用力很大,所以才需要安全带的缓冲(不是固定)。
5、安全带、安全气囊外,汽车发动机舱并不是越牢固越好,汽车有碰撞缓冲区的设计等。
6、吸收大量的动能是力在位移上积累的做功过程(反弹题目不严谨此处或有能提出疑问),承受住很大动量(变化)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的冲量过程。
......
尽管有惯性或惯性力表述上有小瑕疵(把产生巨大的惯性改成巨大的冲击力似乎更好一点),这段话里的不少词汇还是用了不少心思(粉笔凸显关键词)。好好学习物理,成不了物理学家,或许可以写得出很严谨的文案。一个更讲(物)理的社会,法制才更有意义。
换做是你会怎么样写这样的文案呢?
3.29每周一课 后楼一阶梯教室,高二十班
课堂细节甚至总体逻辑都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