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面对垂手可得的信息,有人置若罔闻,而有人则表现出等同对物质财富的贪婪。姑且叫“知识”贪婪主义吧:)

眼下的教育信息化越发让人觉得我们在用理想来奢望着现实,很多推动者也仅仅是在一种幻像的驱动下燃烧着个人的热情。然我们无法跨越时代,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发掘自己。教育信息化首先不是某个地区的事情,某所学校的事情,而是每个人的事情。而我们却把正常的顺序给倒置了。

对眼下基础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我们不得不面对如此质询:
1、眼下的教育信息化都是什么人在搞?
[在信息化浪潮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忙什么?那些国家级、省市级重点中学在忙什么?各学校的校长在忙什么?数学、语文、英语这些主课的老师在忙什么?我们的学生都在忙什么?]
2、眼下教育信息化我们的经验有多少?
[有多少切身的经验?有多少成功的范例?又有多大把握去大范围推广?更多的是把一些自己还好奇、觉得新鲜的东西推向大众,单凭自己冲动的热情去替别人实现自己主观想像编织出的梦想?!就这样在频繁的相亲中充当着热心的媒人。而好的媒人是不以介绍过多少对为骄傲的。]
3、眼下教育信息化的受益者到底是谁?
[不是说想让谁受益!实际获利是学校?是教师?是学生?是那些“推销员”?好像每个人都说自己在创新、在奉献。]
4、眼下教育信息化到底给学校带来了什么?
[那些教育信息化搞得轰轰烈烈的地区、学校背后到底是什么样?如最初设想的体现了教育公平性?改善了学校的教学常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当事人平静后来说!]

教育是社会车轮的触地点。信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应该是从改变我们的生活开始,润物细无声。
如果我们的生活还没有改变,教育信息化只能是皮毛,就如同“用西餐刀叉吃人肉”。抛去“筷子”和“刀叉”的争论,眼下的情况是我们在用“西餐的刀叉”来吃“米饭”,并乐此不疲。

眼下技术对百姓生活仅仅是开始介入,很多人还没有开始。本该触地的教育竟然跑到了社会车轮的前面。

想起了以前的一些相关话题:
亮在自己手中经济是人的地磁场先生活后教育社会车轮|...

update:在Blog上写Blog批判Blog
Continue reading »

14

前些天发了“孩子上网”的言论,网友的留言已经很客气了,不过还是有被大骂的恐惧。就是自己第一眼看到这个有“逻辑缺陷”的标题也会有些情绪。
其实曾试图改成“孩子上网”以求语气的平和。但仔细想来,还是坚持最初的观点。如果您不幸看到如此粗糙的文字和滑稽的观点,在您拍砖前希望您先明确下面的几个问题:

1、网络的教育意义,你亲身经历了什么?不,是孩子能通过网络获得了什么?最好是您自己孩子的范例。您会建议自己的孩子通过网络来做什么?...
汽车很有用,不会是婴儿就开始考驾照吧:)眼下关于网络教育意义的表达,正确与否不论,但情绪大都是冲动。]
2、从自己理科教育的体会看,反对北大课堂有禁区的观点。但换个角度来表达似乎更有说服力,我们不能总把孩子置于试验的环境里!眼下的网络就是这样的一个听起来很美的环境,连看起来挺美都算不上。
[抛却网络对孩子思维、身体的影响等不确定因素不说。]
3、孩子的范围很广。有些孩子/家长根本没有条件上网,我所谓的忠告根本没有意义。有很好条件上网的家长也会自信自己的判断,对我的忠告置若罔闻,就算完全错误也不构成危害。而这两者之间的孩子才是“网毒”的易感人群!我对他们说,别上网!
[前些年不少家长在社会经济磁场的操控下,勒紧裤腰带为孩子学习买了电脑,好在几万块的破家伙还曾被用来炒过股。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浪费重演,而问题是不仅仅是经济的浪费。和眼下有些地方的“有条件的要上,没条件的也要上”的口号相比,我的“孩子上网”还不能平衡之。]

不管你眼中的网络多么重要,要承认,孩子有更多比上网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有为了孩子撤电视的,也开始有拔孩子网线的了。对于没有时间/能力监控孩子上网的家长来说,这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教育的研究、试验和教育推广是有阶段性不同的。眼下药品的虚假广告很多,而教育上也有类似的夸大疗效

写下这些东西真的很矛盾,我的大多好朋友都在从事教育ICT相关的研究,相信我们会一直探索下去。但眼下至少我们应该抛弃社会经济操纵的成分,理性地看待它在教育上的作用。

眼下的网络对孩子是有风险的!

推荐阅读:
·韦钰:儿童和电视,儿童和电脑[上网损身心?]
·早报:五管齐下”治学生“网瘾[上网如酗酒?]
·至此不再玩游戏[游戏有聊?]

09

也曾经有这样的怀疑,技术对教育根本没有作用。你看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不还是老样子吗?!至少存在着技术对教育预设部分没有作用的可能。

信息技术不可能不对教育有所影响,况且物体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的,只是关联程度的不同。而眼下信息技术对教育作用的体现或许如同寻找外星人的逻辑,没有发现外星人的原因不是外星人的不曾出现,而是人在用人自己的标准界定外星人。
可以肯定,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无时不在发生,只是我们还在用过去的标准衡量和评价。
信息技术对教育作用的效果发生在我们不曾关注的部分,再明显的变化对于我们旧有的目光都是“熟视无睹”,所谓技术于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的作用教化了原本顽劣的孩童,而当他正在改变或准备改变的时候,浮躁、苛求的教育力必然反向,此时消极的教育作用甚至会把一切回归到从前...如此循环。对技术于教育作用的期待或许如此。

作用效果大都有滞后性,但教育的延迟时间更长。这也是坚持和必要等待才能改变的道理。

推荐:“昨天的传统--明天的技术

05

忽然觉得自己近期的教育生活如同“叫卖着钢笔却在靠毛笔谋生的推销员”。
尽管毛笔并不会因为钢笔的出现完全消失,如同以前提到的“传统是抛弃不了的”感慨,但钢笔取代毛笔的年代迟早要到来。
尽管钢笔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接近完美。但钢笔的销量与其性能无关,而是取决于人们书写习惯的改变,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进程。
在这样一个转型的社会阶段,如果你的书法足够好,或者自信自己以后甚至可以成为启功或范曾一样的名家,那专心练习书法好了,钢笔的发展基本与你无关。如果你仅仅把笔当成表达的工具,还是看准形势提早准备,尝试改变毛笔书写的习惯,因为在一个钢笔普及的年代里用毛笔书写是不合时宜的。
要说困惑的应该是对于那些徘徊在传统和未来之间的人。对自己的书法有所期望,又有对未来的畅想...
不管怎样,总要有个方向,选择也总是伴随着痛苦的。
以往思考
·“毛笔”是不能够被抛弃
·不要仅仅羡慕别人手中的笔
p.s.新接了一个低年级。有家长打电话来,说他家孩子如何如何崇拜我...要是以前,肯定美得都不知道北了。faint,这么小的孩子,就算马路上的土匪没准也能够让他们佩服...这种考验我经历多了。
这世道不愿意被人藐视,也不愿意承担太多,尽自己的努力,不违背良心...

20

机房里上过几次课,尽管资料准备的还算充分,设备也算完备,但上课的效果似乎失望的地方更多。开始还以为是不习惯的问题,而对比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老师和学生情绪的交流等,越来越觉得传统教室里“小米加步枪”的讲台、黑板竟有很多机房里“飞机加大炮”的电脑、网络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三尺讲台和黑板陈旧的形式让我们漠视了它的作用。传统就是这样,当你回过头来看其作用往往比最初想像的要大。

粉笔应该比黑板先退出历史舞台,很多办公地点都采用了白板和白板笔,黑板之所以变成白板完全是因为笔的原因,而不是其功能的变化。相信学校里的粉笔、无尘粉笔都将有新的替代品。当年上海张民生面对信息化效益的质疑时,就把老师少吃了粉笔灰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一项成绩。很实际:)

看到MSN新版手写板的广告,欣赏俊秀手写字体的同时也设想,如果我们的黑板能够把书写板、触摸屏通过电脑和网络整合在一起,即可作为平日书写的黑板,也能方便数字化,同时也能方便进行触摸屏上的软件操作,当然可以方便调用网络上的资料,还能够自动录像、录音...学生也有和“数字黑板”联网的终端,在不失“人场”的学习环境也方便数字交互...
几年前曾在首师大见过类似的产品,尽管粗糙了一些,倒可以使用,好像价格不菲:(

黑板的作用?黑板切合人的认知习惯?
传统沉淀下来的是经典,而表面热火朝天的一些确是短暂的流行。传统的生命力更强!

p.s.科普经典
·方舟子·光的真理
·方舟子·让我们接近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