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办公室今天来了个破格入学的新同学,8岁,正如一般意义上的“神童”模式:从小家庭的“良好”教育,很小的年龄能够做大孩子/大人们的事情,比如用英文自我介绍,算很难的数学题目。听他的家长介绍就上过四天学,报纸的宣传使他有机会进入少年班学习...刚进门就当着老师们“命令”他的家长们找个凳子坐下,更不清楚班主任的概念,从他和老师的谈话中却透着明显的程序和清晰的对错逻辑...这样的孩子经过四五年要进入大学的啊。但对于要真正融入超常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以后会多留意这个孩子的成长,也祝愿他能顺利平坦。
ps.有些东西没有办法判断他的对错,就是有,有的也没有必要去判断并表达出来。如果一个人如同计算机一样仅仅知道对和错/1、0的话,就算他有很高级的程序,相信他很难在社会生存。还是很喜欢我学生的话,“这个社会是会磨掉人的棱角的,这个孩子会受苦的啊!”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校的教育对于一个进入高年级学生的必要,同样我们看到融入社会的必要经验/体验对于一个要进入社会的毕业学生的必要。这使我想起以前经常听到的对于知识分子以及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书呆子”评价。这在以前我是很不屑的啊。
ps2004/3/1.本来打算一直跟踪一下这个孩子的成长/教育,仅仅正式进入课堂半天,“由于很多的功课比如物理语文都没有学过,还有家离学校太远”等原因,这个孩子退校了,家长也认为太仓促。我不禁要问,原来的媒体呢?我们的家长该得到如何的忠告呢?仅仅是学得早,高智商就可以上育才?我更担心这个孩子到其他学校的情况啊。呜呼!!

26

好朋友得了癌症,每次想起来都很难过,难过朋友的不幸,难过朋友的家庭/妻子老母…其实内心的深处同样恐惧万一自己的一天…每次打电话话我总哎声叹气的,相反朋友却很乐观,记得刚刚有病的时候,朋友自嘲“每个人都有病,只不过我的重一些”;如今告诉我到了晚期,还半开玩笑的说离死不远了,“每过一天如同过一年啊!”当听到我叹息的声音,朋友又自嘲“其实每个人都会死,不过我可能会走的早一些”…

临了朋友劝戒我要珍惜身体,并建议我和太太经常检查身体…对于身体,自己也不自信,年少的苦楚注定自己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有病自己也不愿意去医院…想起来自己的健康观点有些灰色,很卤莽:)不过在眼下的生存环境中,每个人大都努力的活着!对于学生作为过来人时常告戒他们注意健康。

朋友生病的情况下还在关注着“求师得”网站,督促我尽快解决空间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议…
如果是我,我该如何面对死亡?我喜欢“我们害怕死亡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活着”这句话,我应该不会惧怕死亡,但我不敢想象如何面对我的亲人。每个人到一定的时候都的面对死亡,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准备,你准备好了吗?

25

以前连小学生都知道我们的长城能够在太空看到,而且很多人还认为绝无仅有!我的记忆中也曾深信不疑!但当我们的杨利伟诚恳地告诉我们“太空中没有看到长城”的时候,我们似乎又走向了另外的一个极端,很多专家都站出来解释其中的原由,并且列举的数字似乎表明如此的滑稽可笑,当我感慨当初的无知,不禁要问,“你们原来到哪去了?”
不过面对所有人都在确信太空看不到长城的时候,自己似乎觉得是否是历史的重复?发现了方舟子的论述,醍醐灌顶!

杨伟利没有从太空中见到长城,不等于太空中就见不到长城,因为太空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包括的范围很广,长城的可见度与太空的高度、气象等因素有关。事实上,的确有宇航员(例如在太空站工作的美国华裔太空人卢杰)从太空中看到了长城。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太空看长城很不起眼,在它能被用肉眼辨认出来时,还有许多工程,包括高速公路、飞机场、大坝、桥梁等等,都可以看到。而到达一定高度后,其他工程还可辨认出来,长城却不可见了。

ps.又快3.5了,又要学雷锋了:“美国学生“学雷锋”?”
美国的中学教些什么?
教育是中国发展的最短一块木板

24

View image

24

很常时间没有看到being的blog了,今天猛然发现多了几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深刻的思想通过细节而落实!"让我想起以前zheng提到的"完美是优秀的敌人!"对比两者,似乎心安一些.
being的窝
勾起上海的记忆:
荣幸的是我和太太就到访过,还和little being用电脑玩游戏,听big being放他喜欢的曲子...怀念中.想到自己为了物质上的贪图似乎淡漠自己的"事业"有些脸红.好在有了燃料我会开足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