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04
风就是雪,雪就是风。风一直在下,雪一直在刮...
前两天还在朋友面前赞美沈阳春季的宜人,谁知道天气竟和人一样经不住夸奖,今天就降温了,天气预报更说八级大风、暴雪。
透过挂着少许冰凌的玻璃窗,看漫天飞舞,与其说是雪花在随风舞动,不如说是狂风在肆虐,雪花被撕扯和揉搓成碎屑。风借雪形,远似轻纱飘舞,近如怪兽咆哮,忽而下,忽而上,而风口处的雪更是横向泻出。灰色天空如纯色的舞台背景,看不到雪花的下落,倒像是雪从地面飞向天空,风就是雪,雪就是风!风一直在下,雪一直在刮!!
困在路上的太太打电话回来告诫不要出门,说外面在刮雪烟。屋内的我竟一时觉得飞舞的雪花如画笔挥洒,想到当年的勇气,找出刚干洗封存的羽绒服,还是决定出门看看这大自然的意识流派会在雪地上留下如何的画作。
一出门就碰上风口了,夹杂着雪屑的大风呛得我喘不过气来,眼泪都快出来了,这些年的养尊处优自己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了。雪屑如针一样乱刺过来,脸上火辣辣的,真担心脸上会掉下一层皮下来。想必东方不败的绣花针功夫也莫过于此了。雪屑见缝就钻,羽绒服的侧兜里被灌了不少的雪,手机湿漉漉的。这应该就是童年记忆里的白毛雪了。
天啊,八级的大风、暴雪---暴风雪,不小心会出人命啊。豁出去了。那风一样的雪吹到脸上就化了,用手一抹,满手的水,还真没有见过,曾经鬓角挂过霜,今后可以和小孩子吹牛了,今天的鬓角上全是冰。一不留心,眼镜被风吹飞了老远。毛细的雪屑如针一样刺痛你的脸,你的眼,路上行人所幸有把塑料袋套在脑袋上的,也有把手提袋当帽子的,偶尔抬头看着对面的行人,脸红得可以指挥交通了。还好,自己学着阿姨去超市买了个大大的口罩,那感觉真叫个舒服。
今天是星期天又恰逢正月十五,昨天天气预报就说降雪概率百分之一百了,还是出现了如此混乱乃至瘫痪的局面,这年头不相信科学不行啊:)想起来以前看的电影《后天》,人们排起了长队,低着头,步履蹒跚地朝着远远的家挪去…
这路况,什么车都得呆着,大路上有了推车一族,10元到50元不等,没办法,市场经济嘛,急着回家的人哪里知道,过了这个窝,还有那个坑,就算是有足够的钱雇人推车,也不能把车推回家,除非能够把路上抛锚的所有车都给搬开。已经看到有人从家里拿来了被子,看来只能是打持久战了。
以后可以和南方的朋友说了,沈阳这嘎达,风贼大,雪贼老大了!
沈阳的电视里不时播发通知,大中小学校明天停课休息,孩子们一定很高兴。来沈阳的十年俺还第一次碰到这事。
天色已黑,爆竹声起伏,可怜的太太还在路上,手机都给打没电了...今年的元宵节注定是圣诞的颜色,也注定了很多家庭在彼此牵挂了,有一种祝愿在沈阳会应验了,这里祝大家“元宵节要风得风,要雪得雪。”
P.S谢天谢地,太太和她的学生步行了近三个小时终于到家了,风雪中过生日别有一番记忆阿。听说也有外地学生就近和家人找旅店暂时住下的,更有干脆回学校宿舍的...班车的司机可要辛苦了。
三 01
069的卢亦岑同学刚从德国交流回来,看了她写的随感,读起来倍感清新、自然,还特别喜欢她起的很哲理的题目,也是,丰富的生活从来不会被所谓刻意的学习所充斥。就像吴钩的日本游记那样,我觉得有必要和更多人分享那些课本以外的收获,本文的发表也获得卢同学的许可...
学习只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卢亦岑
---记赴德圣贝尔哈德中学之行
从德国回来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在那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似乎还萦绕在眼前,翻开日记,一切又都好象是昨天才发生一样。十五天的交流生活转瞬即逝,但是这次活动留给我的,却值得我用更长的时间去怀念。
刚刚到达的那天,在杜塞尔多夫机场,空气中潮湿的可以滴出水来。我们从六层的停车场绕下来,直奔小城Willich。刚刚看到它的时候就不由得发出惊叹了。每一家都有一栋自己的小楼,每一家都不一样。虽是冬天却并不冷,庭院中的植物很茂盛,路上很静,几乎没有人,从窗中透出来的灯光在薄雾的夜晚显得很柔和,所有都在提醒我,这是散发着浓郁的欧洲气息的德国小城呵。
车停在一个别致的小院前,家里的妈妈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她告诉我Laura正在打工,晚上七点才会回来,她会带我看看家里。呵呵真是没想到刚来这里就被冲击了一下。接着的冲击就是妈妈说,你可以放心,我们家很安全,因为我们有Lotty。传说中的Lotty可能就是来时冲我大喊大叫的那只狗吧。
第二天是周五,Laura第一节有生物课。七点半从家出发时天还完全是黑的,她自己开车上学。课堂也没有我想的那样宽松,上课同样不可以喝水发短信的。在那里惟一能听懂的课就是英语课了。老师用英式发音在讲麦克白。并不是只有老师讲的,老师总是在让学生在思考。比如说再讲到麦克白反复思考是否要刺杀君主的一章时,老师让同学们站在麦克白的立场上,列举应该的原因和不应该的原因,然后说假如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学生们的思维一直在被调动着。还有美术课,教育学,老师总是在让学生们在老师的位置上讲课,老师只是不时地加一些指点。作业并不少,但是经常是需要几个人合作或者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很少在做题,更多的是在学习怎样靠自己得到知识。
他们的课表是自己定的,自己决定什么时候上什么课。比如Laura在星期一需要早上七点四十五分上课,二、三堂没有课她就回家休息一下,十点十分再去上课,两点回家。没有午餐的时间。星期二的课从早上一直上到下五点,而星期三只有下午的两堂数学。平均每天是四节课左右吧。
家里的妈妈很喜欢做菜,倒也没有苦了我亲爱的胃。主要以酸甜为主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菜都是凉的,像拌菜一样的。蔬菜主要是甜椒,小胡瓜,蘑菇,胡萝卜之类,有很大叶子的绿色蔬菜倒是很少见,主食最多的是马铃薯但是味道和国内的不太一样,让我有点关于马铃薯和土豆之间区别的顿悟哈。超市里有卖BEIJING SOUP的罐头,打开一看是红红的,里面有菠萝,西红柿和笋,巨酸无比啊,我终于找到为什么Laura不喜欢中国菜的原因拉。
这十五天和德国同学的接触还是有不少感受的。学生们明显看起来要比我们成熟许多,一切的事情都由自己安排。自己开车上学,打工,与朋友聚会,甚至假期时去其他的国家旅游都是和朋友一起。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小的朋友圈,而且并不限于同一个学校。大学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其中有三个人今年就毕业了,但是他们依然过着平时的生活。感觉他们的精力和体力真是无限的,永远看不到他们什么时候累了,永远是很有活力的。还有一件事印象比较深。有一个周末,走了一天大家都累了,我们去吃自助餐。德国学生实现和我们说要什么一定要吃了还没太在意。真正每个人要了一个比萨饼之后才意识到都吃了是很艰巨的任务。后来看到一个看起来并不像很能吃的德国女生一个人吃了两个比萨饼一盘意大利面食,真是惊叹这就是为什么人家人高马大的原因了。
走进安检大门之后才突然发现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她们了,心里的失落有点说不清,以后可能只能用照片来回忆了。虽然一个假期就这样报销了,但是心里还是一点也不后悔的。毕竟这是我唯一一次体验外国高中生生活的机会,而且收获有很大。生活是有很多事情组成的,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占下全部。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去寻找。现在又回到了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也许什么时候闲下来会回忆起曾经在德国发生的故事,耳朵里有回想起德语中像唱歌一样的再见:ch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