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

PARKER J.PARLMER
教育中举足轻重的正是教师心中的那个“本人”。
摒弃得过且过的将就,追求精益求精的讲究。
优质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教学事关奉献与联系,事关学生与学科以及连接两者的世界之间的关系,事关生活和学习。最终,教学事关在课堂为了实现真实教学构建所必需的共同体,而实现真实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心灵。

20th前言
文字是后分量的,或许,其分量今更胜昔。1997年《教学勇气》首次问世···
领导者承担着特别的义务,即在心中注意用光明的力量克制黑暗的力量。“自以为是的影子老是跌跌撞撞地附上身来。”
社会已将他们置身于实然与应然的“悲剧性的夹缝”之中。
一个好社会必须要依赖人的内在品质,即托克维尔所说的“心灵的习性”。
重新鼓起全心全意投入本职工作的勇气,从内心深处做出“不再过分离的生活”的决定,创建或发现“同心同德共同体”。
在信任圈中,既不会对歧见听而不闻,也不会势不两立。如果人人都能将自己的内心真理与他人的内心真理比较参照,那么人人“都可能逐渐变得更加谦逊虚心,更加懂得每一条内心真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勇于创建配得上人之魂的政治。治疗民主制的心灵。
教师重塑中心改名为“勇气与更新中心”

帕尔默告诫我们不要勉为其难地“把效益当做衡量成败的唯一指标”,如果我们迫不得已地这样做了,他断言,我们“会去做越来越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我们本该肩负的千金重担”。

我们必须用比效益更高的标准来评判自己···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忠诚于和自身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从而尽力而为地去满足共同体的急迫需要?我们是否忠诚于人性中善良的天使,从而毫不迟疑地响应天使的召唤?我们是否忠诚于人类那永无止息的对话要求,从而用使我们即使身处险境也要见义勇为?一旦忠诚成了我们的标准,我们才可能全心全意地致力于那永无止境的任务:施行公平正义,培育仁心善行,构建和谐社会。

10th前言
我花了10年功夫才完成《教学勇气》初版。在这本书形成的过程中,我多次演讲中都提到它,以至于有些人以为它已经出版了。
当人们问我靠什么谋生时,我告诉他们我是一个“重写者”。每一页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后才拿去发表的。
我相信宽宏大量的上天给我时间来积累和吸收我的两次经历···一次是失败的,一次是成功的。如今,我把它们看做是上天赐予的祝福。
我曾凭直觉预感,教育将更加痴迷外在的价值,从而挤掉支持教师和学生内在价值所需的空间。
教师关注自己的内心活动,有助于他们联系学生,有助于他们增强力量以抵制损害真正教学的威胁。
人际关系中的“互信”是学校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却被忽略的因素···互信具有抵消外部因素影响的力量。信任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探索教师生活的内在景观,使我们复归本性,扎下根基,重获新生,再从容面对我们生活的外在景观。当我们真正全心投入到感召我们的工作中你,我们就能再一次把我们的心灵献给我们的学生、同事和学校,以及我们的世界---一个心如铁石但只向内心生发的才智和美德低头的世界

导言
源自心灵的教学
(Judy说我的敏感是自我的保护策略)
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
对优质教学来说,认识自我(哈蒂把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格言改为“认识你自己的影响力!)与认识学生、认识学科同样重要。优质教学依赖于教师的自我认识。
抨击教师成为一股社会风气。(美国的帕尔默、日本的佐藤学都这么说,看来这是一股世界的潮流)
教师是芸芸众生中无权无势也无力反击的群体。既代人受过也造人逼迫。
Teachers make an easy target, for they are such a common species and so powerless to strike back. We blame teachers for being unable to cure social ills that no one knows how to treat; we insist that they instantly adopt whatever "solution" has most recently been concocted by our national panacea machine; and in the process, we demoralize, even paralyze, the very teachers who could help us find our way.
描绘出内心景观的全景图,必须通过理智的、情感的、精神的,三者不可偏废。把教学简化为纯理智的,它就充满了冷若冰霜的抽象概念;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弥漫着孤芳自赏的自恋气氛;把教学概括为纯精神的,他就丧失了系牢现实之舟的抛锚之地。
向内追求和善的心灵会变成向外追求和睦的关系:我们自己的心灵舒适自在,与人交往就会亲密无间。
无论在哪一个教育层次,教师的自我状态都是关键。
谁是那个教学中的自我?

一、教师的心灵:教学中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现在,我终于找回了自己···”
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或许年轻时听多了赞美,现在对质疑甚至批评格外敏感)
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既和我们的长处与潜力有关,也和我们的短处与局限、伤感与恐惧有关。
通过追求自我完善,我会日益完整。但完整并不意味着完美,承认不管什么样的我都是一个整体,倒是更符合实情。

自我认同是构成我人生的各种要素的总汇,而自我完善则是这些要素的联合方式,是促使我的人生完整协调、生机勃勃的,而不是分崩离析、死气沉沉的联合方式。

“所有真实的人生都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穷无尽的相遇。
教师这个职业总是处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那个危险的交叉点上。
当学术文化摒弃内心真理,只推崇外在世界时,不仅是老师,学生也丢失了心灵。
我们再次坚信内在世界具有改造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力量···
哈维尔,“世界是否得救要取决于人的反思,取决于人的谦恭,取决于人的担当。若不在人格意识上掀起一场全球性革命,这个世界绝不会变得更加美好,则走向灾难则是不可避免的。”
铭记remembering可拆字“合体”re-membering,这意味着再次组成完全的自我,回复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重新过上身心统一的人生。一旦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的时候,丢掉的不仅仅是一些个人资料,而是在给自身“解体”···
与唤醒我们的导师相遇,与选中我们的学科相遇。

我问的不是“为什么你的导师会不同凡响?”而是“为什么你会得到不同凡响的指导?”导师指导学生具有唇齿相依的互动性质,不仅学生要遇到合适的导师,而且导师更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师生的这种相遇中,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导师特立独行的品质,还有学生一次激发出来的择善而从的品质。

数年后我才明白了为何对他的数学心驰神往,那是因为他为我揭示了追寻自我认同的线索。
只要听他讲课我就激动起来。他能毫不掩饰地亮出他的心智活动,充分地表现出他有好学善思的天赋。关键是他的教学方式与他的本质之间是一脉相承的。为了怎样当老师而去理解自己的本性,对我而言,是一个漫长的探求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也去学习那些可能与本性相互切合的教学技巧。
直到40多岁的时候,我才最终将心智活动作为我职业的支柱。(我是40多岁才真正阅读,大概推迟十年 ,才有自我内心的主体意识和行动。)
当我们更多更深地了解自我时,我们就能学到展现而非掩饰自己个性特点的各种教学技巧,由此可产生优质教学。
来自反思的自我认识,对我的教学至关重要。
教育犹如人类自古有之的一种舞蹈,教师和学生历来就是这场舞蹈中不可或缺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大好处就是它每天给教师提供重返舞池的机会。
“学会一门外语就是获得成长的机会,获得自由的机会,获得从我们偏执的成见和心态解脱出来的机会。”
我们是通过观察世界的透镜来认识世上万物的,利用新的透镜,我们就能看到旧的透镜所看不到的东西。
我一直在装模作样地作秀,其真实目的不是帮助学生学习,而是以此获得学生的好评。
我的学生除了学到如何掩饰或炫耀外,很难再学到其他东西。
斯科特-马克斯韦尔说,“你要做的无非是表明,你可将波澜起伏的人生全部用来造就非你莫属的自我。如果你真正地掌控你面对的一切、你从事的一切···你就是在现实中义无反顾的勇士。”(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任何对从教的真正的召唤归根结底来自心中教师的召唤。(任何真正意义的学习同样也是来自自己心灵深处的召唤。)
与“应该”的要求直接挂钩的职业观不仅恼人,甚至伤人,比克纳提出,“职业是你心中的深层愉悦与外部的深层渴求一拍即合的地方。”在一种有时将工作与吃苦混为一谈的文化中,提出对职业的最佳感觉是心中的深层愉悦,这无异于一场振聋发聩的巨变---而且是一种顺应实情的巨变。
教育就是试图从人们的心中自我“引出”可有力地抵制谬误的核心智慧,从而用真理之光照亮人生之路。心中教师就是我们人生中鲜活的核心智慧,任何名副其实的教育活动都足以唤起可向其求教的心中教师。
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心中教师,就不会有使学生彻底改变的教学。
唯有当我们能够与自己的心中教师对话时,我们才能与学生的心中教师对话。
以实际成果来衡量知心对话的价值,无异于朋友之间要以帮助的次数来衡量友谊的价值。
我们关注心中教师,不是要得到什么定见,而是要善待内心自我,养成一种处处如家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的意识。
只要我心中的教师为我的教学当家做主,我在教学中根本无需攻击的武器或防护的铠甲。
加强自我意识,牢记职业使命,找回我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我的教学权威自会归来,这时就会产生遵循我内心真理的教学---也是与学生的内心真理相互呼应的教学。

‎

二、恐惧的文化:教育与分离的生活
“虽然世人只信确认的事实,我仍兴高采烈地探求未知。”
自我不是一块只待防护的草坪,而是一种有待扩充的能力。
来自地狱的学生
(向初春的树苗要秋天的果实,首先要等待。)
在危机四伏的职业中,责怪当事人是从业者惯常的自卫手段。
“给我们送无病的病人来,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起来像是医术高明的医生。”
我真正地知道了什么叫“黑洞”:一处强大无比的引力将光明吸收得无影无踪的地方。
莫顿曾说过,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倾听别人说话”
我们如何倾听学生说话,一旦那个年轻人真正地“掌握方向盘”,他就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优质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款待,而且总是一种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款待。
试图使人解开主观武断这幅枷锁的客观主义,有时却与其他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给现代人戴上极权主义的枷锁。
艾略特Eliot说,我们“探索的终点就是到达起点,从而平生首次认识这个地点。”(见山)

三、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一切看得见的事物,都含看不见的东西。”
为了纠正对教学技术的过分倚重,我强调要重视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为了纠正对客观知识的过分痴迷,我强调重视主体的主观投入;为了纠正对智力力量的过分关注,我强调要重视足以禁锢或解放心智的情感力量。
分离地看世界犹如遥远地看世界。
虽然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科技中已为我们大显身手,但同样给了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观,并以此摧毁了生活中的完整和奇妙。
波尔,与一个真命题相反的是一个假命题,而与一个深刻的真理相反的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呼与吸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形式,有呼有吸才能完整。(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我那看不见的内在自我认同,只有同看得见的外在“他者”相遇时才能显现,从而被他人,甚至被自己知晓。
一个人,如果是健全的,其理智和情感就是“既此又彼”的结合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分离,在教学中尊重这种悖论有助于我们把握全局。
就像强求自己只吸气不呼气会戕害我们身心的健康,瓦解一个充满生气的悖论同样会戕害我们理智、情感和精神的健康。
缺乏关系网的人比由家人和朋友簇拥的人更容易得病,也更难以治愈。
悖论式思维需要我们具有相反相成的世界观。
直木先伐。(无用是为大用)
我憎恶以无可奈何的方式去教学或生活,可应对这班学生,听之任之似乎是我唯一的出路。
如果教学方法不是扎根于教师本心,无论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花样翻新,对任何人都毫无作用可言。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自身特长的负面影响或局限呢?关键是不要对局限“马上修补”,而是要深入地理解特长与其局限相联系的悖论,深入地理解我们自身就是相反相成的悖论。(比如听到有说我讲课随性的)
我从中了解到我作为教师的特长是能与学生共同起舞,与他们共同创建一个教学相长的环境,只要我能一如既往地对学生坦诚相见、充分信任、寄予厚望,我的这种特长也就一如既往地起作用。
我有时在教学中感到的痛苦,就像我在与学生翩翩共舞时感到的欢悦,都是表明我的自我意识蕴含生机的一种迹象。
一旦我的学生不愿帮助我实现自我时,就会产生那种否认自我或毁灭自我的感觉。
我既必须踽踽独行于深入地探究自己本心的征途上,同时也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来认清自己的为人---这是充溢在内心世界的许多悖论中的又一个悖论。
悖论式创造性张力的另一称号,是一种鞭策方式,好比是连接正负两极产生了激发我们警觉的电荷。

面对一个十全十美的文本---提出的全是恰当的问题,给出的也全是恰当的答案,学生是不会学有所成的。可一个断断续续,含含糊糊的文本却需要我们聚精会神地刻苦钻研,给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形成创见的余地。从文本中寻求教学上的提示,不仅着眼于文本可给予我们的教益,而且着眼于我们可给予文本的教益。(一个完美的教师和一群完美的学生在一起是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

两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努力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正是应为借助这些来自更高境界的力量,对立面才能在现实的生活中得以调和。
好老师或好家长每天都会遇到由悖论的张力形成的“地雷阵”,但也依赖由张力激发的且日益博大的爱穿越“地雷阵”。博大的爱超越我们内心的忐忑不安而着眼于学生或子女的最佳利益,从而使明智如罗门王都难以决断的两难问题迎刃而解。
“仿佛鬼使神差一般,针锋相对的矛盾把我们夹在中间。在那里,我们不知何去何从,我们不能爱自己之所爱,我们难辨是非好坏,我们---善心欲绝也好,欣喜若狂也好---所能解决的冲突也仅是碰巧让我们上心的冲突。如此人生境遇在过去常被称为‘天命难违’,可迄今为止难道有谁用过比‘天命’更秒的字眼来描述人生吗?

四、求知于共同体:引人入胜的伟大事物
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求真共同体的空间。任何无爱可言的事业十有八九是病态的。“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人与人之间的作用更像是分子间作用,近了斥远了引;但也不是和万有引力没关系,那不同的种族或国家,分分合合,岂不是人间的星云。)(今天复习万有引力,和学生讲述了双星模型和人与人个体以及群体的力的类比。)
“不友好便绝交。”
当人际关系都以“亲近”为评判规范的话,那么人世间就会逐渐缩成一个点。
“犯错不只是学习的机会,它不是一种结果,而是提升点。”
“爪牙染满了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时至今日,生物学的现实观已有转变,生态研究所提供的大自然景象---一幅万物求取生存的的宏大景象---与其说是令人惊悚的物竞天择,不如说是配合默契的蹁跹舞步。

物理学的现实很像人类基因组,是由一种藏有全息的隐形秩序···照片的每个部分都包含着所照物体的完整的立体信息。即使你把照片撕成许多碎片,不管用激光照射到哪块碎片,这碎片都可以向你展现出所照物体的完整影像。

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天文学家发现,爆炸中的星体原来是产生构建你我身体的各种元素的发源地。如果我们不是和宇宙有割舍不断的因缘,如果我们在此处仅作为观察者而不是作为世界的参与者,我们就没有任何求知的能力。
个人因素在人类认识中根本不是什么不行的缺陷,恰恰相反,它是人类发展文明、文化,取得进步的基石。

求真共同体绝不是线性的、静态的、分等级的,而是循环的、互动的、动态的。
从本质上说,求真共同体是通过争论而非竞争来增进我们的知识。竞争是个人之间为了谋求私利而在暗中勾心斗角的一场零和博弈,而争论则总是群体参与的额,人人可以各抒己见,甚至还有时大吵大嚷。竞争是共同体的对立面,是销铄关系纽带的腐蚀剂,而争论则是共同体的动力···
(瀑布为什么美丽,因为它没有退路。)
真理是凭借热情和准则就重大事项而进行的永恒对话。真理就是共同体中那种总在验证旧结论、得出新结论的动态性对话。
我们所有知识的最坚实的基础就是求真共同体本身。
“Robert Frost
我们围成圆圈跳舞暗自揣摩
秘密却端坐在圆心洞若观火

(queSTion)
这个人对奥秘能够心领神会,对自己亦有自知之明。
鉴于超然性的主体所要求的开放性使求真共同体有别于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在这个共同体里,认知真理和表述真理的过程既不是独裁式的,也不是无政府式的,可以这么说,它是熟识和生疏、诉说和倾听、已知和未知之间的一场复杂和永恒的共舞,从而使求知者和待知者成为合作共事的伙伴。
伟大事物的魅力
求真共同体才能承载教育使命。我们可从中获益的现实,我们渴望了解的现实,远非仅凭人类彼此之间的互动就能知晓的。在求真共同体中,我们也与非人类形式的存在进行互动,它们与人类等同重要,等同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这个共同体不只是借助我们思想与情感的个人魅力而聚合,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凝聚。
伟大事物的魅力这个提法出自里尔克的一篇文章。
我们的教育共同体的传统概念忽略了伟大事物与我们的关系,而正是伟大事物才将我们召集在一起,呼唤我们去求知、去教学、去学习。我们也看到,当排除伟大事物的魅力而仅靠我们自己相当有限的魅力,教育共同体就逐渐化为乌有。
我们通过教育成为自由的人,不是因为我们获得了可抬高身价的知识,而是因为唯有依靠伟大事物的魅力才能战胜任何形式的暴政。
当我们认定一部作品火一个作者道德败坏时,我们就不可能与其建立学习的关系了。当我们把伟大事物贬低为不屑一顾的类别时,我们就抢走了它的自我意识,剥夺了它的发言权。
“真正的问题是教我们如何倾听。”
邪恶的平庸,就是不能发现值得敬重的他者。

五、教学于共同体: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
“广袤任由只掌攥,永恒寄寓片刻间。”
在以求真共同体为楷模而构建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某件伟大事物的课堂;是让主体---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焦点,从而将两种模式的优点兼收并蓄并发扬光大的课堂。
没有僵硬停滞的知识,伟大事物流动不息,教师可以当学生,学生可以当教师,师生身份的转换全看对伟大事物的认知水平。
在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中心任务是促使伟大事物发出独立的声音---能够不借助教师的口舌并用学生可以听到、听懂的术语说出自己的真理。当伟大事物代表自己说话时,师生更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会迷失于教师或学生的唯我独尊之中,深知自己要为处于核心的主体负责。
我一向认为,对学科的激情会造就出色的教师,因为激情能把感染力带进课堂。但是,现在我还认识到这种激情有着更深层的功能,对学科的激情将学科这个主体而不是教师,推到学习的中心---当某件伟大事物处于学生中间时,他们就可直接从探究伟大事物中汲取学习和生活的能量。
如果学习那些充斥着大量事实性知识的课程,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主体,保留仅通过考试的信息且考后即抛之九霄云外,此后再也不想捡起论述这个主体的任何书籍。
我不用在这个空间告诉学生某领域的从业者就有关主体应知晓的一切知识---因为学生既记不住也不知如何用---我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该领域的实践圆圈,进入术语该领域的求真共同体。
凭借全息照片的任何一部分,你都可以重构反应整体的全部信息。
不仅仅是把病人当成物件或给学生满堂灌,更让他们在意的事这么一种学术文化:由它引发的学习动机不是如何治愈病人,而是如何挖空心思地争强好胜。
一旦某人的着眼点是伟大事物而不是自私自利,其行为就会表现出更高的道德水准。
人类记忆中存储的是由此及彼的相互联系的形式,即显示本身的形式。
众智胜过独智。
当教学进行到如此境地,沉默已变成揪心撕肺的煎熬,任何反应都是值得欢迎的。
在转向不落窠臼的教学时,总有一些我们对学生服务不周的日子,我们也就越发感到内疚。
只要仍把填满空间作为检验我们专业胜任能力的唯一标准---而认为创建空间不过是赶时髦---我们就永远无法将课堂向求真共同体开放。只要我们不明白开放学习空间比占据学习空间需要更多的技巧与权威,我们就会在内疚中败下阵来,我们的教学就像默认程序那样还是覆盖整个领域。

当我把学生的目光从总是看着我转向他们之间彼此注视时,学生将更有所得。
仔细倾听绝非易事,它消耗的心理能量,如此之多令我疲乏,如此之快令我惊讶。

他上的课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他将学科这个主体而不是他自己放在了我们注意的中心,我们不知不觉围绕着这个主体,开始与之互动,虽然我们几乎一言不发。
一堂好的讲授课,会将关于伟大事物的“戏剧”径直地植入我们的心中。
如果我们愿意放弃旨在自我保护的专业自治,我们像学生依赖我们一样地去依赖学生,我们就会更加走近求真共同体所需要的师生的相互依赖关系。

六、学习于共同体:同事之间的切磋与琢磨
如果我们想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应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形成作为优质教学之源泉的内心世界;另一个是组成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及其教学技艺的师生共同体。
学术文化在教师之间构筑的壁垒,甚至比师生之间的壁垒更高更宽。
教学恐怕是所有公共服务业中最为私密的专业。
外科医生与出庭律师则是在行家里手在场的情况下工作···教师却能在人体内遗留纱布或截错肢体,除了受害者就无其他目击者。

教学因私密化而进展得非常缓慢。如果当医生开刀或当律师辩护也像教师教学那样私密化,或许直至今日,我们还会用水蛭治疗大多数病人,还会将被告浸泡在磨坊水塘里。

当教学问题全被简化为技术问题时,我们贬低的既是教学行业,也是教师本身---绝对没有人愿意三番五次地参与贬低自己的对话。
参与者要谈的只是自己的课堂经验,不要就同事的课堂教学评头论足,偶尔有人向他人的课堂教学提出自以为是的建议时,我会出面制止的。
虽然有时教学让我们感到像是持续不断地上下课的线性流程,但实际上是一种带着精巧的韵律、构造和形状的生命模式,一种我们可以学会欣赏的创造性混乱。

牧羊犬有四项重要职能:1维系着一个羊群有草可吃并自己进食的空间(我的学生必须“自己进食”,“主动学习”);2将羊群聚拢在空间内,不停地把走失的羊找回来;3捍卫空间的疆界,将危险的侵犯者挡在外(我必须保护所有学生不受“侵犯者”的伤害,比如“恐惧”。);4当放牧的地方草被吃光时,护送羊群到另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空间。

牧羊犬有时得体现出“严厉的爱”,而不是一味去当致使局面不可收拾的“好好先生”。
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求真共同体的空间。优质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优质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人类的心灵不需要让别人来安顿,只是要让别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教友派发明的每一种社会机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是一对合情合理而相反相成的信条:其一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作为真理仲裁者的心中教师。其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想听到心中教师所言就需要教友之间互谅互让的思想交流。如此一来,教友派发明的社会机制就可以使共同体帮助某个人发现来自本人内心的指导,同时,遵循防止共同体以其外在的议题或忠告去侵袭个人内心的基本规则。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心中教师”提供了最为鲜明的证据---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只要条件许可,就去倾听、去学习、去交谈,走近我们的心中教师。
我们内心空间不仅接纳别人也接纳自己,当我们提出的问题有助于焦点人物越来越接近其内心真理,我们会发现自己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的内心真理。

《永恒之王》

治愈悲伤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
这是唯一永远有效的事。
也许你会年迈体衰,老态龙钟;
也许你会彻夜不眠,心烦意乱···
也许你会见到周围的世界受邪恶狂人的摧残,
或是得知你的名誉遭卑劣小人的践踏,
你只有一个办法---学习。
学习世界为何运转,又是如何运转。
唯有学习,使你的心灵永不枯竭,永不疏离,永不遭罪,
永不恐惧,永不疑虑,永不后悔,
你要做的就是学习。

七、不再分离:心怀希望的教学
“它始终不顾众人劝阻而再踏征途。”
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所需要的“既此又彼”的共生关系。(呼吸、教学)
少数几个人心中未经考验的脆弱的变革憧憬,要去抗衡整个体制中根深蒂固的强大的权力模式,企图变革的游戏尚未出台就注定要以失败收场。
把阻力视为任何事物的起点而非终点。
不再分离的生活
要么让我消失殆尽,要么坚守作为优质教学和优质生活之源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唯一让我感到的是心累,对屈服退让厌烦透了。
罗莎的行为是一种出乎仁义之心而非老谋深算的朴实行为。
我们遇到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敌人不单单是“外敌”,最要对付的事“内敌”,即我们自己对邪恶势力的屈从,罗莎认识到了这一点,她能做出的举动就不是出于恨而是出于爱---一种想要救赎内敌与外敌的爱。
当你意识到你再也不能向有违自己正义感的东西妥协时,你对惩罚的理解刹那间就完全改观了。任何人对你的惩罚无论多么严厉,都比不上你因卑躬屈节的妥协而给自己的惩罚。任何人给予自己的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过着践行内心真理的人生而给自己的奖励。

教学勇气发端于自我和世界的最真实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于此的勇气。

10周年纪念版后记:呼唤新专业人士:教育就是转变(无变化无感应无教学)
教师生活的内心景观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将沉重的压力加在学前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身上,迫使他们为测试而教,而不是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这个法案还常常迫使教师之间相互竞争···不但破坏了对学生学习很关键的互信关系,而且使教师变得狂躁、自私和不可信赖,以至于不管是个人独处,还是与人共处,根本无法让其内心投入教学。
下一个认可系统
教学勇气奖
明知发生了什么,却不承认真相,我称之为残忍---也许是一切残忍之根源!
恰恰是医者的心灵,不是医院的系统,教育最能触及和转变。
身在机构,心不盲从。信奉自己专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绝不容许所在机构损害这些核心价值观。
机构所能控制我们生活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内心对最看重的东西的微分和积分的演算。
知识是从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复杂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只有袒露心声的人,才能创造积极的社会变革史。
新专业人士的教育,将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帮助改进所修读的课程,提供给学生一些真实体验的机会,把情感转化为知识和行动。

在机构生活的强大力场当中,虽然随时都有那么多可能损害我的核心价值观的事情发生,但是我已经找到了坚实的安身立命之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我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就是我自己的灵魂---源自这一根基,我有能力呼唤我自己,呼唤我的同事,呼唤我的工作场所,回到我们真正的使命!

勇气与更新中心
一旦我们将做人与做事天衣无缝地重新连接起来,就能以焕然一新的激情、坚定不移的意志、坦诚无私的襟怀走向生活和工作。

·The Courage to Teach[?]

On this day..

One Response to “教学勇气”

  1. qiusir Says:

    “当我依靠我内心的导师赋予自己威信时,我教学就既不要武器也无需盾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