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14
很喜欢高1.5赵润祥在物理学案扉页上引用罗素的一段话,从书房里翻出这本发旧的《罗素的智慧》,其实这书更确切的名字应是“罗素道德哲学解读”,刘烨编译应该改成“资料综述”,最开始分不清哪些是罗素的话,哪些是编者的话。很巧合的是Russell大我100岁...
农耕文明之所以比渔猎文明伟大,是因为渔猎的快乐是现在时的,你做什么事情,现在马上就有回报,农耕文明则是将来时,用自己今天的付出,换取“遥远”的快乐。
现行的道德是功利主义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则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迷信是道德准则的起源。
任何一种对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乐,都应得到珍视。
自由永远是人类生命中象征美好的花朵。
幸福必须是一种努力。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容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凭借这些情爱与兴趣,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情爱与兴趣的对象,他便获得了幸福。
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意大利的小诸侯,在临终时,神父问他时候有需要忏悔的事。他说:“有一件事我得忏悔。有一次,国王和教皇来拜访我。我带他们到我家塔顶观赏风景,然而,我却忽略了将他们从塔顶推下去的机会,要知道,这个机会能给我留下不朽的名声。”
恐怖并不是坏心的唯一来源,嫉妒和挫折也能产生坏心。在性方面受挫的男人或女人往往嫉妒心极强,这通常采取对较幸运者进行道德谴责的形式来体现。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10
看《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过程就很好奇小卡尔·威特的发展,我想起了匈牙利的波尔加姐妹。但怕影响到看书的态度,看完后才去检索...Karl Witte
很庆幸我没有一开始就去怀有质疑的态度去阅读,即便有所争议,但不妨碍我们思考自己的教育态度和策略是不是就是那对立面。
(作为牧师)下面谈到的一些观点可能与我的教义格格不入,这无疑是不得体的,而且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我决定将我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忠诚地写出来,因为我对当下流行的教育思想不仅表示同情,而且站在与之完全相反的立场上。我认为,这有这样才能显示我对上帝的忠诚。
小卡尔1800年出生(老卡尔52岁),8岁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三角术》;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孩子最终成为英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取决于他从出生到五六岁时的教育。
卢梭强调天赋,认为人的命运由其天赋优劣决定,而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与此相反,斐斯泰洛奇则几乎视环境的作用为万能,天赋的差异则显得微不足道。
用严厉甚至牺牲幸福生活的方式来迫使孩子成长,这是一种极端行为。另一种极端行为就是放弃任何努力,听任孩子自然发展。
人如同瓷器,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黏土,施以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幼儿是成人的母本。”
儿童的智力就像曙光,必须要在这一曙光出现的同时开始对其进行教育。
教育至少要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进行。
德国有句谚语,“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哈哈,那猪肉真的就别吃了吧)
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
“想象是人生的皮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骨骸。”
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学习知识只是手段,让孩子通过学习知识去开发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各种能力和素质才是关键。
@qiusir: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里有这样一段:有一次,一位父亲骄傲地对我说,“我儿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一天,他把妈妈放在碗橱里的菜吃了,还把剩下的抹到猫的嘴巴上。”哈哈,好在还有乔治·华盛顿诚实的故事流传,要不都以为西方的政治家都是骗子呢……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04
微软的市值超过了苹果,是时候把萨提亚·纳德拉的书再整理一下了哈哈...
hit refresh 予力众生,成就不凡 Empathy 同理心 Mindset 思维模式 Growth Mindset Fixed Mindset
每一人,每一组织,达到某一临界点时,都需要点击刷新!
@沈向洋:萨提亚“以人为本”的方法论的核心是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
@qiusir:断断续续读完了鄒老师推荐的微软CEO 纳德拉的《刷新》,过程愉快,不乏沉思甚至感动。“动力织布机是在1810年发明的,但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这个发明花了35年的时间才转变了服装行业的面貌。”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行业的转变还缺什么、还要等多久……
如果我们能够把个人的相信的价值与公司的长处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几乎就可以攻无不克。
只有经历过人生起伏,才能培养起同理心;要想不受苦守难,或者少受苦受难,就必须接纳无常。
“未来走到我们中间,为了能在它发生之前,就先行改变我们。” Maria Rilike
海得拉巴公立学校,如果你喜欢物理,那你就学物理;如果你觉得科学过于乏味,想学历史,那就学历史。在这里,你感受不到那种强大的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那个放弃绿卡的家伙。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03
blended us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to improve schools
Michael B.Horn Heather Staker
(国内翻译的书的封面设计太丑,贴图一般找原版封面)
之前读了霍恩和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课堂》[
?]
“在线学习能够强有力地推动教育个性化,更揭示出在线学习对于推广学生自主教育的无限潜力。”
“混合式学习的三大挑战:
个性化、平民化和低成本。学生渴望主导学习,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资源,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引导自己的知识内容,而老师可以将经历集中在更需要关注的学生身上。”
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范式”这个术语,“颠覆式创新”这个词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被无知的人们滥用,为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来辩护。(改革这个词也有一样的境遇)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学习者才是继承未来的人。总是自以为饱学的人通常发现自己完美的知识储备只适用于一个不复存在的世界。---埃里克·霍夫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推荐序
大约每隔中学生都会与一种他们所期望的学习机会失之交臂,但从在线学习中受益。
一些学校想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却最终只是给教师强加科技的负担;要知道教师已经很忙,他们没时间也并不知道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改造课堂。
Teach to One
“知识就是力量”(KIPP)项目是美国最大的特许学校网络之一,以“不找借口”的校风闻名,不为学生成绩差找任何借口。
“课时”这一概念出现后,学生才不用担心教师上课不负责任,不用担心学习自控力收到打击。学校此起彼伏的铃声,能很清晰地分开各科教学,使得学习更为简短、独立,从而避免学生陷入知识点深处的复杂逻辑。纽约州年度教师 ---Taylor Gatto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26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周国平译
读者导言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且都只有一次人生,因此都应该承担起“成为你自己”的责任,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
尼采生性敏感忧郁,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是如此契合他的心情。“在这本书里,每一行字都在呼喊放弃、否定、听由天命,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面镜子,其中无与伦比地映现了世界、人生和我自己的心境。”“就像他是为我写的一样...
逃避自我是最大的不争,由此导致丧失自我是最大的不幸。“大自然中再也没有比那种人更空虚、更野蛮的造物了,这种人逃避自己的天赋,同时却朝四面八方贪婪地窥伺......他完全是一个没有核心的空壳,一件鼓起来的着色的烂衣服,一个镶了边的幻影......”
把那个整体的人培养成一个活着的运动着的太阳和行星的系统。
渴望超越自我,全力寻求一个尚在某处隐藏着的更高的自我。
一个人不可能用最直接的方式强行下到他的本质的矿井里去挖掘他的真正的自我,这样做不但容易使自己受伤,而且不会有结果。但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寻找那些显示了我们的本质的证据...
我们必须被举起---谁是那举起我们的力量呢?是那些真诚的人,那些不复是动物的人,即哲学家、艺术家和圣人...青年人之所以需要人生导师,原因在此。
尽管一开始也只是为了自己,但通过自己最终是为了一切人。
叔本华最后找到的拯救之道是弃绝自我、听由天命,尼采对此并不赞同,后来还不断地予以猛烈抨击。但是他始终赞赏并坚持作为活生生个人真诚面对人生整体问题这样的哲学立场。
康德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似乎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人的认识只能局限在现象界,不可能触及世界和人生的本质。
诚实的作家如此之少,因而人们的确应该对一切搞协作的人报以不信任。
@qiusir:战胜这个时代的自己,追求更高的自己。
普遍的匆忙和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一切悠闲和单纯的消失,是文化整个被连根拔起的征兆。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