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尼采的智慧》尼采自我哲学解读(我认为这套书是粗制滥造的(还读了罗素的智慧那本),很好奇那个刘烨编译的统一署名是个什么工程呢?网上看似乎很多这种资料综述不如的书。)
@qiusir:“让每个自己成为上帝”这难道不应该成为教师的信条吗?!
尼采认为普通人是粗制滥造的产品,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
“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没有读到过先哲的幽灵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有的书读过和没有读过是不一样的)
人和树原本一样。他愈是想朝光明的高处攀升,他的根愈是会挣扎向下,向地里,向黑暗,向深处---向罪恶。
对任何人而言,一个高贵者总是有碍于他的。
对于善良的人,高贵的人也是一种障碍,甚至他们称他为善良,仅仅是想以此为借口将他撇开。
高贵的人们一旦失去了他们的最高尚的希望,他们便会诽谤一切高尚的希望。
别放逐了你精神中的英雄,且将你的最高希望永远保持神圣。
人类是一条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条横过深渊的绳索。命令比顺从更困难。
肉体是一个大智慧,一个独具一义的复合物,即是战争兼和平,亦为羊群兼牧人。
你所走的是追求自我的路!因而你可能遇见的最大敌人仍是你自己,你应当随时准备自焚于本身的火焰中,倘若你不先化为灰烬,将如何能获得新生呢?!最容易欺骗你的是你自己,你自己才是你的最大敌人,但另一方面,我们要善待自己,做自己的朋友。我们与社会的关系,何不就是我们与自己的纠缠呢
同情只会让人最后变成一个病态、忧郁的人。
人真的有天赋吗?没有,天赋不过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练习、掌握、通话、经验。
学习就是自己使自己有天赋---不过学习并非易事,不能光靠愿望;必须善于学习。(学习使人成为自己的上帝)最高贵的窃贼
鸵鸟跑得比马快,但它还是会把头插入沉重的地里---不能飞翔的人便是如此。
要想飞翔的人必须先学习站立、慢走、快跑、跳跃、攀爬和跳舞---他是不能一下子就飞起来的。(心生彩翼头带王冠,尘世灰行)
而我也要自行装扮一番,然后混坐在你们当中---这样我便能和你们融为一体。
你几时见过一条龙因为中了一条蛇的毒而死的。
我亲爱的朋友们,我不喜欢那些慈善者,因为他们以同情别人为乐---他们太缺少羞愧之心。高贵者绝不使人受窘---而他自己却往往在苦难者的面前感到无地自容。
充满爱心者若不能超越他的怜悯之情,则将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
为乐不和那些出卖权力的卑贱者、舞文弄墨的卑贱者和迷恋淫乐的卑贱者同在一起。我将自己装扮成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残废者。
世界上,只有强者才应该具有同情心,因为只有强者的同情心才有价值,而那些受苦难者是不应该有同情心的,那些鼓吹者也是不应该有同情心的,因为同情心于这两者没有任何价值。
人的个性是人自身能力的反映。
有一件事是不可缺少的,那便是:人应当做到自己满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当我们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区别很大时,我们甚至完全不会感觉不公正,例如,我们踩死一只蚂蚁而不会感到任何良心不安。
一个人在大都市里就像在沙漠里一样地孤独。每个人都以奇异的眼光看着你,且用自己的尺度来评价他人的好与坏。(多年前喜欢人群是我的沙漠这样的话)

教育总是用一连串的利诱去铸造一个人的思想,以此来指导他的行动,并日久天长地反复教导,最终形成一种模式。一旦当这种模式在某类人身上变成了一种习惯时,便彻底地控制了这个人。
你当舍弃自己,并将自己当做牺牲品一样地奉献出来。
尼采认为:有同情心的人士可悲的,因为同情心会使你不再想到自己。他认为人们将有同情心称为善,把无同情心称为恶,这知识一种道德的时尚,有它自己的流行期,且是相当漫长的流行期一样。他坚决反对人需要同情心的观点。
美德即是灵魂的健康。
关于生死,叔本华曾有过精妙的论说: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死亡与他无关,一个人死了的时候,便也不复存在于地球上,死亡更是与之无关。
智者说:虚伪是人的本性,从人会咿呀学语时起,虚伪便开始作怪,人所表现出来的良知大抵都是虚伪的变种,就如同生存是死亡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一样。

01


在微博、说说、推特和这里发布了不同版本的新年照,感谢我的摄影师~~~

十二 31

2017-12[去年今日?]把日子过成诗...

2017-12

朋友聚了餐,物业续了费,旧的一年未去,新的一年已来...

一直以“优才教育专家”自居的我,这一学期的工作又有新的变化。英语特长班学生的情商不错,教学过程很欢乐。社会的发展总体向前,而老师心里却存有“还是以前的学生好”[?]的选择性沉淀,就如原本苦的生活回忆起来却很甜...
过去的一年,既有“田园牧歌”的清闲,随手拍了些照片,有闲还试着录了几段《求师得·拾年》的小视频[?];过去的一年,也不曾放弃“唯美品格”的追求,除了继续组织寒暑假的数位学习活动,最高兴的事是读到一些好书。我2018年的“图·书”,用手机拍下光影的瞬间,在书本上划下一道道的横线...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24


@qiusir: #长白岛# 临时停车看看彩云…… ​​​​
@qiusir:“导师"(Mentor)一词源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奥德修斯(Odysseus)在参加特洛伊战争前,把自己的儿子特勒马科斯(Telemachus)托付给曼陀尔(Mentor),后来雅典娜(Athena)乔装成曼陀尔的样子,鼓励特勒马科斯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他最终找到父亲并一同返乡复仇。“导师”责任的复杂可以从曼陀尔(Mentor)那得到体现,一个Mentor(男)承担着看护的任务,另一个Mentor(女,雅典娜伪装的)承担着指导的责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不知经师是不是可以翻译成Teacher,但“人师”应是Mentor。而为人”导师“谈何容易,需要智慧女神Athena的帮助。
@qiusir:(2018.12.23)夜太长,我分成两段来睡...
@qiusir:“We came all this way to explore the Mo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we discovered Earth.” --- Apollo8 astronaut Bill Anders(1968.11, 3 men launched on humanity’s 1st-ever mission to orbit the Moon.) ​​​​
@qiusir:中午吃了饺子,那晚上继续吃面吧。我是多盼着天亮啊...

@qiusir:补了个觉,精神状态好不少。和学生交流了习题,还和W老师沟通了课题...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20


《身份的焦虑》Alain de Botton(全天没课...来到单位来整理读书笔记,咖啡作伴,效率很高。)
我的作品在中国(这部分在《旅行的艺术》中已经读过,还是要独立地再整理一下,并且好奇两次整理的有什么不同。)(文人可不是简单辞藻堆砌或是大篇幅引用,更主要的是对人性人生的深入思考,某种程度上,和科学家在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被世人区分为文和理)
写书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搞不懂为什么他的大著地球人没有人手一册;另一种则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竟然有人肯巴巴地花钱买他的书而且认真读过。(我觉得这两种人是一种人的两种状态吧,第一种没准是第一次写书的呢)
要想附庸风雅、假充聪明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儿了,你只需故作高深,人人弄不懂你就成。
有一种观念认为好书就不该(没义务)对任何人有用处,为艺术而艺术吗---并非为了实际的进步或是事业的成功而艺术。
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关于读书的感受,斋藤孝提到贤者森林,而才子直接比喻成爱人)
这些书能有效地防止我们因自觉并不完全属于人类大家族而滋生的伤感情绪:我们觉得孑然孤立,谁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于是油然而生。
“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马塞尔·普鲁斯特
@qiusir:看书是个奇妙的过程,有时想,要早看到这书自己会少走一些弯路。也会反思,或许正是走了那些弯路才看到这些内容吧。很多时候,看书像是照镜子,不仅审视现在,也能回顾过往和透视未来。年末了,抓紧时间再多读一本...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我一直以为我读书也是有这样的功利想法,看到这可以坦陈了。)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