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03
多少年了,每个人都在说信息技术如何关键,它不仅跨越时空,也创造时空。不仅时下的社会都改叫了信息社会,更有现实的人躲到第二空间的桃花源。然而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于我来说还不好做好坏的判断,反正电脑和网络用多了的直接结果是书写的能力基本退化,原本要一笔一划书写的象形文字上变成了键盘上字母的敲击,即便是偶尔书写,与其说是写字,还不如说是是画字了。
长久活动于电脑网络的第二空间,慢慢模糊了信息源距离的概念,远的地方反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关注,而原本最熟悉的地方却变得越来越陌生,知道美国总统不认识社区主任...长此以往,“人群真就成了我的沙漠。”但沙漠还是沙漠,怎么也成不了我的人群。
信息技术上过分理想化的追求对现实生活也会造成大的影响。比如一味追求最高版本的软件,花费更多时间用来寻找和升级,这样生活一直处于beta版,最为浪费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在淡化了最为基本的功能之外,也丧失了常规应用的热情。再比如网上冲浪对时间的挥霍,正应了那句话,“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不过不是天上而是网上。网上冲浪不仅是忘了回家的路,连出门的目的地也忘了。
电脑和网络提供了接近理想化的环境,但问题是当你的感觉真的接近理想的时候,往往也是就要崩溃的时候,因为完美就意味着终结。比如对于电脑的运行,就当你觉得装全了所有需要的软件,也基本上就是你要重新安装系统的时候了。而原本还算正常运行的系统,当你发现了一点问题的时候,哪怕是再小的问题,理想化导致的结果一样是重新安装。电脑是可以重新安装,但生活每一天都是绝唱。
三 02
我们以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这里的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有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自由,生活和追求幸福。美国《独立宣言》 起草人:托马斯.杰弗逊
昨晚看了威尔·史密斯父子的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算是曲折的剧情,加上父子的绝佳演技,让人不是一般的感动。常理是绝大多数人承受着那些生活上的苦难,却极少分享到电影里那成功的喜悦,生活不是电影。
顺手找来一些印象深刻的台词...其中不少父亲对儿子说的话,有道理,也感人...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by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 not do it.
当人们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说你也同样不能。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有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
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There is an I in "happiness",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It's an I.
Y=Why=为什么,I=我。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
有一段对白很有趣,说的是加德纳穿着刷墙的衣服从警察局跑去证券公司应聘...
Martin Frohm: What would you say if a man walked in here with no shirt, and I hired him? What would you say?
马丁:如果有个人连衬衫都没穿就跑来参加面试,你会怎么想?
Chris Gardner: He must have had on some really nice pants.
克里斯·加德纳:那他穿的裤子一定十分考究。
二 28
此刻雷声隆隆,却不见春雨,只有飞溅的沙粒;此刻混凝土的树丛中也绽放出炫丽的花朵,不过没有花香,只有不散的硝烟。花开有季,不过烟花的花期似乎更短了些。
此刻顶着枪林弹雨,穿梭在硝烟弥漫的丛林中,眼看着头顶上,昙花一朵朵的开...而如玉带的浑河两岸不时彰显的节日胜景,真让人疑惑盛世真的提前到来了。
人间本无昙花,有的是烟花...
二 24
昨日又有不少上了大学的学生临行前相约来学校探访,相谈甚欢,对蝈蝈的“理性输入感性输出”的评论印象深刻...靳怡东同学特别提到物理科目对他的世界观的影响,更是大谈自己精心整理的“辟邪剑谱”...早上上班路上取道东东处,并以派克笔作为他精彩物理笔记的回赠...每届毕业班我都有意收藏一两本有特点的笔记,物尽其用,自己看,更给后来的学生借鉴,我称之为“以学教学”。
近日在准备新学期动量课程时,想到王聪和万炳文两位同学曾创造性地提出用V-t图像解决动量相关问题的方案,对弹性碰撞模型的解析、人船模型和相对速度等问题都能提供很友好的帮助。老师通常比学生还顽固,想当初他们也是很努力地游说我...
无论是“以学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是“表扬为师”、“学教相长”的教学策略,无不本着以学生为本的主导思想。尊重学生不仅是在口头上,也应体现在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以学生为本应该渗透到持久实践的细节中。
数年前的拙文教育信息化的十年中有这样一段,教育大山的山顶是民主,攀登需要勇气:
教育以人为本在很多时候只是口号…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以自己的学生为本,以自己为本,而是人人以人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条件,是过程也是结果,更是我们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坚持、需要准备的和值得期待的。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我想对于教育的大山,其山顶是民主,而攀登的过程需要勇气!
音频片段:需要 Adobe Flash Player(9 或以上版本)播放音频片段。 点击这里下载最新版本。您需要开启浏览器的 JavaScript 支持。
二 22
就开学了,学部大会,邢姨送上拿手的人生道理夹工作要求的汉堡包大餐...
物理幽默:如果你看到的标志是蓝色的,你就开的太快了。
人生就如一本最难被读懂的多媒体书,真正的海量信息,真正的多维动态,不仅有阅读时间的限定,还不能往回翻页...世上再博览群书的人,在如此条件下也不能归纳出放之四海皆准的人生真谛。不过也正是因为最难也就变得最容易了,以至于每个人都可以认为自己就是人生某一方面的专家。
生活中除了老师是学生的导师外,长辈是晚辈的导师,领导是下属的导师,富和贵是贫和卑的导师;文学是数学的导师,哲学是科学的导师,历史是政治的导师...人之好为人师由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