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qiusir:无论是师生的传承还是父子的传承,物理学史上最让人赞颂的莫过于约瑟夫·汤姆生(J.J.Thomson)了。他最早发现了“莫破尘”中最小的带电粒子电子,后来他的学生卢瑟福发现质子、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再后来他的儿子G.P.汤姆生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不仅自己、儿子和学生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他领到过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过更多更多的诺贝尔奖...


@qiusir:1897年J. J. Thomson测得阴极射线的比荷引入电子,从此“莫破尘”不复存在;1927年, G. P. Thomson通过高速电子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观测到电子“波动性”的另一面。如果觉得父子分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佳话还不震撼的话,说起J. J.Thomson的学生Rutherford应该就可以了...
@qiusir:物理题的难不全在理上,仅仅是明白了道理甚至都不能转化为分数;物理题的难更多在物上,即便是有熟练和准确的过程计算也还有会错意的可能。

@qiusir:每一个厌学的后进生何尝不曾是一条贪吃的小蛇呢...
@qiusir:同一入射角不同颜色的光折射后在半圆形介质中传播的时间相同(光程n*l相同),且切弦长比为相对折射率(同一圆截线段长度比也是折射率)...

@qiusir:希尔伯特那话咋说的来着,物理对物理老师来说太难了。正四面体顶点处合电场方向和棱垂直的构造(红、紫为正电荷,蓝为负电荷,黄粗向量为合场强) ​​​​
@qiusir:同样是空间向量,浩哥用符号证明简洁(F_C=CA+CB +DC F_D=DB+DA+CD DB=DC+CB DA=DC+CA ),子轩用正六面体里的四面体加向量平移直观,佳禾和泽琛等同学的方法也很棒。
@qiusir:有学生问题,构造了下结果还不错:只有一二象限有匀强磁场,原点处只向第二象限发射速率相同的带电粒子,带点粒子在磁场中可能经过的区域(如下图白色区域)

@zxy_phy:曹则贤教授[?]是我室友同学老爹,大一时还亲切友好的交谈过。这篇文章我那个文章(求师得公号发布的)还引了...
@qiusir:以下摘录来自曹则贤《装物理学家很欢乐很沉重》的演讲[?]:
@曹则贤:中国的第一个EMAIL是1986年从高能物理所发出去的(我大学差点读了低能所的研究生)...
@曹则贤:在国内受过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后就掌握了像样的数学和物理知识的学生几乎没有。甚至客观地说,当前中国的数学和物理教育连欧洲100年前的难度都达不到,而且是远远达不到。
@曹则贤:18岁法国科学院院士克莱罗...
@曹则贤:刚上大一的这位泡利先生就开始撰写相对论的review article,大三的时候正式发表,到今天为止这个237页的相对论的文本还是这个领域的经典。
@曹则贤:泡利矩阵加上单位2×2矩阵恰恰就是相对论里面的距离公式,看你能看出来吗?我们想一想,那些都是欧洲高中和大一学生应该学会的东西,而今天在我们国家多少人象我这样,可能教授当了十几年以后才突然看明白一丁丁点儿的。
@曹则贤:所有的电工电子学仪器,(就是各位将来在实验室会遇到的各种仪器,)不过就是以某种方式输出电流和电压。
@曹则贤:比方说那个最著名的爱米·诺德(A.E.Noether)女士,她1918年5月18号发表了一篇文章《论变换的不变性》,从此世界上才算正式有了理论物理这个学科,这位优秀的女士是哥廷恩大学的第一位女讲师。
@曹则贤:“医学是一门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和什么都可能的艺术...”
@曹则贤:物理学是一种什么都想理解的渴望,或者是一种野心——在理解的基础上,人类还凭借物理学创造。
@曹则贤:在西方语言里“physics”这个词源于希腊语φύσις,也是“自然” 的意思。唐朝的杜甫老师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定义“物理固自然”——物理就是关于大自然的事情。
@曹则贤:西方物理学界给物理学一个形象——贪吃蛇。贪吃蛇的蛇头,就是宇宙层面上的物理问题;蛇尾,是基本粒子层面上的物理。最宏观的头,衔着它最微观的尾巴。(如果消化不良,贪吃蛇可就会变成恐龙了哈哈)
@曹则贤:不要把哲学家康德理解成某些地方哲学系里的教授,哲学家康德首先是个数-学-物-理-教-授, professor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曹则贤:比方说这位了不起的法国人庞加莱(Henri Poincaré),他是法兰西学院下面五个académie的院士,是数学院士、矿物学院士、语言学院士、法学院士和académie franҫaise的院士。休息十分钟, 膜拜下!。
@曹则贤:《论变换的不变性》奠立了整个近代理论物理的基础。各位如果想把物理学明白,尤其是理论室的同学,有空的话好好去琢磨那些群论啊、规范场到底都在说什么,其实就只有一件事情:物理学研究的是变化里面的不变性。人家这篇数学论文简单的一个题目,就把物理学的关键思想给说清楚了。
@曹则贤:据说希尔伯特说过一句有名的话“物理对于物理学家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他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知道物理需要用到很多数学,而那是物理学家难以掌握的。
@曹则贤:真正美的数学一定是反映了我们这个真实的物理世界,那还真得要用物理学的眼光才能看出来它美在哪儿。麦克斯韦在13岁的时候很轻松地写出这个方程L1+a*L2=C, a只要不等于1鸡蛋就一头大一头小。所以他爸特兴奋,求一个数学教授把这个结论写成论文提交给了苏格兰皇家科学院。皇家科学院乐疯了...(GGB构造了一下还真神奇)
@曹则贤:薛定谔首先是一个文化学者,他为了把古希腊文化带到德语文化里面花了大量功夫,并且因为保护法国南部普罗旺斯(Provence)的诗歌,还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奖,做物理对他来说有点业余的意思。
@曹则贤:一、生命一定存在能够存储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东西,后来证实了生命的确有DNA,别人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二、如果存在传递生命信息的东西,……一定是个准周期的(aperiodic)结构。1984年Schechtman在铝锰合金里面发现了准晶结构,因此获得了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曹则贤:物理学是一条思想的河流~~~
@曹则贤:马赫说的非常清楚,“物理学里面不存在革命。如果你看到了革命,那是因为你知道的少。”每一种思想都会在之前有人提及或者有它的前驱物。(教育中更是这样呢)
@曹则贤:“大家也不要觉得很奇怪嘛,其实这个世界上80%的物理学家根本不懂物理”...
@曹则贤:为什么欧洲那些创造经典力学的人不觉得量子力学难,像泡利似的高考完了就是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了。泡利看相对论也不难,因为他中学就学了协变形式的经典电磁学,你别告诉我你没听说过协变形式。
@曹则贤:物理学是一门80%的物理学家都根本不懂的学科,不是说你们这些刚踏进门槛的物理博士生,人家说的是那些有头有脸的外国名校大教授可能也许大概根本就不懂,所以请大家千万不要为此太伤心。
...

26

感谢谢雨伽同学的整理和分享。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28

李康玮同学根据物理笔记整理推荐的两道电磁感应相关题目:


·点击看岳嘉祺同学的作答

·点击看侯奕龙同学的作答

25

@qiusir:值完本届高三的最后一个晚自习,上完了本届高三的最后一节课...
@qiusir:现在还不是道别的时候,迎战高考也没工夫伤感。还是最后叮嘱的那句话:“追,不悲不喜;稳,不急不躁。

​​
高三最后几天也没啥讲的了,基于“我为你去死”(对学习的付出)和“我完虐秋色”(对过往的超越)(电流微观公式I=vnqs),大家一起把对物理的记忆涂鸦在黑板上...
​​
​​

​​
​​
参与同学沈冠霖、叶宇晨、刘育杉、王越、付禹泽、刘展志、曲笑一、范熙来、刘一晨...
​​
“雨清”同学的名字平日常被我误以为“雨晴”,就毕业了她找我写点什么:
生活是一个过程,并非只是一个结果。雨后常有天“晴”的结果,而能在当下下着“清”的雨的过程着实更为可贵,也更值得珍惜...
​​

27

以往学期期末备考,老师常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而今离高考也就个把月,老师似乎也只能小声说一下,别松劲、向前冲......

​​
通常情况下,高考题整体上要比平时模拟题简单。备考的最后阶段侧重拼偏题和难题以争取搏得更高分数的愿望是好的,但并不明智。
1.依据考纲强化核心概念理解,留意细节变化
考试大纲及其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各个物理量间的关联、物理定律及其应用条件一向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从强调知识点覆盖率转向对“Ⅱ”级要求知识点的覆盖率,更需要同学们依据考试大纲对知识点逐一核查、理顺知识脉络的同时,重视针对核心概念的训练。当然也要留意一些细节上的变化,比如去年没有万有引力相关的选择题,今年新增的动量守恒和动量定理等,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要求从“Ⅰ”升级到“Ⅱ”等等。

2.依托教材查缺补漏,关注非重点知识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基础。重视教材的回归并不是简单逐页翻书,最好还是通过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自己在知识理解上的疏漏,追溯到教材强化理解和再认知。同时也要通过教材巩固核心知识和关注热点问题,注重对比如万有引力的发现、探究动能定理、原子物理等需要关注细节的部分研读,有时间的话甚至要留意下课后习题。而非重点的知识平日训练的少,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反而要重视一下,比如离心现象、示波管、回旋加速器、涡流、传感器等。

3.强化套题的仿真训练,自我诊断和刻意训练
备考最后阶段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进行高考的仿真练习,进行自我诊断并对弱项进行刻意训练以提高。最好能准备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认真作答,也可以是一些质量较高的模拟套题,从分题型专项训练到整套试题,集中进行自我适应性练习。结合错题本,归纳出不同题型的答题注意事项,比如选择题注意选项的比较、计算题注意列符号方程等。套题训练除考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变能力,还能对考试的心理状态以及答题的节奏进行调整,也明确一下答题的顺序(按照试卷顺序还是分学科作答)、审题注意事项和书写步骤等细节。

4.高考试卷的全局谋划和细节的把握
高考是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到首要位置,应试的关键还是看知识理解和运用的程度。题目纵有千变万化,而在固定的题型框架内也是大有规律可循的。比如选择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无非是出自物理学史(新增原子物理)、运动学(图像)、动力学、万有引力、静电场、动能定理、交流电、电路和电磁感应等;实验题的两道一般是一道力学,一道电学,其中一道基本不脱离教材。实验仪器中打点计时器和滑动变阻器是必须认真准备的;就计算题而言,两道题目也是一道力学(新增动量)为主,一道电磁学为主的,前面的重视计算能力的考察,压轴题目则要在理解题意上多下功夫,用好守恒定律、作图分析,即便是放弃也要得到局部理解的分数。至于选修的部分,一般难度不大,关注好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就可以。
通常选择和计算中都会有个别较难的,谨防花费过多时间在一个题目上纠缠,要全局谋划,有魄力去抓大放小。

5.应考需胆大心细,但细节决定成败
应考中根本不会的题目即便是有也是极少的,而分数上的差距起因在审题。所谓“胆大”是要勇于跳出定式思维的漩涡,也敢于套用“二级结论”,对解决选择、实验等不需要呈现过程的题目,能赢得的不仅是分数,还有获得更多分数的机会(时间);而“心细”是指对关键词的捕捉、已知和未知条件的把握,并能关联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最后这些都要体现在那要求规范作答的卷纸上。
再优秀的学生也难免出现过错过多次还会再错的情况,主动梳理和总结才能减少失误。比如题干中是水平还是竖直?是粗糙还是光滑?是匀速还是加速?外力是恒力还是变力?是重力的功还是克服重力的功等等,在细节上要“不厌其凡”。

东北育才高中三年,面对高考,你有理由满怀信心,也有能力平心静气。
清华北大,全在“笔”下,小小高考,一“笔”撂倒!

·2011高考冲刺阶段物理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