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应周绍强校长(@mrzsq0813)邀约,昨天(2014/03/26)下午去东北育才实验学校小学部和那里的百余位教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其后又聆听了邢校长等的热心介绍,一样深受启发,并大受鼓舞...


讲是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讲座的一个重要观点,所以很感谢那份信任。至于讲稿的整理,每周15+2的课时,高三忙碌...不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只能蜻蜓点水,一些以前讲过的就省略了,有兴趣的可以参看这里的列表[?]

"I am an open book"原本是电影《修女也疯狂2》里的一句台词,是说问心无愧坦然面对。其实觉得直译也好,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讲座是阅读的状态也是彼此书写的过程。“I am a blogger!”在blog的翻译纠结在是博客还是网志的时候已经在写了...

外出讲座次数较多,但每次讲座我都试着换一个新的题目,新的东西并不多,但一个新题目往往是一个新角度,总多一点新的思考,对自己是多一点收获,对听众是多一点激情。淡化文理是一种趋向,针对小学教师而选了这个题目有一点也是想说明信息技术正荡平学科壁垒和年级差距。或许对某些同事心理上是一个挑战,但我有信心表达清晰我的观点。

十七年前我也算是小学班主任呢,那时候孩子进入少年班也就十来岁,现在他们不少都成家立业了...虽然是高中部教高三的,但我们的确是同行:)

关于笔视无尺之徒,是说作为教师要从条文细节上约束那些粗心的孩童...

办公室答疑一道题目有争议,学生用我手机马上找到网上的相关消息,原题缺条件...
信息技术发生变革的时候也是认知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认知方式方式改变的时候也是教育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教育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也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时候...

“多样性指的是学校课程的宽度应和深度相结合。除了提供普通课程外,必须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之可以更深入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GLaD构造,吴培构造,到白朗松定理,七年,小三五岁,三百年,小几十岁,技术的发展,认知的方式变化...古今中外!

queSTion问题是师生的共同寻找!教学的过程中不是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也不是学生以教师为中心,是彼此以问题为中心!
教学过程是一种相互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博学的教师离问题更近一些,看得更清楚些。但这个过程师生的质量是有变化的可能,也有学生看问题更清楚的时候,师生角色互换...

没有引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活动不是教,没有引发老师重新看待问题的活动不是学。教学如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但教学等大!
‘Don’t worry about doing researchJust search.

前些天拍的一张照片,当时的题目是小树也骄傲,看起来顶天立地,想起来饱经沧桑,于自己有一比。不过冷静想想,高达那不过是一种视角,放到远处远不及一个火柴棍大小。照片上的高大不是真高大,教育的理论听起来合理并不是正确。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更提醒应该跳出那些框框来思考~

数理模型的教育漫谈,之所以选了这么个题目,也是梳理后的一个侧面:
电路模型,迭代模型,中点多边形,蝴蝶定理,五理认知,双星模型,相互作用力模型,透镜模型...特别是双星模型是最新关联到的,有时间会再细化下...

原文地址:http://www.qiusir.com/?p=5827

十二 30

福建的理综物理似乎对摆线格外感兴趣,带电粒子在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从最初的没有初速度,到有竖直方向初速度和水平初速度...于是尝试着任意方向的初速度,发现摆线系的图样很特别呢。





十二 10

常见些管呀、槽呀、杆呀、线呀什么的在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的题目,也常讨论什么位置分离、什么位置是拉力、什么位置是支持力,甚至还讨论什么位置重力的瞬时功率最大等等...


抽空图解了下这类问题(代数推导抽空补上),也验证了些特殊角,比如arccos2/3 arctan(1/2)^0.5...

十一 22

晚上值班,重新构造了下两个点电荷电场中可以做圆周运动的特殊位置的轨迹(这个问题以前选修课探究过[?])。(构造方法利用GSP5中可以构造轨迹和线段交点的功能,加上平面扫描的思路。后面的等势面利用了轨迹构造曲线系...)


鲜文瀚同学给出很简洁的代数表达式,且能很好统一正负、正正点电荷电场中合场强竖直方向的情况。(课堂上很短的时间给出了角度的关系,课下很快给出了方程表达式。公认的小天才,虽竞赛没有发挥好,优良的学品,谦和的态度...看好他!)

顺便把等势面的曲线构造了下,深绿色的为零势能面。电场强度为零的位置和电势为零的位置不直接相关。

科代表杨洛留了张条,“电场迁都处处为零的区域内电势一定也处处为零?”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电势降落的方向就是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才是场强的方向...

又,朱天瑶同学把正电荷电场中接地的导体带负电等效成导体和地球看成一个导体整体的感应带电,想法霸气~
两点电荷电场 (3961)

29


王禹程同学对“光滑墙角用外力缓慢推动轻杆连接的两个小球受力”问题的分析,用到矢量图(三角形和四边形构成的矩形)的方法很赞。(黑板左侧图)昨晚值班用GSP构造了下...

静力学分析王禹程方法范例 (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