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10

忽然感觉到某种程度上家长对于教育的一无所知的“盲目信任”要比“了解甚至通晓教育细节”要好。
因为对于教育的认识,除了明晰了一两条通道,无意中更是增加了许多“带来恐惧和担忧的沟壑”。
在我们不能够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现实的差距只能化作对教育的不满和“无可救助的担忧”。相反这样情绪的最大受害者是无辜的孩子。
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中会有一万个教育。对于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同的。所以社会和学校,家长和老师,教育的分歧甚至争执的可能远大于某种程度的认同。如果说有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呢,更多的可能是一方的“忽视自我”。

对教育者来说,面对着孩子常有“盲人夜半临深池”的恐惧和“手捧水银”的谨小慎微。家长的心态估计亦如此。
但无知无畏的孩子却很少有这样的心思,他们往往能够“轻松跨越大人心目中的自设沟壑”。

如果说教育存在问题,那与孩子无关。
教育的一贯性要比变革的摇摆不定重要很多。关键是提供一种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的,思维的,并培养了坚定...
对于教育最为忌讳的是“满怀希望”却“无所适从”。

教育无知论对于教师也挺适用,按部就班的工作,简单而充实,也挺好的:)

沟通的问题体现在:
如何作为家长,老师心目中的好家长应该如何?
如何作为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标准?

眼下教育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少有二合一的。对于教育,每个人都“善于”播下希望的种子,却少有“坚持”着浇水和施肥的。

时间和实践、沟通和了解会给出彼此的答案。

十一 09

pre:总说技术如何引导教育的革命,这么多年了真正通过网络进行教育实践的个案并不多,而真正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有针对性的沟通交流的就更少了。上午在网上与一学生家长的沟通算是比较切实的了。可以看出家长的迫切心态,从侧面也反映出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必要。


上图是k16班级的学生通过电脑研究问题:)
特此一贴,尝试网络的沟通优势,当然希望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整理了一些很普遍的问题,也希望能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家长问题〗我很重视对我儿子的培养,但苦于不知道什么样子的好方法。又找不到教育专家指导。希望有机会能和您探讨些许关于育才超常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很想知道育才是怎么判定超常儿童的?
【答】很高兴和您交流。关于超常儿童的界定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尽管眼下从“多元智能”的观点看,超常儿童的种类很多,也被很多人接受。但国内的相关实践绝大多数局限于针对数学等学科方面表现出高智商的儿童。以前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理科超常儿童的鉴别和选拔。需要下载
or 这里
不同的地方往往还有不同的政策。有的地方干脆禁止类似的选拔。而沈阳,原先是全市范围,甚至可以跨省的自由报名选拔,后来演变成学校推荐。估计好要有所变动。如果你是沈阳的,留意相关的文件。

〖家长问题〗孩子上这样的班级到底合适吗?超常班的孩子怎么上课?他们接受什么样的特殊教育?
【答】这个问题很有趣,很多很多的人会反对,或者说不想冒险。但面对能让自己孩子成为超常儿童的机会,极少有放弃的:)这些年看来,的确有孩子不适合,同样有很多孩子因为有了这样的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您觉得自己的孩子够聪明,有很好的潜质,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我想不妨尝试啊。

超常班/少儿班的日常课程密度要比常态的学生大,相对的学时也短。但至少有一点很好,初高中的连续性避免了很多繁枝末节的问题。课堂上更强调学生的思维训练。从外表上看,就是压缩了学时却增加了难度:)但当事人应该能够感觉到很大的不同。
推荐阅读我的前辈,数学特级教师于长征的文章,让天才儿童创造数学 享受数学

〖家长问题〗我想知道你们那里给所谓的超常儿童什么特殊的教育了?和平常孩子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是和教育平常孩子一样的教育方法,只不过速度快?高起点、高速度我早有耳闻 。怎么实现?只讲知识点,不讲例题?

【答】超常教育,不是超长:)有时间您可以先阅读一下我们老校长葛朝鼎的中国中学超常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了解一下育才的总体教育制度。
第一个,少儿班是育才的重要组成,在全国还是很有影响,学校在师资上一直很重视,尽管是试验,但孩子小风险大,马虎不得。可以这样说,能够在少年班工作的老师是要能够负得起这个责任的。
而班级人数一般在30以下,难得的小班化教学。从这个角度上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权。
除了这些您非要问和常态的班机到底有什么不同,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比如说北大之与复旦,与东大的不同,很难说清楚。
这个问题希望以后能给出一个好的答复。

〖家长问题〗儿子上你们学校之后,我觉得育才与我想象的相差太远, 我并没有感觉到学校对这样的孩子给予了什么特殊的教育。我不觉得孩子是超长的孩子,但应该说也是较聪明、蛮有灵气的孩子。我感觉育才现在的“超长儿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长,都是学出来的,具体的说是在外面补课补出来的 ,我儿子考育才之前,没有参加任何的补课班,可育才的教育并不能表现出他的优势。

【答】我知道不少家长有你这样的感受。上学前家长总怀着美好的愿望,而现实就是现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反差。不过我还是先辩解一下,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育才学校,但真实的育才只有一个,一个具体存在的育才。
每个学校都会存在很多的问题,育才也是如此。好在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了很多。比如学制增加了一年/5年了。强调老师授课的效率和可受性。
其他的地方应该更差:)

补不补课不是问题的关键。我接触到的很多好孩子不补课,但也有少量的好孩子补。如果自己的孩子喂不饱,如果自己的孩子消化不了...补课,要么家长自己没有办法,更主要的是缺少信心,要么就是没有时间,把孩子推给别人:)
我一直信奉“野生的老虎才能成为森林之王”。

天才本天然,百炼可成金。

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对学科有兴趣。

〖家长问题〗其实我并不是一定要孩子留在少儿部,但我要求孩子不论在哪里,都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可现在他要积极,就必须拼命的学,那实在不是我希望的。搞得我苦恼极了,我现在特为孩子的事烦恼 。

【答】能够进入到育才,在沈阳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事情啊。很多的事情都是“围城”。最坏了想,就算被淘汰了可以留在育才的常态部继续学习。还有很多的退路。想想那么多的孩子没有这个机会,您的心情或许会好一些。
社会上教育问题很多,育才也有,不过总应该比大多数地方好。您也不能自己把孩子关在家里自己教育吧:)
本来高兴的事情却这么自寻烦恼。你的情绪影响孩子
现实如此,来之安之。
教育需要理想,但更要面对现实,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更大。

以后相关的问题可以在后面留言给我,希望它能够为我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当然我会保密:)
小孩子上网时间要控制啊,他的学习问题也可以给我留言。

十一 09

教育的平等/平均主义一度甚嚣尘上,所以每次提到超常教育、优才教育,还没等开始就遭到观念上的排斥。
以前自己总套用“相同的人享受不同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不同的人享受相同的待遇也是 不公平的。”
看过吴武典教授的文章更明晰了这样的观点。[吴武典教授曾当选世界资优教育协会主席( 1993-97)]

平等主义( egalitarianism)与菁英主义(elitism)均富政治色彩,常相对立;在教育上,应避免此种口号式的双极争议,以「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加以统整,均等(equality)与公正(equity)兼顾,力求立足点的平等,而非齐头的平等。不只强调「人人有教育的机会」(education for all),更应强调人人有接受高素质教育的权利(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或追求卓越的权利(excellence for all)。良好的教育生态应能适应各种各样的学生之生存与发展;对资优学生而言,此一教育生态应朝向适性、尽性、自在、自主、责任与荣誉。
• 以资优教育带动教育革新
• 以资优教育促进社会进步

[吴武典]三十年来的台湾资优教育

十一 08

过犹不及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当真正处理问题的时候,少有言行一致的。
近日多次听到“教育要向游戏学习,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够象玩游戏一样上瘾...”的论调,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担心。
死板的教育唤醒不了学生的兴趣,更有扼杀兴趣的可能。于是有人开始考虑向游戏软件取经了。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显得珍贵,对于兴趣的赞美就是这个道理。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为大家铭记。

但兴趣真的就如此的万能吗?如果兴趣垂手可得的时候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游戏在唤醒学生的热情的确让教育者羡慕,但游戏所面临的问题同样是兴趣的问题。
兴趣和其他所有的好东西一样是双刃剑。兴趣同样需要我们的把控。
兴趣的点燃当如灯芯之于灯油,无兴趣不会发光,而兴趣的肆无忌惮的蔓延定也不能不能照亮别人和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和游戏互换,要不了多久就该怀念过去了:)因为那个时候的学生缺少了彼此的现实交流,更少有和家人的交流。各个习惯了纸上谈兵,各个是冷面寂寞高手。因为“学习”太有兴趣了。

这种一味强调兴趣的重要,为了兴趣不择手段的思维显然显得过于草率,这样下去的结果如同游戏迷所面临的问题一样。

“现有的教学研究文献都强调动机的重要性,通常像动画、多媒体、游戏等之类的手段是被教学产品作为动机设计因素考虑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做法只有一时之效,真正激发动机的因素是学习本身---Merrill。
是否真的可以将游戏和教学对比?
让我们理性思考游戏化教学/学习的可行性。

十一 03

刚工作的头几年里,每每和别人自我介绍,总爱提到自己是超常班的老师,如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乐意炫耀自己的母校一样。很多人都不明白什么是“超常班”,自己会解释天才儿童班,最大的15岁上名牌大学。而别人往往半信半疑的...有这样的班?什么样的学生?他们不累吗?...

平日里也总有朋友问起相关的话题。回想起来从事超常教育已经快十年了,有时间是要总结一下了,就算为了自己的过去。

搜索了电脑里相关的资料,选定下面的两幅典藏。


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在上自然体育课——游泳[95]北京八中是国内最早在中学开展超常教育的学校,而在所有的课程中,“自然体育课”最为有代表。就是今天来看,同样有很多的东西值得学习。那位老师我多年前开会见过,有过简单交流,人朴实但精神。


自己教过很多的“超常儿童”,也常有相片存档,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江苏天一中学的这张。看看上面的孩子,多“精神”!超常班的孩子入学的时候大有相同之处。

有兴趣可以去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看看。

ps.超常教育协作组年会参加过几次,不过会议的效率和质量真的不敢恭维,今年回来的同事同样的感受。通过网上看到了相关的信息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吴武典教授说,超常教育的重点并非在于发掘、塑造狭义的“神童”,而在于鼓励孩子们的“超常行为”。帮助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充分发展,使其能力表现在工作中,从而获得成就与价值,实现其理想并能以服务社会为目的。除了知识、技能的增进以外,更应当从知识的灌输提升为智慧的启发,以发挥其潜能。

很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