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I read. Therefore, I am-Laura荐书
每次讲座都不是临时起意,这次公开课准备了很久很久......

Laura荐书。既然是荐书,必须要读过相当数量。作为英语老师,有义务鼓励和带领学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我是从2012年开始阅读原版书的,2014,2015年开始真正养成习惯,所以此次公开课是经过最近几年的积淀的,很是耗费心血,文字引用结合视频,信息量大,以至于讲到最后都有点疲惫。这个青年节过得很有意义。


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我读书我存在。我上大学时,教英美文学的朱源老师对我们说过,他上大学时最喜欢的两件事就是读书和思考。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老师,你能不能别(四声)装了。世事难料,今天,我站在这里,向大家推荐英文书,鼓励大家多读书,多思考,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这,可能就是人生吧。

书归正传。今天讲座分为三部分:
Recommendation(推荐),Reflection(反思),Exploration(探索)

Recommendation 1 Predicatably Irrational ( Dan Ariley)
刚才这个视频讲述的是典型的拖延症。这本书中的作者Dan Ariley18岁在一次意外中全身深度烧伤,死里逃生,但是医院里的痛苦经历反而激发他思考人的行为和心理。现在是行为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教授。是行为经济学和电子商务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国际知名学者。

Dan Ariley对拖延症是这么描述的:当我们想存钱时,当我们承诺节食和体育锻炼我们情绪平静,但当我们看到一辆新车,一双新鞋时更强烈的情绪产生了:想锻炼时,却找借口在电视机前坐了一天。至于节食,还是再吃块巧克力蛋糕,明天再说吧。那么对于拖延的定义:为了当前的满足而放弃长期的目标就是拖延。

对于拖延症,Dan作了这样一个实验:Dan开设的一门课程,一共12周,需要上交三篇论文。这三篇论文的分数决定了最后的总分。
第一组:学生自己决定三篇论文上交的截止日期
第二组:论文在期末结课前上交即可,没有截止日期
第三组:dictatorial treatment 老师决定三篇论文截止日期(4,8,12周)
结果:老师设定论文截止日期的组成绩最高,没有任何截止日期的组成绩最差,学生可以自由决定截止日期的组成绩居中。

那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是学生确实拖延;另外,严格限制学生的自由是解决拖延的最好方式(自上而下平均分配的截止日期)。但是更重要的事,仅仅给予学生工具和方法让他们对截止日期提前做出承诺,就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第一组的大部分学生,截止日期设定平均,而且成绩和第三组一样好,但还是有人并没有很好的设定,还有人没有任何截止日。这些学生很大程度拉低了这组的平均分,他们的作业大都是课程结束前草草完成,成绩很低。

这说明了什么呢?有趣的是,尽管结果表明尽管几乎每个人都有拖延的问题,能够识别并承认拖延问题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可使用的工具提前做出承诺,这样有助于克服拖延。

在Dan的另一本书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中,提到了作弊问题。在一项实验学生被分成两组,每组学生都有很多的作弊机会,第一组学生在考试前回忆西方宗教中的十诫,第二组则考试之前回忆以前看过的书,第一组学生作弊的人数非常之低,而第二组学生则有相当一部分人作弊。那么这个实验表明It seemed that merely trying to recall moral standards was enough to improve moral behaviour. Our willingness and tendency to cheat could be diminished if we are given reminders of ethical standards. 如果我们能够得到关于道德标准的提醒,那么作弊的意愿和倾向就能够得到抑制。

基于这个研究结果,Dan在课程中让学生签署诚信守则,大大降低了作弊的几率,而这个方法也被Coursera网站采用,同学们在注册课程时也需要签诚信守则,降低作弊的几率。
Dan Ariley的三本著作都很有意思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非理性的优势,这三本书讲述了人们不理性的一面,里面包括很多有趣的实验。当然大家也可以学Dan开设的Mooc课程,怪诞行为学。

Recommendation 2 The How of Happiness---Sonja Lyubomirsky

这本书是Edx网站中的一门课程The Science of Happiness推荐的阅读书目。能够增强幸福感的方法有哪些呢,书中提到了这一点。要坚持自己的目标。

书中写到,想要实现目标,就像做苦差事一样,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承受困难和压力,甚至做出个人牺牲,遭遇失败。任何技能的获得都需要大量练习,耐心和劳动。所以必须要坚持目标,而且要带着热情去坚持。

坚持目标的好处:可以增强自主意识。表面上看坚持目标好像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对于是否坚持的选择确实自由的。遵循自己的决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可以帮助我们躲避某些社会压力,同时还会减少自我怀疑。当我们充满热情的全身心投入到目标和梦想,实际上我们是在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对自己有了更好的了解。

目标的坚持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种方法。当我们在人前公开做出承诺时,效果往往会更好。这段文字是这样的:Scranton大学的研究表明,将自己的新年决心公开的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不公开的人的十倍。公开自己的决心增强了我们坚持到底的可能性,部分因为我们想在自己和他人面前展示出自己的始终如一,同时也避免了尴尬。

此外,当你取得一定成功时,你会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意而欢欣鼓舞,这也更有可能带来进一步的成功。结果是螺旋式上升,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如果能够对自己取得的阶段性进步刻意进行奖励,那么也会增加成功的机会,同时提升幸福感。


在2015年1月1日,facebook创始人zuckerberg在网上公布了他的新年决心,每两周读一本书。那么刚才那句话完美的诠释了公开目标,公开梦想所带来的好处。那么我读到扎克伯格的新年决心,同时也读到了刚才那段文字,那为什么不试试呢?于是我在2015年1月4日在微博上,在教的班级里公布了我的新年决心,每月一本英文书。最后超额完成任务,一共读了21本。其实读到一半左右时,读书的习惯就已经养成了,2016年没有制定新年决心,制定了读书计划,20本。现在已经完成了11本。习惯已经养成,没有挑战性,也就不能算作新年。

Recommendation 3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Kate Fox
P138 Rules of the Road  Public transport rule: the denial rule
27’47’’--29’41 (大英烦事多视频)
为大家介绍的第三本书:观察英国人,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这本书中对英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从人类学家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对于英国人来说,家是最舒服的地方,那么出门在外就会带来很多不便。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英国人有什么特点呢?


这段文字说到:英国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一个主要的应对机制:否认。否认他人的存在。我们否认自己身处陌生人群中,尽可能保证自己的私密,方法呢,就是假装别人都不存在。而且,也假装自己不存在。这个应对机制要求我们不和陌生人说话,不能有眼神接触,不承认他人的存在。同时,也避免吸引他人的注意,管好自己就行了。

作者采访一个commuter, 如果每天在站台上看到同一个人,而且火车上经常坐在对面,那么有可能在下车时跟这个人点头致意。 作者问要多久才会开始和这个人点头呢? 回答?大概一年吧。不过有些人比较外向,可能会连续几个月在车站看到你之后,开始和你点头,不过我觉得这样有些太过分,我会不舒服。

但是跟一个经常一起坐车的人友好的聊天有什么可怕呢?这个问题很愚蠢。很明显,如果和这个人聊了一次,那么以后每次遇到都要聊,承认了这个人的存在,就不能再回到过去,假装他不存在了。你们可能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那么你们的对话很可能非常尴尬了。这样的话就得想办法躲避这个人,去站台的另一头等车,躲在咖啡贩卖机后面,或者选另外一节车厢,这都是很无礼和尴尬的。整件事最后会成为一场噩梦,不敢想象。

英国人在与人打招呼,告别时也有很多问题。没有人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告别,握手握了一半,脸撞到一起,话说了一半等等。


英国人通常把告别说成“saying our goodbyes”,而不是“saying goodbye”。作者和一位美国人讨论这件事时,美国人这么说的,“我最开始听到这个表达方式,我没太明白goodbye为什么用复数,我想可能是和每个人说一句再见。现在我明白了,要说很多再见才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文笔很幽默,值得一读。刚才给大家播放的视频叫做very british problems 大英烦事多,一共三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Recommendation 4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4’07-5’59 (Ted视频)
刚才这位演讲者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书名是Quiet:the Power of Introverts 安静,内向性格的力量。

作者认为内向性格,(包括敏感,严肃,害羞等特点)现在被人看做是二等性格,往往代表着失望和病态。外向性格是很具吸引力的性格,但是现在社会趋势是过分推崇外向性格,仿佛这才是正确的性格标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

内向的人更受内在感受和想法的吸引,外向的人更关注人和活动的外在生活。内向的人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所带来的意义,外向的人则直接投入到这些事情中。内向的人通过独处为自己充电,外向的人社交活动过少时才需要充电。
内向的人在创新能力上有一个不太明显但却十分有利的优势:内向的人倾向于独立工作,独处是创新的催化剂。

独处有什么魔力呢?在很多领域里,只有独处时才能进行刻意训练,这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当你刻意训练时,你能识别出哪些任务和知识超出你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水平,检测自己的进步并进行相应改进。

佛罗里达大学教授 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提出了一万小时法则。他认为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至少进行一万小时的刻意训练。
刻意训练最适合一个人进行的,原因如下:首先,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其他人的存在会分散注意力。第二,刻意训练需要有深层的动机,往往是内在动机。但最重要的是,刻意训练主要进行的是对个体而言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只有一个人独处时,才能直接进行最难,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如果你想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你必须是行动的发起者。

既然独处这么重要,书中提到对于有天赋并有内在动力的那些人来说,想要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或效率的话,应该鼓励他们独立工作。那么,我们平时经常做的小组头脑风暴有什么问题呢?

心理学家认为小组头脑风暴往往会失败有以下三点原因:1social loafing 社会惰化效应;在一个小组中,总是有人偷懒,不干活或少干活;2. Production blocking 生产阻碍。当一个人在组内发言时,其他人被迫被动坐着倾听,自己的想法收到阻碍。3. Evaluation apprehension 评价恐惧;评价焦虑;谁也不想在自己同伴面前显得很愚蠢的样子,还是不说好了。

那么为什么网络上的小组合作头脑风暴效果要好于实际中的头脑风暴呢?因为大家在网络上与他人分享自己见解之前,已经进行了独自的思考,所以本质上还是独立的行为。
那么对于我们平时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大家先各自进行独立思考,捋顺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彼此分享就好了。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对两种性格会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也能根据自己的性格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除了以上这四本书呢,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看
The Oxford Essential Guide to Writing和on Writing Well.不论是高考写作还是平时的作文,出国作文,这两本书都值得推荐。

喜欢逻辑喜欢思维的同学可以看Being Logical;  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
Being logical薄薄的一本书,最平实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逻辑,平时思维中的谬误。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一共30章,每章3页左右,每一章包括一个思维中经常犯的错误,那么的出来什么结论,如何指导实践。

Is it just me?这本书作者是英国喜剧演员Miranda Hart,她有一米八高,外表很普通,她是英国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有自己的情景喜剧,她本身就是编剧导演加主演。这个胖胖的,其貌不扬却又才华横溢的演员对生活有着怎么样的观察和见解呢?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我读书比较喜欢心理学,教育类,写作类书籍,但是因为上学期开始在自己的班级中搞literature circle,需要带着学生一起读英文小说,于是开始有针对性的读一些小说,One Day是我很喜欢的一本,有同名电影,海瑟薇主演。我这个人有一个原则,no one has the right to upset me except myself. 除了我自己没有人有资格影响我的情绪。这本书读着读着,突然发现自己心情不好,原来是被故事情节影响了。于是我体会到了小说的力量。这一本呢the Gone Girl消失的爱人,也有同名电影。本阿弗莱克主演。我在几年前看这部电影时,被天蝎座女人的恶毒和高智商犯罪而震撼,今年年初读了这本书,体会到小说中很多精彩之处,电影是无法呈现的。

当然,万事开头难,为大家推荐两本入门级英文读物。Flora & Ulysses这本书上个周日收到,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完,这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并且时不时真的会笑出声来的故事。Anastatis Krupnik也是获得Newberry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生活中的点滴,迷惘,甜蜜和苦涩。

那么第一部分荐书到此为止,带来哪些思考呢?

Reflection 1 Input VS Output
首先,输入和输出。
前一段很多育才老师在朋友圈转发10级英语班学生金延峰申请美国大学时的文章,登上了纽约时报,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让人为之赞叹。这个学生高一时曾经问我说,老师我到外面和别人交流,我的口语很流利,就是不知道和他们说些什么?我回答说,那肚子里没有东西当然没什么可说的。上届毕业生问我怎么样提高口语,我说其实大家的语法并不太差,词汇量也可以,主要问题还是要有内容可说,永远要content over form,内容大于形式。不如读英文书,既提高词汇量,也有知识和信息上的输入,懂的东西多了,也就有话说了。

Reflection 2 Reading VS Thinking
第二,读书与思考。思考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必备技能,是可以习得的。不会思考可以学,读书时能够感受作者的观点,观察作者怎么分析问题,怎样得出结论,怎样说服别人。

在How To Read a Book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If you ask a living teacher a question, he will probably answer you. If you are puzzled by what he says, you can save yourself the trouble of thinking by asking him what he means. If, however, you ask a book a question, you must answer it yourself. In this respect a book is like nature or the world. When you question it, it answers you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you do the work of thinking and analysis yourself.

如果你问老师一个问题,他很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仍然不理解他的话,你可以继续问,这样就省去自己思考的麻烦。但是如果你对一本书有问题,你必须自己回答。这样书就像大自然或者世界。当你有问题时,书给你的回答的程度取决于你自己思考和分析的程度。

Why is marking a book indispensable to reading it? First, it keeps you awake--not merely conscious, but wide awake. Second, reading, if it is active, is thinking, and thinking tends to express itself in words, spoken or written. The person who says he knows what he thinks but cannot express it usually does not know what he thinks. Third, writing your reactions down helps you to remember the thoughts of the author.

Marking a book is literally an expression of your differences or your agreements with the author. It is the highest respect you can pay him.

为什么读书时一定要在书上写写画画呢?首先,让你保持清醒,不仅是意识清醒,而是完全清醒状态。第二,阅读,如果是积极阅读的话,就是思考,思考相当于用文字(口头或笔头)表达。有些人说知道自己的想法但却无法表达,实际上意味着他根本不清楚自己想法。第三,写下自己对书的砍伐有助于记住作者的观点。所以,阅读时做标记就是将你和作者观点的异同进行表述,这是你能给予作者的最大的尊重。

Reflection 3 Cognition VS Meta-cognition
认知与元认知
读书必然导致认知能力的提高,那么元认知是什么呢?在How children succeed这本书中提到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元认知的一个例子。Metacognition,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人们设定目标时有三种策略,其中两种不太有效。乐观主义者喜欢沉溺于想象。他们想象未来可能获得哪些成就,生动的设想成功所带来的一切好处--美誉,自我满足,未来的成功。这种方式感觉很好,因为能刺激多巴胺的增加,但和实际的成就并不关联。

悲观主义者的策略是悲观思量。他们会仔细想通往成功路上的障碍。这与成就也没有关联。
第三种策略是心理对照。既关注积极的结果也关注可能的困难,这就使未来和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关联,提示了自己为达到目标,克服困难的必要性。下一步就是一系列的实施意向---以“如果。。那么。。”的形式把困难与方法联系起来详细计划。比如,“如果放学后被电视吸引,那么我会等写完作业后看电视”

MCII要说的是为自己制定规则。如果你为自己制定规则,那么你的前额叶皮层成为了你的合作伙伴,和你一起对抗大脑中由欲望和反射驱使的那部分。通过给自己制定规则,你可以回避内心渴望和坚定决心之间的冲突。规则带来结构,使我们做好准备,更好的面对那些诱人的刺激,把注意力重新关注在其他地方。不久,规则就会变成自动的习惯。

所以我们平时做事情时要经常跳出来想一想,step back and look at the big picture. Jump out and reflect. 不仅要投入做事,更要做事后对这个过程进行反思,将自己在过程中的每一步的决定,表现仔细分析,剖析自我,完成认知和元认知两个过程。

Recommendation 4 Fragmentation VS Systematization
碎片化与体系化
如果大家注意到的话,刚才我推荐的4本书,都是以碎片化信息的形式,以视频的形式来引起大家的兴趣,继而对书进行进一步的介绍的。现在这个时代每天充斥着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之所以称之为碎片化,因为信息量少,短时间内吸收理解,同时也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碎片化信息的内容远远不够,刚才quiet那本书,作者花了7年时间完成,所以书永远是更成体系的,是学者,作者,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血,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研读quiet这本书的话,相当于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我们面授知识,这绝对是碎片化信息做不到的。

第二呢,不要停留和满足于碎片化信息。我们在接收到此类信息后一定要更进一步,go one step further. 不能说看了一个TED演讲,就有资格说ted演讲我知道,专业人士对自己研究成果做成15分钟左右的演讲。大家都看过,你看过不代表ted演讲就是你的了。还有这几年流行的MOOC,以前大家可能不熟悉,现在问的话,会有很多人说我知道MOOC,大型网络公开课程。哇,同学你心里应该很骄傲吧。首先,态度要谦逊。其次,你有没有真正参与过MOOC学习,学习过几门,心路历程有没有总结过,MOOC的特点,操作方式是否了解,当你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时你才有资格说,MOOC我有一定了解的。所以一定要记住,知道了一个新名词,不代表这个名词就是你的了,没有体验过,没有经历过,这个名词跟你还是没有任何关系,只有亲身体验这个过程才有资格发表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所以,我们要抓住碎片化信息时效性上的优势,跟上这个时代,但是决不能停留在表面,系统性的成体系的知识存活的更久远。

Reflection 5 Impulse VS Habit
冲动与习惯
那么有的同学可能听完今天的讲座后呢,跃跃欲试,我也要去买英文书,一下买来10本,结果读了两页就放弃了。三分钟热度很正常,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一点,一下买10本呢,毕竟英文书也挺贵的,买了那么多本花了那么多钱,不读又说不过去,当然如果有同学真的一下买了10本可以先寄存在我这里。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首先很多事都是因为冲动才开始的,这很正常。但怎样才能把这种冲动这种热情保持下去呢?刚才在quiet这本书中提到了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训练,很多技能经过刻意训练是完全可以提高的,那么我们怎么养成读书的习惯呢?

在power of habit 这本书中关于习惯是这么写的: 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
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循环。Cue(诱因)——→Routine(惯例)——→Reward(回报)。看到诱因之后,我们就会进入到自动行为模式,模式结束后得到回报和奖励,加强我们对再次得到奖励的渴求,于是造成下一次看到提示诱因时,更自然地进入自主行为模式,这样习惯就形成了。一旦习惯形成,在下一次做同样事情时,大脑就不需要做任何决定,把脑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这个事情也不具有任何挑战性了,已经成为习惯了。

我们还可以应用刚才提到的第三点元认知里面说的心里对照策略。那么我们可以先想象积极的结果:如果我读英文书的话英文能力很强,知识输入大大增加,视野和世界观,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有逐步提高,而且还可以跟同学吹牛。

那么有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呢?1. 生词多 2 坚持不下去 3 没时间读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如何解决呢?生词多,可以从简单的书开始,可以读完一章查一查单词,或者就干脆不查,毅力问题,可以制定读书时间表,减少刷微博时间,每天抽出20分钟,公开自己读书的决心,定期给自己奖励。
所以我们这是在干什么呢?我们是在用读书指导读书,用知识指导实践,这就是知识的内化internalize

Reflection 6 Books VS Films
书籍与电影
How to read a book
We moderns are inundated with facts to the detriment of understanding.
The very media are so designed to make thinking seem unnecessary. The packaging of intellectual positions and views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enterprises of some of the best minds of our day. The viewer of television, the listener or radio, the reader of magazines, is presented with a whole complex of elements---all the way from ingenious rhetoric to carefully selected data and statistics---to make it easy for him to “make up his own mind” with  the minimum of difficulty and effort. But the packaging is often done so effectively that the viewers, listeners, or reader does not make up his own mind at all. Instead, he inserts a packaged opinion into his mind, somewhat like inserting a cassette into a cassette player. He then pushes a button and “plays back” the opinion whenever it seems appropriate to do so. He has performed acceptably without having had to think.

我们现代人已经被各种事实淹没,损害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媒体的设计使得我们的思考变得没有任何必要。电视观众,广播听众,杂志读者接收到一整套的信息,从华丽辞藻到精心挑选的数据,让他们轻松做出所谓的自己的决定。但实际上这些打包的信息太有效了,完全不需要观众们做出任何决定。实际上观众就是把这些打包的信息插入大脑,就像把磁带放到录音机一样。已经不需要思考而全盘接受了。

Reflection 7 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How to read a book
In tackling a difficult book for the first time, read it through without ever stopping to look up or ponder the things you do not understand right away.

Pay attention to what you can understand and do not be stopped by what you cannot immediately grasp. Go right on reading past the point where you hav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and you will soon come to the things you do understand.

What you understand by reading the book through to the end---even if it is only fifty percent or less---will help you when you make the additional effort later to go back to the places you passed by on your first reading. And even if you never go back, understanding half of a really tough book is much better than not understanding it at all.

If you insist on understanding everything on every page before you go on to the next, you will not get very far.. In your effort to master the fine points, you will miss the big points. You will miss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You will not be reading well on any level.

读一本有难度的书,最好的办法从头读到尾,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不做任何停留。
关注能看懂的地方,遇到难处继续往下读。
即使只能读懂书的一半内容甚至更少,在你读第二遍时这都有助于你的理解。即使只读一次,读懂一半总比一点不懂要好。
如果你坚持把每一页每个词都弄懂,应该不会走的太远,而且会错过重点。不要因为几棵树而错过整个森林。

Explorationp: Where to find the books
TED    MOOC     Social Media    Films   Amazon   Interest
TED、MOOC推荐教材、微博文章引用书籍、定期Amazon推荐...
如果知道自己的兴趣,直接英文关键词搜索。或者搜索该领域最著名最专业人士的著作。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书单,最初可以源于别人的推荐,但慢慢要自己形成,学会自己找书读。

最后:英文书一定要读的,今天已经介绍了不同书目,也介绍了读书的好处,思考习惯的养成,信息知识输入,自我认知和系统化学习以及如何养成读书的习惯,怎样找到好书。如果大家能够利用这次讲座点燃的一点点热情,投入一点点努力把读书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觉得,读书和思考确实能带来快乐了。
好,谢谢大家。

附上PDF文件:laura荐书

十二 15

Turning Learning Right Side Up, Putting Education Back on Track
Russell Ackoff, Daniel Greenberg(杨彩霞译名: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


阿克夫,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荣誉教授;格林伯格,协助成立并发展了瑟谷学校。(哥大物理学博士,妻子是该校创始人之一,三个孩子都毕业于瑟谷学校)

由于E-mail的便利,我们之间的交流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交谈...挖掘出我们一生一直所关注的教育的方方面面。

值长班刚读完一本很解渴的书,算上之前和亲朋聚餐谈得欢、周末早上睡得饱,并为本周我之三大幸事。

绪论:何为教育
在我看来,教育是把学生灵魂中已存在的东西引导出来......放进一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不称其为教育。我称之为侵扰。Muriel Spark

《美国遗产词典》给教育所下的定义:“传播知识或技能的行为或过程;系统化教导;教学;......正规学习”。
《牛津英语词典》给教育的定义更短一些:“滋养或养育的过程。”
Education的词源拉丁动词“educere”的意思是“领出来”、“带出来”、“诱出来”、“唤起”,可以看出当前对这一词语的定义与原意偏离得有多远。事实上,这才是古希腊哲学家所关注的教育的意义。对他们而言,教育是一个唤起每个人全部内在潜能的终身过程。(教育作为一个自我发现的终身过程)

发展和成长经常被当做同义词,二者并不是一样的东西。垃圾堆可以“成长”,但不可“发展”。爱因斯坦早就不成长了,但他还在继续发展。成长是体积和数量的增加,人们拥有的资源数量可以增加,并反映在生活水平方面。发展不是人们拥有多少东西,而是能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发挥到何种程度,这反映在生活质量方面。

人们应该警惕,不要向年轻人鼓吹把通常形式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在求学期间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做事动机是做事的快乐、对其结果感觉到的快乐以及知晓这一结果对社会具有价值。爱因斯坦的这句有普世意义的话语只有在后工业时代的世界才会讲出来。

第一部分 当今的教育体制败在何处
第一章 教与学
教育是一种令人钦佩的事情,然而需要时刻铭记在心的是: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Oscar Wilde
传统教育强调教,而非学。这种方式错误地认为,一盎司的施教会给受教育者带来一盎司的学识。然而,我我们在上学前、上学期间以及毕业之后所学到的大部分东西并不是教来的。在大多数学校里,诵记被误当成学习。教师成为如此课堂最大的受益者(解释者学到的东西最多)。大部分老师要是擅长点什么的话,他们擅长学而非教。
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
One-room schoolhouse(单室学校) 十九世纪末美国乡村把所有学生集中到一间教室上课,一位教师向六至八年级的学生传授基础知识。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衡量学习多少内容的手段。
无论教得多么出色,无论学习机会多么难得,没有学习动力者学不到任何东西。

当我们看到自己所钦佩、尊重和爱戴的人沉浸在给他们带来极大满足的活动中时,我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我们试图仿效他们。教职人员可以充当范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才是最有成效的激励者。但得让被激励的人看到教师是在学习,而不仅仅是在教书。

诱引最终只会是一个很糟糕的工具。产生效果只是例外情况,大部分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大部分教师--无论他们接受了怎样的训练--都不能指望自己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可以跟学生随意从自己选择的来源那儿获得的东西相媲美。

人们大脑中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级别:数据、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
数据由代表物体和事件的特质的符号组成。信息由已被加工的有用数据组成。知识由如何做异类的问答组成,它包含在指导当中。理解包含在解释以及对为什么一类问题的回答之中。
一盎司的信息相当于一磅的数据;一盎司的知识相当于一磅的信息;一盎司的理解相当于一磅的知识;一盎司的智慧相当于一磅的理解。一盎司的智慧相当于65536盎司的数据和4096盎司的信息。

智慧把所追求之物的价值考虑在内,这一点可以在德鲁克对“正确地做事”(效能,efficency)和“做正确的事”(效果,effectiveness)所做的区分中得到昭示。

回忆这种经历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是从把事情做正确的过程中学到东西,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做了。我们这么做,得到的只是证实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这里面蕴藏着价值,但不是学习。我们只能从错误中学习,办法是识别错误,确定错误的根源,改正错误。而且,人们从自身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要比从他人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伟大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说得好,作为作曲家,我一生主要从我的错误及对虚假设想的追求中学到东西,而非从接触智慧知识的源泉中学到东西。 Russell Ackoff

第二章 课堂环境

“上游清、下游畅,中游才激荡!”专家组孙继范老师

学校里称之为作弊的东西,在学校之外的世界里,却是特别受推崇的那种高效使用外部资源的能力。
新的教育秩序几乎完全排除了孩子探索自己的个人兴趣、学习不同于同龄人的学习内容、以不同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进度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教育秩序也几乎剥夺了教师全力以赴教学、传授其特别热衷的内容以及发展与每位学生的独特多样性关系的机会。
测试评估不出对孩子未来意义重大的任何方面,因为谁也不知道如何评估或衡量对任何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未来成功重要的那些因素。
现实中很少存在一个孤立的问题。问题对于现实,犹如原子对于桌子,我们体验的是桌子,而不是原子。因为问题总作为一堆问题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有必要意识到我们对待一个问题的方式对于这一堆里其他问题的影响。

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判断与提出问题相关的信息是什么,还在于对该信息的收集。剥夺学生阐明、寻找此类信息的体验,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大部分意义。而且,恰如其分地提出正确的问题,通常要比正确提出问题之后找到答案困难得多。

1968年,美国诞生一所独特的实验学校,瑟谷学校(Sudbury Valley School)招收4-19岁的学生,是哟高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得到美国教育界的肯定,成为美国第一家正式立案的自主学习型学校。瑟谷学校的教育哲学根植于对人的信任、教学相长。其教育理念是“天生的好奇心是学习最好的驱动力,孩子会因为好奇心而主动探索他周围的一切。”仿效瑟谷学校成立的学校有18所。

第三章 科目和学科
教育中,没有什么事情能比死气沉沉的事实积累起来的那么多的无知更令人震惊了。Henry Brooks Adams

1916年诺思·怀特海 在英国数学学会发表会长演讲“教育的目标”中所言:我所督促的解决方案是,根除科目之间致命的断裂局面,因为他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生活。我们没有给孩子这一统一体,反而是给孩子代数--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几何--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科学--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历史--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一两门语言--从来没有被掌握住,最后,最让人郁闷的是,文学--其代表内容是莎士比亚戏剧,有语言笔记以及对情节和人物所做的简短分析,实质上是为了便于记忆。能说以上所列代表生活吗?就是人们所知的正在过的生活吗?对这一列表的最好描述不过是神灵思考创世时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的目录,但尚未确定如何把它拼凑起来。2061 plan

大自然提供的这一神奇工具就是玩耍。

第四章 新世界
True education makes for inequality; the inequality of individuality, the inequality of success; the glorious inequality of talent, of genius; for inequality, not mediocrity, individual superiority, not standardization, is the measure of the progress of the world. E·Schelling
真正的教育导致不平等的出现:个性的不平等、成功的不平等、才赋/天才的极度不平等。因为不平等而非中庸、个体优越性而非标准化才是衡量世界进步的尺度。E·谢林

教育体制期望学生能够做哪些使用电脑、录音机和摄像机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学生们对此心知肚明,并且讨厌这种做法,即便有时只是无意识地这样做。
学生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做不了的事情。教师们还忘记了一点,将不相关的内容遗忘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科林·谢里:莱布尼茨--最后一位洞晓一切的人。直到18世纪的最后几年,我们最伟大的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其时代的全部科学,甚至还精通几种语言,而且吸纳了一种广博的文化。今天,我们大部分人都满足于精细地培育我们自己的科学小花园,偶尔通过隔着的篱笆跟邻居聊聊天得到些乐趣。同时,我们跟邻居讨论、批评和展示自己的作物。

我们都已十分厌倦接连不断地宣称新饿纪元和新的开端要出现。因此,在新的时代到来之时,我们似乎很难辨认出它。然而心得纪元真的到来了,旧的时代正以惊人的速度消退和磨损。Leslie H.Gelb

通信技术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全球思维。一个全球性博物馆。
爱因斯坦:我们不能使用问题形成时使用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系统是依据其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一个更大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来确定的一个整体。不能通过分析的方法来理解系统。
与其说综合思维在学校课程设置中缺席,不如说分析思维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五章 反民主式教育
我认为,进步教育哲学如不强调学习者参与在目标形成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些目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的指导,那么其声音再响亮也毫无意义。正如传统教育的最大瑕疵就是,它未能在学生学习目的的构建过程中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约翰·杜威

我们的教育体制是美国这个国家里唯一把独裁统治作为其统治原则的重要机构。学校几乎是独裁政治的绝版。
Summer hill School 创办于1921年,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因材施教的典范。最富人性化的学校。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创办人A.S.Neil认为,宁愿培养快快乐乐的清道夫,也不愿造就神经兮兮的首相。

第六章 抵制变革的因素

你的教导者是那些自己囿于先辈制定的思想方式之人。这是一种会永远保持下去的体制。应该鼓励那些更具活力、更具个性的人离开这一体制,去寻找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判断力。留在这一体制中的人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他们正在被塑造、定型从而适应这一社会更狭隘和特定的需求。Doris Lessing

小班意味着更好的学习,这一教条应经被很多的研究证明并不成立,然而班级小型化的趋势一丁点儿也没有停止。“统计数字表明,班级大小对学生成绩并不会产生重大影响”M.Hoxby

第二部分 佐助教育之因素
第七章 发达社会为个体实现提供的环境

我敢于在这里提出所有教育最重要、最有用的规则吗?这不是节约时间,而是挥霍时间。Rousseau

在全球范围内直接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获取任何领域内最佳范例的能力;可在任何地方与其他拥有共同兴趣之人进行互动的能力;把新思想、新发明和新艺术创造高而告之的能力;接受对于任何文化贡献所作出的及时反馈的能力;为需要经济资助的企业做出定位和获取资金的能力;使支撑人的梦想并有潜力收获经济回报的体制(商业层面)进入或走出主流的能力;找到将会支持自己内心召唤的现有职位的能力;以适合自身的速度把个人兴趣发挥到自己希望达到的程度的能力;一生中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的能力。

第八章 自由民主环境对于个体实现提出的特殊要求

如果儿童教育和研究能适合其内心召唤和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否则,在社会中,他们将会无足轻重。Samuel Richardson

把教育视为个体实现自身命运的终生道路,这一观点乍一看像是有点自私的人性观,它甚至可能牺牲别人以获取个人满足感。这种结论大错特错:正像人类--每个人、所有人--生来就有过有意义生活的内在愿望一样,他们也生来就有与他人联系的内在愿望。从本质上讲,人类是社会动物。因此,为每个人的生活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社会位置与创造一个有目的的存在同样重要。因而教育也就具有另外一个维度,即学会开发个人与其寓居的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生而平等并非指其字面意义,因为这显然是不真实的。我们出生时,并不都具备同样的身体能力和心智能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管人出生时存在怎样的差异,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

换句话说,理想的情况下,后代的社会财富和经济财产不应该与父母的财产关联在一起。比如贫困、隔离、无知不应该是遗传的特征。

第九章 个体对自身教育做出的贡献

人是内生的,教育是其外在的表现。跟我们内心发现的自然相比,我们从别处得来的帮助是机械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前者学到的东西令人愉悦,而且想过长存。Emerson

教育是探索那些赋予我们生命意义的活动的终生过程。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基础》,人类在本性上是好奇的。
激情提供了热情--能量;决心提供了坚持到底的耐力;自信提供了一个内在的稳定控制;

第十章 艺术的位置
塑造孩子的过程中,最美丽的东西是他犯的错误。孩子作品中的这些个性错误越多,他的作品就越棒。教师把孩子作品中的错误弄走的越多,其作品就变得越乏味、越孤寂、越无个性。Franz Cizek

你不能光凭封面(书名)就评判一本书的好坏。
艺术家不是特别的人,但每个人都是特别的艺术家。

根据印度民间传说,教导孩子时若不考虑其本能,结果就会使孩子像关在笼子里的鹦鹉,忘记了自己的语言,只能不断重复主人教给它说的那些话。
如果不仅仅是允许儿童,而且鼓励儿童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长时间处于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就会长成完全实现自己抱负的人。

人在学习时,不是因为他被人施教,而是因为他自己在学习......在印度文化中不存在教这一概念。印度宪法中使用14种语言,但没有一种语言中有教这个字,而是有学这个字。在梵文等印度语言中都没有英语动词to teach 的对应词。
正是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使他们认为自己能施教。只要我们拥有这种傲慢,我们将永远不会理解教育的实质。

真正的自由是最伟大的教师之一。

第三部分 构想理想化的终生教育
第十一章 构想理想化的教育环境:原因与方式

在任何时候我都可以证明,我受到的教育试图把我变成一个跟我真正成为之人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因此,我要谴责的,正式我的教育者依据其动机给我带来的伤害。我要从他们手上讨回我现在这个人。而且,因为他们不能把这个人还给我,我还要在来世发出锣鼓般响亮的谴责和嘲弄之声。Franz Kalfka

第十二章 学龄前的岁月
真正的自由式最伟大的教师之一。马努·卡尔卡尼博士

第十三章 重新审视幼儿园到十二年级
在这样的学校里,自由得到珍惜,相互尊重是常规,孩子和成人之间相处自然,学习总是与生活融为一体。

人们接受的理想教育环境应该包含以下特征:
学习是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进行的。
主动去学,学习渴望学习的东西,应该能够学会他们乐于努力学习的东西。他们应该自由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和教师。理想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应该独立,应该被视为负责人的人。(学会为自己负责)
给予所有兴趣同样的地位。
所有研究领域都应该被视为等同有用的,不存在科目等级之分。
学习者的产出通过自我评估得到评判,这一观念包括具有寻求外部反馈的自由。
应该鼓励他们从同学中寻求反馈并给同学提供反馈。通常,学生会欣然接受其他同学的正面或负面反馈,并据此进行自我提高。此外,在为其他学生提供反馈时,他们通常对自己手头的科目会有更多的了解。不应该让外部权威人士进行测试或分级。单单这一特点便可以保证个体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环境中得到极大的发展。

根据共同兴趣组建学习小组。
不应该根据年龄、预先设定的分类或预先设想的小组最佳人数这些观念来组建学习小组。首先要确保不同年龄的学习者被分在一个小组里,就像在学习和玩耍时经常出现的情形那样,这也会带来不同年龄这一起学习所产生的益处。
不对学习者和施教者进行人为的区分。
所有的人都能学习,所有的人都可以施教,学与教要依据具体的环境而定。

学习社区的所有成员都充分参与活动的制定。
“我没有真正考虑获得教育。我不理解必须人为地获得教育这种思想。局外人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我们会想,你在说什么?”

第十四章 大学经历

每个人的规则都是,不要依赖他人为其预备的教育,甚至不要赞同它,而是要努力看到事物之本相,做真正的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自我屈从。Woodrow Wilson

大学本科教育还应具备另外以一种功能。它应该培养和鼓励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一生中继续开发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以及拥有内在动力一直学习下去的能力。

第十五章 教育和工作生活
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塑造能够做全新事情之人,而不仅仅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之人;应该是塑造具有创造力和擅长发明之人,应该是塑造具有批判能力的发现者,可以证实而不是全盘接受给他们提供的东西。Jean Piaget

第十六章 退而不“休”
如果在教育机会的获取方面不做年龄区分,那么人们在融入社会结构的程度上就不会再有年龄的区分。

第四部分 附记:理想的学校

瑟谷学校


玩耍在(成人和儿童)学习的各个方面几乎不为人所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玩耍的丰富性、深度、对创造性过程的重要性、与快乐及意义追求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逐一显露出来。
交谈--尤其是自由顺畅、涉猎广泛的交谈--在提高和催进学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彰显出来。

人们不禁感到纳闷,日常生活如此明显的东西,怎么会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有如此多的人搞不明白,尤其是那些致力于儿童和成人教育之人怎么也搞不明白。类似的情形也适用于不同年龄者混杂在一起所带来的无价益处。
Continue reading »

13


我的2015年度计划:每月一本英文书。目前第12和13本同时进行,必然超额完成。更重要的是,设定目标读书--选书--充实感和成就感--读书习惯已养成。(第12本叫the power of habit).

本书来源于大师推荐。如果有人主动推荐书给你,要感恩。没人推荐的话就自己去找。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能力不是接收信息,而是从海量信息中甄选,鉴别,吸收,采用。微博上读到了好文章,就该留个心眼,他为什么会写的这么好,犀利的观点怎么形成的,他看了谁的书,他写了哪些书,我去哪里找。。。找书的过程本身就是探索的过程,连这个过程都没有,只等别人推荐,未免太被动。

以下是部分书摘和我的翻译

1.The tricky thing about this process, though, is that it’s not actually the stress itself that messes us up. It’s the body’s reaction to he stress.

2.The part of the brain most affected by early stress is the prefrontal cortex, which is critical in self-regulatory activities of all kinds, both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As a result, children who grow up in stressful environments generally find it harder to concentrate, harder to sit still, harder to rebound from disappointments, and harder to follow directions. And that has a direct effect on their performance in school.
早期压力对大脑主要影响的是前额叶皮层这部分,这部分掌管着情感和认知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成长于压力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较难集中注意力,坐直,遇到失望不易恢复,难以听从指令。这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有直接影响。

3.Sometimes stress is just too much for me to bear.

4.Laurence Steinberg, a psychologist at Temple University, has analyzed two separate neurological systems that develop in childhood and early adulthood that together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lives of adolscents. The problem is, these two systems are not well aligned. The first, called the incentive processing system, makes you more sensation seeking, more emotionally reactive, more attentive to social information. The second, called the cognitive control system, allows you to regulate all those urges. The reason the teenage years have always been such a perilous time, Steinber says, is that the incentive processing system reaches it full power in early adolescence while the cognitive control system doesn’t finish maturing until you’re in your twenties. So for a few wild years, we are all madly processing incentives without a corresponding control system to keep our behavior in check.
青春期两种神经系统:刺激处理系统和认知控制系统 刺激处理系统进入最大值,认知控制系统却尚未成熟,两种系统发展的不一致导致青春期种种疯狂行为

5.We now know that early stress and adversity can literally get under a child’s skin, where it can cause damage that lasts a lifetime. But there is also some positive news in this research.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is a particularly effective antidote to the ill effects of early stress, and it comes not from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or early-childhood educators but from parents. Parents and other caregivers who are able to form close, nurturing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children an foster resilience in them that protects them from many of the worst effects of a harsh early environment. This message can sound a bit warm and fuzzy, but it is rooted in cold, hard science. The effect of good parenting is not just emotional or psychological, the neuroscientists say; it is biochemical.
早期环境的压力和困境会对孩子的一生有重要影响,但如果父母能与孩子之间形成亲密的养育关系,这可以培养孩子的resilience(遇到困难时复原能力)。

6.Even if you can’t always take away bad housing or bad schooling, you can build in the parent an inner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so they can be the best parent they can be.

7.As the dropout reports rolled in, not just from the first KIPP class but from the second and third too, Levin noticed something curious: the students who persisted in college were not necessarily the ones who had excelled academically at KIPP. Instead, they seemed to be the ones who possessed certain other gifts, skills like optimism and resilience and social agility. They were the students who were able to recover from bad grades and resolve to do better next time; who could bounce back from unhappy breakups or fights with their parents; who could persuade professors to give them extra help after class; who could resist the urge to go out to the movies and instead stay home and study.
能在大学中坚持读下去的不一定是在KIPP时成绩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具有某种特殊的素质:乐观,坚韧,为人处世灵活。他们能够很快从糟糕的成绩中恢复,并决心下次努力。与恋人分手或与父母吵架后也能迅速平复,能够说服教师在课后给予额外帮助,能够抑制住出去看电影的欲望,在家里老实学习。

8.When it comes to teaching character, Levin and Feinberg found no equivalent mentor. The absence of any established structure for teaching character, or even talking about it, meant that each year, the discussions at KIPP schools would start from scratch, with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debating anew which values and behaviors they were trying to nurture in their students, and why, and how.

9.The book Learned optimism by Martin Seligman is the founding text of the movement, teaching that optimism is a learnable skill, not an inborn trait. Pessimistic adults and children can train themselves to be more hopeful, Seligman says, and if they do, they will likely become happier, healthier, and more successful. In learned optimism, Seligman wrote that for most people, depression was not an illness, as most psychologists believed, but simply a severe low mood that occurred when we harbor pessimistic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our setbacks. If you want to avoid depression and improve your life, Seligman counseled, you need to refashion our explanatory style, to create for yourself a better story about why good and bad things happen to you.
Martin Seligman写的书中说到,乐观并非与生俱来,是可以习得的。悲观的人可以把自己训练成更乐观的人。如果他们做到了,他们会更快乐, 更健康,更成功。书中说,抑郁并不是疾病,只是在我们对失败的原因有着悲观想法时出现的一种非常低落的情绪而已。如果想要避免抑郁改善生活,应该重塑诠释方式,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编一个更好的故事。

10.Pessimists, Seligman wrote, tend to react to negative events by explaining them as permanent, personal, and pervasive. ( the three P’s). Failed a test? It’s not because you didn’t prepared well; it’s because you’re stupid. If you get turned down for a date, there’s no point in asking someone else; you’re simply unlovable. Optimists, by contrast, look for specific, limited, short-term explanations for bad events, and as a result, in the face of a setback, they’re more likely to pick themselves up and try again.
悲观主义者对待负面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将其诠释为永久的,个人的,有说服力的。考试不及格?不是因为你没准备好,而是因为你笨。约会被拒,根本没必要约别人,因为你没人爱。反观乐观主义者,他们在倒霉时,往往会用一些特定的,有限的,短期的解释。因此,遇到困难时,他们更容易振作精神,重新再来。

11.Like Levin. Randolph has pondered throughout his career as an educato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nd how schools should impart good character. It has often felt like a lonely request.
12.What the labor market does value is the kind of internal motivation required to try hard on a test even when there is no external reward for doing well.
劳动力市场重视的就是这种内在的动力,在没有外部奖励的情况下也会努力。

13 14是grit这个词的产生过程
13.After publishing her groundbreaking self-control vs IQ study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2005, Duckworth began to sense that self-control wasn’t precisely the driver of success that she was looking for. She considered her own career. She was, by objective measures, very intelligent, and she recognized that she had high levels of self-discipline: she got u early; she worked hard; she met deadlines; she made it to the gym on a regular basis. And though she was certainly successful--very few doctoral students have their first-year these published in a prestigious journal like Psychological Science--her peripatetic early career was much less directed than that of, say, David Levin, who had found his life’s calling at 22 and had persisted at the same goal ever since, overcoming many obstacles and creating,with Michael Feinberg, a successful network of charter schools educating thousands of students. Duckworth felt that Levin, who was about her age, possessed some trait that she did not: a passionate commitment to a single mission and an unswering dedication to achieve that mission. She decided she needed to name this quality, and she chose the word GRIT.

14.Working with Chris Peterson, Seligman’s coauthor o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Duckworth developed a test to measure grit, which she called the Grit Scale. It is a deceptively simple test, just 12 brief statements on which respondents must evaluate themselves, including “ New ideas and projects sometimes distract me from previous ones”; “setbacks don’t discourage me”; “I’m a hard worker”’ and “I finish whatever I begin.” for each students, respondents score themselves on a five-point scale, ranging from 5, “very much like me,” to 1, “not like me at all”. The test takes about 3 minutes to complete, and it relies entirely on self-report---and yet when Duckworth and peterson took it out into the field, they found it was remarkably predictive of success. Grit is only faintly related to IQ--there are smart gritty people and dumb gritty people--but at Penn, high grit scores allowed students who had entered college with relatively low college-board scores to nonetheless achieve high GPAs.

15.Levin and Randolph asked Peterson if he could narrow the list down to a more manageable handful, and Peterson identified a set of strengths that were, according to his research, especially likely to predict life satisfaction and high achievement. After a few small adjustments, they settled on a final list of seven: grit; self-control; zest; social intelligence; gratitude; optimism; curiosity.

16.Overindulging kids, with the intention of giving them everything and being loving, but at the expense of their character--that’s huge in our population.

17.The deeper success that Seligman and Peterson hold up up as the ultimate product of good character: a happy, meaningful, productive life. Randolph wants his students to succeed, of course---it’s just that he believes that in order for them to do so, they first need to learn how to fail.

18.At KIPP, we’ve always said that character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academics. We think that even if your children have the academic skills they need--and we’re doing our best to make sure they do--if our young adults grow up and they don’t also have strong character skills, then they don’t have very much. Because we know that character is what keeps people happy and successful and fulfilled.

19.SLANT stands for sit up, listen, ask questions, nod, and track the speaker with your eyes.

20.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or CBT, involves using the conscious mind to recognize negative or self-destructive thoughts or interpretations and to (sometimes literally) talk yourself into a better perspective. The kids who succeed at KIPP are the ones who can CBT themselves in the moment. As he saw it, part of the job for him and the other KIPP teachers was giving their students the tools to do that. All kids this age are having mini-implosions every day. I mean, it’s middle school, the worst years of their lives. But the kids who make it are the ones who can tell themselves, “I can rise above this little situation. I’m okay. Tomorrow is a new day.”
认知行为疗法,包括利用意识来识别负面或自我毁灭性质的想法和解释,说服自己产生更好的观点。在KIPP成功的学生们能够在当下进行自我CBT疗法。那些成功的孩子这样对自己说:我能从这个小小的问题中站起来。我很好。明天又是新的一天。(Laura经常使用这种自我疗法,and it works)

(元认知)
21.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is just one example of what psychologists call metacognition, an umbrella term that means, broadly,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And one way to look at the character report card is as a giant metacognitive strategy. One of the things that first appealed to David Levin about Learned Optimism, in fact, was Martin Seligman’s assertion that the most fruitful time to transform pessimistic children into optimistic ones was “before puberty, but late enough in childhood so that they are metacognitive (capable of thinking about thinking)”--in other words, right around when students arrived at a KIPP middle school. Talking about character, thinking about character, evaluating character: these are all metacognitive process.
认知行为疗法实际上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元认知的一个例子。也就是说思考自己的思考过程。(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我最喜欢的)
他认为把悲观的孩子转化成乐观主义者最成熟的时期是青春期之前,童年后期且具有元认知能力的时候。

22.But Angela Duckworth believes that thinking and talking about character isn’t enough, especially for adolescents. It’s one thing to know abstractly that you need to improve your grit or your zest or your self-control. It’s another thing to actually have the tools to do so. This is the flip side of the distinction Duckworth draws between motivation and volition, or willpower. Just as a strong will doesn’t help much if a student isn’t motivated to succeed, so motivation alone is insufficient without the volitional fortitude to follow through on goals.
但。。认为仅仅思考和谈论性格还是不够的,尤其对青少年来说。知道需要提高自己的grit,增强热情和自控力是一回事,有方法实现却是另一回事。仅有动力不够,还要有毅力能坚持下来。

23.Mental Contrasting with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or MCII, was developed by NYU psychologist Gabriele Oettingen and her colleagues. Oettingen discovered in her research that people tend to use 3 strategies when they are setting goals and that two of those strategies don’t work very well. Optimists favor indulging, which means imagining the future they’d like to achieve (for a middle-school student, that might mean getting an A in math next year.) and vividly envisioning all the good things that will go along with it---the praise, the self-satisfaction, the future success. Oettingen found that indulging feels really good when you are doing it--it can trigger a nice dopamine surge---but it doesn’t correlate at all with actual achievement.
人们设定目标时有三种策略,其中两种不太有效。乐观主义者喜欢沉溺于想象。他们想象未来可能获得哪些成就,生动的设想成功所带来的一切好处--美誉,自我满足,未来的成功。这种方式感觉很好,因为能刺激多巴胺的增加,但和实际的成就并不关联。

24.Pessimists tend to use a strategy Oettingen calls dwelling, which involves thinking about all the things that will get in the way of their accomplishing their goals. If our prototypical middle-school student hoping for an A in math was a dweller, he might think about how he never finishes his homework, and there’s never anywhere quiet for him to study anyway, and besides, he always gets distracted in class. Unsurprisingly, dwelling doesn’t correlate well with achievement either.
25.悲观主义者的策略是悲观思量。他们会仔细想一切阻碍他们完成目标的事。这与成就也没有关联。

26.The third method is called mental contrasting, and it combines elements of the other two methods. It means concentrating on a positive outcome and simultaneously concentrating on the obstacles in the way. Doing both at the same time, Duckwork an Oettingen wrote in a recent paper, “ creates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future and reality that signals the need to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order to attain the desired future.” the next step to a successful outcome, according to Oettingen, is creating a series of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specific plans in the form of if/then statements that link the obstacles with ways to overcome them, such as “ if I get distracted by TV after school, then I will wait to watch TV until after I finish y homework.” Oettingen has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MCII in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 the strategy has helped dieters eat more fruits and vegetables, high-school juniors prepare more diligently for the practice SAT, and chronic-back-pain patients gain more mobility.
第三种策略是心理对照。既关注积极的结果也关注可能的困难,这就使未来和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关联,提示了自己为达到目标,克服困难的必要性。下一步就是一系列的实施意向---以“如果。。那么。。”的形式把困难与方法联系起来详细计划。比如,“如果放学后被电视吸引,那么我会等写完作业后看电视”。

27.Just fantasizing about doing your math homework every day next semester--that feels really good right then,”Duckworth explained to the KIPP teachers in her workshop. “but you don’t go out and do anything. When I go into a lot of school, I see posters that say “dream it and you can achieve it” but we need to get away from positive fantasizing about how we’re all going to grow up to be rich and famous, and start thinking about the obstacles that now stand in the way of getting to where we want to be.” 我们不能总是幻想自己以后多么富有,多有名,我们应该开始想象在我们成功的路上有哪些障碍。

28.What MCII amounts to is a way to set rules for yourself. When you’re making rules for yourself, you’re enlisting the prefrontal cortex as your partner against the more reflexive, appetite-driven parts of your brains. Rules, are not the same as willpower. They are a metacognitive substitute for willpower. By making yourself a rule (I never eat fried dumpling”), you can sidestep the painful internal conflict between your desire for fried foods and your willful determination to resist them. Rules, provide structure, preparing us for encounters with tempting stimuli and redirecting our attention elsewhere. Before long, the rules have become as automatic as the appetites they are deflecting.
MCII要说的是为自己制定规则。如果你为自己制定规则,那么你的前额叶皮层成为了你的合作伙伴,和你一起对抗大脑中由欲望和反射驱使的那部分。规则,不同于意志力。规则是意志力的元认知代名词。通过给自己制定规则,你可以回避内心渴望和坚定决心之间的冲突。规则带来结构,使我们做好准备,更好的面对那些诱人的刺激,把注意力重新关注在其他地方。不久,规则就会变成自动的习惯。

29.When Duckworth talks about character, as she did that day at the KIPP workshop, she often cites William James, the american philosopher and psychologist, who wrote that the traits we call virtues are no more and no less than simple habits. “habit and character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thing,” Duckworth explained to the KIPP teachers. “it’s not like some kids are good and some kids are bad. Some kids have good habits and some kids have bad habits. Kids understand it when you put it that way, because they know habits might be hard to change, but they’re not impossible to change. William James says our nervous systems are like a sheet of paper. You fold it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pretty soon it has a crease. And I think that’s what you at KIPP are doing. When your students leave KIPP, you want to make sure they have the kind of creases that will lead them to success later on.
William James说我们所说的美德,不是别的,就是习惯而已。习惯和性格是一回事。孩子不分好坏,只是拥有不同的习惯而已。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像一张纸。你折了一遍又一遍,很快,纸上出现了折痕。这就是KIPP所做的。当学生离开时,你想确保他们身上有能够带领他们走向成功的折痕。

30.Cognitive flexibility is the ability to see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problems,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to negotiate unfamiliar situations. Cognitive self-control is the ability to inhibit and instinctive or habitual response and substitute a more effective, less obvious one. Both skills are central to the training Spiegel gives to her students. To prevail at chess, you need a hightened abilility to see new and different ideas: which potentially lethal move of your opponent’s are you blindly ignoring? She also teaches them to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pursue an immediately attractive move, since that type of move often leads to trouble down the road. “teaching chess is really about teaching the habits that go along with thinking. Like how to understand your mistakes and how to be more aware of your thought processes.”
认知弹性指的是能够看到问题的其他解决方法,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成功越过不熟悉的状况。认知自控能力指的是能够抑制住本能或习惯的反应,并以更有效且看起来不甚明显的反应来代替。想在象棋中获胜,需要有较高的能力看到新的不同的观点,我是否忽视了对手某些潜在致命的一步?她还教学生抵制住诱惑,不去采用那些眼前有效的招数,因为这往往为后面的进程埋下炸弹。教象棋实际是在教思考和思考带来的习惯。比如怎么搞清楚自己的错误,怎样能更清楚自己的思维过程。

31.“it’s uncomfortable to focus so intensely on what you’re bad at,” “so the way people usually study chess is they read a book about chess, which can be fun and often intellectually amusing, but it doesn’t actually translate into skill. If you really want to get better at chess, you have to look at your games and figure out what you’re doing wrong.”
32.It’s a little like what people ideally get out of psychotherapy. You go over the mistakes you made--or the mistakes you keep making--and you try to get to the bottom of why you made them. And just like the best therapist, Spiegel tries to lead her students down a narrow and difficult path: to have them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mistakes and learn from them without obsessing over them or beating themselves up for them. “very rarely do kids have an experience in life of losing when it was entirely in their control. But when they lose a chess game, they know that they have no one to blame but themselves. They had everything they needed to win, and they lost. If that happens to you once, you can usually find some excuse, or just never think about it again. When it’s part of your life, when it happens to you every single weekend, you have to find a way to separate yourself from your mistakes or losses. I try to teach my students that losing is something you do, not something you are.
这就像人们从心理疗法中所得到的那样。你一次次回顾自己犯的错误,努力弄清楚错误的根本原因,Spiegel就像最好的治疗师一样,带着学生走上了这条狭窄而困难的道路: 让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并从中学习,吸取教训,而不是让错误反复的困扰自己,折磨自己。“孩子们在生活中很少能经历失败,尤其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失败。但当他们下棋输了,他们明白不能抱怨别人,只能怪自己。他们拥有可以取胜的一切条件,但却输了。如果这种事发生过一次,你通常可以找些借口就不再去想了。但如果每个周末都发生,你必须要想办法把自己从错误和失败中分开,我努力教我的孩子们,失败是你的行为,不是你的定义。

33.Everything i do for years comes down to how well we do here.

34.The best way to improve your chess is to play against the best, even if they take you apart.
提高棋艺最好的方法是和高手过招,一败涂地也在所不惜。

35.It may be difficult for an outsider to fully comprehend the allure of chess mastery.

36.Confirmation bias: it feels much better to find evidence that confirms what you believe to be true than to find evidence that falsifies what you believe to be true. Why go out in search of disappointment?
确认偏见(偏差):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要比证明自己的观点错误感觉好得多。为啥自找失望,自寻烦恼呢?

37.She sometimes talked about her past like it was a stain on her record that s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erase.

38.She had decided to quit beating herself up about the mistakes she made in her freshman year too.

39.Dominic Randolph, the head of the Riverdale Country School, who made a persuasive case that failure--or at least the real risk of failure--could often be a crucial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

40.The idea of building grit and building self-control is that you get that through failure. And in most highly academic environments in the US, no one fails anythings.
养成grit和自控能力关键要能够度过难关。

41.The heaviness of being success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ss of being a beginner again, 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Steve Jobs
成功带来的重担被重新开始的轻松所取代

42.Should I do something I’m good at or something I love? Take a chance or play it safe?
我该做擅长的事还是热爱的事呢?冒险一试还是稳妥前进呢?

43.As all parents do, between our urge to provide everything for our child, to protect him from all harm, and our knowledge that if we really want him to succeed, we need to first let him fail. Or more precisely, we need to help him learn to manage failure. Our job is not to prevent them from failing; it’s to teach them how to learn from each failure, how to stare at their failures with unblinking honesty, how to confront exactly why they had messed up. If they could do that, they would do better next time.

44.A reliable, replicable model 可靠的可复制的模式

45.James and Keitha and Kewarna are all working far harder than I ever did as a teenager to remake themselves and improve their lives. And every day they pull themselves up one more rung on the ladder to a more successful future. But for the rest of us, it’s not enough to just applaud their efforts and hope that someday, more young people follow their lead. They did not get onto that ladder alone. They are there only because someone helped them take the first step.

03

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 1976),可汗学院创始人、互联时代教育思想家。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
2004年开始辅导12岁表妹纳迪亚,成为YouTube上教育领域的超级巨星。2010年入选全球40大青年才俊,2012年入选全球10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0、谁都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这句话很像是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类比。泰戈尔《昨天的名字》里还很喜欢“从土壤束缚中的解放绝不是树的自由。”甚至想把这段当成演讲的结尾:

I have become my own version of an optimist. If I can’t make it through one door, I’ll go through another door - or I’ll make a door. Something terrific will come no matter how dark the present.

柏拉图《理想国》里这段话就如书的名字(我们小组qiutopia是丘托邦),“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教育无需强迫,也不能强迫,无法强迫。任何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能让人们头脑空空、一无所获。只有在早期教育中融入寓教于乐的成分,我们才能更快地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虽然可汗学院这个名字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规模很大,但一开始,整个学校只有一台电脑,一个价值20美元的屏幕录像软件和一块花了80美元购置的手写平板。至于那些图形和等式,我都是借助微软的一款免费画图工具完成,而且经常画得歪歪扭扭。我还以每月50美元的价格租了一个网络服务器,尝试进行一些收集来的测试软件。


我想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学习的快乐,并让学生在了解宇宙万物时感到兴奋。

1、踏上教学之路
采用精熟教学法,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更加自信,彻底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上学时,我感觉一些老师更喜欢炫耀他们的知识,二非将那些知识传授给我。他们的语气通常很不耐烦,有时还带有傲慢的情绪甚至居高临下的态度。

我开始注意到,比起帮助,或许我给她带来的伤害更多。虽然我想表达的全是善意,却让她感到了不安和焦虑。我原本是想让她重拾信心,但我却进一步损害了她的信心。….老师有的时候会成为禁锢学生思维的罪魁祸首。如果老师不改变对待学生的方式,学生很难体会到老师是在帮助他们。

当时YouTube上传视频的长度被限制在10分钟以内,所以,我的课程只能控制在十分钟。实践证明,不管是对我这样的发布者还是那些听课的学生,10分钟都是非常合适的。(误打误撞)
如果学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几分钟,那么老师为什么仍会认为一节课理应为一小时呢?

毕加索:消除冗余方为艺术。
人类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面部,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
凯文·凯利:创新的本质在于,它虽在边缘之地诞生,但能被大众接纳和认可,也不会被正统体系的惯性所压垮。

根本上说,精熟教学法实际上是指学生在进入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前,应该充分理解之前所学的概念。

1922年,Winnetka Plan
只要教学条件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知识,任何学生都不会掉队或成绩不佳。
沃什伯恩认为,教育中常量应该是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高水平理解,而变量才是学生为理解问题所花费的时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本杰明·布鲁姆和他的一位优秀学生詹姆斯·布洛克提出反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学生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在掌握了所了解的概念后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教师的角色也有所改变,主要是承担指导工作。还鼓励同龄人之间积极展开互动,这种互动不仅能够让他们在学业上获益,还能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性格。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有的学生或许会遇到困难,感到吃力,但没有一名学生会落后。

人们经常会认为“承担责任”与学习无关,或者认为教育的责任属于家长和教师,与学生无关。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你为教育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教书育人;你为学习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学习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只有承担了责任,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过程。

个人责任这一问题不仅被低估了,而且被一种源于被动学习以及受严格规定的课程与课时阻碍了。既然没有了选择的权利,他们当然也不会对其产生的结果全权负责。

可汗学院抓住机会应用了精熟教学法,并前所未有地获得了广泛的收益。

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系统科虚假Kandel在其著作 In Search of Memory中提出:
学习实际上是组成大脑的神经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当某个细胞参与学习的过程时,这个细胞就会生长。这一过程与我们锻炼肌肉的过程不一样,但也大同小异。通俗来讲,接受了教育的神经元会长出心得突触---这个微小的附属物在神经元之间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如果活跃的突触数量增加,神经元细胞在传递信息时的效率就更高。如果信息不断被传递到大脑的某片特定区域,就会在这片区域集合并被存储。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概念进行学习并研究与其相关的问题,就能建立更多且更深层次的信息链接。这些信息链接和与其相关的内容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日常所说的“理解”。
要想得到长久的记忆,大脑在处理接收到的信息时必须足够透彻且深入,这就要求大脑在处理信息时集中精力,并且要将这一信息有意图且系统性地与记忆中已经完善的知识联系起来。

在我看来,一门课程永远没有学完的时候,任何一个概念都可能与另外一个概念相关。知识似青山连绵不息,思想如河水奔流不止。

2、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学生做家庭作业时,老师不能在身旁答疑解惑,还不如学生在家里自学新知识。到课堂上去做作业,也即“翻转课堂”。

“因循守旧会在方方面面阻碍人类的进步。”密尔
正如我们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很难改变,形成已久的教育制度也是如此。
柏拉图受到亦师亦友的苏格拉底的启发,做出这样的描述:放弃众人向往的荣誉,我自为追求永恒的真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即说:“求知是人类的天性。”
1450年,一名52岁的铁匠约翰·古登堡发明了简化书刊印刷流程的办法。

性格的一切伟大之处在于独立性。人们如果不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存在价值,那么他就无法被人们铭记。库柏

如今被我们称为K-12的教育体系,是十八世纪普鲁士人最先实时的。靠税金支持的义务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政治手段,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取代它。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过往。
“如果你想影响一个人,要做的不仅仅是与他对话,你必须区改变他,让他按照你的意愿去思考和行动。”
“整个教育体系基于一个前提而建立:那些无法了解到第一手信息的学生以及那些只被灌输了抽象、片面信息的学生往往会很顺从,而且缺少主见。”

1892年成立“十人委员会”,任务是决定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内容和体制。
一旦学生掌握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老师就应该果断停止被动的教学过程。学生应该开始尝试自主构建几何图形,并在此之上进行分析推理。仅通过阅读书中的内容无法深入掌握几何学,在数学领域,如果仅仅被动学习,长此以往,我们将逐渐丧失兴趣无法在独立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神奇。

在大部分课程中,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总分的75%或80%才算及格,这是一个惯例,然而只要稍微想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分值体系实际上后患无穷。
前面模糊不清的理解会为后面的学习造成困扰,但老师却愉快地给出及格的分数。
对很多老师来说,让学生通过考试似乎是个善举,或许让那些边缘学生通过考试时为了顺应管理需要,但实际上,这不仅对学生造成了伤害,而且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变得优秀,而且逼迫他们进入难度更高的下一阶段的学习,但大门实际上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这样的教育方式为他们将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如果你的车只有三个轮子,你能出发进行长途旅行吗?你会建造自己梦想中的房子在只打好75%的地基上吗?

瑞士奶酪式学习?
(整理本文时恰有女生来问题目,现学现卖,分析她只是之前的某个概念不清楚,并不是现在知识的问题...)
我们对考试的过分依赖绝大部分源于积习,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地坚持原本毫无意义的事。
和以往相比,上了大学预科班后作业量少了,由于难度增大了,我花费在作业上的时间增多了,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真正地学到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技能。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而美国之前进行的发射失败。
Flipped Classroom指的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里听课,然后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问。这个概念在可汗学院成立之前就有了,不过随着视频课程的风靡,这一概念逐渐成了主流教育思想。

3、可汗学院进校园
可汗学院的自主学习理念,不仅适用于在校生,而且适用于所有人。

学生对概念的一知半解,这个问题的影响很快就在一对一的辅导课程中暴露出来。即便在回答简单问题时,学生也不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起来就像在猜。
第一个原因是没有彻底立即核心概念。第二个原因是缺乏自信。在重要的学习阶段,他们接受的是瑞士奶酪式的教育,这使得他们的知识基础并不扎实。

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偏低,老师总是抱着一种极富传染性的施恩者的态度,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怀疑。有些学生会认为,做得产不多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极具危害性,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答对80%或90%只能说还算不错,但我对他们的要求是连续答对10道题,在我看来,这事唯一能够在继续沿用现有的科目试题的同时准确苹果学生的标准。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受挫,而是激励他们成功。

我们认为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性格,让那些原先对自己的学业漠不关心的学生突然开始为自己承担责任,让曾经懒散懈怠的学生变得刻苦努力。我们相信,学生性格的改变是每个班级乃至每名学生获得惊人成绩的主要原因。

亨利·福特:任何人,不管是20岁还是80岁,只要停止学习就会衰老。坚持学习的人永远年轻。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头脑保持年轻。

玛格丽特·米德:
把所有游戏和学习放入童年,所有共工作塞进中年,所有遗憾留给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武断的做法。

Malcolm Knowles The Adult Learner:
如果我们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而且学习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那么我们就能快速而深入地进行学习。

4、教育的未来
未来世界时不确定的,因此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未来的课堂上,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坐在一起。未来的老师,以团队的形式现身。未来的成绩单,创造力是重中之重。未来的证书就是评估报告,而你在哪里学习并不重要。未来的寒暑假,需要重新规划,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学习与实习并重,是未来大学发展的方向。

在全世界今年入学的新生中,有65%的人在未来将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想法。
既然我们无法预测现在的学生们在10年或20年后需要什么样的知识,那么比起现在教给她们的知识内容,教会她们自学的方法、培养她们的自学能力无疑更重要。

回到MIT我们两个人都以较高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多个学位。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同龄人聪明或者更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堂上被动听课。

青少年状态的萎靡似乎已经成了全球性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并没有让青少年学会承担责任。没错,我们的确向他们提出了要求并给他们施加了竞争压力,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只能学会为自己负责。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指导或帮助他人,从而使她们养成了孤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在只有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只能从这位教师身上学到知识,这位老师能够利用的科学技术也只有那么一点而已,而在一个有多名老师的课堂上,老师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会成倍增加。如果契机合适,老师可以在教师的一前一后进行教学,可以曹勇辩论的方式或者组织不同的小组展开项目研究。如果某个知识领域刚好是某位老师比较擅长的,那么这位老师就可以独自讲解那部分内容。

说到团队合作,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对比,你是否注意过:孩子们往往会厌恶甚至憎恨老师,却很尊敬和爱戴他们的教练。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老师教的时学生被动学习的内容,而教练传授的时学生自己选择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教练明确地表现出对学生的支持。教练帮助孩子们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让孩子体会到胜利带来的喜悦。
当孩子在比赛中取得胜利时,教练与他们一同庆祝;当孩子们输掉比赛时,教练会陪在身边安慰他们,帮助他们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反,在很多学生的眼中,老师可不是那个在背后默默提供支持的人,也不是帮助他们做好准备在比赛中迎接对手的人,更不行的是,学生常常将老师视为对手,正式老师丢给他么繁重的课业任务和与现实脱节的公式,让他们没有闲暇时间,让他们感到耻辱。
老师们被迫拉着学生按照规定的进度学习,而评估系统知识只用来给学生贴上标签,而不是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面对社会竞争。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定性或者让学生蒙羞,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以做到查缺补漏。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不意味着自己愚笨,而意味着仍有需要提高的的地方,老师此时的作用就是确保学生弥补这些不足之处,而不是强迫学生进入更困难的学习阶段。老师应该和教练一样向学生强调,对知识的精通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因为他们期望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自己在思考和创造力方面的潜能。

在导致教育低效且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种种过去的想法和习惯中,危害最大的一个就是暑假。它是农耕社会的残留物。
暑假是对金钱和时间的大量浪费。在假期期间,学生停止了学习。学习进度搁置,知识的连贯性被打破,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付之东流。众所周知,我们骑自行车,一直蹬车比停下来重新起步容易得多,学习过程何尝不是这样呢?
创造力,成绩单的重要一项。
比起任何数据、成绩、或是评估分数,学生创造出的东西最能展示他们的创造力以及解决开放问题的能力。

马克·吐温:我从不让学校干扰我的教育。

0、翻转课堂,为创造力腾出时间
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为了追求卓越,而是为了减小风险、避免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出现意料之外的下降,而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优秀学生的发展。
“你有什么梦想?”“我们不会做梦,梦想又不会得到奖励,我们才不做呢。”

只要给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神秘宇宙的机会,那么每位学生都会重燃学习的热情。


读书笔记《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非科班出身却改变教育格局,也洞见教育的本质。
误撞误碰:10分钟的视频的微课、连续答对10道题精熟教学......

中午睡了个午觉,看了一下午,晚上值班,继续看,周五上午没课,继续看,周五下午第二遍。laura订的英文版周六到货......

31

George Polya’s 10 Commandment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1.Be interested in your subject. Be interested in your students.
对你(教)的学科感兴趣。对你(教)的学生感兴趣。
2.Know your subject and know your students.
熟知你(教)的学科。也了解你(教)的学生。
3.Know about the ways of learning. The best way to learn anything is to discover it by yourself.
懂得学习途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你独立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4.Try to read the faces of your students, try to see their expectations and difficulties, put yourself in their place. Remember when you've been a student!
努力解读学生的面部表情,觉察到他们的期望和困难,学会换位思考。记得自己当学生的时候。
5.Give them not only information, but “know-how,” attitudes of the mind, the habit of methodical work. Force them to think and to organize their thoughts.
不要只是传递信息,还要教会方法,心态,井井有条的工作习惯。强迫他们思考并组织思路。
6.Let them learn guessing.
让学生学会猜想。
7.Let them learn proving.
让学生学会证明。
8.Look out for such features of the problem at hand that may be useful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to come- try to disclose the general pattern that lies behind the present concrete situation.
从手头上的题目找出一些可能用于解决今后题目的特征,揭示出当前具体情况背后的普遍模式。
9.Do not give away your whole secret at once – let the students guess before you tell it – let them find out themselves as much as is feasible.
不要把你的全部秘密一股脑地倒给学生,让他们先猜测,尽可能找出更多的东西。
10.Suggest it, do not force it down their throats. Let them make the great discoveries!
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不是填鸭式的传授。让他们做出伟大的发现。
with love and added comments from D. Poss

thanks Laural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