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13


HOW DISRUPIVE INNOVATION WILL CHANGE THE WAY THE WORLD LEARNS
C.M.Christensen等 李慧中译
前言
我们队学校的不满与期待
学校对学习成绩的测量方式从根本上看是由缺陷的。即使是最好的测验也只是对事实的模糊测量。
美国能够在世界上保持科技领先对位,不是因为它的公立中小学向大学输送了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它之所以能保持自己的优势,是因为它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
动机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来源于外部任务,如一个人学习去做某件事情,可能不是因为他发现这件事很刺激或者很有趣,而是因为学习它能够让他获得自己额外想要的东西。内部动机,就是任务本身会激发或驱动人们去完成它,因为它本身就是有趣的,令人享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外部的压力,一个受内部驱动的人也会很好的完成任务。
@qiusir:求师得“以己为师,自求自得”从某种角度也课可以看成是外部东西和内部动机的交互。以己为师,学习的动力是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求自得,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追求。
对于外部动机很强的人,仅仅依靠教学材料就足够了。
家庭富裕的情况下,学习这些学科(理工科)的外部动机不存在了。
@qiusir:“当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崛起时,有着非常明确的外部动机---鼓励学生选择能够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理工学科。但是,当这个国家富强起来,这种外部压力就减弱了。”近年物理教学在中学也被弱化得厉害,莫非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也富强了?小万说是因为领导的孩子都学不明白。其实呢,不仅决策阶层家的孩子不需要通过理科脱贫,弱化理科还能巩固阶层利益吧,呵呵……
@qiusir:在《创新者的课堂》一书中看到美国前总统约翰·亚当斯的一段话,“我必须学习政治和斗争,这样我的儿子才能自由地学习数学或哲学,而我的儿子应该去学习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史、造船、航海、商业或农业,以保证他的孩子获得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纸锦或制陶的权利。”想来那些对物理学习懈怠的学生,除了部分应去学文艺的,更多是他们的家长没能很好学习政治吧……
美国的学校其实在不断进步,只是社会总是在不断变更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不断改变对教育质量的定义,导致学校应接不暇。
颠覆是一种正面的力量
学校知识将新技术以“填塞”的方式填充到现有的结构之中,而不是运用颠覆性的技术产生一种全新的模式,从而改进他们的现状。
出生后18个月内的经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智力。我们的自信其实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定型了。(哈哈,虽然父母过世早,很小的时候还是让我有一定的优越感吧...)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04

此刻的自己兴奋的有点任性,感冒还没痊愈呢,一从浴房出来就来书房,急着打开电脑坐下来打算记录一点什么,这源于一种久违了的文字力量的蛊惑。

忙碌了一天,一到家先去浴室放水,然后斜倚着沙发吃点东西,打算泡个澡早早休息。等放水的功夫打开电视不停换台,CCTV5正直播CBA广东对新疆的比赛,已经第3节了,又不是家乡的球队,观赛热情不高,换到辽宁体育频道,看了一会八一对辽宁比赛的重播,早知道结果,无奈又换回了CCTV5,主持人说广东缺少主力,而新疆有我喜欢的亚当斯...可怎么新疆一直在追分呢?越看越好奇胜负了,第4节过半,再不上去一大缸的洗澡水都要凉了。

泡澡的时候外放下手机里喜欢的歌曲也算是周末的一种放松,不经意想起刚才的比赛来,楼上Wifi信号不好,手机刷个文字直播吧。不知为什么,我是挺希望新疆赢(谁知是什么心态?觉得广东尽管主力缺阵,年经人获得更多机会也是好事,但发达地区出头的地方太多了,新疆则不然,对了,中超里怎么没有新疆的足球队呢,我们学校里新疆部的孩子也很擅长踢球)。广东94-91新疆,没意思,继续泡澡,过来一会又好奇,广东99-102新疆,新疆领先了,继续看文字直播,“篮板球出界”,“裁判跑去看回放”,“吹的新疆球权”,我那时脑子里满是杜峰的表情包...
我看的文字直播没有比赛时间显示(网易),凭直觉觉得比赛快结束了,这种情绪下看起来更刺激。看过几次篮球直播,还第一次主动想新疆教练应该安排持球的队员,对方会选择犯规,让亚当斯持球吧,“亚当斯面对夹击,德莱尼犯规了”,year!
“新疆暂停,还剩25秒”,“可兰白克遭到犯规,上罚球线”,“两罚中1”,广东110-112新疆,没想到暂停时间里也如同看点球决胜的那种紧张,“还剩4.9秒”,这时候直播员(千江一月)还真会火上浇油...手机屏幕湿湿的,是检验防水功能的好时机呀,自己好像第一次在家泡澡花这么长时间,总觉得马上结束了,当然还得继续捧着手机泡澡继续看文字直播了。“亚当斯两罚中1”,广东113-113新疆,“篮板球出界”,“裁判在看回放”,“还剩下2.5秒”...“两队以113平进入加时赛”。

我已经觉得够刺激的了,和对比赛结果的好奇相比,我更愿意先记录下这次经历,仅仅是断断续续的文字片段,却让我经历了最激烈的一场比赛,这是文字的力量,或许也自我反思下,对图的依赖是不是过多了呢,而视频没有取代摄影是不是也取决于人对瞬间的更敏感呢。

就在写完这些念念念碎,还是好奇看了下加时赛的情况,我似乎错过了亚当斯大心脏的三分,错过了孟铎的绝杀,但我得到的足够多了~

十一 02


《教育的目的》A.N.Whitehead 靳玉乐 刘富利
@qiusir:公桌上摆着最近在看的怀海特的《教育的目的》,某高一数竞的学僧好奇问,又不当班主任看这个干什么...

一、教育的目的
文化指的是思想活动、审美感受、情感共鸣,而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文化毫无关系。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那么他不过是普天之下最无用的人。我们旨在培养既有文化修养,有在某个特殊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将会奠定他们的个人发展基础,而文化修养将会引领他们达到哲学思维的深度和艺术境界的高度。
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应该是自我发展,一般发生在16岁-30岁之间。对这种自我发展最为重要的训导应该由母亲在孩子12岁之前给予。(子不教父之过)
@qiusir:这学期第一次教了英语特长班,孩子们对我倒是尊敬,即便到前面助教,不管你说啥都拿小本认真记录,让上课老师有金大大的威严呢。这应该是Whitehead说的“inert ideas”吧,大脑只是去接收某些早熟悉了的观点,不去辨识新知识,更谈不上应用、验证和融合。有淘气的学生在板报上用图钉拼了一个“凉”字,我倒是乐观,何况坦普尔大主教说,“人们在18岁(之前)的表现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8岁以后他们会怎么发展。
在训练学生的思想活动的时候,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我所说的“惰性思维”(inert ideas)---只是通过大脑去接受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邮寄地融合起来。
“最恶者乃由最善者堕落而来。”
历史上每一次引导人们走向伟大与崇高的知识革命,都是对惰性思维的强烈批判与抵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某些教育方式完全无视人们的心理特点,不断地用某种貌似精致的惰性思维去蒙蔽人们。
“理解即宽容。” To understand all, is to forgive all.
教育之所以是有用的,是因为理解是有用的。
现在所包含着所有的一切,是我们的“圣地”,因为它既包含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一个两千年前的时代并不比一个两百年前的时代离我们更久远。(这话也可以说一个两千里外的事情未必比一个发生在身边一二百米的事更远)
不加应用的知识是非常有害的。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01

@qiusir:前几天容易感动,这两天容易不悦。换季,担心感冒,记得那天中午也是蛮凉的…… ​​​​


@qiusir:“我本会在你脚下铺开我的衣裳,但我一贫如洗,我只有我的梦。我已在你的脚下铺开我的梦,轻轻地踩吧,因为你踩着我的梦。”在《宇宙波澜》里再读到叶芝的这段诗,马上起身去室外拍那挂满了梦的树…… ​​​​

@qiusir:#东北育才# “唯美”是育才校园的注脚,“品格”该是育才教育的目标吧……

@qiusir:#东北育才# 银杏叶正黄时…… ​​​​

Continue reading »

24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奥地利诗人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持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
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
我们目睹了,发生过的事物,那些时代的豪言壮语,并非为我们所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奇迹和痛苦来自另一个地方,并非一切都像人们以为的那样:人们没有把自己哭进痛苦中,也没有把自己笑进欢乐中。你所看见和感受到的,你所喜爱和理解的,全是你正穿越的风景。
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
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有谁在阴影内也曾奏起琴声,他才能以感应传送无穷的赞美。
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要容忍心里难解的疑惑,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经历充满难题的生活)也许有一天,不知不觉,你将渐渐活出写满答案的人生。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be defeated by greater and greater things.
我问候从怀疑赢得的一切,再度张开的嘴,早已知道,沉默意味着什么。
现实与美好之间,总有一种,古老的敌意。
你闪亮得像一只奔跑的鹿,而我是黑暗,我是森林。
渐渐平息的生命多少同样的变数,昏昏沉沉的痛苦多少同样的梦境。
你低声说死,高声说生。一再重复的是:存在。
我们只是一一经过这一切如同空气对流。这一切都一致地对我们秘而不宣,一半或许是作为羞耻,而一半是作为不可言说的希望。
对生活,我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对于梦想,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
@qiusri:梦想是生命给我的良方...
@qiusir:“诗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娱乐,而且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从自己无法言喻的内心深处汲取某种智慧的最好力量。”很喜欢林开亮的这句话(曾为他写的Freeman Dyson的文章邮件道谢致敬)。"On the surface, procrastination looks like laziness. At the heart of it lies fear."暑期一度很迷里尔克的诗句,即便是忙着求师得数位学习的事,也断断续续积累了一些句子,拖延至今,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内心的敬畏。
@qiusir:忽然想起来,是在读弗里曼·戴森的《一面多彩的镜子》一书,读到“未来走到我们中间,为了能在它发生之前很久就先行改变我们”才知道里尔克的...

@qiusir:“我本会在你脚下铺开我的衣裳,但我一贫如洗,我只有我的梦。我已在你的脚下铺开我的梦,轻轻地踩吧,因为你踩着我的梦。”在《宇宙波澜》里再读到叶芝的这段诗,马上起身去室外拍那挂满了梦的树……
@qiusir:整理这篇博文的时候,再次翻阅《一面多彩的镜子》,觉得雪莱的诗更像是在说这一书的斑斓:“生命像多彩的玻璃穹顶,将永恒的白光染得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