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1.偶有问起“求师得”的书法是谁写的。
我想没有哪一位书法家能够写得出来[?],米芾的“求”、颜真卿的“师”和蔡襄的“得”,巧的是三个字浑然一体。而之所以选择红色与教师的职业有关,不过这里是给自己批改罢了。而水印的效果是想表达“新鲜出颅”的寓意,但愿这里能墨迹终未干。


2.关于“求师得”的来历和含义。
原本是为了给qiusir.com起个中文名字,最初音译名是“求思得”等,后来还是选择了“求师得”,一方面音近qiusir,也有“求师必得”的寓意[?],很符合我教师的职业追求,不过我很不喜欢被误解的“求师德”的称呼[?]。后来惊讶地发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有句“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看来“求师得”还有另外一层深意。

3.本站logo的解释。
你能看出来是个蝴蝶吧[?],告诉你是关联广义蝴蝶定理以及黄金分割点构造的...其实把她逆时针旋转45度看更酷。蝴蝶侠就是在下:)

4.关于签名档的解释。
我是上帝不听话的孩子,无知换来偏爱却无知地喧嚣祂的耳语;
上帝赋予我求知的好奇,却又常有触及真相的恐惧。
这是我众多语录[?]中非常喜欢的一句了,人生本是探索的旅程,而人的好奇心往往是探索的内驱力,只是自己越来越乖了...不过我也有学生给我电邮的落款是“上帝不听话的孙子...”

5.关于网志的缘起。
第一篇网志想来是2003年左右吧[?],这些年先后更换了几次地址...网志主要是记录平日的一些思索,也通过他让自己的职业和爱好有尽量多的交集。熟能生巧,温故才创新,所以写网志也算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15

不知不觉的,这几天过了好几个节,有错过的,有被提前过了的,更有期待的...
@3.12植树节(1979年邓小平提议,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也没见有人有去野山坡树木,不过我在教室里树人来着。给学生示范动量缓冲,从讲台上直着腿下来差一点崴了脚,而学生从容地从讲桌上跳下来,冲着关切的我说“我的鞋气垫好”。下次就和他光着脚比...


@3.14圆周率日(MIT提议,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每年3月14日为圆周率日)
有人说要在3月14日1点59分27秒庆祝一下!还有人说要找个阴历的日子纪念一下念祖冲之。抽空也找个地方整个π补上...这一天也是愛因斯坦的生日。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962年3月1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国会提...)
早上校会听顾同学的演讲才知道3.15的来历...同事抱怨自己家的炉灶、房证...感慨没有时间维权...其实时间不是问题,而国人要维护的岂止消费品的权益呢。
@9.15民主日(2007年11月8日,联大会通过决议每年9月15日举办国际民主日活动)
... ...
@9.10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每年的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全国政协委员张树华叫兽建议“教师节”改名“教育节”,理由是“教师节”变味成“送礼节”。如果这样的逻辑也站得住脚的话,那我提议,为加强廉政建设,强烈建议成立一个“官员节”。

@10.4世界动物日(源自19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圣·弗朗西斯的倡议)
都说本命年难过,没想到东北虎还真的就在虎年遭了难。以前多少也有点被埋没的牢骚,眼下来看自己还是要好好珍惜呀。稀缺不如东北虎,威猛不如东北虎...百兽之王?沈阳这嘎达就不信邪,不服饿死你小样的...未来我是不敢再憧憬了,眼下的我只有知足万分地先感谢国家、感谢政府了。
... ...

13

偶然发现自家的叶子也坐上了谷歌博客搜索的沙发,挺得意的,想必他的推荐会对访问带来什么样的的影响呢:)很费劲才登陆到后台,哈哈...


也很好奇这样的机器筛选排定的依据是什么呢?也好奇谷歌对网志内容分类的算法,偶然发现我同样的同一小文,三个小时内的分类所属从“杂谈”到“文化”再到“杂谈”...也是,如此的分类本来就有很大的重叠。

12

原本一天没课,原本备了丰盛的早餐...结果一大早就被叫着去听课...评课...然后是物理组的听评课...下午喝着早上的凉咖啡,把一上午听评课的感想梳理了一下。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心
以前我把这看成是教师工作的需要,而时下的师生关系,爱学生通常也是对教师自己的保护。
今天课堂上更直接的感受是,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关注和爱护,就如树苗的成长需要园丁的浇灌和修剪一样。但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爱心被所谓的狭隘和局限的责任心所取代,其实所谓的责任心往往是很多教学问题的根源所在。试想无论是土壤、水还是阳光,它们不会强调自己对树苗的责任,但它们却是以最实际的行动帮助树苗成长。爱出于自然...

关于师生的平等过程
如果说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上实施的是一言堂的专制的话,那新课改是要革旧社会的命。这对于参与新课改的教师来说,这是个很有趣的事情,教师本身是革命者,也是被革命者...改革不仅需要高尚的情操,还需要勇气。当然也要保护好自己,因为所谓平等的过程自然会不时伤到传统的师道尊严。而当下的社会环境,教师更多的时候还是弱势群体。

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
这些年我们一直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营造,但课堂的平等首先会体现在师生输入与输出(In&Out)的平衡上,这点受台湾邹景平老师的启发。教师说的太多,理科的课程就容易成了语法课,科学上的直觉同语言教学的语感是两回事。课堂上教师再柔和和亲切的结论灌输也是剥夺学生思考和发现乐趣的强权。高中生相比初中生和小学生要内敛得多,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制造认知冲突和悬念上多用心思,同时要掌控好问题的提出方式、时机以及引入学生参与的时间差。

学生在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前需要先理清这样的逻辑:课堂上教师的表达很重要;课堂上学生的表达也很重要;自己在课堂上真实的表达才是有效的表达...而对教师需要有这样的思考:学生真实的表达需要勇气;真实的表达也需要示范;真实的表达还需要有安全感的氛围...师生都要明白,学生自己真实的表达很重要,这对学生自己、对同学、对老师都很有意义。

关于教师特色
就如教师要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一样,教师同样要对学生的真实表达充满好奇,未知的学生就是老师要探索的知识。一些不拘小节的教师,往往有大的智慧;而能在细节上深入的,是另外的一种境界,不也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吗。每次邢校的报告总能吸引学生,或许与她总能放下领导的架子有关。想到老师上课也该尝试着先放下自己的架子,这也是平等的一个前提...

板书的审美问题
关于教师板书的设计,一是尽量漂亮的粉笔字,当然工整是前提;恰当的使用彩色粉笔;板书的布局设计适当可以借鉴Tag Cloud的概念...板书的设计除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外,也如教师的着装,或如书籍的装帧,也如网页的布局等,这里还有个审美取向的问题,是科学与艺术的整体呈现。

理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理想
正如传授的知识没有边界,教学过程要面对的问题也没有边界。凡是理想化的于现实都是假设,很多的问题,道理是一回事,能否有效的执行时另外一回事。也如邢校长说,“听课的过程,也是照镜子的过程。”上面所谓听评课的感想,更是自我的反思过程,警醒问题的所在,更希激励行动上的践行。

想到过些年后的学校教育
老赵不过小我五六岁,同样来自吉林的小山村,说到我是俺们那嘎达的第一个大学生,他说他是他们那嘎达这些年来的最后一个大学生...不好说这是社会的进步,也不好简单判定为社会的倒退,多少算是多元价值的萌芽吧。相信不久的将来,城市里也会发生类此的变化。

11

校会上,主任L宣布:“2009至2001学年度...”表面上只是个朱军式的口误,而于我却是个最为准确的表述了。都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我总能想到昨天的天气,学生每届都是新的,但在新学生身上总能看到毕业了学生的影子,平日校园里也常把新高三的某个学生当成是高一的新生...此刻是时间轴上的点,而我的现在却是包含着过去的一段。

所谓的无限繁荣,一种是初始的并无需求的自由茂盛,一种是终点的极大富足。而心愿或如一条不息的河流,从原生态的高原发源,不停地奔向那遥远的富足的海洋。生命有始有终,而心愿却只有起点...

自由繁茂的内心被时间的牛拉着世俗的犁开垦出大片的心田,饥饿时只想着播种庄稼收获粮食,空虚时又更在意花和草的景致。其实不论是因为饥饿的播种还是空虚时的修剪,都谈不上是最糟糕的处境,因为茂盛的庄稼地本身就是一片风景,而好的风景何尝不是另外的一种收成呢...最糟糕的处境该是饥的恐惧和空的寂寞的轮流来袭,这样的心田不知道是该播种庄稼还是修剪草坪,如此的矛盾会让杂草丛生,而内心就会荒凉无比...

此时的内心就无比的荒凉,放任她荒凉,等待着还原到最初的状态?不,我想还是专心的播种庄稼吧,即便是不再有饥饿的恐惧来袭,那就把大片的庄稼当成驱赶空虚的风景。选良种,备春耕...夏天观风景,秋天收粮食...冬天来了咱就在热炕头上吃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