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冬天已作别,春天还在路上,感冒倒是先来敲门了...也好,一起来读书、笔记吧:)
从求师得教师团队去上海培训带回来的资料中留意到FUTURE WISE这本书(《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译名倒像个研究报告的题目)。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每期假期数位学习活动前后都在精读一两本教育相关的书...


戴维·珀金斯(真智力),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同为“零点项目”负责人,共事超过25年...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我们需要用一种“未来智慧”的新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在今天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启发智慧、增进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广泛、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呢?”“值得学的知识”在不断膨胀。我们教授了许多没有学习价值的内容,更忽略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知识。
教师尝试的六大超越:超越基础技能-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与品质;超越传统学科-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超越彼此分裂的各学科-跨学科的主题和问题;超越区域性概念-全球化的理念、问题与学习;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选择。
引言:
约翰·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与教育》一书中:只有在教育中,知识主要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而在农民、水手、商人、医生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生活中,知识却从来不会远离行动。
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三类接触》第一类接触,人只是看到了外星飞船;第二类接触,人类发现了外星人遗留在周围环境中的证据;第三类接触,人类直接看见、并与外星人有了了面对面的交流。(我们知道二次方程的存在,偶尔碰到二次方程的存在,但几乎没有真正地运用它---我们没有和知识进行第三类接触
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好奇心。为未知而教支持我们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01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
通过广泛的课程内容安排来培养业余的专家。知识就像自行车,能够载着我们到达某个地方。
被认为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反而能够从高难度挑战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让所有年轻的学生都达到顶级水平,这种诉求几乎可以肯定是无效的。然而,正是在这种要求的驱使下,许多高中学生不得不学习那些他们既不感兴趣、也看不到生活价值的内容。高级的学习常常迷失在学科的学术视角之下。“学习者对革命的解释成了理解其他事件的透镜。”?
随着我们的集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个人体验到的世界却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复杂。
相比教育的层级结构,灵活的网状结构能够以更具有拓展性和生成性的方式来接纳各种机会。

02学习即理解
欧姆定律的知识就像自行车一样,真正把他带到了某个目的地。(共享单车?)
全局性理解,理想生活必知的“业余的专业知识”
深刻见解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行机制;
行动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知道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和政治行动等;
伦理道德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和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机会方面:全局性理解科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
全局性理解在学习者理想的生活中十分重要。
利基理解(Niche understandings)在特定的技术背景下非常重要,但在学习者可能的生活中不太有用的理解。全局性理解的对立面。当然,全局性理解也只有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时刻才有贡献。我们的生活似乎更依赖所谓的“配方知识(Recipe knowledge)”
真正的学习,无论是全局性理解、配方知识,还是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都应该像是把钱存在银行中不断生出利息,而非放到地窖里存到发霉。
无论你有多少现学现用的机会,只有当你以现学的知识为基础,在多元而不可预期的环境下深入学习,学习投入所产生的回报才最有价值。
只有当你致力于追求技术领域的目标时,对利基理解的投资才会在定向、慎思、深入学习方面有所收益。然而,对全局理解的投资却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轻而易举地获得回报。
《真理的世界》中强调一个基本观点:
我们不可能质疑所有的一切,哪怕接近这一点也不可能。我们的世界观取决于彼此支持的武术信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产生大量的怀疑时,我们总是从中途开始。我们所怀疑的也只是一件货几件事件,而非万事万物。所以,必须有一个宏大的支架支撑着其他观点,从而让质疑一部分观点的过程中更有意义、更切实可行。
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开始选择,即作出真正的宏观选择。
内容超载?向语文老师学习巧妙地抽样教学。

03点燃创造力的开放性问题
传统教育中,问题常被归结为方法,而答案被归结为内容。而开放性问题改变了这个局面:问题也可以是内容,而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Isidor Rabi的妈妈当年问“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而不是“你今天学到什么了?”
“小熊翻过山岭,小熊翻过山岭,小熊翻过山岭,他能看到什么?”“另一片山岭,另一片山岭,另一片山岭,这就是他看到的全部。”
并非万事万物都是奇妙的。但正是对于未知的好奇让我们找到了关注的方向,并且为开放性问题之光提供了可以照耀的空间。每个人都能提出带有充满好奇心的好问题,这可不是学者的专利。但不要认为好奇心与困惑感的存在是理所当然,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学校的学生都有失去这种敏感性的危险。
苏格拉底式问题被认为是探究式学习的最有效、也是最无效的途径。
向学习者提出问题并且诱发他们的问题,这个巧妙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深刻地理解相关主题,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批判性、创造性地思考该主题以及其他主题的内容。经典的苏格拉底式问题与获取信息或积累知识的问题完全相反,它提出问题、迫切追寻证据、挑战肤浅的结论。
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连串巧妙的问题说服这个奴隶,他最初的想法是错误的;之后开始引导这个奴隶获得真正的知识。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们很容易固守自己的主导地位,不断地提出好问题并取得经过推敲的答案,但却从不将话语权交给学习者。缺乏这种“提问-回答”身份转换的平衡,学习者或许可以形成与主题有关的见解,但却不能灵活运用这些问题,或很好地利用提问的过程。
有生命力的问题(Living question)指能够为对话提供焦点和重要意义的一些探究性的主题。
让学生负责提问。(给学生体会的机会就如给学生教的机会一样,使得学习效率加倍。
“真正的问题”的价值就在于,激励我们探究某个问题情境的多种表述方式,从中寻找能投提供真知灼见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在学校的数学课上,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由教材或教师提出,很少由学生提出。这明显不是现实世界中数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经济学家等运用数学的方式。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几乎一半都是“以恰当的方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真正理解的答案往往是由自己主动探究并掌握的。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传统,提问的任务就是动摇某种观点,至少是暂时的,而非确定某事。
有时,在前进之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出现在我们毫无头绪的地方,反而出现在我们过于自信、认为已经掌握了正确答案的节点上。
开放性问题和全局性理解相伴而生。
教师应重视具有生命力的问题---即学习者真正认为有问题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有一些这样的问题可能就是学习者自己提出的。

04真正的学习
只有将不同知识联系在一起,并用于指导实践,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生活价值的。
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学习即运用,把你的理解和思考用起来。学习即注意,不是“过度联想”而是“未曾联想”
我们的失败也并非“用铁锤敲打的压根不是铁钉”,而是“以后了应当被敲打的铁钉”。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无法培养学生钻研学习内容、广泛联系学习内容所必须的敏感性和倾向性。
知识不只是知识,学习中的实践运用最关键。在教学课时的中途就要想到最后运用部分。如果到最后才开始重视结束的部分,那就太迟了。
“理解即思考、理解即应用、理解即注意、理解即兴趣”

05把千斤顶放进工具箱时,请把《尤利西斯》也放进去
当今世界被人们认为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往往都超越了传统的分科。在传统教学中,各个学科都充斥着利基理解和利基问题,但是,他们认为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海洋。
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
这样毫无益处:当个闲散国王
身居山岩中,坐在静静的炉旁
由老妻陪伴,向一个野蛮民族
发布各种奖惩法令,他们只知
贮藏,吃睡,却不知我是谁。
发展心理学家Jerome Bruner:通过假设,这种在智慧上十分可靠的方式,我们可以将任何学科教给处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上的任何一名儿童。

06像X一样思考
如果教育中全是大大小小的“兔子洞”,必须深刻钻研具体细节,那么,学生就在没有机会从整体上熟悉一个学科中最好的那片广袤天地。但是,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不是兔子洞过多,而是太少。为了令学生的学习具有生活价值,我们应当继续寻找历史、科学、文学等学科中的兔子洞。这不但能使学科知识更有意义,而且能够帮助学习者为生活做好准备,进而自如地漫步在广阔的世界中,探究其中的奥秘。
07绕开教育中的“兔子洞”
The End of Education 这里的end可以理解为目的,也可以理解为结束。
理想的状态并没有实际出现,而现实却是对理想的稀释与淡化。
我坚持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业余的专业知识比高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教育资源应当被勇于帮助学生扎实而灵活地理解基础知识(甚至最优秀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做到),而不是催促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复杂知识,因为在学习者将来的生活中,这些内容几乎没有什么用。(对串联和并联的理解,小夏童鞋说串联是要经过很多次必考的考试最后入取,而并联是有很多选择的考试只需一次就好。这个模型可以很好解释老师很辛苦学生热情却不高...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教育应该深入地、持续地关注真善美:真,有关世界的知识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的途径,与科学、数学、历史等学科相关;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社会研究、文学、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领域提取善恶的相关主题;美,明确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在生活与学习中的核心地位,涉及文学、视觉艺术、舞蹈、自然美等领域。
以交叉主题为主导的好处:可以有效抵御纯学科的常见陷阱。持续的跨学科交叉主题学习往往具有明确的表现,因而不容易迷失。值得警醒的是,过于深入的学科学习反而有可能让学习者迷失。
既然数学对理解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及工程学具有中心的重要地位,因而我们再次强调需要把数学与这些学科以综合的方式去教。在物理等学科中,大多数具体概念都可以用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实验的和数学的-来处理。综合的方法表明,一个现象的数学描述具有阐明和加强的效果。《美国2061计划》 ​​​​“为了开展数学描述,学生需要对微分和积分足够熟练和有经验,以便能够把科学定律以更为普遍的微分形式表达出来……学生越早懂得为什么可以从这些方程有力地描述基本物理事实,就越早地除去一大部分笼罩着科学的神秘色彩,因而使他们感到学习科学更轻松。”哈雷彗星要等2061再临,可咱那2049也该动身了...

08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是重要的?大多数人认为交流、同情、环境、伦理道德、自我理解应该排在前面。
霍华德·加德纳《决胜未来的五种能力》修炼心智、统合心智、创造心智、尊重心智和伦理心智。
什么原因使综合能力成为“狭小房间里的一头大象”
教授“学会学习”的具体能力比教授相关理念耗时更久。当然,我们可以快速地向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但是,“掌握基本原则”远远不等于“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自信、可靠地运用这一基本原则”。培养有效的各类能力需要我们投注更多的心力。
教育的空间中并没有太多“多余空间”,那么,综合能力这庞然大物显得愈发巨大。目前的课程内容已经安排的太满(当然,一些没有学习价值的狭隘知识占据了过多的空间,才导致课程设置中的拥堵),但是,如前所述,即便我们意识到这一点,试图强调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这种超载现象仍然得不到缓解,因为在生活中有价值的知识实在数不胜数。
巧妙地抽样教学使综合能力的学习更有意义。动态数理和数字讲述的意义
真正传统的问题不仅是“什么知识值得学习”,更是“什么知识值得在哪学习”---传统学校并不总是最佳场所。
我们必须有所权衡,有所取舍。

FUTURE WISE里特别提到禅宗大师白隐慧鹤那幅“过独木桥的盲人”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勾勒出寻求悟道过程中面对的不安稳、不确定的状态,但盲人并非毫无章法前行,而是巧妙探索。而如今很多教育的变革似乎在愚蠢地摸索,或者按照过去习惯的方向在独木桥上贸然前进,却很少关心桥真正的位置。为何而教为何而学的问题本就抗拒完美,但在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评判标准和一种使命感的支撑下,我们仍然可以巧妙地摸索着前进。

结束
从知识到智慧,选择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甘地(丢掉第二只鞋子)的智慧体现为:在机会降临的刹那,深刻的见解、行动、道德风尚瞬间绽放。
在学习内容方面,我们似乎遭遇了静默的危机---静默,不是因为完全无声,而是因为对其他教育问题的关注湮灭了他们的声音。
如今,人们的生活彼此关联、灵活多变而且日益全球化,因此,教育结构也必须能够支持学生之间、知识资源之间、复杂社会中各类现实挑战之间的交叉联系。
人生抗拒完美,教育抗拒完美,破缺、瑕疵才是现实,能照进光明,也就更有生机。
在很多学校里,教育都因为人们对学业成就差距的过度重视而备受折磨。也许教育的合理追求并不是获得智慧,而是获得能够通达智慧的知识。


日本江户时代禅宗大师白隐慧鹤《过独木桥的盲人》
我们很难预知世界发展的方向,甚至很难预测特定场景中的某个学生将会走向何方;我们就像独木桥上的盲人一样,只能摸索着前进。
盲人夜半临深池的恐惧和手捧水银的谨小慎微
这幅画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位盲人并不是毫无章法地摸索,而是巧妙地探索。他们并没有冒冒失失地在自认为是独木桥的地方大胆往前,如果这样做了,不出几步必定会坠入深渊。相反,他们聪明滴用自己的手杖来感觉脚下的路,他们摸索、尝试、了解、感知前路的形状和方向。
如今,很多教育似乎都在愚蠢地摸索,或者按照过去习惯的方向在独木桥上贸然前进,却很少关注独木桥的未知。坦白说来,我们也并不确切地知道桥在哪里。如前所述,倘若固执地寻求最完美的终极答案,那么“什么知识值得学习”就是一个不可能解答的问题,我们的确在“为未知而教”。但是,在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评判标准和一种使命感的支撑下,我们仍然可以巧妙地摸索着前进。

On this day..

One Response to “FUTURE WISE”

  1. qiusir Says:

    David Perkins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开放性问题像是自行车,可以载我们去向远方。它清晰地指明了我们的困惑所在,支持我们探索答案。
    向学习者提出问题并且诱发他们的问题,这个巧妙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深刻地理解相关主题,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批判性、创造性地思考主题以及其他主题内容。经典的苏格拉底式问题与获取信息式或积累知识式的问题完全相反,它提出问题,迫切追寻证据、挑战肤浅的结论。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们很容易固守自己的主导地位,不断地提出好问题并提取经过推敲的答案,但却从不将话语权交给学习者。缺乏这种“提问-回答”身份转换的平衡,学习者或许可以形成与主题有关的见解,但却不能灵活地运用这些问题,或很好地利用提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