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Jean-Jacques Rousseau 卢梭著 彭正梅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qiusir:任正非有句话,大概是他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在教育上我们一直是全球共享的,比如读书...
在卢梭看来,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个不断进展的层面: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谓自然状态的自由,是天赋的,生而有之,不可剥夺;社会自由的实现是一个人克服人性堕落、扬弃社会异化的动态历史过程;道德的自由实现则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自觉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过程。
一个父亲生养了孩子,只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社会人的义务;对国家有早就公民的义务。
消极教育不是不给儿童养成品德,而是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以知识,而是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
卢梭反对为了所谓遥远的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
@qiusir:文艺复兴唤醒的只是“成人”,是被康德赞为“另一个牛顿”的卢梭在教育史上最先发现了“儿童”,肯定了童年的内在价值。那本震古烁今,被歌德誉为“教育的自然福音”的《爱弥儿》,是卢梭基于一个想象的学生,读到一半好奇他自己孩子的情况,搜索了才知道,亲生的五个孩子都被他送进了孤儿院。对刚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来说(也存疑),这很难想象,也很难接受。这或许也是一直过着流浪和隐居生活又足够理想化的卢梭充分理性的抉择呢。牛顿不曾离开过地球,不妨碍他发现万有引力,等有机会再看看《忏悔录》...
我也觉得下面的这幅图很适合作为《爱弥儿》的封面。

emile

冷冰冰的理性,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卢梭认为人应该听从良心这种自然情感的指导,因为理性总是欺骗人们,良心才是人类的真正向导。仅用理性来建立的道德的基础是不可能牢固的。
general will 公意
康德指出,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

我不想多说良好的教育是多么重要,也不想试图证明我们通常的教育如何不好。许多人已经先我把这种工作做了,我绝不喜欢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情填塞我这本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教育,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
@qiusir:天刚亮了~~~

第一卷 婴儿期(0-2岁)
人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所生长之物,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果实。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所获得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应该教育孩子成人后怎样自我保护,教育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育他蔑视豪华和贫困,教育他在必要时,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防止他死去,但你他终归是要死的。因此,问题不在于防止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或者,并不仅仅意味着呼吸,而是意味着行动...
人们为了防止孩子们残废,却心甘情愿地使他们残废。
孩子还不会说话,就在支配人了,还不会行动,就在服从认了,有时还没有能力意识到犯了什么错,人们就已经惩罚他了。人们就是这样很早地把这些情绪灌入他幼小的心灵,以后却又推说那是天性使然。努力把孩子教坏之后,却又抱怨他怎么变坏了。

教师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教他如何生活和如何使自己幸福。最后,当这个既是奴隶有时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丧失理性、身心都柔弱的儿童被投入社会,暴露其愚笨、骄傲和种种恶习时,他就变成了我们悲叹人类的苦痛和堕落的基础。(我应该是见过这样的儿童,甚至参与到这样的培育中...)

你花钱雇来的这个人,甚至不能说是教师,而是一个奴仆。他不就就会把你的儿子培养成第二个奴仆。
对于一个好老师应该具备那哪些品质,人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在我看来,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此的高尚,以至于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就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
我相信,一个充分认识到一个好老师的整个价值的父亲,将毅然决定不用任何教师,而是自己承担这种养育责任。(对于他把自己的5个孩子送出去的事还是没想通)
一个显贵之人曾请我去教育他的儿子,我深知教师的责任重大,同时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因此,,不论什么人请我,我都不会接受。

我决定把一个想象的学生---爱弥儿从出生教育到成年,并且还假设我是承担这个责任的合适人选,假定我的年龄、健康、知识和一切才能都非常适合承担这一责任。此外,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之人称为导师mentor,而不是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他如何教孩子知识,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直接教给孩子做人的准则,而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则。

身体的不健全和心灵的缺陷,都是人数过于聚在一起的必然结果。但动物中,人是最不宜于过群居生活的。
孩子一生下来就已是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
乡下人的思路一般比城里人的思路更清晰,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词汇较少,较窄。

第二卷 儿童期(2-12岁)
我们都有好为人师和自炫博学的癖好,总是会去教授那些单靠孩子自己就可以学会的东西,反而总是会忘记去教授那些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帮助他们才能学会的事情。我们费尽气力去教孩子走路,好像我们看见过什么人由于保姆的疏忽,孩子长大时不会走路似的,还有比这样去教孩子更愚蠢的事么?恰恰相反,我们发现,由于我们不恰当的教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好路啊。
当我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们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时怎样想的呢?
这些庸俗的理论家竟把放纵同自由、快乐的儿童与娇惯的儿童都混为一谈。
我们的痛苦正是源于我们的欲望和能力的不相称。
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平和安详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感到满足的人,就是强者;如果想超出人的力量行事,就会变成弱者。
一切动物都只有保存自我所必需的能力,唯有人类才有多余的能力。
宁愿今天节约一切,也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之物。
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力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社会使人变得更柔弱,其原因不仅是由于它剥夺了一个人运用自己力量的权利,而且还特别由于它使人的力量不足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
把一切能够得到的东西都看作是自己的,这是人的一种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霍布斯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要是满足欲望的手段能够随着我们的欲望的增加而增加,每一个人就可以成为万物的主人了。

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性这个官能可以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因此它发展较为缓慢,也最难于发展;但是有些人还偏偏要用它去发展其他官能!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结果当做了手段。如果孩子们真能懂得理性的教育,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接收教育了(以前也有这样的体悟)(在道德方面也存在这种情况)。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由于他没有染上什么偏见或不良习惯,因此在他身上不会有什么东西能抵消你的教育效果。他在你的手中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最聪明的人;也就是说,若是开头什么也教,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奇迹。
要是一个人为了把一生的时间全都拿来利用,而不去睡觉,你会怎样看待这个人?你会说:“这个人是疯子;他不但没有享受他的时间,反而损失了而他的时间,因为他逃避了睡眠,却奔向死亡。”同样,你要认识到,儿童期就是理性的睡眠期。
@qiusir:哲学家是不会用“猪头”来评价人的。弗里德里希·尼采说大多数哲学家从来都是“卷心菜头脑”,头脑混乱而中空;让·雅克·卢梭说孩子们光滑的小脑袋像“一面镜子”似的,把你展现给他们的东西都反射出来,什么也没有真正进入,什么也不曾留下…… ​​​​
我认为他们(孩子们)对与他们当下的利益明显有关的一切理解的非常好。不过,我们容易在这方面产生错误。他们本来不知道,我们却认为他们已经知道;他们本来不可能理解,我们却要和他们进行论证和推理。还有一个错误是,我们总是要他们去注意那些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的问题,例如,他们将来的利益,成年时的幸福或获得的尊敬,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没有远虑的儿童来说,是绝对没有什么意义。所有这种学习都迫使这些不幸的可怜人,去注意那些与他们心灵完全相异的事物。
@qiusir:拒绝当邱姥师,立志当mentor...
我把教授语言归入无效教育之列。为了学会两种语言他就需要能够对观念进行补缴,然而现在他们连观念都不懂,怎么能进行比较呢?我也曾见过几个被认为能讲五六种语言的神通。我听见他们讲了德语,接着又用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他们确实能够运用五六种语词,但他们讲的始终是德语。这其中他变换的是语词儿不是语言。
任何学习,只要表征事物的符号与表现事物的观念想分离,那就毫无意义。而孩子们的学习总是只限于符号。教师以为孩子们在地理课上学习了地理,实际上,他们学习的是地图。
我记得曾经在什么地方看机爱你过一本地理书,他开头就这样说:什么是世界?世界就是一个用硬纸做的球。
寓言中的话并不仅仅是寓言就像历史中的文字并不就是历史一样。
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力,就应当先培养他的智力所支配的体力。
如果你是一个迂腐的学究,就请你别看本书。(如果你会认为一个人的见解取决于地位...如果你歧视理想...)
贪食心比虚荣心好得多,因为前者是一个自然的欲望,直觉与感官相连;而后者则是习俗的产物,受制于人的任性和各种陋习。
至少,他享受了他美好的童年;我们并没有剥夺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

第三卷 少年期(12-15岁)
要记住,要时时记住,一个人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坏处,而唯有谬误才是及其有害的;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有知。
我们要把我们的感觉变成观念,但是不要从感觉的对象一下就跳到思想的对象。我们必须通过感觉来运动我们的思想。在最初的思想活动中,感觉总是我们的向导。这时,世界是唯一的书本,事实是唯一的教学。那些读书的孩子并不等于就是在运用思想,他们只晓得“读”书;他们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文句。
我的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不是去教孩子很多东西,而是要让他形成清晰、确切的观念。理性和判断力成长缓慢,但偏见却大量涌生。
有些人为各种知识所诱惑,沉湎于知识的美,学了一门知识又赶快学另一门知识,没有一刻停息。他们就好比在海滩上拾备课的孩子,期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恶又拾到一些,及至拾了一大堆贝壳不知道如何加以选择,最后只好统统扔掉,空手而归。(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如何看我,但对我自己而言我仅仅是一个在海边嬉戏的顽童,为时而发现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爱的贝壳而欢喜,而我面前的伟大的真理的海洋依然未经探索。 “I do not know what I may appear to the world, but to myself I seem to have been only like a boy playing on the sea-shore, and diverting myself in now and then finding a smoother pebble or a prettier shell than ordinary, whilst the great ocean of truth lay all undiscovered before me.”)

我的学生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野蛮人那样懒惰。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并行不悖。
正如蒙田所说的那样,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第四卷 青年期(15-20岁)
我们每个人都诞生过两次:一次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为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人或女人。
人之所以合群、具有社会性,是因为他的柔弱;我们之所以关怀人,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苦难;如果我们不是人,我们对人类就没有任何责任了。
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不决定于痛苦的数量,而决定于我们对那个遭受痛苦之人的感觉。
我这里禁不住要揭穿教师的虚假的自尊,他们傻头傻脑地要显示聪明,遏制他们的学生,假装他们是把学生始终当做孩子来看待的,而且在他们叫学生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总装得好像他们比学生更高明。教师不仅不要这样损伤青年人的勇气,还要不惜一切力量提高他们的信心,要使他们同你并驾齐驱,以便使他们能够变成同你相匹敌的人;如果他们现在还达不到你这种水平,你自己就应当毫不犹豫、毫不怕羞地下降到他们那样的水平。你要知道,你的荣誉不在你自己身上,而子你的学生身上;要纠正他们的过失,就必须分担你他们的过失;要洗雪他们的耻辱,就必须承受他们的耻辱。
教育给了我们各种无用的东西,唯独没有教给我们行为的艺术。我们名义上是为了社会而接受教育,而从教育我们的方法来看,好像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都只能在书斋中孤独地做个沉思者和空想者。你以为教你的孩子要做一些柔软操和说一些毫无意义的套话,就算是教会他怎样生活了。
有一些教义不仅难以理解,也难以相信;如果不是教孩子们从小就学习撒谎的话,我看不到这种教义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不要向没有理解真理能力的人宣讲真理,因为这是在用谬误代替真理。

我们这个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多地使用了冷静的理性,好像理性是人的一切。单凭理性,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它有时候可以约束一个人,但很少能够鼓励人,它不能培养任何伟大的心灵。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隘的一种癖好。
给我一个12岁还对社会习惯一无所知的孩子,我教育他到15岁时再交给还给你。我敢保证这时的他同你从幼儿期开始一直教育到15岁的他所学的知识一样多;所不同的是,你的孩子的知识表现在记忆之中,而我的孩子的知识则表现在他的判断力之中。

巴黎,你这驰名的城市,你这嘈杂、肮脏和充满烟尘的城市,你这妇女不爱贞德、男子不爱美德的城市,再见吧。巴黎,再见吧;我们现在要去寻找爱情、幸福和纯真;我们理你越远越好。

第五卷 婚姻
华丽的衣饰可以使一个女人出风头,但要获得别人的喜爱,还是要依赖她的人品。我们的衣饰并不等于我们本身。朴实的装束反而会使我们更为突出。
我的孩子,没有勇气就得不到幸福,不经过斗争就不能成就德行。德行这个词就是来源于力量这个词,力量是一切德行的基础。
人生的痛苦是经常的,真实的,而快乐则是稀罕的,虚空的。
他们追求独立,反而成了奴隶;努力捍卫独立,反而丧失了自由。
一个坏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受到束缚的。即使在风俗淳朴的日内瓦,坏人也是奴隶;而自由的人,即使在腐化堕落的巴黎也能享受他的自由。

啊,苏菲!爱弥儿是你的丈夫,也是一家之长;你应当服从他,这是大自然的安排。如果女人都像苏菲这样的话,男人反而会听女人的,这也是自然的法则;大自然使得你可以控制他的心,就像他作为男性可以控制你的身子一样。

即便我活到一千岁,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小时候,在老师公开课上被突然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感觉脚后跟都是红的,那个时刻变身老鼠的冲动大概如此)

@qiusir:大年初一,泡一壶小青柑,放一张Sam Smith的CD,打开放假前没读完的《爱弥儿》,外面的世界安静了...

P.S.年末温习
(为什么理性也要温暖。为什么行动带来的收获更多。)冷冰冰的理性,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我不想多说良好的教育是多么重要,也不想试图证明我们通常的教育如何不好。许多人已经先我把这种工作做了,我绝不喜欢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情填塞我这本书。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教育,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让人觉得天亮了的一段)
人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所生长之物,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果实。(忽视品系和环境的现实是教育的通病。强使绵羊有狼的野性,但人把老虎驯化成大猫...)
人们为了防止孩子们残废,却心甘情愿地使他们残废。
对于一个好老师应该具备那哪些品质,在我看来,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
...总是会去教授那些单靠孩子自己就可以学会的东西...我们费尽气力去教孩子走路,好像我们看见过什么人由于保姆的疏忽,孩子长大时不会走路似的,还有比这样去教孩子更愚蠢的事么?恰恰相反,我们发现,由于我们不恰当的教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好路啊。
(放纵不是自由、快乐不是娇惯)
宁愿今天节约一切,也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之物。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让·雅克·卢梭说孩子们光滑的小脑袋像“一面镜子”似的,把你展现给他们的东西都反射出来,什么也没有真正进入,什么也不曾留下…… ​​​​(这样评价,还以为灰质层过于平滑呢)
教师以为孩子们在地理课上学习了地理,实际上,他们学习的是地图。
那些读书的孩子并不等于就是在运用思想,他们只晓得“读”书;他们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文句。
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并行不悖。
我们每个人都诞生过两次:一次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为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人或女人。(从这个角度看,某人也是我的麻麻)

我们这个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多地使用了冷静的理性,好像理性是人的一切。单凭理性,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它有时候可以约束一个人,但很少能够鼓励人,它不能培养任何伟大的心灵。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隘的一种癖好。

再次翻看这篇笔记已是圣诞节了,下午学生演话剧,前课代表诗洋准备英国大学的考试来道别...

On this day..

One Response to “爱弥儿”

  1. 图(2019)书 Says:

    […] 爱弥儿 Learn More Study Less 二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