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 著 张晶晶译 同志社大学新闻系
@qiusir:读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比起那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更和我口味,也很自然想到《深阅读》的作者斋藤孝,两位日本作家的行事方式都细致、专注也坚持,涉猎广又不卖弄菜花,平实的伟大让人佩服。
即使你用手机拍照,花三十分钟保存了三十本书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钟抄写一本书的内容有效。
无论在手机里保存了多少本书,书里的内容都不会被保存在脑子里。这些内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良心,也不能变成你无形的财富。
尽管抄完全书也不一定能记住全部的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觉呗深深地刻印在头脑和身体里。
我们也要尽量将书中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
一、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充满主动性地去阅读、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为自己留下自己读过这本书的证据。
就好比坐缆车和辛苦攀爬,虽然同样是到达山顶的方式,但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必然是不一样的。只有付出了经历与时间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qiusir:伟大之后是苦难,聪慧之后是辛劳,就如美景之后是风雨一样...
思考让人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此时此刻想到的新点子,下一秒可能就烟消云散了。
@qiusir:吐槽作为一个教书匠,打交道的却很少是读书人。有人不解,老师看书,学生看书,怎么缺少读书人呢?想了想,就如我们身边太多奔波之人,但你很少看到散步的吧...
如果坚持睡前刷牙的习惯,哪天突然不刷牙了会觉得非常难受。做读书笔记也是这个道理。(日本人信奉习惯是第二天性)
既然拿出珍贵的时间读书,通过读书笔记留下看得见的成果,即使是三言两语也好,从长远来讲不是更有效吗?
人与书的邂逅与交流应该更多元、更浪漫一些。
笔记本也可以像纸箱子一样,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放的容器”。
二、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所谓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
@qiusir:读书让我对社交的缺乏有了信心,因为读到好书就像解释了好朋友,而乐于读书,遇事也就平静很多。以后要多和读书人打交道...
潜艇有“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主动声呐是靠自身发出的声波的反射状态进行计量的,而被动声呐系统则是靠接受其他船只或潜艇发出的声波来活动的。也许你觉得主动声呐听起来厉害,但得到的广泛使用的恰恰是被动声呐系统。
人类也是,最先贯彻的应该是“被动声呐”,也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把感兴趣的书名或主题都写在笔记本上的随想笔记里。
问题意识或好奇心都可以成为教书的契机。
@qiusir:找到一本想读的书,是读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一本书发现另一本好书很多时候是阅读的可延续性的收获。
@qiusir:很多年前写过“用好两个笔记本”的博文[?]
@qiusir:“每天的生活都以工作为主,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心里满是戾气。”这点和奥野宣之很有同感,最近常自我检讨。不买生活杂志,也不看生活杂志,不会学习怎么制作糕点,也不怎么吃糕点。除了买了奥野宣之推荐法国阿兰的《幸福散论》,随手又买了英国阿兰的几本书,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这套书封面不错,就当杂志看吧。
三、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就算是简单地笔记,也一定能让你有所收获,因为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
让读书成为一次看得见的体验。
重要的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
只有坚持下去,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写过十多年的博客,对这点身有体会)
@qiusir:近来看电影很佩服韩国人,看书,很佩服日本人,看书、看电影很佩服西方人...
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更多。
专注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学习、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
我上小学时,街边的公园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做广播体操,只要早早起床去参加,就可以在卡片上盖上一个印章。印章虽小,却带来了很大的动力,这是无法用理论解释清楚的,或许是一种本能反映。而读书笔记也有同样的作用。
只有把读书笔记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带着主观的心情去读书,是学者和编者都没有的、只属于普通读者的特权,应该放心享受才是。
好主意不会凭空出现。不论是什么想法,都一定是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回响。所以,只有看到一个名为“好书”的好球飞过来,我们才能打出那个名为“好主意”的绝妙击球。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读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让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车”。
三岛由纪夫“如果一个人总是把对死亡的觉悟挂在嘴边,总让人感觉有些虚伪。”(后来自杀了)
人无法同时倾听多首音乐,这是因为想真正理解美的事物,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
实际上我们常常因为虚荣心过剩、过度表现自己而苦恼,有时候连退一步只做到自爱都觉得索然无味。
读书笔记是与书交流的证据。
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
四、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初为人师的那即便对这点感受很强烈,特别是接触一些常做报告的专家)
@qiusir:作为教师,一方面写读书笔记是读书的需要,另一方面,分享读书笔记也是教师应该尽的义务。当然,更进一步是引领部分学生甚至家长也读书并书写读书笔记...
“如果拥有五本可以随时拿来重读的书,那么你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读书专家了。”为了发现这样一本“只属于自己的好书”...
如果把读书过程比喻成做菜,那么“购物清单”就是购买食材,“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接下来要说明的“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就是开火炒菜了。
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炼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成人自习室”
书的价值是通过实践体现的。有些书只有在读完一段时间以后才能让人源源不断地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五、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技巧
保护好内心每一颗好奇的种子。
百科全书就是这样一种能将好奇心与思想输出结合起来的工具。
书籍会因为跟自己关联而变得有趣。
等这本书变得有趣的那一天再读。
遇事马上查证和遇事毫无作为的人在知识和词汇量上的差别越来越大。
有位作家说,“引用是魔杖”。

P.S.年末温习
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
也许你觉得主动声呐听起来厉害,但得到的广泛使用的恰恰是被动声呐系统。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更多。
读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让自己“搭上了思想的便车”。
读书笔记是与书交流的证据。(很是认同。在和书的对话过程中自己像个勇敢上进的小学生)
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
有位作家说,“引用是魔杖”。(也是最高的敬意。)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