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Alan

权作译序
“普鲁斯特怎样改变你的生活” 含英咀华,剔隐抉微。

进取、乐观,普鲁斯特的身上看不到,健康、自信,到他那儿去找肯定找错了地方。门窗紧闭,足不出户,他终日盘踞床上,坐拥种种疾病,时时为了失眠、伤风、便秘之类担惊受怕,屡屡宣布自己已然死期不远。人生诸项,于他几乎是一连串失意的连缀:著书无人赏识,爱情全无着落,至于他看重的友谊,他那些社交场上频频聚首的朋友对他寄赠的书稿甚至翻都懒得一翻。
“没有快乐,没有目标,没有行动,也没有抱负。有的是已经到头的人生路,是父母忧心忡忡的关注。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快乐对身体是件好事,但惟有悲伤才使我们心灵的力量得以发展。”
普鲁斯特有言,获得智慧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老师传授,毫无痛苦,一种得自生活,充满痛苦。
别太快
在普鲁斯特看来,惟有放慢节奏,才可领略生活的妙处,惟有领略到生活的妙处,才是对“现在”的真正占有,生命才不致沦为无谓的浪费。
“我们未必就能走进日月山川,然而即便是从后楼走到前楼,换一个风景,也不错。”
@qiusir:不能妄想与普鲁斯特相伴,也不能奢望与德波顿同行,那就带上一本关于逝水年华的书散步吧…… ​​​​

一、抓住现在
普鲁斯特生命最后十四年是在一张狭窄的床上读过,这十四年他的常态是身上覆一堆薄薄的毛毯,就着床边一盏微暗的灯,写他那部长得令人惊奇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
我们的不满与其说是起于对往昔无可奈何的追悔,不如说是起于我们似乎理所当然的活法。一旦明白人终有一死,放弃了永生之念,我们会忽然发现,在看似冗长无聊的生活表层之下,藏着那么多人们未加以尝试的可能性。

二、读书为己
“从审美的角度看,人的类型实在有限,以至于我们定然到处会有不断认出熟人的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正读着小说,每个读者也还是他原来的那个自己,但是作家的作品如同透镜,作家借助它就能让读者获得从来未有过的经历,没有这本书,读者也许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体验。而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体验,恰是作品真实性的明证。
建立这种联系乃是艺术实现对人生有益影响(而非只是让我们逃避现实)的唯一方式。
“恋人分手之际,还能把话说得平和得体的,肯定是依然变心的那一个。”
读天才作家的新作,我们会欣喜于种种的发现,我们在书中找到了我们自感惭愧的念头,我们压在心底、不敢表露的快乐和忧伤---一句话,我们发现了一整个我们曾经鄙薄不屑的情感世界。恰是这本书教我们领略这世界的价值,让我们幡然猛醒。

三、优哉游哉
“要想读《追忆逝水年华》,先得大病一场,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来那么多时间?”
最长的句子出在第5册,要是以标准印刷字体排成一列,差不多要有四米长,足可围着酒瓶底部绕上17圈。
“这家伙干吗花了三十页纸写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普鲁斯特宣称,艺术作品是否伟大与其取材如何毫无关系,而与对题材的处理则息息相关。
若是掩卷之后仍不晓其价值,莹责备的不是作者,而是我们自己。
Blaise Pascal《沉思录》
“我们并非总是挑那些出身高贵者当船长。”
少一点贪欲,多一点体察,放慢了脚步的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同情心。

四、直面痛苦
有些作家比他们的作品更值得称道,但那恰恰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算不得好书。
普鲁斯特有次写信给哈恩,他在最后提了一笔,自开始写信到现在,他已擦了38次鼻涕。这封信一共三页纸。
再聪明的人年轻时都说过错话,做过错事,或竟过着荒唐的生活,凡此种种,晚年想起真是令人汗颜,恨不能将其从记忆汇中尽皆抹去而后快。可是我们真不该悔不当初,将过去全盘否定,因为谁也不能肯定现在的自己已经大彻大悟,除非我们已犯过种种错误,经历种种缺憾,由此抵达了智慧的彼岸。
从他们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老师就向他们灌输高尚的情操、道德的完善之类。将来回首往事,他们也许会觉得了无遗憾,要是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将过去的所言所行意义公之于众而毫无愧疚。但说实在的,他们是可怜虫,无谓的教条的牺牲品,他们学来的东西毫无意义,只有负面的作用。智慧是教不出来的,只有我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去发现,没有人可以分担,任何人也不能代劳。
快乐对身体是件好事,但惟有悲伤才使我们心灵的力量得以发展。
医生总是处在尴尬的位置,人们相信他们对身体的种种情况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实则他们的知识多半并非得自自己的病痛。医生所以为医生,不过是读了几年医学院罢了。
相信医生自是愚不可及,然而如果不信医生,那就比愚蠢还愚蠢。
普鲁斯特终日与病痛相伴,于此自然别有会心:完整的生活艺术,在于对让我们陷入痛苦的个体善加利用。
糟糕的受苦者:...因社会地位不如人而伤心,可是没有一个于自己的痛苦中学得半点有益的东西,他们的回应之道是怀疑一切,处处设防,变得傲慢虚娇、冷漠无情、暴戾乖张。
我们须认清幸福生活的秘诀乃是从各种以密码形式出现的痛苦中获取智慧,咳嗽、过敏、社交场上失态、遭人暗算,等等,等等,无一不是了悟的契机。

五、传情达意
捍卫一种坦率、明快的表达方式。
有时,月亮会出现在午后的天上,像一小片白云,轻轻走来,悄无声息。此时的月亮让人联想到一个暂时不必登场、尚未着戏装的女演员,她想走到前台一侧且看一会儿同伴的演出,又生怕被人发现,所以蹑手蹑脚,尽量藏在幕布之后。
在普鲁斯特看来,说话就应道出独特感受,袭用陈词滥调毫无道理。
@qiusir:可以设想一下,成为流行是件很矛盾的事吧。因为生命的一点儿成为流行,必然到全面的流行。然而导致一点的否定,到全面的否定。
兴师问罪,鸣鼓而攻。
捍卫语言的唯一方式就是向她挑战,没错,没错,就是向她挑战。
只要打上了我们个人的印记,状写出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喜好,我们的彷徨,我们的欲望乃至我们的弱点,那便是好文章。
个人的印记不仅令作品更具美感,而且显得更真实。
我们必得创造出自己的语言,那恰恰是因为,惟有在创造中我们才可从陈词滥调的包围里脱颖而出,获得新的空间,这要求我们淡看礼仪之类,如此才能更好得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气质。
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不可或缺的东西究竟为何,那就是---一种能令我们重新发现现实中遭到歪曲、忽略的一面的能力。
我们的虚荣,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喜好模仿,我们的抽象能力,我们的习惯,这一切一直都在起作用。艺术的使命恰恰是消除这些作用。引领我们重返正确的路径,循此走入深入,我们会遇上一个真实存在而又内在于我们的未知世界。

六、交友之道
普鲁斯特出售阔绰已成传奇,不过我们首先该记住的还是他的好心肠。(成为普鲁斯特的最大障碍未必是那种种疾病,或许是他的钱财。不,其实是兄弟折射出他父母留给他的天赋才华哈哈哈)
他宁与沙发为伍
作品是作家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上以及在恶行中显现的那个自我并非一回事。
没有几个人是真正充满善意的,明白这一点让我深感悲哀。(我看到这句感到莫名欢喜,原来不是就自己这么觉得呢)
@qiusir:读到此处,中国医大的学生来访,和我说起“五花八门”,花五天复习八门功课,这有点像我大学的文科生的生活。
这些年轻人唯一的过错不过是没有读过笛卡尔。
普鲁斯特赞美她简直是创造了一个星球。“一个可供人类沉思的奇妙星球。”
对友谊不屑一顾的人也有可能......正是世上最珍视友谊的人。

七、心胸豁然
“让我睁开了眼睛的人。”(给我带上远视眼镜的人)

尽管生活在某些时刻似乎向我们展示了异乎寻常的美,我们却有可能还是认定它平庸无奇,这得归因于我们错误的判断。我们不是根据生活本身提供的证据,而是依凭那些虚假得离谱的幻象得出我们的结论---由此我们把生活贬得一钱不值。

普鲁斯特出身中产之家,但他结交的却尽是些显贵人物。

八、享受爱情
我们通常总有一种预设,以为须视觉与对象之间有了接触才能算目有所见,如说“看山”,则要亲往阿尔匹斯,瞪大了眼睛搜奇揽胜,这才算“见过”。然而也许这只能说是第一种“看到”,而且是未见得高明的一种,就恰切地欣赏一个对象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张开心灵的眼睛,以心灵之眼去重塑对象。
倘你当真和一个女子同居了,你很快会发现她身上那些使你产生了爱情的东西都消失了,然而嫉妒却能令两个人重新走到一起。
“爱?我倒是常做,可从来不说。”

九、弃书不观
在普鲁斯特看来,罗斯金在这小小石像投注的巨大兴趣,不啻使它死而复生,重现其作为不朽艺术的神采。
“罗斯金感受到什么,与你何干?发掘属于你自己的感受吧。”这样的观点始于一种错觉,但凡接受过精神训练的人必不会同意,相反,他们会感到接受大师的指引令自己的理解力、感受力大增,而他们自己的批评意识并未就此被麻痹...要唤起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将大师感受到的东西在自己心中重新创造出来,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法子。此种努力让我们获益无穷,在此过程中,我们拨云见日,发现自己的思想已与大师合而为一。
要唤起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将大师感受到的东西在自己心中重新创造出来,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法子。

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离我们而去之际,正是我们自己的智慧萌发之时。作者所能做的一切是激发出我们的欲望,我们却期盼他提供答案......这是阅读的价值,同时也就是它的局限。要让原本只是一种激发的事情变成一项训练,这是强使阅读扮演它担不起的角色。阅读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门,它可以引导我们进入精神的世界,却不构成精神生活本身。

(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qiusir:忽然发现,普鲁斯特关于阅读中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和我一直思考的教育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有着很奇妙的交叉:教师离学生而去之际,正是学生自己的智慧萌发之时。教师所能做的一切是激出学生的欲望,学生却期盼老师提供结果……这是教育的价值,同时也就是它的局限。要让原本只是一种激发的事情变成一项训练,这是强使教育扮演它担不起的角色。教育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门,它可引导学生进入精神的世界,却不构成精神生活本身。
手是在精神的指导下工作的。关于这一点,为他刷马桶的赛丽斯蒂没准会谦恭地提出一点疑义。
他们会对某位大画家笔下的乡间景色大为倾倒,误以为那就算是对画家的欣赏了。他们紧盯着画中之物不放,却全然不顾画的内在意蕴。
一幅画的美并不取决于它画的是什么东西。
要是我们对一景一地的兴趣全系于大艺术家们是否描绘过它们,成百上千的美景和经验领域我们便无从领略,而我们原本是有机会领略的。莫奈所见只是地球上极少数的地方,普鲁斯特的小说虽长,所写也仅是人类经验的一小部分。不去领会艺术家视线后面的普遍美感,只知盯着艺术品描绘的对象,其结果是对艺术家未曾留意的世界未免太不公平。
我们能向普鲁斯特表示的最大敬意,莫过于像他对待罗斯金那样对待他,那就是说,纵使他的作品再好,我们若胶柱鼓瑟,入而不出,最后亦必陷入愚蠢、痴癫、抑屈、谬误、荒唐可笑。

把读书当做修行,则未免将其看得过重,阅读本不过是一种刺激。它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道门槛,能将我们导入精神的世界,却远非精神生活的全部。

所以,即使是最好的书,有时也应弃之不顾。

P.S.年末温习
普鲁斯特有言,获得智慧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老师传授,毫无痛苦,一种得自生活,充满痛苦。(知识的获得途径也有两种,一种是求师得,一种是求师得。)
(有高一的学生说在图书馆看到我的书了,看了一下午,哈哈)
快乐对身体是件好事,但惟有悲伤才使我们心灵的力量得以发展。(对新年的愿望,似乎不像从前一样那样期待明年和今年一样,而对唤起力量的悲伤倒有了一点期待了呢
我们须认清幸福生活的秘诀乃是从各种以密码形式出现的痛苦中获取智慧,咳嗽、过敏、社交场上失态、遭人暗算,等等,等等,无一不是了悟的契机。
有时,月亮会出现在午后的天上,像一小片白云,轻轻走来,悄无声息。此时的月亮让人联想到一个暂时不必登场、尚未着戏装的女演员,她想走到前台一侧且看一会儿同伴的演出,又生怕被人发现,所以蹑手蹑脚,尽量藏在幕布之后。
在普鲁斯特看来,说话就应道出独特感受,袭用陈词滥调毫无道理。
(我关于秋叶的描述正是受此影响)(很好奇普鲁斯特的大作是不是像《大象席地而坐》的那电影呢)

深秋的叶子像极了淘气的学童,随便的一个眼神在那都会起风,约好了一样,三五成群偷偷溜出教室。要是真的来了风,教室里先是躁动,没等老师说上一句下课,成群的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奔向操场,但教室里也总有更爱学习的留守...

作者离我们而去之际,正是我们自己的智慧萌发之时。作者所能做的一切是激发出我们的欲望,我们却期盼他提供答案...
没有几个人是真正充满善意的,明白这一点让我深感悲哀。(或许也能对自己的无耻有所释然吧)(诗洋同学在微博留言引用的那句话更好,“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