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Alain de Botton

The Romantic Moment Alain de Botton
《爱上浪漫》阿兰·德波顿著 刘凯芳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当女人爱上男人,爱上的往往不是男人,而是爱情。
@qiusir:谁想到小说可以这么写?作者不仅是像个情感专家在一旁现场解说,而整本书又像是情感操作的实验手册,是不是还有误差分存在的剖析...
译序
人类的嫉妒心理是100万年前在非洲平原上产生的...嫉妒是人类为了促进生殖而发展的心理机制,男人对性方面的不忠更为嫉妒,因为它会促进成功的生殖行为。
德波顿的作品使一种特别的混合体,既是小说,又是哲学的想象。
导言
从表面上看,她彬彬有礼,带着文明人常有的不轻信一切的态度...
借用劳伦斯的说法,她是“对别处怀有思乡情结”的浪漫主义者,她渴望自己有另一个身体,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情人---也就是青春期的兰波那著名的“人生就在别处”的回响。
她肯定会统一普鲁斯特的结论,认为友谊只是怯懦的一种表现,不过是为了逃避更大的责任感和爱情的挑战而已。
蕴含在“自怜”这个词儿中的贬义说明向来就存在着一种倾向,人往往容易夸大自己的烦恼,无缘无故地可怜自己。
她一向认为,幸福与其说是享受欢乐,不如说是不觉得痛苦。
现实
思想史表明,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和欲望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另一个是不那么现实的世界。
在泰勒斯眼里,水是无法压缩的最基本的物质,现实蕴藏在水中;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现实蕴藏在火中;对柏拉图来说,现实蕴含在理性的心灵中;圣奥古斯丁则认为,现实蕴含在上帝中;霍布斯宣称,现实在运动中;对黑格尔而言,现实蕴含于精神的进步中;叔本华的观点是,现实蕴含在意志之中;包法利夫人致力于以在爱情中寻找现实,而马克斯则相信现实蕴含在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之中...
艺术和生活
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将日常用品置于方框之内,使人不再像习惯上那样漠视其形状、颜色和共鸣度...
@qiusir:一段文字加了框就如一件物品摆放到了博物馆的展台上,即便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物件,观众一定会相信它的与众不同,也定会找出那些平时被漠视的特征来以证明真的与众不同,以此证明自己的眼光的独到...
对故事的羡慕
愤世嫉俗
以哲学家叔本华为例,他生就一种哈姆雷特式的极为悲观的性格,对母亲憎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她大办宴会,闹桃色事件,买昂贵的衣物,花钱如同流水,只有从不挣钱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派头
“只有智力受到性蒙蔽的男人才会把这个发育不良、窄肩肥臀、双腿很短的性别称之为美丽的性别。”
为了得到顺利的结果,她付出的代价是,无时无刻都得提防不要出什么毛病。
晚会
@qiusir:读小说像是在社会的实验室里模拟一样,之前早点通过小说了解人性和人群会不会很好?应该不会,那不得绝望死了...
尽管各国政府宣称反对通货膨胀,许多情人也同样如此...
从零开始
“也许是我发明了世界,也许是这个世界与我同时诞生,我是它的创造者。”

即使我们同某个人一起生活了一百二十年,要是别人向我们征求有关对方的看法,如果真正考虑到人性的复杂不说假话的话,我们一定会回答说:“我这是刚刚对他有些了解呢。”与此相反的是,你在遇见某人两分钟之后,立刻就有了印象:不是“我喜欢他”,就是“我不喜欢他”---这种反应其实是生物保护本能的原始遗迹;居住在洞穴里的原始人在看见另一个人时,立刻就得判定对方究竟是敌还是友。

爱上爱情
如果说(以一种成熟的说法)艾丽斯是不可能爱上埃里克的,那么她或许是爱上了爱情。
它表达了对爱情关系的某种反应,它欢乐的来源主要是本人炽热的情感,而不是激起这种情感的恋爱对象。
模糊不清
言辞就像个无比巨大的筛子,她从上面将共度良宵之后的早上的欢乐心情倒下去,而可怜的埃里克所得到的知识听到她说感觉一切很好。
“就像同女人在一起时那样幸福。”
沉思
时尚的轮盘转到这家餐馆门口停住了...
在观察她享用第一道菜时,你会意外地注意到,她的热情其实居于远为次要的地位,重要的是她的想法(而不是事实),即她正在一个全城人人称道的餐馆里用享用一份饱受美食家好评的菜肴,就在同一个星期,有十来个电影、时装、音乐界顶尖人物到这里用过餐。
一个低声说漂亮话的演员只是在重复某个不在台上的人物的感情---正如艾丽丝可以坐在餐厅里夸赞生鲑鱼片那样,如果对她的那份热情寻根问底的话,那其实只是另一个人的胃口和笔造成的。
随着伟大的思想日渐式微...
她对他的感情在结构上同她对餐馆的看法颇有相似之处,在这两个问题上,别人的重视和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的取舍。
性、血拼和小说
某件开襟毛衫目前被公认为很高雅,但它在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很可能在市场上被新的款式所取代,老款式可能被斥之为不喝潮流或者骗人。(社会对人也有类此的选择)
洗涤周期
艾丽丝对人生的观点在两种流派中摇摆不定,一派以楼梯为代表,另一派以滚筒式烘干机为代表。
@qiusir:人生如这年份,不管那一刻是多么缓慢,它都不可阻挡地向前;人生如四季,不管这一年有多么的不同,之前发生过的定会重现。生活大概就是两种感受(波动)的叠加吧……
价值体系
(《菊花与剑》是不是采用通俗的《菊与刀》的翻译更合适)
埃里克讲究实际,他瞧不起弱者,对强者则五体投地。(忽然想到要开家长会,只是一个分数的交流,很是无语,不仅不能谈育人,连教都没必要说,只要说如何提高分数就好...)
埃里克也许可以光着身子欢快地在小河和森林中游戏,但如果要他一丝不挂地袒露自己的感情的话,他会以一种无法比拟的紧迫心情飞跑去寻找一件象征性的睡衣。
就像蒙田所说,人在临终时情感上是一丝不挂的,他说话必须使用明白易懂的法语...
(根基上有多个柱子支撑,还是孤柱一只)
了解对方
理性主义哲学家卢梭在作品中赞美儿童,但却不肯抚养自己的子女...当矛盾之处有可能对传记对象造成严重影响时,便可以使用“天才”这个词来挽救。
爱情的永久性
意味着另一方的爱情满怀信心,它能不受眼前的证据或征象的左右,相信自己的心上人不会移情别恋,尽管情人去米兰或者维也纳度周末了...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个著名的观点,他提出要是把一个婴儿同母亲分开,那么,在经过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后,婴儿变会以为母亲从此消失,不再认为她还会再回到自己的身边来...
力和007
能力这个词通常是指采取行动的可能。
司汤达曾经悲观地提出,总是有一方爱得比较深,这就意味着恋爱关系中总会令人感觉到权利问题的存在。
宗教关系
她心中最佩服的倒是对她并不表现出过分热情的男人...
(生活中有人是这样,先指责别人,把问题一股脑地推导别人身上,自己不仅无责还变相地站到了道德的高处。)
一篇令人绞尽脑汁而不知所云的文章,往往显得比一篇文字流畅、内容显豁的文章来的更深刻、更有道理、更加令人信服。
学术界的受虐狂反映了形而上学的偏见,那就是,认为真理一定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
埃里克的负担
(十班两个课代表在答物理卷时手都发抖,以前可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为了什么才爱你
(小丘,小山,泰山,珠峰)
(贾主任说过,认真起来的男人很有魅力...)(杨主任食堂里看立冬的儿子热情来打招呼,不知出于什么心意,隔着玻璃看到那结实得像浮肿的张脸上浮现一丝不怀好意的微笑,问道你这么喜欢孩子...)
(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可以为提高分数付出高额的钱财,但这里灵魂的价值是不如一分)
旅行
读物
艾略特“安静而绝望的生活”
司汤达曾经把在小说中引入思想比作在音乐厅里放枪...
为欢乐而欢乐
潜水、卢梭和想得太多
“思想安抚一切”
...他的反应倾向于进行诊断,而不是帮助,他的诊断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责难,怪对方想得太多。
为什么说反省是放纵自己,而戴呼吸器潜水或者喝果汁朗姆冰酒就不是呢?因为这意味着一种顾影自怜的快感,这也是一种手淫(那一向是性交的影子),其中带有自古就有的宗教上对自我进行谴责的涵义(当奥古斯都划分世界时,他宣称两种爱创造了两个城市:“对自我之爱,对上帝的蔑视,创造了地上的城市;对上帝之爱,对自我的蔑视,创造了天上的城市”---这一题材被帕斯卡用到他那句不再自我陶醉的话当中,“'我'这个字眼很是可憎”)
青春期
厌恶女性
离开自己去度假
其观念并不是让我去度假,而是让度假区改变我这个人。
蒙田在他的随笔《谈孤独》中说,有人对苏格拉底说某个人出门旅行之后一无长进。“我想是会的,”他说,“他没有把自己留在家里呀。
景色本身有可能改变,但欣赏景色的眼睛是不会变的。
在希腊语中,“乌托邦”的意思是“根本不存在的地方”。(丘托邦)
(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个人带着我和妹妹,记得常有邻居同情父亲说“当爹又当妈”...最近当老师,高三的学生竟然让我有一样的感受。母亲去世后的三年父亲也去世了...)
(班级有位女生,几乎用尽了力气去学习,这次二模成绩不理想,然后想到放弃...闹情绪的状态让人理解,也相信她能重整再出发。其实,这让我很怀疑我们学习的一般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要通过学习把自己变成想要的人,相反是为了在意被人那很随意不真诚不理性不权威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学习把自己的好的天赋都消耗尽了一样。这样的学习继续发扬是为了实现生物界的大同吗?)
你让我成为怎样的人
我只要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家庭很幸福,心里就会起疑心。

按照维根斯坦的观点吗,他人对我们理解的范围标示着我们的世界的范围。我们免不了生活在由他人的看法所构成的框架之内---由于它他人理解我们的幽默,我们才显得风趣;他人理解力强,我们才显得聪明;他人豁达大度,我们才显得慷慨大方;他人偏爱嘲讽,我们才显得话中带刺。性格就像既需要作者也需要读者的语言一样。

与其说人际关系的基础时他人的品质,还不如说是这些品质对我们自我形象的影响---即这些品质是否能够还给我们一个足够完整的自我形象。(想到“他人即地狱”。)(别人决定了你,你在他处。)
灵魂
当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拉美利特1748年发表他的著作《人类机器》时,知识界大为震怒,因为他竟然毫无人性(那个时候仍然是个重精神的时代)地声称人类在根本上不过是一架复杂的机器,与把大门、水闸、齿轮、水管和原子安装在一起没有多大的不同---爬行动物、阿米巴原虫或者航海天文钟也是如此。
“人是一架机器,在整个宇宙当中,只有一种材料能以不同的方式改变。”
心灵是理性的航天器。对奥古斯丁来说,神是最重要的,他把相当于太空舱的心灵看成是希望升到填过的属于神的飞船---多少世纪以来,这一观点在天文学家和俗人之间都很有市场。
玛丽莲·梦露说好莱坞“那个地方,他们为了一个吻肯付纪念会一千美元,但是为了你的灵魂只会付给你五毛钱”。
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娜认为心灵的发展只有在遭受苦难之后才会完成:“心灵也有童贞,只有在流了一些血之后才能结出果实来。”
真相的层面
我们可以将她的内心比作是一个连接许多楼层的电梯井,其中某一层的东西并不一定会否定另一层的东西。彼此完全不相容的东西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层面,电梯知识在不同层面上上下下运动,其中并没有逻辑的关系。
问题
无论是多么讨厌多么痛苦,我们的文化教导我们队单恋应该采取宽容的看法。尽管社会上对事业上的失败比较苛刻,但对感情上的挫折则往往带几分尊重。
转移过失
私语
误读
“他也不过是另外一个人而已。”
谁来作出努力?
爱情的七巧板
(学生的分数成了师生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财富基础,硬通货。这很冷血的愚昧,但这是现实,还在继续,不见一点式微)
(师生情谊、父爱和母爱都要经得起分数的考验...)
她谈情说爱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她企图在别人身上追寻她敬重向往但自身却缺乏的品质。她情感上的需要仿佛是七巧板缺了一块,缺少的一块就要由别人来补充。
表白
邀请
牺牲
“患有受虐狂的人对患施虐狂的人说:'打我吧。'可是患施虐狂的人说:'不行。'嗯,我也要说不行。”

·年末温习
言辞就像个无比巨大的筛子(没有一种语言是绝对不骗人的。《看不见的城市》)
学术界的受虐狂反映了形而上学的偏见,那就是,认为真理一定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
他人对我们理解的范围标示着我们的世界的范围...他人理解力强,我们才显得聪明;他人豁达大度,我们才显得慷慨大方...性格就像既需要作者也需要读者的语言一样。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