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1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学会提问 M.Neil Browne 著 吴礼敬译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前言
记不清在多少次的公开讨论中,我们遭遇到普遍的极度无视证据、语言草率、错把声高档有理的情况。
约翰·加德纳严厉批评某些教师和教练,只给学生看知识园地里采摘下来的缤纷花朵,而不给学生看那束呈现在眼前芬芳美丽的花朵的种植、除草、施肥和修剪的整个过程。
01、学会提出好问题
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沦为他人的思想奴隶。
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因为类似语言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
(优点)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对而言,海绵式思维是被动的,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
但海绵式思维方式却有个极严重、极致命的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
而要做出决定和取舍,你就得带着一定的态度去读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虽然作者本人根本就不在场。我们把这种互动方式成为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我应该算是后者,至少上课的方式是这样。)
采取海绵式思维的读者通常怎样读书呢?他逐字逐句地细读,竭尽所能地记住所读材料。
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一旦涉及人类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意义,情况就变得截然不同。
比如坚持锻炼对保持心理健康确实有效果,哪怕我们明知道一点一滴的证据都能证明这种效果,我们还是不敢保证这些效果必然出现...试图说服我们改变观点的人,我们对他们的思维也必然要更加开放和包容才行。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说出来的观点。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的行为品质高下。
你需要兼听博观,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兼听和博观。他人有驱使你前进的巨大动力,将你从当前偏听偏信的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
你知道,我可不是什么事实的“粉丝”。事实总会不断变化,而我的观点却从来不变,不管事实如何而我都无所谓。(这反话很有力。)
当你改变自己的看法时,就好像当众承认你从前的一切都归于失败,直到此刻才如梦方醒...有勇气当机立断地改变观点和立场,真需要超乎常人的意志,下决心发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塑造出史上最强的自己。(尽管我们时刻都是史上最老的自己。)
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证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请牢记一点,我们思考时都有明确的目标。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思考正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当我们思考的动机就是为了同以前的思考方向保持一致、毫不更改时,我们就对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观不管不顾。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变成了鼓吹者和宣传家,千方百计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来维护自己当前的立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捍卫的过程。
更明智、更进步的做法是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思考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
“所有的这些感情,让我的分析云遮雾罩。”
当别人提出的观点可能威胁或推翻你当前的看法时你才能仔细聆听。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非常重要...事实上,很多时候,当别人提出相反的结论时,我们都将其当做针对我们自己的人身攻击。对一个论题过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险,就是你可能考虑不到其他立场潜在的正当理由...批判性思考的人毕竟不是机器。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可以肯定你不是希特勒。”
当一个人特别喜欢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对那些已经证明是真的概念或事实退避三舍时,他就已经钟情于“似是而非”了。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和事实作斗争,在冷冰冰的事实之外尽力强化生平世界的幻想。对我们共同面对或独自面对的种种问题产生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构成了一道防护墙,屏蔽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真实世界,让我们看不见其本质。

02、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前些年一直好奇真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最近和小舒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当成是学习的伙伴,培养了他的主体精神和自己的开放性,所谓三分师友,七分道友。)(父母恩师友恩众生恩之前是师恩。)(书是医治社恐的一剂良药?)
(物理实验,数学实验,小说提供了社会性实验场所?)
我们建议你一定要下功夫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事实是开放的和灵活的,这种建议并不是建议陈述一个死板僵化和孤立的断言吧。)
03、理由是什么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即使我们目前还不能认同某人的观点,我们也要对他的理由细细加以琢磨。
哲学家维根斯坦曾说过,一个聪明人和另一个聪明人说话时,大家总是先说:“等一等!”花点时间找出论证之所在,然后再取评估我们认为别人说过那些话,只有这样对提出论证的人才够公平。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在寻找金子的时候你必须不停摇晃自己的淘金盘。要竭力避免“逆向思维”或“反向推理”,这样做的理由不过是追加一记马后炮而已,它们会随着你的结论而变化。理想的做法是,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天气不错,走走拍刚回来,两位刚上大学的学生在办公室,王老师都升官了,老师你咋又高三了...)
04、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我们常常误解所读的文章或听到的言论的意思,因为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位很多词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
(大事糊涂小事敏感的我,时常在意天上云朵的形态。)(人悲伤落泪,树悲伤落叶,天下雨,天不知悲伤...)
你没有义务来评价那些不明确的想法或选择。
05、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一个证据表面可见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展示这个证据的人总希望能说服你,让你全心全意接受这个论证。本章对于培养你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特别有用,因为它让你关注整个论证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它那些较为吸引人的特征。
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达理等价值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些目标。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找出这些价值观知识找出价值倾向假设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但是价值观本身在理解论证时所提供的帮助却微乎其微。价值观本质上是所有人共有的东西。
(育才的成功如果有点经验的话,最直接的当是通过对学生的严管,也就加强了对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反过来。)
06、推理过程中没有谬误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宁成立,
作者在这里犯了一个推理中的谬误,因为他的论证需要一个和结论有关的荒诞不经的假设,以便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论证本身转移到他的辩论对手。
只要你问出恰当的问题,就能找到推理谬误...

(“人类的进步总被一种对于现成结论的先天性对抗所阻挠。我们天性乐于重新探索人类已经历的所有荒唐、愚蠢,这令我们裹足不前,将生命太多地浪费在发掘已经被他人苦心记述的广泛事实之上。”《爱的进化论》阿兰·德波顿厉害啊。)
尝试某种解决方案之后部分问题仍然存在并不意味着解决方案不妥当或欠考虑。能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案比起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来可能要高明百倍了。它可能会让我们向彻底完全解决问题迈进了一步。
偷换概念谬误
公众常常并没有对一个问题作出足够的研究使他们能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一定要当心那些诉诸普遍观点或者流行看法的说理论证。我们把这种推理中的错误称为“诉诸公众谬误”。
1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2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3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扎尔汇总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4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5诉诸公众谬误指公国引述大部分人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6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7诉诸感情谬误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先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8稻草人谬误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不存在。
9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10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11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验其理由。
12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13循环论证谬误指推理过程中依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14强求确定性谬误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抛弃。
15错误类比谬误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16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指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17因果混淆谬误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18忽略常见原因谬误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时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19事后归因谬误指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表演,另一种人观看。”

解释是个耗时费力的活儿,经常要检验我们知识的边界。
当我们被要求解释为什么特定的行为会发生时,我们常常受到诱惑,想要隐藏我们对很多复杂因果关系的无知,干脆给那种行为贴上个标签或者套上个名字,然后我们错误地假设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标签或名字,我们就知道事情的起因。

一旦作者有以下行为之一,你就应该驳回其推理论证:
对人不对事;使用滑坡推理方式;表现出寻找完美解决方案的趋势;用模棱两可的话题隐瞒真相;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诉诸可疑权威;诉诸情感;攻击稻草人;呈现虚假的两难情形;通过恶语中伤来解释;将注意力从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光环效应来让读者分神;循环论证;介绍另一个话题来转移注意力...

07、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以前说太多,读书太少。而也正是了解少才能说很多吧?现在少有机会说了,却更重视和书的交流,似乎更有效。)
当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证明。
我们常常说眼见为实,这里则倒过来,相信什么就看得见什么!我们的期盼心理极大影响到我们经历事件的方式。
我们很难期望任何专家完全不带偏见。但是我们从某些专家那里可以比从其他专家那里少获得一些偏见...
(乌云或可垂落雨露,彩云的结局多是下落不明。)
08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我们所见到和听到的东西都是我们愿意听到和见到的东西,我们挑选和记住的那些经历的侧面都是和我们此前的经历和背景最相符最一致的那些侧面。
科学方法追求的信息是可以公开验证的数据的形式出现的...科学方法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它的可控性...语言的精确性是科学方法的第三个主要构成部分。
(光的色散包括折射色散、衍射色散和干涉色散。对应着对应复色的生活的分解,需要人玻璃样透明的纯粹、羽毛样的细腻和同频率的感应...)
(经历了太多的错误,而好容易得到的正确的累积却又发生了改变,所以正确也就更被放大了的错误掩埋。)
(生本生动生成,笑声掌声辩论声)
我们就要避免使用还没有注明具体来源的证据。花点时间去查看一下资料的原始来源。当某一篇文章的片段被贴出来或被人引用时,提出文章片段的作者也许误解了原作者的意思,或者是将此消息剥离了原来的语境加以使用。
09、有没有替代原因
孩子将保姆的来去和日夜的循环一联系,得出结论,保姆的离去导致太阳也一起回家了。
很多种因素可能引起研究组之间的差异。
(脚被磨了,更主要因素或许不是走的新路,而是新鞋的缘故。)
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二者混淆起来,既可以理解,同时又异常危险。虽然原因确实先于结果出现,但先于结果出现的还有很多种其他因素,而其中很多不是引发结果的原因。
(如果你不能赞美,那就请你闭嘴,这是当世为人的仅有的同情。)
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有一种常见的偏见就是基本归因错误,在这种错误里,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喜欢把别人行为的动因看成是来自其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不是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显示记忆往往会遭到极大的扭曲。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通过问一些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取得一些进步。
一定要当心,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额事件的第一个解释。要寻找替代原因。
“凤凰和火焰,那个先有?”“一个圆圈根本就没有起点。”(或许只要画圆的人知道。)(The Walking dead.)
10、数据没有欺骗性
平均数mean所有数相加再除以数值个数;找出位于中间的数值,中位数median;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叫做众数mode。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当心。
(一听就懂的知识,要不要警惕你的认知,要么就是太初级的认知。)
11、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你的思维方式。
那些尽力要说服你的人几乎总是将他们的立场置于最强的光线之下。所以,当你发现那些你相信是较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即那些你正在努力勘探的尽快时,较为明智的做法是犹豫片刻,想想作者可能没有告诉你的那些信息,那些你的批判性探询还没有能揭示出来的信息。
这里所说的重要的省略信息,是指那些将会影响到你该不该被作者或者演说者的论证所影响的信息,也就是那些影响到你的推理过程的信息。
(很多事情成了习惯是很难改,而正如习惯很难养成一样。)
不完整推理在所难免:1由于时空的限制;2大部人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很有限;3进行论证的人所拥有的知识总是不完全的;4因为作者直截了当地想要欺骗你。每个领域的专家都有意要省略有关信息,如果公开展示这些信息,那就会削弱他们所提建议的说服效果。(比如某个在上海上名牌大学的学生谈成功经验,TA不会坦陈如何靠很低的分数就去了好的大学...)
(书的不少东西,再读起来像是没有读过,当时的读书状态可想而知,但还是坚持这读完,有用没用的,更多是一种习惯罢了。)
12、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当人们习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是在应用二分式思维方法。这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往往将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这种喜欢看待和提及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仿佛天下所有问题都只有两个方面的习惯对我们的思维有毁灭性的破坏效果。通过将我们能加以考虑的结论局限在仅仅两个以内,细心推理可衍生出的无穷可能性就会急剧减少。
(尊重老师不仅是对环境的尊重,某种程度上是尊重自己的一部分。)

后来又读了第11版。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