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1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Ralph W.Tyler 罗康等译
(细看每一句都没问题,但整体读起来却很绕,如不是翻译的问题,那一定是自己读的状态不好且知识的基础太弱了)
本书阐述了一种思路,即将教学计划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本书的观点是,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提供能让学校为教育目标作出全面且理智的决定的基础。
在规划任何综合性课程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各种来源。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指广义上的行为,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如果这样看待教育的话,那么教育目标明显代表了教育机构力图使学生产生的种种行为的变化。
只有将有关学习者的信息与一些理想标准、公认常模的概念相比较,对学习者的研究才能推演出教育目标,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确学习者目前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异。
“需要”的第一种用法,代表某种理想常模的概念,即某种哲学价值标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
一种标榜为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者自身的兴趣是教育目标的首要基础,该观点已获得了公众广泛的关注。
大概从没有一个有头脑的进步主义者宣称过只用教给学生那些他们一时感兴趣的事情就行。
很多教育者并未将对学生当前兴趣的关注视为一项恰当的教育计划,因为他们认为教育的功能之一便是拓展和加深学生的兴趣,以使他们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很久之后还能继续接受教育。但即使是这些教育者,也认识到将学生当前的兴趣作为教育之起点的价值。
(QFW Q ForWord)
(引导一个人,而不是去改变一个人为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但有效的教育一定是在受教育者自身和环境的基础上的持续发展、调整和变化。)
“澄清思想”这最后一个功能,曾被乔治·赫伯特·帕尔默的表述充分阐释过:当他头脑混乱时,他常靠写作来使头脑清醒。
有些委员会强调文学在个人探索方面的价值。在这种意义上,文学可以为个人提供一种机会,使其能探究他凭个人实力不能即刻参与的各种生活及生存方式,还向他提供探索各种情境的机会并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于他来说,这些情境太危险,有太多不堪设想的后果,以至于他不能在现实中进行充分的探索。
很多委员会的报告论及文学的一个普遍功用,即(文学)大大增加年轻人的经验,使其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受他们能置身于其中的社会阶层、职业种类和社会团体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成为通过增加读者身临其境的经验而广泛拓展其视野的手段。文学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培养既能使读者获得满足感又对他有意义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科学对普通公民而言具有三个主要功能。对促进个人及公众的健康皆有贡献;科学能帮助人们了解可供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科学的第三个功能是向人们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精彩描述,让人们像科学家一样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及世界在茫茫宇宙中的位置。
艺术作品和艺术批评都很有可能拓展人的感知力;艺术是通过提供除言语媒介之外的另一种交流媒介;艺术的第三个功能就是个人的整合。这是指通过象征性的表达,艺术有时可以起到减轻压力的作用。艺术的第四个功能就是培养兴趣和价值观。艺术的第五个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
要花时间才能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若尝试得多而完成得少,这样的教育计划是没有效果的。(重复的意义,坚持的价值,都是素质教育不敌应试教育的原因。)
学校应该培养年轻人去适应现实存在的社会,还是应该担负起改革的使命培养致力于改革社会的年轻人?
如果该学校相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们适应社会,则会着力强调对现时权威的服从,对现存社会形式和传统的忠诚,及坚持运用当代生活方法的能力;相反,如果该学校强调学校的改革功能,则会更注重批判性分析,应对新问题的能力、独立性和自我指导、自由及自律等。
学习心理学这门学问,能使我们分辨出人类的那些变化是可以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产生的,而哪些是不可以的。
旨在使16岁少年的人格结构发生深刻改变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将无法实现。16岁时,人格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基本人格结构进行再教育就变成非常困难的任务,而且通过正规的学校计划已不可能完成。
有研究表明,想要改变儿童所持的基本态度,就必须保持不断地强调,并会耗时多年。
学习就是由特定刺激与特定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
学习就是形成解决问题的类化模式,形成对类化情境做出类化反应的模式。

既然真正的教育目标并不是要教师从事某些活动,而是让学习的行为模式发生显著的改变,那么,意识到任何对学校目标的陈述应该都是对学生反应发生的改变的陈述,就显得很重要了。

(没有网络或网络不发达的年代,通常的目标是建设和完善网络;而当网络真的发达了时候,除了有让网络更发达的目标,如何遏止网络造成的某些意料外的影响就成了个并行的目标,在离不开网络的时代,这竟成了第一目标。)
从我们所了解的迁移训练来看,由于这些目标太过笼统,试图达到目标的努力不大可能富有成效。我们有必要更详细地说明该行动运用于哪些内容中,或者这种行为将会运用于哪些生活领域。
仅仅将教育目标陈述为培养广泛的兴趣而不详细说明要在哪些方面唤起、激起这些兴趣,这样的陈述还不够清楚。

这门生物科学课程旨在形成七类行为。1培养“理解重要的事实和原理”的能力;2培养“熟悉可靠的信息来源”的能力;3培养“解释资料的能力”;4培养学生应用所教授的原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生物学方面具体问题的能力;5培养“研究和报告研究结果”的能力;6培养与生物科学有关的广泛而成熟的兴趣;7培养对该领域的社会态度而非自私的态度。
(qiusir.com靠黄了几个公司,其中还有个国有企业...)
光让学生去理解、分析、解释、应用是不够的,还期待学生可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时获得满足感,因此,就的培养他们的兴趣,这些兴趣要比他们刚接触这门课时所怀有的兴趣更广泛,也更成熟。(所谓找到真爱,真正的成熟的爱好。)
一项令人满意的对教育目标的阐述,会同时指出行为和内容两方面,并对教育任务是什么做出清晰、详细的表述。
(俊博课代表说,班级那部分学生,初中分流后就不学习了,疫情导致更跟不上了...)
(就我现在的情绪,一般的悲惨应该很难打动我,铁石的心肠就如铁石的肠胃,是我经历过更悲惨的事也自行消化排解掉了吧。但,一提到要放弃理想,不管是身边的还是电影情节,我会潸然泪下。当然,更多的人是没有找到理想或压根不去寻找的...)

2、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从本质上说,学习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经历而发生的,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身处环境所产生的反应而发生的。因此,教育的方式就是学习者拥有的教育经验。
“学习经验”这个术语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教育的关键手段是其提供的经验,而不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东西。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环境、构建情境来提供教育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那种反应...这一学习理论并不因为它承认学生所学到的取决于学习者自己的反应就减轻了教师的责任。但是,它确实意味着,教师控制学习经验的方法,是通过构建有刺激性的情境---能激起所期望行为的情境---来控制环境。
哪怕外部条件看来都是一样的,但有可能同班的每一个学生获得的是不同的经验。这就赋予了教师相当大的责任,既要构建多方面的情境以使它们能在所有学生身上唤起期望的经验;又或者教师要使经验多样化,这样才能提供一些很可能对全班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经验。
(我是不会参加这样戴大红花的表彰会,他们不了解我对状元的教育贡献。况且,真正在意状元的是学校,学校这块招牌需要时不时的涂抹一点黄漆吧...)
(杨老师怕走廊的那盆花被冻坏了,特意拿到办公室里,而谷组长过于繁忙反而让化干枯了,我帮拿到原来的位置,期待保洁的阿姨能妙手回春...)(我妹妹说的好,花是被稀罕死的。)
(好老师就如好医生不仅医治病患,还介入到患者的健康流程中,好医生应该介入到良好学习喜欢的养成中...)
一组精心设计的学习经验,是由可同时有助于达到数种目标的经验组成的。从消极的方面来看,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一直小心,以防可能从未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学习经验中产生期望之外的不良结果。比如某教师选择算术题,本意是想提供给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练习机会,却可能不经意选择了某些内容,使学生产生了对于该题所涉及的生活某一方面的错误观点。
若只是由教师来解决问题,而学生只是旁观,他就无法学会思考。
对有些学生必须一步步地教他们分析问题的步骤,而另一些学生却经常能做出心智上的大跳跃,这样就不必教给他们详尽的分析模式。

我们认为:只有将信息视为功能性的,即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或者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实践等,这样的目标才重要。我们并不认为信息本身就具有终极性的价值。

已有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获取信息。因此,较之仅仅提供只记忆信息的特殊学习经验,更经济的做法是提供一种学习情境,其中获取信息已成为整个问题解决程序中的一部分。
(原本相信人性本善,现在觉得很可笑。就如看到小奶狗,成熟点都知道长大的它会因为一口食物六亲不认是自私的基因决定的。)
显而易见,没有什么方式能强迫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学生态度的转变源于其观点的改变,而观点的改变,或者源自对情境的新洞见、新知识;或者源自从前所持有的特定观点中获得的满足感或不满;又或者源自这两种过程的结合。因此,提供学习经验,就要为学生提供这种让他们获得见识和满足感的机会。
在教育上,兴趣既可视为宗旨,也可视为手段。(2005年写过“教育往往把结果当成条件”[?])
3、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任何单一的学习经验都不能对学习者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到了一定年龄,才更意识到自身有各种不足的小年轻人身上无限的可能)
如果把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的学习经验恰当地联系起来,则二者会互相强化,提供更有意义和更具有同一性的观点,从而形成更有效果的教育计划。反之,如果这些经验彼此冲突,则他们会互相抵消。(想到波的叠加的动态过程,前提是频率的一致性以及相差的恒定,才能形成稳定的加强点,而不仅仅是某一时刻的位移变大...)
社会学科课程共同要素...
个人的潜在动机对本人和他人都有强烈的影响。
人生的挫折会导致严重后果。恐惧、补偿、防御、机能不全、强迫行为和偏见,都会限制个人和社会的效能。
尽管有些个人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但是很多最重要的品质却是习得的,很大部分的“自我”和个性都是由经验和训练塑造的。
人类几乎拥有无限的可教育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性”每天都在被改变。
理想在人类进步中是动态的,特别是当它们在变化的情境中不断被澄清,被重新解释,被反复运用时。
“进步”不是连续的直线式发展。在前进途中还会有倒退和停滞。
一些长远的、急速的破坏导致的是革命,而不是进化。
一个有效的社会群体必须既能使个体的需要获得满足,又能提供整体的、有建设性的群体活动。(有点电池人的逻辑)
(其实觉得每天早饭后散步的那条小路,可以命名为求师得路,要是能花点钱赞助也好呢。应该没谁比我走的遍数更多吧,甚至包括后勤的师傅...)
连续性涉及在学习者的经验中反复强调的要素;顺序性是指提高学习者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整合性是指提高学习者的行为和涉及的相关要素的统一性。
4、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既然教育目标从本质上讲是对人类进行改变,也就是说,目标旨在让学生的行为模式产生期望中的改变,那么,评估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即判断这些行为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
@qiusir:有新高三的学生来找老师,邀请录一段励志的视频,借口说还不熟悉给支走了。之所以这次有点残忍,也不仅是刚才上课最后排那女同学明目张胆地睡觉,也不仅是教室里第一排的那个位置一直空着……是因为我说没啥用。下午的誓师大会也借故缺席,刚被打过疫苗,不想被打鸡血。当年很努力读书,之后很用心工作,可不是想当纱布,这么多年也是看够了跳伞吧...
对教育目标下定义,是评估的一项重要步骤。
只是通过使用一些评估工具,知道张三得了97分,李四得了64分,并不是一种对改进课程极有帮助的恰当总结。更加有用的,是做出表明了优点和缺点的总结,至少按照每一种目标做出的总结,在很多情况下,最好是可以为每种目标打出几个分数、做出几个总结,以更准确地描述这类特定目标的实现情况。
5、学校和学院教师如何进行编制课程的工作

·年末温习
文学大大增加年轻人的经验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