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qiusir:今天在办公室基本读完了芭芭拉的那本针对数理的《学习之道》(之前读过双料冠军乔希的《学习之道》),书房里那本《学以为己》也快翻完了上册,床头kindle早该充电了,断断续续读《钢铁病菌与枪炮》...


A MIND FOR NUMBERS Barbara Oakley
"learning how to learn"
@qiusir:"A good teacher will leave you educated. But a great teacher will leave you curious. Well, Barbara Oakley is a great teacher. Not only does she have a mind for numbers, she has a way with words, and she makes every one of them count." #A Mind For Numbers ​​​​
@qiusir:尼尔·桑德里森(ebay研究实验室高级主管):“我曾就读的学校并不入流,很多学科都没有合适的教书人选。但无论我遇到怎样的老师,我总是专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那或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抑或只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微笑。这种积极的态度使我对老师心怀感激,并在课堂上保持着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同样的态度也推动了我之后的职业生涯。直到今天,我依然经常主动从我的同事或上司身上寻找灵感。”另,要不是觉得《学习之道》封面设计太差去年就看了……
@qiusir:先前知识会在我们学习新知识或相关内容的时候帮助我们,但是先前知识也会成为障碍,因为它让我们更难在图式中做出改动。这个现象十分明显,从学生对物理概念错误的执念就能看出来,这执念对任何改进建议充满抗拒。另一方面,对学习者而言存在一个悖论:现行观念可能会形成一股抗拒概念转变的力量,但它们却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框架,学习者可用框架来解释或理解新的、潜在的矛盾信息。#A Mind of Numbers

@qiusir:陈鲲羽说,在育才时理科确实学得比较深,虽然有些知识高考用不到,但到了大学优势非常明显,“很多同学还在破解难题的时候,育才人已经在各领域崭露头角,学哥学姐都非常优秀。”

@qiusir:(题海战术会让教学中出现能力错觉,学生看起来学得更快其实忘的也很快)研究结果显示出了为什么老师和学生容易轻易使用那些从长远看来反而效率更低的学习策略。学习时我们非常关注学习方式,我们喜欢采用那些让我们学得更轻松更快的策略。整组练习或题海练习就有这种效果。然而,为了让记忆有更好的长期表现,我们应该使用间隔和穿插的练习方法,但是在学习中,这个过程会显得更加艰巨。穿插学习法会增加学习之初的难度,但因为它让长期记忆效果更好,所以会更可取。Roediger and Pyc 2012


@qiusir:根据估测,80%-90%的大学生处于拖延状态……大约75%认为自己是拖延者……几乎50%的人有持续的拖延问题。拖延的绝对总量是巨大的,据学生反映,拖延状态一般要占日常活动的1/3,通常是发生在睡觉、玩耍或是看电视的活动上……更有甚者,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除了出现在大学期间,拖延现象也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它长期影响着15%-20%的成年人。Steel,2007

@qiusir:早在1899年,才华横溢的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在他经典的Talks to Teachers on Psychology一书中写到: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恶补”是多么不可取了。填鸭或恶补是在考试前通过大量密集训练来记忆事物。但这样学到的知识,却几乎无法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同样的事物会在不同日子里、不同背景中重演,阅读、背诵、反复查看、再联系其他事物并回顾,然后这个事物就这样很好地嵌入了你的思维结构中。这就是为什么你要给你的学生强调让他们习惯于不断运用。
@qiusir:现代神经学之父卡哈尔不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小时候因为不守规矩挨过父母的饿、挨过老师的揍,大人眼里的他又可笑又荒唐…和众多远比他聪明的科学家共事,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毅力(资质平平之辈的优秀品质)、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谦虚认错的态度。后来回忆说,他的老师在能力好坏的认识上,看起来可悲得离谱。反应快被等同于智商高,记得住被等同于能力强,服从即品行端正。卡哈尔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甚至今天的老师是怎样就轻易地低估了学生,学生又是如何低估他们自己的。#A Mind For Numbers

@qiusir:我生下来就没有耳道,所以听不见。在学习的时候,摘下助听器,我反而能真正集中注意力!我爱死我这先天不足!我一年级的时候,测过一次IQ,90分,我倒是兴高采烈,我还以为自己达到了优等水平……生物学教授,佛罗里达大学年度最佳教师,若干新病毒共同发现者 Bill Zettler
@qiusir:对大多数人来说,学数学或科学依赖于两个过程:一个短暂的学习期,这是“神经砖块”垒砌的过程;二是学习期之间的间隔,就是“思维水泥”凝固的过程。这样的时间节奏意味着,能否掌控拖延症对数学和科学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而拖延问题在学生中恰恰又实在太普遍了。令人痛苦的是预感本身。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乱翻书 《学习之道》


@qiusir:正看有关拖延症的部分,以前学生来看老师,悉尼大学读研的高同学的体恤哈哈……
@qiusir:拖延症不仅可以作为技不如人的借口,甚至会成为虚荣心的温床。我做完了实验报告,参加了市场调差之后,昨天才开始备考的。当然啦,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有这么多事要忙,这样已经很不错啦。更有甚者,哪怕是那些努力学习的人也会误以为拖延能让他们显得精明能干:我是昨天一晚上补完期中考试内容哦!
@qiusir:“随着你所接触的数学和科学领域越高深,掌控拖延就越发重要。”

​@qiusir:
7月2日 09:47 来自 求师得iPhone客户端
如果你想要熟练掌握材料,以此考出好成绩或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思考,你就必须让它们牢牢地钉在记忆里。以创新方式合并组块的能力,为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奠定了基础。(Henry Roediger 2012)“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在特定领域记性创造的前提。若未掌握一套全面的知识概念,一个学生不可能在任何一门学科得到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任何科目的知识概念与创造性思考并不是必然对立的,两者是共生关系。” #乱翻书《学习之道》论“死读书”的必要哈哈。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