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应qiusir之邀,我在1月21日写下此文,即学mooc的心得与体会...


我是在11月接触的coursera,在那之前我还不太了解关于mooc的课程,但是一个偶然,我的同学张启阳向我介绍了他当时在coursera上学习的植物学课程what plants knows,还让我听了一段帮他翻译,不过之后几天我也没太在意,然而几天后的生物课上,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时,张启阳同学“大放异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就想,他能在课外坚持上这么一门课,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何乐而不为呢?我为什么不能也找一门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下去呢?为什么不能节省一些逛贴吧、刷朋友圈的时间,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于是,在张启阳的指导下,我下载了app软件coursera,开始了自己的学习。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顶着考试的压力,我在周末本来就没有什么空余时间,如果再多学一门课的话,我会不会崩溃?于是,在慎重的考虑下,我选择了我擅长的科目:数学。在学校,我的数学成绩在班级数一数二,平时也不写作业,考试之前也不复习,是典型的“学痞”。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我要是选一门数学课,可能压力不会太大,付出的也不会很多,这样平时的学业就不会耽误。在精挑细选之下,我选了一门叫做Calculus One的课,是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个数学教授主讲的,主要讲的是微积分和导数。我因为有一些数学基础,所以学起来并不觉得很困难,但毕竟是富有挑战的大学课程,想要精通还是不容易的。

其实,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听的,毕竟不尝试的话我也不知道这门课适不适合我。第一节课,我就看到一个光头男人在黑板前手舞足蹈。。。(事实证明,他不是光头,是秃顶),不过听了他的语音,我就比较放心了。他说的英语还是比较纯正的,再加上我雅思听力8.5分的优异成绩,我想能听懂他讲的英语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于是,我翻了一下下面的课程目录,那么问题来了,有很多数学的术语,比如derivative, differentiate, tangent line等等,但是我只要多查词典,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一开始,他讲的课还是比较简单的,比较基础的,我还翘了几节课,但是后来开始涉及导数的运算,就比较难了。我与张启阳同学交流了一下,他告诉我他的课虽然难度在增大,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他感受到的难度其实并没有增加多少。我想,我也是可以坚持下来的。与此同时,教授精彩细致的讲解,也勾起了我的兴趣,这也是促成我坚持下来的重要因素。何为“精彩”呢?教授运用了一些高科技产品,比如一个特殊的计算器,输入方程之后可以通过摇杆来控制不同的输入值,甚至可以控制到小数点后十多位;同时,他也用各种模型来方便我们的理解,尤其是后来《生活中的导数》这部分,他凭借着自己粗糙的画工制作了很多应用模型,有时候我可能听不太懂他讲的内容,但是一看他制作的“动态图”,我就什么都明白了。何为“细致”呢?我曾向同学借阅了一本《高等数学》教材,但是上面的内容比较枯燥,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但是Calculus One就不一样了。教授会给我们举各种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如说L’Hopital Rule,教授详细地向我们阐释了如何把这个法则应用到各种求极限值里面去。

哎呦我的奶奶呀,废话太多了,我还是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吧。我的第一门课刚上了一半,只能说是coursera的新手吧,很多课程流程我还没太弄懂。我也看了不少别的课程,有的教授带口音我就直接放弃了,还有几门备选的课程,我准备寒假学一学。其实我感觉,coursera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比我们自己泡图书馆要有趣得多,提供给我们的课程宽度和广度也很可观。不过可惜的是,里面大多数课程的语种都英语,汉语课确实很少。而且还有一些中西方差异。这里我还要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我学到2^x求导,里面需要借助自然数e来计算,但是教授用了一个log2,我当时很纳闷,对数的底数是几啊??在初高中,我们只学过lg,底数是10,还有了解到的底数是e的ln。在咨询了我们班的学神之后,我才弄懂了原来国外的log就是我大天朝的ln……结果现在,我提笔就把ln写成log……我只能说,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忍了吧。

也就是这次经历,我隐约体会到了“一入慕课深似海”的真谛。作为一个渣渣,我的的确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