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长辈们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的哲理,相反为人师者却不容易接受这样的事理。"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爱因斯坦的这番话不能不说是对“教育干预”的一种忠告。

按照马克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的逻辑,师人者所面对相对独立个体表象的背后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节点"。客观存在总有因果,学生生物个体以外的品性也是特定环境下一定时机的"结晶",而相关是非对错、优劣评判也仅仅是不同"关系环境"差异的比照。
教育仅仅是学生所有繁杂关系中的一种或一类,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些关系的创建,当然也应该包括对一些固有关系的理顺。
学校不是学生社会关系的全部,甚至也不一定/不应该是学生社会关系的主体,它自然也没有唯一性的理由;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一种关系的建立,一种关系的维持,同时也应该是对已有关系的理顺和优化。
好的教育除了本身提供的"好的关系"以外,同时也理顺了其他社会关系,而要实现节点关系的最终优化,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关系。学校布置教师"家访",安排家长参与"开放日",如此活动的意义莫过于此。

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关系优化的辅助过程。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