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14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与《剑雨》两部电影的风格似乎更是徐克和吴宇森两位导演个性的彰显,相比徐克的粗犷,我更喜欢吴宇森的细腻。《剑雨》中多次重复的那句“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受五百年日晒,受五百年雨打,但求少女从桥上走过”堪称经典。也让人想起席慕容那句“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说到情诗,近日从朋友那“见于不见”和学生书桌上的“不负如来不负卿”,让我了解到“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找些来读,分明就是在读经,或许诗就是禅。比如“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
我飘然成仙,
不为求长生,只愿保佑你平安的笑颜。
Continue reading »
十 08
都说社会发展的速度如何之快,这是2004年听美国一中学教师的讲座笔记,今天看看还是一如以往的感受...
教育是不能够借鉴的借鉴!往往是事情改变人,而人改变不了事情…
“美国教育五花八门,谈不上哪个学校能够代表美国。”
“开始也认为美国的教育不值得一谈,后来觉得他们是真正出人才的教育。”
“在美国的学校里,认为1/2+1/2=2/4的人很多;而连续多年拿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的学生却没有去过一天学校。”
“国情的不同是教育不同的直接产物!”
“美国看中国的学校就像军营!”
“美国的学生并不关心别人如何,认为自己最好。”
“学生把诚实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品格。”
“从学生开始把身体练好比什么都重要。美国中学的体育老师在学校的工资最高。”
“美国教育打基础,个人打个人的基础。10层楼的建筑,没有必要打20层的地基。”
“美国学校的各个部分都在高速的运转,到上海一所中学参观,电脑还是5年前的,而我们那里已经换了三轮了。”
“美国学校从来不号召别人向他学习。大会上没有批评,不知道什么叫做批评。也不表扬,表扬对于别人也是批评。”
... ...
十 06
大清早就收到一些祝福的短信和一些小礼物,实际的和虚拟的,相信不少学生和好友该是通过人人这样的社交网络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课代表们还别出心裁地利用课间一起来逗我开心,更有班级的黑板上,一如班级同学过生日的惯例,侧面小写着“祝qiusir生日快乐”的标语...
中午照例运动,可惜游泳馆假期歇业,好在篮球馆还开放...
via:
Maple Sun Diamond
回办公室的路上拾起一片落叶,好奇地端详其堪称完美对称的外形,竟还有研究其叶脉曲线方程的冲动。看那还深绿的叶片,再看那涨得红红的叶脉,无奈天灾跑赢了天机,情何以堪。
下午有同学送来一精致的小盒,还一劲的解释就盒子好,打开里面有一小竹简,仔细看竟然刻印着写给我的话...还刻有我的名字呢,很喜欢呀。想来一大男生的竟然也如此细致,还不忘盒子里面放了几块糖...
值晚班,再次以校为家,以工作庆生。
九 30
@qiusir:平静是上帝的爱抚,喧嚣在叩打地狱之门。
@qiusir:朝鲜的这面镜子不仅清晰地反射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在,同时也折射出它过去和未来。
@qiusir:时间如变短的粉笔一样不可逆,也如痕迹一样可以被擦拭。在教室的黑板上,错误的可以擦了重来,而正确的也不是要保留永久。那“变化是不变”的人生何不就是重复写画的板书呢。
@qiusir:教师工作的意义被社会无限放大,时间久了,还真有不少自己是别人命运的主宰,而言行举止上自然也就当仁不让了。但有谁的命运需要你去担负,你又能肩负起谁的命运呢。
@qiusir:理想的作用是否一直被夸大?至少我很怀疑教育理想这档子事。时下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孩童原本自然的成长就常被些“新怀美梦”的大人所左右,而被冠以崇高和伟大的背后无非只是个人的卑微,但幼小的肩膀不该背负大人的企图...
@qiusir:既然大家都拉上窗帘,我还需要吗?不,我也拉上!
@qiusir:曾庆幸在唯物和唯心之间我们唯物...而物的事实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比如月亮并不发光的事实并不防碍我们寄托何种乡思,想必上帝存在与否的事实也并不也防碍那虔诚的信徒吧。
@qiusir:一般上课前的礼仪是,老师说“上课,同学们好!”学生则齐声回应“老师好!”某日童心发作,来了句“同学们不好!”学生回应“老师不好!”自觉不妥,又改口“同学们好!”而学生还是回应“老师不好!!”唉...
@qiusir:多年前,校学生会的学生去教学处复印些传抵制日货的传单,临了发现复印机就是日货。当有学生建议把它砸了,教历史的小干事回了句“等你将来研制出更好的吧”,现在想起来还是耐人寻味。
@qiusir:我是以校为家了,可是家里的钥匙开不了单位的门。
@qiusir:在属于所有人的节日里,你会收到很多的祝福,发送的人未必知道你是谁,但一定会让你知道TA是谁;在属于你自己的节日里,你却只能收到很少的祝福,未必知道发送的是谁,但TA一定是知道你是谁...这个世上是有一些人要你知道TA,但也总有几个人需要你知道TA知道你。
@qiusir: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在给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信中的“永新主席老弟”让人感慨良多,或许“小蔓所长大姨”如此称谓仅仅是因为姓氏的问题。而“新教育”是“辛教育”还是“鑫教育”?是创“新教育”还是朱永“新教育”?教育科学不是中医,教育理想不是宗教。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九 27
最近在整理一些资料,不经意看到以前教师节收到的信笺,也算是TO长颈鹿同学
的一个补充。不知这丫头怎么把以前的文本给删除了:(